为什么你熟悉的进口药一个个消失?真相远比“贸易战”复杂
2025-11-19
先把结论说在前面:
现在确实有一批进口西药(里面有抗过敏、降压、精神科、罕见病用药等)在中国注销注册证书、停供或者不再续约,但目前能查到的公开信息里,主因不是“打贸易战”,而是几条更现实的原因:价格政策、专利到期后竞争太激烈、市场准入和医保谈判失败、以及跨国药企自身全球战略调整。
下面我帮你把事情拆开说清楚。
一、到底发生了什么事
最近几年,国家药监局陆续发布过几批“药品注册证书注销”公告,有一批药品是外资或合资企业主动申请注销的。
有媒体统计,某次公告里一口气注销了八十个药品注册证书,其中超过一半来自外资或合资企业,而且都写着“企业主动申请”。(新浪财经)
另外有一篇凤凰网的长稿,整理了近三年情况:
大概有几十种进口原研药宣布退出中国市场;国家医保局旗下公众号曾提到,超过一百六十种进口药没有再在中国续注册。(凤凰新闻)
这些退出的药里,确实包括你同事说的那几类:
比如抗过敏药
有报道提到,用于过敏性鼻炎的氯雷他定片中,有一个合资企业原研品牌注销了注册,准备退出中国市场,但氯雷他定这个成分本身还有其他进口原研和国产仿制在。(文学城)
比如“抗压”类、精神科药物
有文章举了礼来的百忧解(抗抑郁药)某些剂型停供、注意缺陷多动障碍药物择思达在中国停供等案例。(凤凰新闻)
还包括一些降糖药、抗癫痫药、抗乙肝药、丙肝药、疫苗和罕见病药物等,一部分是注销批文,一部分是宣布停产或不再向中国供应。(凤凰新闻)
但有两个细节要特别说一下:
一是“退出”大多是某个品牌或某个厂家退出,不等于这个成分彻底在中国消失。很多都是原研进口药退出,国产仿制药或其他进口替代还在。(凤凰新闻)
二是确实存在个别罕见病药物,原本就只有一款全球独家产品,在中国退出之后,短时间内患者会出现“真·无药可用”的困境,后来才通过港澳通道、特批等方式缓解。(凤凰新闻)
所以你同事说“很多西药从中国市场走了”,有一点事实基础,但如果理解成“因为贸易战,大量西药被集体赶走”,那就不符合现在的公开证据。
二、核心原因一:带量采购和医保谈判,把价格压得太狠
这几年最关键的制度变化,就是所谓“国家组织药品集中带量采购”,很多英文材料里叫“volume-based procurement(VBP)”。
简单讲,就是国家出来当“大买家”,跟药企谈:我一次性保证你一个很大的采购量,但你必须大幅降价。多轮集采下来,平均降价幅度大约在一半上下,有些品种打到三四折甚至更低。(Eversana)
学术研究和行业报告普遍认同几件事:
一是这套政策确实大幅度拉低了用药价格,减轻了医保和患者负担。(医学中央公库)
二是对“已经过专利期的原研药”和“外资仿制药”打击特别大,因为国产仿制药在价格上更有优势。(凤凰新闻)
凤凰网那篇文章就写得很直接:去年第十批国家集采里,原研药企不是放弃投标,就是象征性报价,最后一个都没有中标,这意味着这些原研进口药在公立医院基本没法继续卖了。(凤凰新闻)
对药企来说,现实就变成:
如果我跟着你大幅降价,中标以后利润可能薄得几乎看不见。
如果我不降价,又中不了标,公立医院用不到我这药,市场份额一下掉到地板。
在这种情况下,一些跨国药企选择的路径是:
要么不参加集采,保留一个很小的市场;
要么干脆停供、注销批文,彻底把这个品种从中国业务里剔出去。(凤凰新闻)
所以,从公开报道来看,“带量采购压价”,是这波外资原研药退出的最重要直接因素之一,而不是所谓贸易战。
三、核心原因二:专利到期后,打不过国产仿制药
很多退出的都是“老网红药”:曾经卖得很好,后来专利期到了,国内大量仿制药上市,价格比原研便宜一大截。
同一篇凤凰网文章里列了好几个例子:
比如默沙东的降糖药西格列汀片,专利到期之后,国内十多家企业做了仿制药,在集采和医保控费压力下,原研药在中国注销了药品证书,退出市场。(凤凰新闻)
再比如葛兰素史克的乙肝药阿德福韦酯,国内已经有二十多家仿制药企的产品获批,乙肝市场竞争极其激烈,在集采和医保控费背景下,原研企业宣布停产,等于退出。(凤凰新闻)
对跨国药企来说,这些药在全球已经赚过一大轮钱,但在中国这里,专利过期、仿制药众多、价格被打得很低、还要投入不少合规和运营成本,于是从商业角度看,“断腕”是个完全说得通的选择。(凤凰新闻)
这类药里确实包括你提到的那些品种:
一些老牌降压药、抗抑郁药、抗过敏药,原研品牌退了,但同成分或同类的国产仿制药还在,并且很多已经通过了一致性评价。(凤凰新闻)
四、核心原因三:医保谈判失败和罕见病药物的“难题”
还有一类比较扎心的是罕见病用药。
很多罕见病药物本来就极其昂贵,患者人数又少,要想进入中国医保,需要药企在价格上做很大让步。有的药企谈了好几轮,依然没谈拢。
前面提到的“唯铭赞”,就是全球唯一治疗某型黏多糖贮积症的药。报道里说,这药在中国一年的用药费用高达数百万元,而且医保谈判一直没成功,最后企业在进口药品注册证到期后选择不再续期,正式退出内地市场。(凤凰新闻)
企业给出的理由也写得比较明白:复杂的市场准入规则、无法进入医保,让供应“不可持续”,所以决定退出。(凤凰新闻)
对企业来说,这属于“算账算不过来”;
对患者来说,则是实实在在的断药危机,后来才通过港澳药械通、特批进口等绕了一大圈,才部分缓解。(凤凰新闻)
这类情况和贸易战关系就更远了,主要是医保准入机制、价格谈判和企业盈利模型之间的博弈。
五、核心原因四:跨国药企自身全球战略和供应问题
还有一些品种的停供,是因为跨国药企在全球范围内调整策略,或者生产供应跟不上。
比如有报道提到,默沙东基于全球商业策略调整,提前宣布不再向中国供应某款甲肝灭活疫苗,并且其中国进口注册证也即将到期,不再续期。(凤凰新闻)
又比如路透社报道过,赛诺菲停止向中国供应一种降胆固醇药物普拉路妥,给出的理由是全球需求激增导致供应紧张,并不是针对中国的单边限制,同时公司还在和中国的医生沟通,用医保目录中的替代药物给患者换药。(Reuters)
这些案例的关键词更多是“全球供应”“产能不足”“商业策略调整”,而不是中美关税、出口管制之类的贸易战工具。
六、核心原因五:监管环境变化与业务“瘦身”
还有一个背景,是整个中国医药监管和支付环境在快速变化。
一份国际咨询机构的报告就提到,多家跨国医疗健康公司近年在中国进行业务剥离和重组,把一些传统仿制药、成熟品牌出售或停掉,把资源集中到创新药、生物制剂这些利润更高的板块,而推动这一变化的关键,就是中国持续更新的监管政策和不断扩大的带量采购。(KPMG)
换句话说,对很多外资药企来说,中国不再只是“巨大的增长市场”,而是一个价格非常敏感、合规要求严格、竞争极其激烈的市场。
在这种环境下,一些老产品被清理出组合,是全球战略的一部分,而不是简单的“对中国不友好”。
七、那贸易战到底有没有关系?
从目前能查到的公开材料看:
中国这边
没有看到针对“美国或西方药品”的系统性进口限制政策。带量采购、医保谈判等政策,对内外资都是同一套规则。被纳入集采、谈判的,既有外资原研药,也有国内仿制药。(ChemLinked)
国外这边
美国和欧盟对中国的限制主要集中在高科技领域,比如芯片、半导体设备等,对常规药品并没有出台“禁止出口到中国”的大范围制裁。跨国药企自己在中国停供某个药,公开理由几乎都是价格、市场、生产、战略等,而不是“因为贸易制裁”。(Reuters)
贸易战和地缘政治紧张,会不会在企业内部的风险评估里起到“加一分权重”的作用?这个大概率有,但目前公开报道没有把“贸易战”写成主因。你要是看跨国药企、行业分析、官方机构的表述,基本都是围绕价格、政策、市场竞争来解释。(KPMG)
所以,如果要一句话概括:
这波西药退出中国市场,更多是医改和市场博弈的结果,而不是关税战打出来的直接后果。
八、对普通人意味着什么
简单帮你做个落地判断:
抗过敏、降压这类常见病药
原研或部分进口品牌撤出后,通常都会有国产仿制药或者其他同类药物顶上来。关键是选靠谱厂家、看医生处方,不要自己随便换药。(凤凰新闻)
精神科、慢病管理类药物
有些老药退市后,医生会给出替代用药方案,只是个别人可能需要一段时间调整剂量和方案,这个要和主治医生密切沟通。(凤凰新闻)
罕见病、特效药
这块确实存在个别“原研退场、替代不足”的空档期,目前主要靠特批进口、港澳通道、慈善项目等方式接一下,但对患者来说不够稳定,也是不少报道关注的重点。(凤凰新闻)
如果你或身边人正在用的就是某个“进口原研药”,比较稳妥的做法是:
定期问医生:这个药有没有退市风险、有没有备用方案;
如果听说停供,一定要尽早和医生沟通,不要自己突然停药或乱换。
九、简单收个尾
所以回到你最初的问题:
同事说“很多西药因为打贸易战退出中国市场”,这个说法里,“很多西药退出”这部分,有一定现实基础;
但“核心原因是贸易战”这部分,目前看不住脚。
真正推着这些外资药企转身离场的,是中国这几年医改的一整套组合拳:集采压价、医保谈判、仿制药放量,再加上跨国公司自己全球业务的取舍。
如果你愿意,我也可以帮你查一下具体某一款药,看它现在在国内的上市状态、有没有仿制替代、大概是什么原因退出的。
合十。如夜话,至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