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想:如何更好的成长和认知世界,这是我的100条具体建议
2025-11-19
前段时间和一个做了七八年产品经理的朋友吃饭,他跟我抱怨说现在的年轻人太难带了,总觉得这也不是自己的活儿,那也不归自己管。我当时就想起来自己刚工作那会儿,好像也有点这毛病。
那时候我在一家不大不小的公司,部门之间壁垒特别明显。有一次老板让我做个方案,需要市场部那边提供一些数据,我就发了个邮件过去,等了两三天没回音。然后呢,我就跟老板说,市场部那边不配合,方案做不下去了。
老板看了我一眼,什么也没说,就把我们部门一个比我早来三四年的同事叫过来,让他做同样的事。那哥们儿也不发邮件,直接走到市场部那边,跟人聊了十来分钟,回来的时候数据就拿到了。不仅拿到了,还顺便问清楚了几个我压根儿没想到的问题。
当天下班前,方案就出来了,做得特别漂亮。
我那会儿心里挺不是滋味的,觉得自己好像被比下去了。但又说不清楚到底差在哪儿,不就是拿个数据吗,凭什么他能拿到我拿不到。
后来慢慢想明白了,人家压根儿就没把这事当成"我的工作"和"别人的工作",只是在想怎么把这个方案做好。需要什么就去找什么,缺什么就去补什么,至于这个环节该谁负责,那根本不重要。
说起来这事儿听着简单,做起来其实挺难的。因为我们从小受的教育就是,要分清楚责任边界,要知道什么是你该做的,什么是别人该做的。可真到了工作里,这套逻辑往往行不通。
对了,我记得那个同事后来自己出去创业了,前几年听说做得还挺好。想想也是,这种做事的方式,到哪儿都吃得开。
有段时间我特别爱琢磨一个问题,就是为什么有些人看起来明明很努力,天天加班到很晚,但就是没什么成绩。而有些人好像也没那么拼命,该下班下班,该休息休息,反倒做出了不少东西。
我自己也经历过一个特别尴尬的阶段。那会儿刚升了小组长,带三四个人,觉得自己得表现得积极一点,就每天都在公司待到很晚。有时候其实活儿早就干完了,就坐在那儿刷刷网页,看看新闻,反正就是不走。
持续了小半年吧,有一天老板单独找我聊,问我最近是不是家里有什么事。我说没有啊,一切都挺好的。他就笑了笑,说那你天天这么晚走是在干什么呢。
我当时脸就红了,支支吾吾半天说不出话来。
他说了一句我到现在还记得的话,"加班本身不说明任何问题,关键是你在干什么。如果是真的在做事,那我会想办法给你减负。如果只是在熬时间,那你不如早点回家陪陪家人。"
那次谈话之后,我就改了。开始认真规划每天要做什么,做完了就走,不再瞎耗着。结果你猜怎么着,工作效率反而提高了,而且状态也好了很多。
这让我想起来,前段时间看到有人在网上吐槽说公司要求打卡,不让弹性工作,觉得特别不人性化。评论区吵得一塌糊涂,有人说这是对员工不信任,有人说公司有公司的难处。
其实我觉得吧,这事儿没那么复杂。你要是真的在做事,老板眼睛又不瞎,看得见。你要是在混,打不打卡都混。
说到对自己的认知,我有个特别深刻的体会。
前些年有个机会,可以去一家大厂做管理岗,待遇什么的都挺好的。按理说应该是个不错的选择,身边好多人也都劝我去。但我犹豫了很久,最后还是拒绝了。
当时家里人不太理解,觉得这么好的机会为什么不要。我也说不太清楚,就是心里觉得不对劲。那个岗位需要的东西,和我真正想做的事情,好像不太一样。
后来我才慢慢想明白,我其实更喜欢从零开始做点什么,而不是在一个成熟的体系里去优化管理。这两件事本身没有好坏之分,就是不同的路而已。但如果选错了,可能就得花好几年时间才能调整回来。
有个做投资的朋友跟我说过,他见过太多人,拿着看起来很风光的offer,做着看起来很体面的工作,但就是不开心。问他们为什么不换,答案往往是"已经做了这么久了""换的话之前的积累就浪费了""年纪也不小了"。
其实说白了,就是当初选择的时候没想清楚自己要什么,等发现不对的时候,已经陷进去了。
这让我想起来,有一次参加一个行业聚会,碰到一个创业者,跟我讲他的项目。我听了半天,越听越糊涂。最后忍不住问他,你这个项目到底是怎么赚钱的。
他眼睛一亮,开始给我讲,可以做广告,可以做会员,可以做电商,可以做金融,可以做数据服务,巴拉巴拉说了得有十来种方式。
我当时就知道,这事儿八成悬。
后来果然,半年不到就听说他们团队散了。不是因为钱烧完了,而是因为自己都不知道在干什么。
我一直觉得,一个人最大的能力,不是学了多少知识,认识多少人,而是知道自己要什么,知道什么该放弃。
这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太难了。因为我们总是想要得更多,总觉得这个也不错,那个也挺好。结果呢,什么都想抓,最后什么都抓不住。
有一次我需要做个决定,两个选项摆在面前,怎么选都觉得有遗憾。那段时间我就一直在纠结,白天想,晚上想,想得脑袋都要炸了。
后来有个长辈跟我说,你先别想你会失去什么,先想清楚你最想要的是什么。
我就停下来,认真想了想,最想要的到底是什么。想明白之后,答案一下子就清晰了。那些原本觉得很重要的东西,突然就不那么重要了。
做完这个决定之后,我发现自己轻松了很多。虽然确实放弃了一些东西,但心里反而踏实了。
这让我想起来网上经常看到的那句话,"你不是迷茫,你只是想太多做太少"。一开始我觉得这话有点鸡汤,但后来发现还真是这么回事。
很多时候我们之所以痛苦,不是因为选择太少,而是因为选择太多。而且我们总想着能不能有个两全其美的办法,既要这个,又要那个。
可现实是,大部分时候你必须做选择,必须放弃一些东西。
前两天看到一篇文章,说的是某个知名企业家,从小家境不好,靠自己一路打拼上来的。评论区有人说,这种人能成功全靠运气好,赶上了好时代。
我当时就想,这话说得也没错,但也不全对。
时机确实很重要,这个没法否认。但问题是,当时机来临的时候,你准备好了吗。如果你连基本的能力都没有,机会摆在面前你也抓不住啊。
我记得自己刚毕业那会儿,有个特别好的机会,可以加入一个刚起步的项目。但那个项目需要的技能,我当时一个都不会。虽然对方也说可以边做边学,但我自己心里清楚,这个坑我填不上。
最后我还是放弃了,选了一个看起来没那么光鲜,但更适合我当时状态的工作。
那个项目后来确实做起来了,参与的人也都得到了不错的回报。我有没有后悔,说实话有那么一点点。但如果重来一次,我还是会做同样的选择。因为那会儿的我,确实接不住那个机会。
反倒是后来,又有类似的机会出现的时候,我已经积累了足够的能力,就能抓住了。
所以我现在越来越相信,运气这东西,其实是能力和时机的结合。你有能力但没时机,那就继续等。你有时机但没能力,那就赶紧补。两个都有了,事情自然就成了。
说到能力,我觉得最重要的两个,一个是学习的能力,一个是和人协作的能力。前者让你能不断进步,后者让你能把事做成。
有个细节我印象特别深,就是每次开会的时候,观察大家的反应。有些人听到新东西,第一反应是"这个我不会""这个太难了"。而有些人的反应是"这个怎么做""我可以试试"。
时间久了,两种人的差距就出来了。
最近这段时间,我一直在想一个问题,就是到底什么是成长。
以前我觉得,成长就是学更多的东西,认识更多的人,做更大的项目。但现在我觉得,成长更多的是对自己的认知在不断深化。
比如说,我以前特别在意别人怎么看我,做什么事情都要考虑别人会不会觉得我不行,会不会说我做得不好。结果呢,畏手畏脚的,很多事情都做不成。
后来慢慢想明白了,别人怎么看,那是别人的事。我只需要对自己负责,对信任我的人负责就够了。
还有就是,我以前特别容易被情绪左右。遇到点挫折就觉得天要塌了,听到点批评就觉得自己一无是处。现在好多了,能够相对平静地去看待这些事情。
不是说不会有情绪,而是知道情绪是情绪,事情是事情。生气归生气,该解决的问题还得解决。
我记得有一次,一个合作了很久的客户突然说要终止合作。当时我确实挺难受的,毕竟这个项目我们投入了很多精力。但难受完了,还是得坐下来分析为什么会这样,下次怎么避免。
结果在复盘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了好几个之前没注意到的问题。如果不是这次的失败,可能这些坑以后还会踩。
从那以后我就明白了,所谓的失败和挫折,其实都是在帮你成长。就看你是停在那里怨天尤人,还是爬起来继续往前走。
有个朋友跟我说过一句话,"人因为疼而改变,因为甜而坚持"。我觉得说得特别对。
我们往往是吃了亏,痛了,才会真正去改变自己。而那些让我们感到开心的事情,则会让我们继续坚持下去。
写到这里,突然想起来一件事。
有段时间我特别焦虑,总觉得自己这也不行那也不行,看谁都比自己强。后来跟一个前辈聊,他跟我说,你这是典型的"比较综合症"。
他说,你看别人,看到的都是人家最好的一面。人家花了十年时间积累的东西,你用一天的时间就想赶上,可能吗。
而且,每个人的路都不一样。你走你的,他走他的,没必要非得比出个高低来。
这话听起来像鸡汤,但确实是这么个理儿。
从那以后,我就很少去跟别人比了。不是说不关注别人在做什么,而是不再把别人的成功当成自己的失败。
反而开始更多地关注自己,今天的我和昨天的我比,有没有进步。这个月的我和上个月的我比,有没有成长。
这样一来,心态就平和了很多,做事也更专注了。
我现在每天早上都会给自己定三件必须完成的事情,不多不少,就三件。完成了就算今天没白过,完不成就想想是哪里出了问题。
这个小习惯是我从一本书里看来的,说实话刚开始我还不太相信,觉得这么简单的事情能有什么用。但坚持了一段时间之后,发现效果出奇的好。
因为你每天都在积累,日子久了,回头一看,原来已经做了这么多事情。
合十。如夜话,至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