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价90亿的甩手掌柜段永平:最大程度让员工赚到钱的老板,最聪明
2025-11-19
前段时间吧,有个做了七八年生意的朋友跟我见面。一见面他就叹气,说自己累得不行,每天睡不了几个小时,公司大大小小的事儿都得他盯着,手下那帮人好像都是来混日子的。
我就问他,你给他们股份了吗。他愣了一下,说没有啊,公司是我一个人开的,凭什么给他们股份。我说那就对了,你不给股份,人家凭什么跟你玩命干。
他不服气,说我给他们的工资已经很高了,在这个行业算中上水平了。我笑了笑,说工资再高也是打工,你不让人家真正分到公司成长的红利,人家为什么要把公司当成自己的事业。
这让我想起了一个人,段永平。这个名字可能有些人不太熟,但说起步步高、OPPO、VIVO,你肯定知道。这几个品牌背后,都有段永平的影子。
段永平这个人特别有意思。他在四十岁左右,正是做事业最猛的年纪,就选择退休了。把公司一分为三,分给了三个手下,自己跑到美国享清福去了。现在这三家公司还在给他赚钱,他自己倒是当起了甩手掌柜。
说起来,段永平的故事得从八九十年代说起。那会儿他从人大硕士毕业,南下到广东一个小厂子当厂长。这个厂子当时一年亏二百来万,在那个年代可不是小数目了。
段永平接手之后,看准了游戏机这个市场。那时候任天堂的红白机特别火,但正版要两千多块钱,一般家庭根本买不起。他就琢磨着做个便宜点的,性能差不多,价格只要四分之一。
然后呢,他给这个产品起了个特别聪明的名字,叫小霸王学习机。你想啊,小孩子跟家长要钱买游戏机,家长肯定不乐意,但如果说是买学习机,那就不一样了。虽然买回来还是打游戏,但至少名义上过得去。
对了,他还请了成龙代言,那句广告词你肯定听过,什么同是天下父母心啊,望子成龙小霸王啊。这广告一打出去,小霸王就火了。头一年就做到了一个亿的产值,后面几年更是翻着倍的涨。
但这里有个问题。段永平虽然把小霸王做得这么好,但他自己一点股份都没有。他就是个打工的厂长,拿点死工资。公司赚再多钱,跟他的关系也不大。
段永平当时就想,这不行啊,得把小霸王从集团里分出来,搞股份制改造。但老板不同意,还把小霸王赚的钱抽走去补贴别的厂子。段永平提了好几次,都被拒绝了。
最后段永平忍不了了,直接辞职走人。走的时候还签了个协议,说一年内不能跟小霸王竞争。这一走,小霸王的几个高管也都跟着走了。老板想加薪留人,根本留不住。
为什么留不住呢。有个高管说了句话,我印象特别深,他说船长都不在船上了,水手们不知道船会开到哪里去,所以要下船。这话说得挺形象的,但我觉得还有更实在的原因。
段永平在小霸王的时候,就特别舍得给手下的人分钱。那几年小霸王赚钱的时候,他给工人的年底分红都是用报纸包现金发的,光报纸就用了十几摞。大年三十人家都在加班,为啥,有钱赚嘛。
所以他一走,那些高管也跟着走,不是因为工资的事儿,是因为跟着段永平能真正赚到钱,能真正分到好处。这种老板,上哪找去。
段永平走了之后就创立了步步高。这次他吸取了之前的教训,一开始就搞股份制。中层管理可以入股,代理商可以入股,连基层员工都可以入股。
你可能要问了,基层员工哪有钱入股啊。段永平的做法是,你想入股但没钱,我借给你。以后用你分到的红利和股息慢慢还就行。这招够狠的吧,基本上是把大家都绑在一条船上了。
这帮人的干劲能小吗。全员持股,那就是全员创业了。每个人都觉得这是自己的公司,干起活来能不玩命吗。
然后步步高就起来了。还是那一套,请大明星代言,打广告,做品牌。李连杰那句"要做就做最好,步步高",还有"妈妈再也不用担心我的学习了",都是那会儿的事儿。
为了让公司发展得更快,段永平还主动把自己的股份从百分之七十稀释到百分之二十。这个操作就更厉害了,一般老板恨不得把股份全攥在自己手里,他倒好,主动往外分。
但这么做的好处也很明显。大家拿的股份多了,干劲就更足了。公司发展得越快,大家分到的钱就越多,这是个正向循环。
到了九八年,段永平结婚了。他跟新婚妻子承诺说,等把步步高推上一个新台阶,就到美国跟你会合。这话不是随便说说的,他是真打算退休。
九九年的时候,段永平做了个更狠的决定。他把步步高按业务线一分为三,成立了三家独立的公司。教育电子业务给了一个人,视听业务给了一个人,通信业务给了一个人。这三家公司在法律上完全独立,唯一的联系就是段永平是这三家公司的股东。
然后到了两千年,段永平就真的退休了。四十岁不到就退休了,跑到美国去了。
很多人当时都不理解,觉得这人是不是疯了。正是做事业的时候,怎么就退了呢。但后来大家才明白,这才是真正的高明。
那三家公司里的两家,后来变成了OPPO和VIVO。这两个牌子现在有多赚钱,不用我多说吧。而且这两家公司继承了段永平的做法,老板不占太多股份,中高层和员工大量持股。据说实际管理者只占百分之十左右的股份。
段永平自己说过,他从小胸无大志,也没什么理想,不想打败谁,也不渴望什么五百强。只是想找到别人需要的东西,然后去满足对方就完了。
但我觉得这话说得挺谦虚的。能做到这个份儿上,哪里是胸无大志。只不过他的志向跟一般老板不一样罢了。一般老板想的是怎么把公司做大做强,自己能赚多少钱。段永平想的是怎么让大家都赚到钱,怎么让自己活得轻松快活。
我记得看过一个数据,好像是说百分之七八十的创业公司都留不住核心人才。为什么留不住,说到底还是利益分配的问题。你不给人家股份,人家凭什么跟你死磕。
有些老板特别抠门,觉得股份就是自己的命根子,一点都不能分出去。他们的想法是,江山是我打下来的,凭什么要分给别人。或者是担心,万一分出去了,这人以后做不了大将怎么办。还有的是想着,留着股份,以后遇到更牛的人再分。
但这种想法其实挺短视的。你一个人能力再强,也就那么大本事。一堆人一起干,那力量可就大多了。而且你既然选择了这个人做高管,就应该信任他。疑人不用,用人不疑嘛。
再说了,你永远找不到最完美的人。与其等着那个完美的人出现,不如把眼前这些人培养好,给他们足够的激励。
前两年我认识一个创业者,公司做了五六年了,一直不温不火的。我跟他聊过几次,发现他有个很大的问题,就是什么事儿都要自己盯着。我问他为什么不放权,他说手下那些人不靠谱,不盯着就出问题。
我又问他给那些人分股份了吗。他说没有,觉得还不到时候。我就跟他说,你不给人家股份,人家当然不会像你一样操心。人家就是个打工的,做好自己的事儿就行了,为什么要替你操心公司的生死。
后来这个朋友还是没听进去。前段时间听说他的几个核心员工都走了,公司现在更难做了。这就是不舍得分股份的下场。
说到这儿,可能有人要问了,那到底该怎么分股份呢。这个问题说简单也简单,说复杂也复杂。但核心的原则就是一个,要让员工真正感受到,他们的努力能换来实实在在的回报。
比如说,你可以给核心高管百分之十几二十的股份,让他们真正把公司当成自己的事业。对于中层管理,可以给个百分之几的股份,或者搞个期权池。对于基层员工,可以搞个分红机制,让大家都能分到公司成长的红利。
当然了,具体怎么分,还得看你公司的实际情况。但不管怎么分,有一点很重要,就是要让员工看到实实在在的好处。光画大饼没用,得让人家真正赚到钱。
段永平为什么能在四十岁就退休,还能继续躺着赚钱。就是因为他把该分的都分出去了,把该放的权都放下去了。他手下那些人,每个人都能独当一面,都能把公司做好。他自己就不用操那么多心了。
反过来看,很多老板到了六七十岁还在打拼,天天累得不行。为什么,因为他们舍不得放手,舍不得分权,更舍不得分钱。最后的结果就是,自己累死累活,公司还做不大。
我有时候就在想,做老板到底图什么。如果就是为了赚钱,那赚到一定程度就该享受生活了。如果是为了成就感,那看到手下的人一个个成才,公司越做越大,不也是一种成就吗。干嘛非要自己事事操心,累得跟狗似的。
当然了,分股份这事儿也不是随便分的。你得看准人,得确保这个人值得你信任,值得你培养。如果看走眼了,那确实会有损失。但这个风险是必须承担的,不承担这个风险,你就永远找不到真正愿意跟你一起干的人。
说到底,老板和员工之间,最好的关系就是相互成就。你帮员工赚到钱,员工帮你把公司做大。大家都有好处,这才是长久之道。
段永平说过一句话,我觉得特别有道理。他说有些外在的东西是别人对你的评价,但你自己是不是感到很快乐,这个特别重要。快乐人生才是最大的财富。
想想也是,你赚再多钱,如果每天累得不行,心里还堵得慌,那有什么意义呢。不如像段永平那样,该分的分出去,该放的放下去,自己活得轻松自在,这才是真正的聪明。
最后再说回我那个朋友。他听完我说的这些,沉默了好一会儿。后来他跟我说,他回去要好好想想股权激励的事儿了。我说那就对了,早该想了。
不过我也跟他说了,分股份这事儿要趁早,等公司做大了再分,那就晚了。而且要真心实意地分,不要搞那些虚头巴脑的东西,让员工觉得你在画大饼。
合十。如夜话,至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