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想:终身成长
2025-11-19
前段时间看了一个采访,是关于一个做汽车的创业者。看完之后挺有感触的,因为他说的很多话跟我之前听到的那些创业故事都不太一样。
这个人从高中开始创业,做过好几家公司,现在在做电动车。但让我印象最深的不是他做了什么产品,而是他对成长这件事的执着。他说自己一个月前和一个月后必须是不同的,必须不断成长。
说起来,他做的选择确实跟别人不太一样。那会儿大家都在做纯电动车,他偏偏要做增程式电动车。很多人不理解,觉得这个技术路线是过渡性的,不够先进。但他有自己的逻辑。
他说,美国百分之九十多的家庭都有条件装充电桩,但中国百分之八十的家庭连固定停车位都没有。这个差异决定了两个市场需要不同的解决方案。他自己也开电动车,深知里程焦虑是多么折磨人。
我觉得这个思路挺有意思的。很多人做决策的时候,容易跟风,看别人做什么自己就做什么。但他不一样,他总是在思考什么是真相,什么是真正需要解决的问题。
对了,他说过一个观点我特别认同。他说很多人关注边界,而不关注核心。只要核心是清晰的,服务什么人,提供什么服务,就可以不断尝试各种业务。这个核心一旦确定了,其他的都是在这个基础上的延伸。
然后呢,他讲了一个对他影响特别大的事儿。那是零八年金融危机的时候,他当时做的公司发展得挺好,但现金流出了问题。那时候有几个小股东要把他踢出公司,他当时特别委屈,觉得自己已经很努力了,为什么还要受这样的对待。
但后来他想明白了一件事。不是别人的问题,是自己能力不够强。如果能力够强,就不会出现现金流的问题,也不会出现融资融不到的问题。从那之后,他从一个有时候主动有时候被动的人,变成了一个彻底主动的人。
他说,所有和他有关的一切,都是他的责任。无论是好结果还是坏结果,都是他要承担的责任。无论多么糟糕的事情,首先要接受它,为这个事负责,然后再去改变它。这个转变对他来说特别关键。
我之前听过一个调查数据,记不太清是哪个机构做的了,大概说的是大部分创业公司失败的原因,很多都跟创始人的心智模式有关。心智不成长,企业就很难突破。但他从那次经历之后,心智有了质的飞跃。
说到心智,他提出了一个很有意思的公式。他说一个人的价值是由三个维度相乘组成的,知识乘以智慧乘以信任。如果只有一个维度,再努力也远远不够。这三个维度都有方法论可以提升。
零八年之前,他只关心知识,完全不关心智慧和信任。那时候他觉得凡是跟他不一样的东西都是错的,只要把产品做好,把经营效率提高就行了。但后来他发现,一个企业的成功需要的东西太多了,产品和经营只是其中一半,另一半是资本运作、人际协作、团队建设。
这让我想起了责任这个话题。很多创业公司出了问题,大家都在找别人的原因。市场不好、对手太强、员工不给力、投资人不支持。但他不一样,出了任何问题,他第一反应都是自己的责任。
比如说前两年他们有个项目做砸了,投入了很多人力物力,最后不得不停掉。这个责任谁来承担,肯定是他自己扛着。但他没有逃避,而是把遇到的问题和做出这个判断的原因,一五一十跟团队讲清楚。
我听说当时团队的反应让他挺意外的,大家都很好地接受了这个现实,没有人因为这件事情产生怠慢。这可能就是文化的力量吧,当一个领导者敢于承担责任的时候,团队也会跟着成长。
说到团队,他有个特别不一样的地方。他招人不追求什么名校背景、大厂经历,他更看重的是这个人符不符合价值观,有没有成长的潜力。他说自己倾向于招八十分的人,然后大家一起往一百分成长。
很多人不理解这个逻辑,觉得应该一开始就招一百分甚至一百零一分的人。但他有自己的考虑。一方面,一百分的人数量有限,支撑不了业务快速发展。另一方面,一百分的人往往不太接受跟他现在不同的文化,很难融入。
而且他说了一句我特别认同的话。所有那些牛逼的企业,阿里、腾讯、苹果、谷歌,都不是靠一两个牛逼的人做起来的,而是靠一帮人快速成长建立起来的。这才是一个企业真正的竞争力。
他对组织特别重视。他说自己百分之六十的精力要放在组织上,因为长期来看,组织成长性才是致胜的关键。最大的驱动力是科技,但科技背后的驱动力是人。
这个投入不是说说而已。公司经理以上级别的人,都是他要亲自面试的。而且他每天都在跟人力、组织发展、IT系统的人交流沟通,不断完善整个组织系统。
他有个观点特别打动我。他说大家因为痛苦而改变,因为改变之后受益而坚持。不是你讲了、说了、帮了,员工就能体会到这些东西。而是当他很痛苦的时候,遇到大问题的时候,你用整个组织系统帮助他去解决问题,让他自己有能力去解决问题。
这种做法其实挺难的。因为替别人解决问题总是更简单,但那样员工永远不会成长。只有让他们自己去面对问题,在这个过程中给予支持和帮助,他们才能真正提升。
说到这儿,我想起他提到的另一个重点,就是信任。他说自己成长经历很受益于父母对他的信任和授权。从小怎么花钱是他自己说了算,很多人生的判断决策也是他自己说了算,但自己做决策就要自己负责。
他把这个理念带到了公司里。他坚信只要能够把信息透明,把做好一件事情所需要的权力、资源和责任完全下放,所有专业的人员都能做出更好的判断。很多管理者老觉得下属没有判断能力,其实是因为他们把所有的资源和信息垄断了。
这让我想起了一个小细节。他说很多品牌的车有问题,是因为下面的工程师连车是什么样子都不知道,车交付之前连自己的车都没开过,也没开过同级别其他品牌的车。这些信息的缺失,怎么可能让他们做出好的判断。
所以他的做法是,给团队提供充分的信息、资源和权力,然后让他们去做判断和选择。这样团队做出的判断往往比他自己做的还要好,而且他们会为自己的选择负责到底。
当然了,信任不是盲目的。他也很清楚不是所有人都值得信任,信任是有选择的。他说如果在外人和同事之间,他百分之百选择信任自己的同事。但对其他人呢,没有必要把信任给所有人,因为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
他面试的时候有两个必问的问题。一个是,在你的职业生涯中,你想要的是什么。第二个是,基于你想要的,未来你想实现一个什么样的结果。他说这两个简单的问题最骗不了人,当把这两件事情说清楚以后,很多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说了这么多,其实他最打动我的是对成长的执着。他说自己现在的目标是成长为一个顶级的CEO。要成为一个顶级的战略专家,一个顶级的产品经理,一个顶级的团队领袖。
而且他给自己定了一个特别大的目标,说到二零三零年的时候,要让公司成为一个年收入过万亿的企业。这个目标听起来简直不可思议,但他有自己的逻辑。
他说核心是两点。第一,汽车这个市场会不会发生科技驱动的变化,他觉得百分之百会发生。第二,在这些变化发生以后,他们能不能胜出。这取决于竞争战略、产品能力和团队成长性。
最后他说了一句话让我印象特别深。他说如果技术不会发生变化,他们就没有机会。但如果这个变化是必然的,他觉得他们就排在最前面,剩下的就看自己争不争气了。
听完这个采访,我最大的感受就是,成长真的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不管你现在处在什么位置,不管你已经取得了什么成就,都要保持学习和成长的心态。只有这样,才能不被时代抛弃,才能持续创造价值。
合十。如夜话,至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