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多多上市,杭州多了个80后巨富:身价百亿美金,野心是做下一个阿里
2025-11-19
前两年拼多多上市的时候,朋友圈里有两种截然不同的声音。一拨人说这公司太low了,卖假货的凭什么上市。另一拨人说人家抓住了市场需求,这才是真正的商业智慧。
我当时也挺困惑的。一个被一线城市的人各种瞧不上的电商平台,怎么就能在短短三年时间里做到上市,市值还达到了两百多亿美金。创始人黄峥一下子身价过百亿,成了杭州又一个八零后巨富。
说起来,黄峥这个人的经历挺传奇的。他家庭条件一般,父母都是杭州一家工厂的工人。但从十二岁开始,他就拥有了一般人根本接触不到的成长资源。
那年他考进了杭州外国语学校。这个学校一届招一百六十来个学生,有不少是富二代和官二代。学校强制住校,从初一到高三,大家天天在一起,互相影响特别大。这六年时间,这一小群人形成了跟其他学校学生不太一样的价值观。
而且这个学校保送大学的比例特别高,百分之八十多都能保送。进了这个学校基本就等于进了大学,所以老师教学受高考影响比较小,经常自己发挥。黄峥回忆说,他们那会儿还有好些课是在看美国大片,那时候美国片在国内影院都很少上映。
中学毕业后,黄峥被保送到浙江大学,进了个精英教育实验班。这个班每年只招两百人,享受全校最好的教学资源。大一的时候,他还入选了一个国际基金会。
这个基金会很有意思,每年在全世界选一些年轻学生,让他们长期交流、共同成长。入选之后就送你一台电脑和全年的免费上网,让你和其他地区同龄人先在网上建立联系,然后每年飞到一个成员国开年会,大家在一起待十来天。
这个经历让黄峥有机会近距离观察其他国家同龄人的生活。他发现世界上不同人种、不同文化是如此不同,他们的出发点、思考问题的方式和做事情的方式,都是他之前完全不知道的。
对了,大三那年还发生了一件挺有意思的事儿。有一天一个陌生人在MSN上加他,说自己是丁磊,正在研究一个技术问题,想请教他。黄峥开始不相信,觉得对方是个骗子。一番沟通后才知道是真的,而且他很快就帮丁磊解决了问题。
零二年黄峥从浙大毕业,去美国威斯康星大学读计算机硕士。这期间,经丁磊引荐,他认识了人生中最重要的贵人,段永平。段永平创办了小霸王学习机、步步高,还是OPPO和vivo的幕后老板。
硕士毕业的时候,黄峥拿到了两个offer,一个是微软,一个是谷歌。那时候微软如日中天,谷歌还在上市的挣扎期。他拿不定主意,就去请教段永平。
段永平跟他说,谷歌看起来是一家挺牛的公司,值得去看看。对你想要未来创业也是有好处的。去的话至少待三年,因为一两年是没法真正进入重要岗位的。
黄峥听了这话就去了谷歌。零六年他和李开复被派往中国拓展业务,创办谷歌中国办公室。他真的在谷歌待了三年,没有少一年,也没有等到第四年股票全部兑现。但就是这第一份工作,让他实现了财务自由。
你想想看,二十六岁就财务自由了。这是什么概念,大部分人二十六岁还在为房租发愁,他已经不用为钱发愁了。
零六年的一天,段永平找到黄峥,问他要不要一起去吃个饭。黄峥说好。这顿饭是和一位老人一起吃的,段永平花了六十多万美金。老人叫巴菲特,这就是大名鼎鼎的巴菲特午餐。那年黄峥才二十六岁。
零七年,二十七岁的黄峥从谷歌离职创业。他先后创办了手机电商、电商代运营和游戏公司。前几次创业都赚到钱了,所以到一五年再创业的时候,很多人都问他为什么还要创业。
黄峥自己回答过这个问题。他说通俗地讲,做这个公司更多是为了刷存在感。你做了个东西别人觉得还有点牛,有点不一样,还能尊敬你一下。
他还说,自己还有一些野心,还有一些能力和能量没有释放。隐约觉得当前的机会有可能让自己做出一个影响面更大、自己成就感更强的事。
说到梦想,黄峥认为,他的团队可能跟阿里差了二十年,但他们还是有机会在新的流量分布形式、新的用户交互形式、新的国际化的情况下,做出一个不一样的阿里。
听起来挺狂的吧。但他不是瞎说,他也分析过。他说电商市场的形式在发生很多改变,今天阿里成功的形式未必是明天成功的形式。而且老一辈总是要老的,年轻一代总会走到那一步。
一五年四月,拼好货上线。同年九月,游戏公司内部孵化拼多多。仅一年时间,拼多多用户数、订单数就赶上了唯品会。一六年九月,拼多多和拼好货合并,黄峥出任董事长。
然后呢,拼多多的发展速度简直快得吓人。同样是突破一千亿GMV,阿里用了十年,京东用了六年,拼多多只用了不到三年。到一七年年底,拼多多用户数突破三亿,成为仅次于淘宝、京东的第三大电商平台。
一八年七月二十六号,拼多多正式在美国上市。很多人都不理解,这么一个卖低价货的平台,怎么就能做这么大。
黄峥对这个问题有自己的看法。他说,只有北京五环内的人,才会说拼多多抓住的是下沉人群。他们本就是中国最广大的老百姓。
而且只有传统公司才会用一线二线三线来划分人。拼多多满足的是一个人的很多面,它吸引的是追求高性价比的人群。一个人会买一个爱马仕的包,也会用九块九买一箱芒果,这跟他的消费能力没关系。
说到消费降级这个概念,黄峥也不认同。他说消费升级不是让上海人去过巴黎人的生活,而是让安徽安庆人有厨房纸用,有好水果吃。
黄峥甚至说,他们的核心就是,五环内的人理解不了。
这话说得挺直白的。但仔细想想,还真是这么回事儿。我自己就是从农村出来的,高中去镇上读书,那时候全身上下一身假货。我们学校门口一条街上,开了三家体育服饰商店,专门卖各种运动品牌的假衣服、假球鞋。
我们知道那是假的,但我们还是会买。为什么呢,几个原因吧。那种地方就没人卖真货,就算有真货我们也买不起。而且我们相互攀比的,不是谁的鞋是真是假,而是谁的假鞋更好。
你要真花大几百去买真鞋,同学觉得你装,爸妈觉得你败家,亲朋好友觉得你不会过日子。一零年我考上大学去北京报到那天,穿的就是从镇上买的八十块钱的假阿迪。
大学期间我玩滑板,穿的滑板鞋几乎全是假的。我当然知道哪里能买真的,但假的都快穿不起了,你让我买真的。我还吃着老干妈呢,怎么升级。
毕业四年了,我还在玩滑板,但穿的滑板鞋没一双是假的了。因为我可以赚更多钱了,有一点瑕疵打折我都不要,更别说买假的了。甚至有时候买东西,专门买稍贵一点的,因为品牌的、贵的,某种程度上是在降低我的决策成本。
这就是消费分级,不是消费降级。这就是黄峥说的,重要的不是消费升级或降级,而是匹配。让合适的人在合适的场景下买到合适的东西。
说到品质,你觉得路边摊品质怎么样。我以前在北京摆过摊,做小吃的告诉我,很多东西,越脏越好吃。路边摊的麻辣烫里不仅能吃到苍蝇,还能吃到烟头。
你问我吃过吗,我当然吃过。你吃过煎饼果吗,你吃过烤冷面吗,你吃过烤面筋吗。我都吃过。你知道很多小摊贩的摊子多不卫生吗,很多人都知道,但仍然会去吃。
为什么,因为便宜啊,因为方便啊,因为那个时候你的消费能力就在那儿。等你有钱了,你自然就不吃了。这不是你变了,是你的消费能力变了。
黄峥说过一个细节。刚创业时他去融资,公司状况很好,但他讲真话投资人都会觉得那是假话。不管报什么数字,对方都按行业标准给他打八折甚至五折。后来拼多多名气大了,再去融资,讲假话时,投资人也会觉得是真的。
他还说,小时候他爸买了一块真表,别人都说是假表。后来黄峥有钱了,他爸戴一块假表,别人都说是真的。
这个故事挺讽刺的,但确实反映了现实。现实远比想象中更复杂,商业世界也远超你我的想象。这个世界终究不会按我们的美好想象进行,它自有它的法则。
回到拼多多这件事上,很多人说它卖假货,说它low。但你得承认,它确实抓住了一个巨大的市场需求。那些被一线城市精英瞧不上的消费群体,恰恰是中国最广大的消费者。
而且说实话,责任谁来承担这个问题,也不能全怪平台。有需求就有供给,有供给就有平台。如果真的没有这个需求,拼多多怎么可能做这么大。
当然了,我不是在为假货辩护。假货就是假货,该打击还是要打击。但我想说的是,不要简单地用消费降级这个词来定义拼多多,也不要简单地用low来评价它的用户。
这个世界上有各种各样的人,有各种各样的需求。你不需要的东西,不代表别人不需要。你看不上的东西,不代表别人看不上。理解这种差异,可能比简单的批评更重要。
黄峥这个人,从他的经历来看,确实挺厉害的。从十二岁进杭州外国语学校开始,他一路都是在精英教育的体系里成长的。但他没有变成那种高高在上、不食人间烟火的人,反而能看到五环外人群的真实需求。
这可能也是拼多多能成功的关键原因之一。不是说他比别人更聪明,而是他比别人更愿意去理解和满足那些被忽视的需求。
合十。如夜话,至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