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尘阁日记

无尘阁日记

马云:我为什么要用2000万美金,报答一个外国人的知遇之恩?
2025-11-19

前段时间翻到一个老故事,关于马云的。说起马云的贵人,大家可能会想到蔡崇信、孙正义这些人。但很少有人知道,马云还有个贵人,出现在他生命更早的时候,直接影响了他后来的人生。

这个贵人是个澳大利亚人,叫肯。八十年代初,马云上大学的时候,这个外国人每隔半年就给马云寄张支票,两年多寄了差不多两百澳元。那时候这笔钱对马云来说可不是小数目。

更厉害的是,八八年马云毕业结婚了,两口子工资微薄,别说买房了,租房都费劲。结果这个澳大利亚人又出手了,直接帮马云在杭州买了套房。

你说这是什么贵人啊。一辈子碰上这么个人,该怎么报答。马云的答案是两千万美金。

说起来,这段友谊的开始挺有意思的。八零年,马云才十六岁,那时候他每天骑着自行车去西湖边,专门找外国游客练英语。

马云十二岁的时候买了台袖珍收音机,从那以后每天听英文广播,对英语特别感兴趣。但光听不够啊,他还想练口语。所以就天天往西湖跑,看到外国人就上去搭讪。

那年七月的一个晚上,有个澳大利亚的代表团在西湖边的公园自由活动。肯的儿子大卫在那儿玩火柴,马云走过去跟他打招呼,说想练练英语,能不能做个朋友。

就这样,马云和肯一家人认识了。这一认识,就是三十八年的友谊。

肯一家人回国后,马云就跟大卫成了笔友,定期写信。肯不仅会回信,还会顺便辅导马云的英文写作。他跟马云说,来信把行距留大一些,我好给你写修改意见。

这种通信一直保持着。四年后的八四年,马云第三次参加高考。这次总分离本科线还差五分,但因为英语特别好,被杭州师范学院破格录取了。

八五年,马云读大一,二十一岁。肯破天荒地邀请马云去澳大利亚旅行。二十一岁的马云完全不敢想,因为在那个年代,在杭州,出国是不可想象的事儿。

肯鼓励他说,试试看,说不定你能拿到护照。马云就鼓起勇气试了,这一试就试了半年,最后总算拿到了护照。但拿到护照还不够,还得办签证。

马云从杭州跑到上海的澳大利亚领事馆,结果对方说签证要去北京申请。那时候去北京的费用对马云来说特别贵,但他没放弃。

到了北京,马云住进了一个地下室,然后开始申请签证。结果连续被拒签七次。你可以试试想象一下,一个二十一岁的穷学生,在北京的地下室里住了一个星期,跑了七次使馆,每次都被拒。这得多大的毅力才能坚持下来。

第八次去的时候,马云跟面试官说,这是我最后一次机会了。我已经在这里待了一个礼拜,尝试了七次都被拒绝,我希望这次能成。

面试官问他为什么要去澳大利亚,马云说朋友邀请他去。对方说这种性质的签证他们不发,只能发探亲、公务或者留学签证。

马云不罢休,开始跟面试官讲他是怎么认识肯和大卫的。同时,肯也在找朋友帮忙,还向澳大利亚驻中国大使馆发了个电报。

最后,那个面试官说,你真的想要这个签证吗。马云说当然想要。对方说,我五分钟后就能给你。

就这样,马云终于拿到了签证。虽然不容易,但他最终还是去了澳大利亚。

这是马云第一次出国。他在纽卡斯尔待了整整二十九天。后来马云说,这二十九天成了他人生的拐点。

肯和大卫带马云去了悉尼歌剧院、动物园、纽卡斯尔大学等地方。马云在国外也不羞怯,还在当地一个会所给太极拳爱好者表演了醉拳和猴拳。

马云说,在澳大利亚他体会到,书本上学到的、父母告诉我们的,可能不全是真的。这个世界太有趣了,你需要去体验,然后用自己的大脑去思考。

他说,纽卡斯尔的二十九天,在我的生命中至关重要。没有那二十九天,我永远不会像今天这样思考。当我回到大陆时,我完全是另外一个人了。

回国后整整十年,马云都在想中国应该如何改变。他觉得中国需要更开放的思想,中国人需要用一个不同的视角来看待事物。

这次澳大利亚旅行之后,马云和肯一家人的感情更深了。马云回国后,肯又带着二儿子到杭州回访。

因为父母家里太小,马云就把肯父子安排在大学宿舍住。那段时间他们一起在马云家吃晚饭,再一起骑车回学校。马云每天都会亲自下厨,让他们觉得很受优待。

对了,马云还有个儿子,叫马元坤。很多人不知道,坤这个字,读作kun,就是为了纪念肯。而且马云一直称肯为父亲,把纽卡斯尔市视为自己的第二故乡。

肯每隔一年就来一趟中国,一直到零四年去世,享年七十八岁。肯去世的时候,马云非常悲痛,在唁电中称肯为澳大利亚父亲和导师。

那年马云四十岁,友谊已经持续二十四年了。但这段友谊并没有因为肯的离开而结束。

一七年二月,马云回到肯的故乡澳大利亚纽卡斯尔,出资两千万美金,在纽卡斯尔大学成立了以他和肯的姓命名的奖学金。纽卡斯尔大学宣布,这是他们有史以来收到的最大规模捐赠。

为什么要捐这么多钱。马云说,肯没有上过大学,但经常和我谈起纽卡斯尔大学。我一直想,如果我足够幸运能够成功,我想要为纽卡斯尔大学做点事情。

他说,我想要感谢肯和他的家人对我的帮助、支持和理解。过去三十年,我一直怀着感恩的心生活着。希望有一天,因为这份友情,我可以成为像肯那样的人,帮助和支持自己根本不认识、只是在街上遇到的年轻人。

这个故事让我想了很多。我之前看过一个说法,记不太清是谁说的了,大概意思是生命因索取而存续,因给予而繁盛。

马云其实是个很会索取的人。这话听起来好像不太好听,但其实是个很重要的能力。一个人越是弱小的时候,越要懂得索取,否则你永远不可能变强。

你看马云,十六岁就敢在西湖边主动搭讪外国人练英语。二十一岁被拒签七次还要去第八次。这种勇气和执着,就是在索取机会、索取成长的可能性。

但马云不只是会索取,他更懂得给予。九二年他第一次创业,开了个海博翻译社。翻译社最初入不敷出,马云就背着麻袋去义乌进货,卖小商品赚钱来维持翻译社运营。

结果发现卖小商品比做翻译社赚钱,同事们都建议干脆开礼品店算了。但马云直接拒绝了,他说我们创立翻译社,目的是为了满足市场、解决老师们的问题,并不只是为了赚钱。

这是二十八岁的马云的格局。他的第一次创业里,其实就体现了给予精神。

后来蔡崇信放弃五百八十万年薪加入阿里巴巴,他说有个细节让他特别感动。马云把十八个创始人的股份都分配得很清楚,虽然他们都是马云的学生,但马云把他们看作创始人和伙伴。与同伴分享,这在创始人中可不常见。

什么是给予,不仅仅是你帮了我,我反过来再去帮你。更重要的是,你帮了我,我再去帮助更多人。所以马云说,他想成为像肯那样的人,帮助和支持自己根本不认识、只是在街上遇到的年轻人。

还有一点我觉得特别重要。很多人总是在抱怨,为什么我遇不到贵人。以前我也这么想,但现在我明白了,抱着这样的心态,一辈子都遇不到贵人。

人得先学会自己成全自己,别人才会来成全你。

马云十二岁开始每天听英文广播,有多少人能做到。他连续七次申请签证被拒绝,还要去第八次,有几个人能做到。马云参加了三次高考,有多少人能做到。人家为什么离本科线还差五分也能读本科,这都是马云自己成全的自己。

而且你知道吗,当年西湖边上,马云遇见的不只是肯。去年马云去美国演讲,现场有个老人举着牌子找他,牌子上写着,马云,一九八零年八月,你在西湖边给我做过导游。

这个老人叫布鲁斯,八零年来中国旅行,住在一家对外国人开放的酒店。十六岁的马云总在酒店外面徘徊,寻找机会认识老外。布鲁斯说,马云的雄心和动力让他印象深刻。

布鲁斯说,马云看起来很急切和执着地想要抓住每一个认识老外的机会,来了解世界上正在发生着什么。如果中国的年轻人都像他这么勇敢和有想法,这个国家的未来一定很了不起。

所以说,自助者天助,自强则万强。自己成为贵人,才能遇到贵人。

合十。如夜话,至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