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尘阁日记

无尘阁日记

凡是在社会上混的好的人,不是因为多勤劳,也不是因为多自律,更不是因为朋友遍天下,而是看透了这三点
2025-11-20

前段时间跟一个在体制内工作的朋友聊天,他跟我说了件挺有意思的事儿。他们单位新来了两个年轻人,一个特别勤奋,每天第一个到办公室,最后一个走,周末都主动加班。另一个呢,看起来挺普通的,按时上下班,也不见怎么表现。结果半年之后,那个看起来普通的年轻人升职了,勤奋的那个还在原地打转。

我当时就问他,为什么会这样。他说,其实道理很简单,那个升职的年轻人虽然看着不显山不露水,但他特别会看人。知道哪个领导说话算数,知道哪些事情是领导真正在意的,知道什么时候该说话什么时候该闭嘴。而那个勤奋的,就是埋头干活,从来不抬头看路,结果做了一堆没人在意的事情。

这事儿让我想了挺久的。后来我发现,在社会上混得好的人,还真不是因为他们最勤奋,也不是因为他们最自律,更不是因为他们认识的人最多。而是因为他们看透了一些别人没看透的东西。

说起来,我自己以前也走过不少弯路。刚工作那会儿,我特别相信一句话,叫勤能补拙。觉得只要我够努力,够勤奋,早晚能出头。于是我就拼命干活,别人干一件事,我干三件。别人下班了,我还在加班。那段时间我真的特别累,每天回家倒头就睡,第二天继续干。

但干了一两年之后我发现,我好像还是在原地打转。工资没涨多少,职位也没变化。反而是有些看起来没我努力的同事,却一个个升职加薪了。那时候我特别不理解,也挺委屈的。觉得这个世界太不公平了,我付出这么多,凭什么得不到回报。

后来有个老前辈跟我说了句话,他说你知不知道,光埋头拉车是没用的,你得抬头看路。你做的那些事情,领导在不在意,有没有价值,这个你想过吗。我当时愣住了,因为我确实没想过这个问题。我就是觉得只要我做得够多够好,总会有人看到的。

那个前辈跟我说,你看那些混得好的人,他们不是最勤奋的,但他们知道该在哪儿使劲。他们知道哪些事情做了有用,哪些事情做了白费。他们知道跟着谁能有前途,跟着谁只能浪费时间。这就叫识人辨势。

我听了之后好像明白了点什么,但又不完全明白。直到后来我经历了一件事,才真正想通了。

那会儿公司要做一个大项目,需要抽调人手。我当时特别积极,主动报名参加。因为我觉得这是个好机会,做好了肯定能升职。结果呢,项目确实做成了,但升职的不是我,而是另外一个同事。那个同事干的活儿还没我多,但他特别会来事儿,每次汇报都能把功劳往自己身上揽。

项目结束之后,我去找领导问为什么。领导说了句话,我到现在还记得。他说,做事重要,但会做事更重要。你确实干了很多活儿,但你有没有想过,这个项目最重要的是什么,谁才是关键人物。你就知道埋头干活,从来不跟关键的人沟通,最后出了成果,别人也不知道你做了什么。

那次之后我才明白,原来识人辨势这么重要。你不光要知道怎么做事,还要知道跟谁一起做事,要知道谁说话算数,要知道什么才是真正重要的。这不是什么投机取巧,这是生存的智慧。

对了,我后来还观察了一下那些混得好的人,发现他们都有个共同特点,就是特别会看人。他们能很快判断出一个人靠不靠谱,值不值得合作。而且他们从来不会把时间浪费在不靠谱的人身上。

我有个做生意的朋友,这方面就特别厉害。有一次他跟我说,他判断一个人靠不靠谱,就看两点。一个是这个人说话算不算数,另一个是这个人遇到事儿的时候是往前冲还是往后退。他说只要观察这两点,基本就能看出一个人的底色了。

他还跟我分享了个小技巧,说是跟人第一次见面的时候,可以有意无意地提一些小要求,看对方怎么反应。如果对方爽快答应然后真的做到了,这人基本靠谱。如果对方答应得很好,但最后没做到,那就要小心了。这个方法我后来也试过几次,还真挺管用的。

然后呢,还有一点也特别重要,就是利益这个事儿。很多人不愿意承认,觉得谈利益太俗气了,总想着靠感情靠关系。但实际上,成年人的世界里,利益才是最牢靠的纽带。

我以前也不懂这个道理,总觉得朋友之间谈利益伤感情。有一次一个朋友找我帮忙,说是他在做一个项目,问我能不能投点钱。我当时二话没说就答应了,也没细问项目的情况,就是觉得朋友嘛,能帮就帮。结果呢,那个项目最后黄了,我的钱也打了水漂。更气人的是,那个朋友后来就不怎么联系我了,好像是怕我问他要钱似的。

那次之后我就明白了,光靠感情是不靠谱的。真正长久的关系,一定是建立在利益一致的基础上的。不是说要斤斤计较,而是说要把利益关系理清楚,大家都知道自己能得到什么,也知道自己要付出什么。这样反而关系更稳定。

后来我又做了一次投资,这次我就学聪明了。不光看项目本身,还要看合作的人跟我的利益是不是一致的。我会问很多问题,比如你能拿到什么,我能拿到什么,如果项目失败了怎么办,责任怎么分担。把这些都谈清楚了,再决定要不要合作。

说起来,那次还真出了点问题。项目进行到一半的时候,合伙人想改变分配方案,理由是他投入的精力比预期多。我当时心里有点不舒服,但还是坐下来好好谈了。我说咱们当初协议写得很清楚,你现在要改,那我也得重新评估我的投入。最后我们达成了新的协议,虽然我让了点利,但关系反而更稳固了。因为大家都知道,这是建立在平等协商基础上的,不是谁占谁便宜。

前段时间看到一个什么调研报告,具体名字我记不清了,好像是某个商学院做的。说的是那些长期合作的企业,往往不是因为感情好,而是因为利益机制设计得好。每个人都清楚自己的角色和利益,大家是为了共同的目标在努力,而不是为了所谓的交情。

这个调研结果跟我自己的观察特别吻合。你看那些关系好的搭档,他们可能表面上看着跟普通朋友没什么区别,该开玩笑开玩笑,该喝酒喝酒。但一谈到正事儿,他们就特别清醒,该怎么分就怎么分,从来不含糊。反而是那些总说感情好的,一涉及利益就开始扯皮,最后关系都闹僵了。

还有一点,就是要懂得审时度势,知道什么时候该出手,什么时候该忍着。这个说起来容易,做起来真的很难。

我自己就在这上面吃过大亏。那会儿有个机会,看起来特别好,我当时就特别冲动,觉得不能错过。于是我就把手头的资源全投进去了,结果呢,时机还没到,我就把子弹都打光了。最后眼睁睁看着别人把这个机会拿走了。

那次之后我就明白了,有些事情不是你想做就能做的,还要看时机对不对。时机不对的时候,你越努力越容易出问题。时机对了的时候,稍微一使劲就能成。

我后来专门观察了一下那些成功的人,发现他们都特别懂得等待。不是说他们不努力,而是说他们知道该在什么时候发力。在时机不成熟的时候,他们能沉得住气,该干什么干什么,该积累积累,该学习学习。但一旦时机成熟了,他们出手特别果断,绝不犹豫。

我有个做投资的朋友,这方面就特别厉害。他说他看项目的时候,除了看项目本身好不好,还要看时机对不对。有些项目本身挺好的,但时机不对,他就不投。他说宁可错过一个好项目,也不能在错误的时间投资。因为时机不对的时候,你投再多钱也没用,反而可能把自己套进去。

他还跟我说了个例子。前几年有个项目找到他,当时那个行业正火,很多人都在往里冲。但他看了之后觉得这个时机不对,已经过热了,就没投。结果过了半年,那个行业就开始走下坡路了,好多投资人都被套住了。他说他当时要是跟风投了,现在肯定也在里面躺着呢。

这里有个小窍门可以分享一下。判断时机对不对,有个简单的方法,就是看周围的人都在干什么。如果一件事情所有人都在做,都在说好,那你就要小心了,很可能时机已经过了。反过来,如果一件事情没什么人做,甚至还有人笑话你,那可能反而是个好时机。当然这不是绝对的,但可以作为一个参考。

对了,还有一次特别典型的例子。那会儿我看中了一个商铺,觉得位置特别好,将来肯定升值。我朋友劝我再等等,说现在价格有点高,过段时间可能会降。但我当时就是不听,觉得好地段的商铺不等人,晚了就被别人买走了。结果我刚买完没多久,那片区域的规划就变了,商铺的价值一下就掉下来了。

后来我问我朋友,你当时怎么看出来时机不对的。他说他也不是百分百确定,但他注意到那段时间买商铺的人特别多,中介天天打电话催着买,这就是个信号。而且他还专门去打听了一下那片区域的规划,虽然没有确切消息,但他听说可能会有变化。所以他就建议我再等等。

我当时就是太着急了,没有耐心等待,结果就吃了亏。那次之后我就学乖了,遇到看起来特别好的机会,反而要更加冷静。要多问几个为什么,多想想会不会有什么风险。如果实在拿不准,那就再等等,反正真正好的机会是等得到的。

说到这儿,我想起前段时间发生的一件事。公司有个项目出了问题,领导要追究责任。那个项目本来是另外一个同事负责的,但他中途跳槽了,就临时交给了我。结果项目上线之后出了bug,客户投诉,领导就把我叫过去问责。

我当时解释说这个项目不是我一开始负责的,中间接手的时候已经有问题了,但领导不听。他说现在是你负责,出了问题就是你的责任。我当时特别憋屈,但也没办法,只能认下这个锅。

事后我跟一个老同事聊这事儿,他跟我说,这种情况你就认了吧,别去争辩。因为你越解释,越显得你在推卸责任。反而是你痛快地认了,把问题解决了,领导心里反而会明白怎么回事。果然过了一段时间,原来那个跳槽的同事又回来找公司合作,领导直接拒绝了,理由就是这个人不靠谱,关键时候撂挑子。

这事儿让我明白了,有些责任该担的时候就要担,不要去计较一时的得失。因为领导心里其实都清楚,只是需要有人站出来承担。你站出来了,反而会赢得尊重。当然这不是说什么黑锅都要背,而是说要分清楚什么是该担的责任,什么是被人坑了。

其实说了这么多,总结起来就是三点。一个是要学会看人看势,知道该跟谁走,该往哪儿去。一个是要理清利益关系,不要靠虚无缥缈的感情维系。还有一个就是要懂得审时度势,该等的时候等,该出手的时候狠。

这三点听起来好像挺简单的,但真正能做到的人不多。因为这需要你放下一些执念,比如说勤奋就一定能成功,感情比利益重要,机会不等人。这些观念听起来很正确,但在现实生活中往往不是这么回事。

我自己也是摸爬滚打了好些年,吃了不少亏,才慢慢明白这些道理的。现在回头看,那些弯路其实也不算白走,至少让我看清了一些事情的本质。现在做事情,我会想得更清楚一些,不会像以前那样盲目了。

当然,这不是说要变得特别功利,特别冷血。而是说要更清醒一些,更理智一些。该有的人情味还是要有,该讲的道义还是要讲。只是在这个基础上,要更明白这个社会的运行规则,要知道怎么保护自己,怎么争取自己的利益。

合十。如夜话,至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