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成立“对中共竞争委员会”,背后到底藏着什么?
2025-11-21
以下是一篇关于 United States House Select Committee on the Strategic Competition Between the United States and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以下简称“该委员会”或“委员会”)的深度解析文章,力求系统梳理其成立背景、构成运作、重点议题、最新成果与挑战,并从历史、制度、战略和多维视角进行反思。文末亦附上成员名单、近期报告和拟议立法方案的整理。
一、缘起:时代语境与制度催生
(一)地缘政治与大国竞争的新坐标
21 世纪第二个十年以后,随着 Chinese Communist Party(中共)所领导的中国国家体系在全球政治、经济、科技、产业链与安全等维度的影响力不断上升,美国政府与国会层面越来越多地将“与中共的战略竞争”作为核心议题来对待。
美国方面将视野从传统的军事安全扩展至供应链、关键技术、产业主导权、金融体系、意识形态等多个面向。这一转向意味着:竞争不仅仅是军事或外交上的对抗,更是制度范式、科技标准、经济生态与供应链韧性的较量。
在该语境下,国会有必要建立一个“跨委员会、跨议题”、能够统筹对华战略竞争的专门机构。由此,委员会的设立应运而生。
(二)委员会的诞生:制度安排与使命定位
该委员会于 2023 年1 月10 日由美国众议院通过决议设立。 (维基百科)
其官方名称为:Select Committee on the Strategic Competition Between the United States and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维基百科)
设立之初,其使命被界定为:系统调查、监督并向美国政府提出就中共在经济、科技、安全、全球治理等方面的进展与美国应对策略的政策建议。 (维基百科)
从制度上看,它属于“特设委员会”(Select Committee)性质,而非众议院常设委员会。这意味着其议题具有高度聚焦、时间敏感、跨范畴且强调策略制定。
(三)语境意义:一种“制度竞争”框架的反映
该委员会的设立体现了美国在对华政策中,不再只是单纯将中国视为竞争对手,而更将其视为“制度”和“模式”的竞争者。中共领导下的中国模式在美国政策圈被解读为与自由民主制度不同路径。委员会的产生,正是在这一制度竞争逻辑下,国会希望构建一个能够从宏观层面、并跨机构协调的机制。
二、架构与运作机制
(一)成员构成与领导层
根据公开资料,截至 119 届国会,该委员会由两大党派成员组成,以共和党为多数,民主党为少数。 (维基百科)
目前主席为 John Moolenaar(共和党,密歇根州)自2024 年4 月20日就任。 (维基百科)
少数党排名成员为 Raja Krishnamoorthi(民主党,伊利诺伊州) 。 (维基百科)
成员名单中既有以经济、科技、商业、国防为背景的议员,也有聚焦产业链、供应链和技术安全的议员。 (维基百科)
(二)议题范围与运作方式
议题涵盖(但不限于)如下几个维度:
经济与产业竞争:包括关键技术、制造业、产业链重构。
供应链与关键矿产:如稀土、锂、关键材料。
技术安全与网络安全:如人工智能、半导体、网络攻击、监控技术。
全球治理与战略影响:中国在全球发展的“输出”模式,中国与其他国家的关系。
人权、意识形态及内部影响力:中国在海外的影响、思想和媒体输出。
委员会通过多种方式运作:召开公开听证会、组织专题小组、联合工作组、发布研究报告、提出政策建议、与行政部门协作。公开听证议题可查阅其会议日程。 (国会网)
(三)专题工作组与供应链聚焦
例如,委员会于 2024 年6 月成立了 “关键矿产政策工作组(Critical Minerals Policy Working Group)”,由共和、民主两党成员联合主持,其聚焦美国对关键矿产进口依赖、供应链韧性、回收利用、替代源、劳工与可持续性等议题。 (Select Committee on the CCP)
该工作组已召集多次会议,涵盖“电池材料与稀土磁体在国家安全中的作用”“美国关键矿产进口依赖”“被迫劳动与可持续”“回收与国内恢复”“人力资本差距”“关键矿产与防务产业”等多个子议题。 (Select Committee on the CCP)
三、近期重点成果与议题演进
(一)关键矿产与定价操纵指控
2025 年11 月,该委员会发布了题为 “Predatory Pricing: How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Manipulates Global Mineral Prices to Maintain Its Dominance” 的双党派报告,指控中国长期以来通过控制稀土、锂等关键矿产的价格和产能,对全球市场施加影响。 (Select Committee on the CCP)
报告指出:中国在锂、稀土加工环节具有高度主导地位,可能通过操控价格、产能过剩或限产/出口控制来达到战略目的。 (Reuters)
例如,该委员会指出:“每当锂价格上升,中国就采取行动将其压低”,以削弱外国竞争。 (MINING.COM)
在政策建议方面,报告提出包括:设立关键矿产战略储备、加强进口来源多元化、强化价格监测和监督、限制过度依赖进口特定国家。 (Reuters)
(二)技术与产业竞争:从 AI 到制造业
委员会亦针对人工智能、技术出口、半导体、监控技术等议题开展听证。例如其网站列示 “Algorithms and Authoritarians: Why U.S. AI Must Lead” 等公开会议。 (国会网)
在制造业层面,委员会亦聚焦于美国面对中国电动车、重工业、船舶、无人机等产业可能的“赶超”态势。 (国会网)
(三)对内影响力与全球治理视角
委员会不仅限于国外竞争维度,还关注中共在美国及其他国家的影响力,包括:海外中国企业、教育合作、学术研究、传媒影响、华人社区中的政治影响,乃至数字监控技术出口等。
例如,2023 年12 月召开“Transnational Repression: The CCP’s Effort to Silence and Coerce Critics Overseas”。 (国会网)
四、影响评估:机遇与局限
(一)机遇:制度化、层次化的战略竞争机制
该委员会的成立,为美国国会在对华战略中的角色提供了更强平台,使监督、听证、建议从零散议题走向系统化。
其跨议题、跨领域的架构有助于打破“科技”“经济”“安全”各自为战的格局,从整体性视角审视中美竞争。
在当前全球产业链重构、“去‐中国化/再‐中国化”争议中,委员会能提供政策建议与立法方向,对产业、供应链、关键矿产、技术出口控制等产生实际影响。
(二)局限与挑战
虽为委员会,但其并非拥有直接立法推动权的常设委员会。它的建议最终还需通过其他委员会或行政机构执行,政策落地存在制度链条上的弱点。
议题繁多、范围广泛,使得资源分散,可能难以在所有议题上获得同样深度;且跨委员会协调常有摩擦。
从外交风险来看,该机制彰显了美方“将中共视为战略竞争对手”的思路,可能导致中美关系进一步紧张,反而限制合作空间。中方对此也多有批评,称其为“政治化”“炒作危机”。 (环球时报)
在数据透明、政策建议落地、行政配合方面仍有不确定性:委员会虽提出许多推荐,但美国行政体系、私营部门、国际合作方响应情况参差。
五、从多视角反思
(一)历史视角:新冷战还是制度竞争?
从历史维度看,美国与中国的竞争可被视为“后冷战时代”的一种大国竞争形态。但与冷战时期不同的是,这场竞争更深植于经济体系、产业链、技术标准、全球治理机制,而不仅仅是军事对抗。委员会的设立即体现了这种“制度竞争”的逻辑:谁来定义全球治理规则、谁主导关键技术标准、谁控制全球供应链、谁塑造未来产业生态?
因此,将本机制理解为“新冷战”也许有其道理,但更准确地说,它是“跨制度、跨产业、跨技术”的战略竞争。
(二)制度视角:国会的角色演变
传统上,美国对外战略主导更多集中在行政机关(总统、国务院、国防部等)与外交/安全机构。但该委员会体现了一种国会层面“将战略议题制度化、政策化、议题化”的趋势。它不仅是监督工具,更成为建议与议题生成的发动平台。
从这一视角看,未来国会在对华、对外战略中的地位可能进一步提升。
(三)经济与产业视角:供应链韧性与关键矿产安全
供应链与关键矿产成为该委员会重点议题之一。美国越来越认识到,对某些关键材料(如稀土、锂、钴等)对中国高度依赖,是其经济与安全体系的一大脆弱点。委员会通过报告、听证将这一问题推至政策中心。
这意味着:产业安全、供应链多元化、回收与替代源、战略储备将成为未来美国竞争结构中的重要因素。
(四)外交与双边关系视角:竞争与合作的张力
虽然委员会聚焦“竞争”,但现实中中美两国之间仍有合作空间(如气候变化、反恐、人文交流等)。过度强调竞争可能削弱合作潜力,增加冲突风险。对此,委员会及美国整体政策如何平衡“硬竞争”与“可控合作”将成为关键。
从中国视角来看,其可能将此机制解读为“冷战思维”“遏制工具”,从而影响中国对美态度、对外政策反应。
六、成员名单、报告摘要与拟议立法方案整理
(一)主要成员(119 届国会)
以下为部分成员,来源于维基百科及公开资料: (维基百科)
主席:John Moolenaar(共和党,密歇根州)
排名成员:Raja Krishnamoorthi(民主党,伊利诺伊州)
其他多数党成员:Rob Wittman(弗吉尼亚州)、Andy Barr(肯塔基州)、Dan Newhouse(华盛顿州)、Darin LaHood(伊利诺伊州)、Neal Dunn(佛罗里达州)、Dusty Johnson(南达科他州)、Ashley Hinson(爱荷华州)、Carlos Giménez(佛罗里达州)、Gus Bilirakis(佛罗里达州)、Young Kim(加州)、Nathaniel Moran(德克萨斯州)、Zach Nunn(爱荷华州)
少数党成员:Kathy Castor(佛罗里达州)、Andre Carson(印第安纳州)、Seth Moulton(马萨诸塞州)、Ro Khanna(加州)、Mikie Sherrill(新泽西州)、Haley Stevens(密歇根州)、Ritchie Torres(纽约州)、Shontel Brown(俄亥俄州)、Greg Stanton(亚利桑那州)、Jill Tokuda(夏威夷)
(二)近期核心报告与政策建议
报告《Predatory Pricing: How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Manipulates Global Mineral Prices to Maintain Its Dominance》:提出中国在关键矿产市场存在操控行为;建议包括建立美国战略矿产储备、强化价格监测、增强进口来源多样化。 (Reuters)
报告《Critical Minerals Policy Working Group Final Report: Creating Resilient Critical Mineral Supply Chains》:聚焦美国关键矿产供应链脆弱性、回收与替代源、劳工与可持续问题。 (Select Committee on the CCP)
其他建议包括:设立“关键矿产专员”(Czar)、对进口依赖国家实行风险审查、制定回收/再利用政策。 (Fastmarkets)
(三)拟议立法方向
建议美国在关键矿产上建立国家战略储备,以应对价格波动与供应中断。 (Fastmarkets)
提议限制与中共相关实体在敏感科技与矿产领域的合作,强化对外投资审查与技术出口管控。
建议美国政府增强对国内制造业、技术自主能力的投资,以减少对外部尤其是中国在关键环节的依赖。
提出“多元化进口来源”“回收与替代源研发”“劳工与环境标准纳入供应链考量”等措施。
七、展望:未来发展、风险与应对
(一)发展路径
随着美中关系继续演变,该委员会有可能成为美国国会体系内,对华战略更为长期、制度化的平台。其议题或将扩展至数字基础设施、量子技术、生物技术、供应链金融、全球治理联盟等。
在推动立法方面,该委员会或将与常设委员会(如能源、科技、贸易、国防)协作,推动具体法案、拨款提案、制度改革。
在国际层面,美国可能借助该委员会输出“盟友协调”机制,即借助与盟友、伙伴国协调关键矿产、技术标准、供应链安全,从而构建更广泛的“对中共战略竞争”框架。
(二)风险与应对
对中美关系的冲击:委员会所强化的对华“竞争”话语,有可能使中方将美国行为视为遏制,从而在外交、军事、安全领域采取对抗性措施。美国需要在竞争与合作之间保持平衡。
政策落地挑战:报告建议虽然明确,但在行政执行、产业配合、国际合作、私营部门响应方面仍存在落差。委员会须强化后续监督、落实机制。
资源分散与议题疲乏:议题广泛可能导致“浅而广”而非“深而精”。未来可通过主题聚焦、子工作组深化、资源集中使用来提升效率。
国内政治变化影响:美国国内党派、议会权力格局、总统行政优先次序等变化,可能影响委员会议程与推进效果。委员会需保持跨党派共识以增强稳定性。
八、结语
该委员会的设立代表了美国国会在对华战略竞争中的制度化、常态化趋势。从关注军事或外交到关注产业链、技术体系、供应链韧性、价值观体系,竞争维度正在拓展。面对中共所代表的中国国家体系及其全球影响,美国显然认为仅靠行政部门不够,必须从议题生成、监督立法、跨部门协作机制上补强。这是一种“从决策权、监督权、议题权”体系的变化。
然而,竞争并非零和游戏。在科技、气候、公共卫生等领域,中美仍有合作空间。该委员会如何在竞争语境下既推动美国利益保护,又避免彻底割裂合作通道,是其日后面临的重要考验。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