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尘阁日记

无尘阁日记

消费型快乐给多了,小孩就是越来越难带
2025-11-21

过度满足之后,孩子反而更难快乐了

前段时间和一个朋友聊天,她说自己最近特别困惑。暑假带着女儿去了趟日本,玩了小半个月,迪士尼、环球影城、各种网红餐厅,该吃的吃了,该玩的玩了,光是照片就拍了好几千张。本来想着孩子能高兴个把月,结果回来没三天,女儿就开始各种不满意。

让她在家附近公园玩会儿,说没意思。给她报了个绘画班,上了两次就不愿意去。甚至连平时最喜欢的那家蛋糕店,她也说"就那样吧,也没什么特别的"。朋友说自己当时心里就一阵发凉,这才多大点孩子啊,怎么就这么难伺候了?

其实这种情况,我身边见得不算少。有个邻居家的男孩,父母做生意的,家里条件挺不错。从小到大,玩具从来不缺,想要什么基本都能满足。最夸张的那会儿,家里乐高堆得跟小山似的,好多盒子拆都没拆过。但你要问这孩子快不快乐,我看未必。他经常一个人坐在那堆玩具前面发呆,问他想玩什么,他自己也说不上来。

说起来挺吊诡的,按理说现在的孩子,物质条件比我们小时候不知道好多少倍。我们那会儿,能有个芭比娃娃就高兴得不得了,能去趟游乐场简直跟过年似的。现在的孩子呢,出国旅游是常事,各种高科技玩具见得多了,但你看他们的状态,好像并没有因此更快乐。

这到底是为什么?

我琢磨了挺久,后来慢慢想明白了一些。这事儿啊,跟人的大脑机制有关系。你想啊,人的快乐感,其实是需要一个参照的。当你习惯了高强度的刺激之后,普通的东西就很难再让你兴奋起来了。就好比你天天吃山珍海味,突然让你吃碗白米饭配咸菜,你肯定觉得索然无味。

但问题在于,生活不可能天天都是山珍海味啊。大部分时候,我们面对的都是那些平平淡淡的日子。如果一个孩子从小就被训练成只能在高刺激下才能获得快乐,那他以后怎么办?难道一辈子都要靠不断升级的刺激来维持状态?这显然不现实。

我记得有次带孩子去医院看病,候诊的时候旁边坐着一对母子。小男孩大概五六岁的样子,一直在那儿闹,要妈妈给他买这买那。妈妈说等看完病再说,孩子就开始哭闹,越哭越凶。妈妈没办法,只好拿出手机给他看动画片。但没看两分钟,孩子又说不好看,要换别的。妈妈换了好几个,他都不满意,最后干脆把手机扔地上了。

那个妈妈当时脸上的表情,我现在还记得。既无奈又疲惫,还有点茫然。我能理解她的感受,因为我自己也经历过类似的阶段。那种感觉就是,你明明已经尽力在满足孩子了,但孩子还是不快乐,甚至变得越来越难以满足。

说到这儿,可能有人会问,那是不是就不该给孩子买东西、不该带他们出去玩了?当然不是这个意思。该给的还是要给,该玩的还是要玩。关键在于一个度的把握。

我有个朋友,她的做法我觉得挺值得借鉴。她家孩子今年八岁,平时生活过得挺简单的。周末基本就是在家附近转转,去公园骑骑车,或者去图书馆看看书。偶尔会安排一些特别的活动,但不会太频繁。比如说暑假可能会安排一次旅行,或者带孩子去看场演出,但绝不是那种排得满满当当的。

她跟我说,关键是要让孩子学会在日常生活里找乐子。这话说得简单,但做起来其实挺难的。因为我们当家长的,总是忍不住想给孩子安排点什么。看着孩子在那儿发呆,就觉得是在浪费时间。但实际上,那些看起来"无所事事"的时刻,恰恰是孩子自我探索的重要时间。

我自己在这方面也走过弯路。有段时间特别焦虑,觉得别人家孩子都在上各种班、去各种地方玩,我们家不能落后。于是给孩子报了一堆兴趣班,周末也是到处跑。结果折腾了小半年,发现孩子状态反而不如以前了。不仅没见他更快乐,反而经常显得很疲惫,对什么都提不起兴趣。

后来我跟孩子他爸商量,决定做减法。把那些可有可无的活动都砍掉,只留下一两样孩子真正喜欢的。然后给孩子留出更多自由时间,让他自己决定要做什么。一开始我还担心他会整天抱着手机不放,但慢慢发现不是这样的。

给他足够的空间之后,他反而开始琢磨各种事情。有时候会自己翻出以前的玩具来玩,有时候会找本书看,有时候就在阳台上观察蚂蚁搬家能看半天。这些活动看起来没什么了不起的,但你能感觉到,他是真的投入进去了,是真的在享受。

那段时间我有个很深的感触,就是快乐这个东西,真的不是靠堆砌出来的。你给孩子安排再多的活动,买再多的东西,如果他内心没有那个感知快乐的能力,一切都是白搭。相反,如果他有这个能力,哪怕是很简单的事情,也能让他开心半天。

我记得有次周末,本来打算带孩子去一个新开的游乐场,结果当天下雨去不了了。我想着完了,这下孩子肯定要闹。没想到他倒挺淡定,说那就在家玩吧。然后自己翻出一堆纸盒子、胶带什么的,在客厅搭了个"城堡",玩了整整一下午。看着他那个高兴劲儿,我突然觉得,可能那些精心安排的节目,还不如这种自发的游戏来得快乐。

当然了,这事儿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尤其是在这个什么都讲究"内卷"的时代,你不给孩子报班、不带孩子出去见世面,就好像对不起孩子似的。周围人都在晒各种旅行照片、晒孩子的才艺展示,你要是啥也不晒,好像就落伍了。

但我现在越来越觉得,这种攀比真的没什么意义。每个家庭的情况不一样,每个孩子的需求也不一样。别人家的方式再好,不适合自己家也是白搭。与其盲目跟风,不如静下心来想想,自己的孩子到底需要什么。

有个很重要的点,就是要给孩子留出"无聊"的空间。很多家长害怕孩子无聊,觉得一旦孩子闲下来,就是在浪费时间。但实际上,无聊恰恰是创造力的源泉。当一个孩子真正无聊到极点的时候,他就会被逼着去想办法,去创造一些东西出来。这个过程,比你给他安排十个活动都要有价值。

我有个同事,她家女儿特别有意思。有段时间迷上了观察昆虫,天天拿着放大镜在小区里转悠。别的孩子都去上兴趣班了,她就一个人蹲在花坛边上,一看就是半小时。同事一开始还担心,觉得这样是不是太孤僻了。但后来发现,女儿不仅没变孤僻,反而对自然科学产生了很浓厚的兴趣。现在已经自己攒了一本厚厚的观察日记,画得还挺像回事儿的。

这种自发产生的兴趣,比任何外部安排都要来得持久和深入。因为这是孩子自己真心想做的事情,不是为了满足家长的期待,也不是为了跟别人比较。这种内在驱动的力量,是任何外部奖励都替代不了的。

说到这儿,我想起前段时间看到的一个研究,好像是哪个大学做的,具体记不太清了。大概意思是说,那些小时候物质条件特别优越的孩子,长大后的幸福感不一定就更高。反而是那些童年时期有过一定匮乏体验、但家庭关系温暖的孩子,成年后的整体幸福感更强。

这个结论当时让我挺触动的。因为它说明,决定一个人幸福感的,并不是他拥有多少东西,而是他感知幸福的能力有多强。这种能力,是需要从小培养的。如果一个孩子从小就习惯了被动接受各种满足,他就很难发展出主动创造快乐的能力。

那怎么培养这种能力呢?我觉得最重要的,就是让孩子有机会经历生活的本来面目。生活不可能总是充满惊喜和刺激的,大部分时候都是平淡无奇的。吃饭、睡觉、上学、写作业,这些看起来无聊的事情,其实才是生活的常态。

如果我们能帮助孩子在这些平常的事情里找到乐趣,他们以后就不会那么容易感到失落和空虚。比如说,做饭可以是一件有意思的事情,不只是为了填饱肚子。整理房间也可以是有趣的,不只是一个必须完成的任务。关键在于,我们要引导孩子去发现这些日常活动里蕴含的乐趣。

我现在经常会让孩子参与一些家务活动。不是说要他干多重的活儿,而是让他感觉自己是家庭的一份子,自己的参与是有意义的。比如周末做饭的时候,让他帮忙择菜、打鸡蛋什么的。虽然他干得不一定有多好,但那种参与感和成就感,是真实存在的。

有次他帮我包饺子,包得歪七扭八的,但看得出来特别认真。吃饺子的时候,他自己能分辨出哪些是他包的,吃得特别香。那种快乐,绝对不是去什么高档餐厅能比的。因为这是他自己创造出来的成果,是他真正投入了心力的东西。

还有一点我觉得特别重要,就是要让孩子知道,不是所有的愿望都能立刻得到满足的。这个很难,因为现在的条件确实太好了。孩子想要什么,动动手指在网上下个单,第二天就能送到。这种即时满足,虽然方便,但也剥夺了孩子体验"期待"的机会。

我记得小时候,最盼望的就是过年。不只是因为能吃好吃的、穿新衣服,更多的是那种漫长的期待过程。从腊月开始,就天天掰着手指头数日子,越是等得久,越是兴奋。现在的孩子,很少有机会体验这种感觉了。他们想要什么,基本都能很快得到,反而失去了那种期待带来的快乐。

所以我现在会有意识地拉长一些满足的过程。比如孩子想要一个玩具,我不会马上就买,而是跟他商量,我们攒攒钱,或者等到某个特殊的日子再买。这个过程中,他会一直惦记着那个玩具,会去想象得到它之后该怎么玩。等真正买到的时候,那种快乐就会被放大很多倍。

当然了,这个度也要把握好。不是说什么都要孩子等,什么都不能立刻满足。有些必需品该买还是要买,有些合理的要求该答应还是要答应。关键是不要让孩子形成"想要什么就能马上得到"的习惯。偶尔让他们体验一下等待的过程,体验一下"暂时得不到"的失落感,这对他们的成长是有好处的。

我还想说说另外一个现象,就是很多家长喜欢用物质奖励来激励孩子。考试考好了,买个玩具;帮忙做家务了,给点零花钱;表现好了,带出去玩一趟。这种方式在短期内可能有效,但长远来看,容易让孩子把快乐和物质划等号。

我自己也犯过这样的错误。有段时间为了让孩子好好写作业,就跟他约定,只要按时完成作业,周末就带他去游乐场。刚开始挺管用的,但后来发现,他写作业完全是为了去游乐场,而不是为了学习本身。一旦没有这个奖励,他就不愿意写了。

后来我意识到这个问题,开始调整策略。不再用物质奖励,而是更多地去肯定他的努力和进步。比如他某道题想明白了,我会说"你看,自己琢磨出来的感觉是不是特别好?"慢慢地,他开始能从学习本身获得成就感,而不是只盯着外在的奖励了。

这个转变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时间和耐心。但我觉得这是值得的。因为我们希望培养的,是一个能够自我驱动、能从日常生活中获得快乐的孩子,而不是一个需要不断用物质来刺激才能行动的孩子。

说了这么多,其实核心就一个意思:真正的快乐,不是靠堆砌出来的,而是需要用心感受出来的。作为家长,我们要做的不是不停地给予,而是帮助孩子建立起感知快乐的能力。这种能力,会让他们一辈子受益。

现在回想起来,我自己童年最快乐的回忆,往往不是那些特别盛大的活动,而是一些很细微的时刻。比如夏天晚上在院子里乘凉,听大人们聊天;比如放学路上跟同学边走边玩;比如周末下午躺在床上看一本闲书。这些看起来平淡无奇的时光,却是最温暖、最真实的快乐。

我希望我的孩子长大后回忆童年时,也能有这样的感受。不是记得去过多少地方、拥有过多少玩具,而是记得那些安静的午后、温暖的晚餐时光、和家人在一起的平凡瞬间。这些才是生活真正的底色,也是幸福的本质。

养育孩子这件事,真的没有标准答案。每个家庭都在摸索适合自己的方式。但有一点我是确定的:给孩子更多,不如教会孩子感知更多;安排更多,不如留白更多。让他们在平凡的日子里,慢慢学会创造属于自己的快乐。这种能力,比任何外在的给予都要珍贵。

合十。如夜话,至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