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尘阁日记

无尘阁日记

知识“体系”的构建:这些东西就在这里,要全部吃透,这需要很多精力;认知的进步:很多东西没有标准答案,靠“悟”
2025-11-21

上个月在书店碰见一个老同学,他正蹲在地上翻一本厚厚的管理学教材。我走过去拍他肩膀,他抬头看见是我,笑得有点儿尴尬。他说自己最近在考MBA,这本书已经看了三个多月了,密密麻麻做了好多笔记,但总觉得脑子里还是乱糟糟的。

我当时就问他,你是想把这本书背下来,还是想真正理解管理这回事儿?他愣了一下,说这不是一回事儿吗?我摇摇头,说差远了。背书是在建知识体系,但理解管理,那得靠悟。

这话说出来,连我自己都觉得有点儿玄乎。但这些年下来,我越来越觉得,学东西确实有两条路。一条路是把知识一点一点攒起来,像搭积木一样把体系搭起来。另一条路呢,是在生活里慢慢琢磨,突然有一天就通了。

我有个做设计的朋友,叫阿杰。他大学学的是平面设计,毕业后进了一家广告公司。刚进公司那会儿,他特别勤奋,把设计史、色彩理论、排版原理这些东西全啃了一遍。他的电脑里存了几百个G的素材,分门别类整理得特别清楚。领导让他做个海报,他能从十几种风格里挑出最合适的,配色、字体、构图都挑不出毛病。

但问题是,他做出来的东西,总觉得差点儿意思。领导看了会说,技术上没问题,但就是不够打动人。阿杰自己也着急,他明明把那些理论都学透了,为什么还是做不出好作品?

后来有一次,公司接了个项目,要给一家做传统手工艺的小店设计品牌形象。阿杰去那家店里待了一下午,看老师傅们做东西。那些师傅手上的老茧,染布时候的专注眼神,还有做完一件作品之后那种满足的笑容,都被他看在眼里。

回来之后,他没有马上打开电脑,而是先在纸上画了好多草稿。他说那天他突然明白了,设计不是把漂亮的元素堆在一起,而是要传达一种感觉。那个项目他做得特别顺,作品出来之后,客户特别满意,说这就是他们想要的感觉。

你看,阿杰花了好几年时间建立起来的知识体系,是他做设计的基础。没有那些积累,他连基本的活儿都干不了。但真正让他突破的,是那个下午的感悟。那种东西,你没法从书里学,也没法通过练习掌握,就是要在某个时刻突然想通了。

说起来,我自己也有过类似的经历。大概是五六年前吧,我刚开始写东西的时候,特别迷信方法论。什么金字塔原理、SCQA模型、故事框架,我全都学。我还专门买了十几本写作书,把里面的要点都整理成笔记。

那段时间我写文章,就像做数学题一样。先列大纲,再填内容,每一段都要符合某个结构。表面上看,我的文章逻辑清晰、条理分明,但读起来就是不对味儿。有读者在评论里说,你写的东西太工整了,像教科书。

我当时还不服气,心想我这不是认真吗?后来有个前辈跟我聊天,他说你写东西的时候,是不是脑子里一直想着那些框架?我说是啊,要不然不知道该怎么写。他就笑了,说你这是被框架束缚住了。写作这事儿,框架只是工具,不是目的。你得先想清楚你要表达什么,然后让内容自己流淌出来。

我听了半懂不懂的。直到有一次,我写一篇关于童年回忆的文章。那天晚上我坐在电脑前,脑子里突然浮现出小时候夏天的画面。巷子里的蝉鸣,邻居家飘来的饭菜香,还有那种黏糊糊的闷热感。我也没想什么结构,就把那些画面和感受写了出来。

写完之后我自己看了一遍,发现完全没按套路来。有的段落特别长,有的就几句话。时间顺序也是跳来跳去的。但读起来就是舒服,就是有那种味道。那篇文章发出去之后,反响特别好。很多人留言说,看着看着就想起了自己的童年。

从那以后,我慢慢明白了一个道理。那些写作技巧、框架模型,我都得学,都得练,因为它们是基本功。但真正写出好东西,靠的不是套公式,而是要找到自己的感觉。这个感觉怎么找?说不清楚,就是要多写、多看、多琢磨,某一天突然就开窍了。

对了,我还见过一个更极端的例子。我有个朋友做投资的,他看企业特别准。别人问他怎么判断的,他说不太出来,就是感觉。但你要说他没有知识体系,那也不对。他看过的财报可能有上千份,研究过的行业报告也有好几百份。这些东西都在他脑子里,只是他已经把它们消化吸收了,变成了一种直觉。

这让我想起以前听过的一个说法,好像是哪个心理学家提出来的,具体是谁我记不太清了。他说人的认知发展有几个阶段,从不知道自己不知道,到知道自己不知道,再到知道自己知道,最后是不知道自己知道。那个最高的阶段,就是把知识内化成了本能。

但这个过程啊,不是一蹴而就的。你得先老老实实把基础打牢。就像练武术一样,师傅先教你扎马步、练套路,这些都是死的,需要一遍一遍重复。但练到一定程度,你就不用想了,身体自然会做出反应。

问题是,很多人要么只顾着学理论,把自己困在框框里;要么就想走捷径,觉得只要有灵感就够了,基本功都不练。这两种极端都不行。

我有个做程序员的朋友,他刚开始写代码的时候,总想着要优雅、要简洁。结果写出来的东西,自己看着挺美,但一运行就出问题。后来他的导师跟他说,你先把功能实现了,再考虑优化。他就老老实实地写,虽然代码有点儿笨拙,但起码能跑。

慢慢地,他写的代码越来越多,遇到的问题也越来越多。他开始明白,什么时候该用哪种方法,什么时候该做什么样的取舍。到现在,他写代码已经不用刻意去想了,手指在键盘上飞快地敲着,思路特别清晰。

但他自己也说,这个过程真的很慢。他估计自己写了得有几十万行代码,踩过的坑数都数不清。如果当初有人告诉他,你只要领悟了编程的本质,就能写出好代码,他肯定不会信。因为没有那些一行一行写出来的积累,哪来的领悟?

说到这儿,我又想起一个事儿。去年有段时间,我特别焦虑。我看周围的人,好像都在飞速成长,而我感觉自己停滞不前。我每天还是在学东西,还是在写文章,但就是觉得没什么进步。

有天晚上我跟一个老师聊天,把这个困惑讲给他听。他听完之后,沉默了一会儿,说你知道竹子的生长吗?竹子在前面四五年的时间里,长得特别慢,可能只有几厘米。但突然有一天,它就开始疯长,几个月就能长到十几米高。

他说人的成长也是这样。你现在觉得自己在原地踏步,但其实你的根在不断往下扎。等到根扎得够深了,你自然就会往上长。那些看起来突然开窍的时刻,其实都是之前积累的结果。

我当时听了,觉得心里踏实多了。这话虽然有点儿像鸡汤,但确实是这个理儿。很多时候,我们太急于看到结果,但成长这事儿,本来就需要时间。

不过话说回来,光有时间也不够。我见过有些人,干了十几年还是老样子。为什么?因为他们只是在重复,没有思考。每天做同样的事情,遇到问题也是用老办法解决,从来不去琢磨为什么。这样的话,十年跟一年没什么区别。

真正的成长,需要你在重复中找到变化。同样是写一篇文章,你能不能尝试不同的角度?同样是做一个方案,你能不能多问几个为什么?这些小小的尝试,看起来不起眼,但积累下来就会带来质的变化。

我给你举个具体的例子。我写文章的时候,有个习惯,就是写完之后会大声读一遍。为什么要读出来?因为读的时候,你能听出来哪些地方拗口,哪些地方啰嗦。刚开始我也觉得这个方法有点儿傻,但坚持了一段时间之后,我发现我写的东西确实变顺了。

还有就是,每次写完一篇文章,我会给自己打个分。不是看阅读量,也不是看评论数,而是问自己几个问题。这篇文章表达清楚了吗?有没有废话?有没有写出新意?如果答案是否定的,我会想想下次该怎么改进。

这些小动作,看起来简单,但很少有人真正去做。因为它们不会立刻带来什么明显的效果,需要长期坚持才能看到变化。但恰恰是这些不起眼的努力,构成了成长的基础。

前段时间我看到一个调查,具体是哪个机构做的我忘了,但内容挺有意思。它说现在的年轻人,有百分之七八十都想快速成功,希望能找到什么秘诀或者捷径。但真正成功的那些人,几乎都是靠长期的积累和反复的试错。

这让我想起来,每次有人问我,怎么才能写好文章?我都不知道该怎么回答。如果我说多读多写,他们会觉得这不是废话吗?如果我说要找到自己的风格,他们会问那怎么找?其实这些问题,真的没有标准答案。

就像学游泳一样,你可以看一百遍教学视频,把每个动作的要领都记下来,但你不下水,永远学不会。而且就算你下水了,也不是马上就能游得很好。你得呛几口水,得手忙脚乱地扑腾,得一次次调整自己的动作。某一天,你突然发现自己能浮起来了,能游一段距离了,那种感觉没法用语言形容。

但要是有人问你,游泳的秘诀是什么?你怎么说?你只能说,多练。但多练这两个字,听起来是不是特别没诚意?可事实就是这样,有些东西,必须自己去体会,去摸索,去犯错,然后在某个时刻突然顿悟。

不过这里面也有个问题,就是如果方向错了怎么办?如果你一直在错误的路上努力,那不是白费功夫吗?这个责任谁来承担?

我有个朋友,他花了两年时间学画画,每天都练几个小时。但他学的都是那种很传统的技法,注重写实,追求细节。后来他想转行做插画师,把作品拿给公司看,人家说你画得挺好的,但不是我们要的风格。现在市场需要的是更有个性、更有创意的东西。

他当时特别懊恼,觉得自己浪费了两年时间。但我跟他说,你那两年不是白费的。你学到的那些基本功,比如线条、色彩、构图,这些都是通用的。你现在要做的,只是换个方向,用这些基本功去做不同的尝试。

果然,他后来调整了思路,不再拘泥于写实,开始尝试各种风格。因为有扎实的基础,他很快就找到了适合自己的表达方式。现在他做插画师做得挺好的,还接了不少商业项目。

所以你看,知识体系的构建,永远不会白费。就算你走了弯路,那些积累也会在其他地方发挥作用。而那些靠悟得来的认知,也必须建立在一定的基础之上。没有基础就想开悟,那叫瞎猫碰死耗子,靠不住。

但反过来说,如果你只是埋头积累,从来不抬头看路,也会出问题。就像爬山一样,你得时不时停下来,看看自己在哪个位置,离山顶还有多远,是不是该调整方向了。这种停下来的时刻,就是你反思和领悟的时刻。

我觉得吧,最理想的状态,是把这两者结合起来。你一边扎实地学习,一边保持思考和觉察。在学的过程中,随时准备接收那些突然冒出来的灵感和感悟。而那些灵感和感悟,又会反过来指导你的学习方向。

这个过程说起来容易,做起来真的很难。因为我们总是容易走极端,要么太执着于方法和技巧,要么太相信天赋和灵感。找到平衡点,需要很长时间的摸索。

但话又说回来,人生本来就是一个不断摸索的过程。没有人能一开始就找到最佳路径,都是在试错中慢慢前进的。重要的是,你要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为什么要这么做,遇到问题的时候能够及时调整。

合十。如夜话,至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