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敏洪,犯了大忌。
2025-11-22
说实话,看到俞敏洪这事儿的时候,我正在公司楼下的便利店买泡面。那会儿大概是晚上九点多还是十点来着,记不太清了,反正就是加完班下来随便对付一口的那种状态。刷手机看到这新闻,当时心里咯噔一下,就觉得这老俞啊,这回真是踩雷了。
你说他错了吗?好像也没错。人家花自己的钱去南极看企鹅,这有什么问题?成功人士嘛,该享受就享受,这本来就是他应得的。而且你看,人家在那么远的地方还惦记着给员工写信,从这个角度讲,还挺有心的。但员工不买账啊,这就是问题所在了。
我记得前两年吧,具体哪年忘了,反正就是疫情那会儿,我们公司也出过类似的事。那时候老板跑去马尔代夫度假,然后在朋友圈发了好多张海边的照片,什么碧海蓝天啊,什么夕阳西下啊,配文还特别文艺,说什么"生活需要仪式感"之类的。结果呢,底下一群人在工作群里抱怨,说我们在这儿累得跟狗似的,老板却在那边享福。当时气氛特别微妙,后来那个老板好像也意识到了,把朋友圈设置了分组可见。
这就是我想说的第一个点——位置不同,看到的风景真的完全不一样。
老俞站在南极的冰川上,他看到的是壮美的景色,是人生的格局,是企业家应有的视野。但他的员工呢?他们看到的是什么?是电脑屏幕上永远改不完的方案,是领导一遍遍打回来重做的文件,是深夜十一点还在加班的办公室。你让这两拨人产生共鸣,那不是开玩笑吗?
说到这儿,我突然想起一个细节,可能跟这事儿没啥直接关系,但我觉得挺能说明问题的。有一次我在电梯里碰到我们公司的一个高管,那人平时挺和蔼的,见了面就跟我聊天,问我最近怎么样啊,工作顺不顺利啊。我当时脑子一热,就真的跟他说了实话,说最近项目压力大,天天加班,有点扛不住。你猜他怎么说?他拍拍我肩膀,说年轻人嘛,就要能吃苦,你看我当年在你这个位置的时候,比你还累呢。然后就走了。
我当时站在那儿,就觉得特别好笑。他当年那个时代,房价多少钱一平?现在多少钱一平?他当年加班有加班费,现在我们加班算奉献。他当年熬几年就能升职,现在我们熬几年可能还在原地踏步。这能一样吗?
但我没说,也不敢说。这就是现实。
回到俞敏洪这事儿上。其实他犯的最大的错误,不是去南极旅游,也不是给员工写信,而是在信里用了一种居高临下的口吻去"激励"员工。你想啊,一个人在南极的豪华游轮上,吹着海风看着企鹅,然后给正在格子间里拼命的人说"你要努力""你要奋斗""你要感恩",这不是火上浇油吗?
我听一个做HR的朋友说过,她说现在年轻人最烦的就是这种空洞的鸡汤。你跟他讲梦想,他问你能给多少钱;你跟他讲未来,他问你现在能不能准点下班。这不是年轻人现实,而是他们真的累了,也真的穷了。
说起来我自己也试过那种"鸡汤式激励",结果特别惨。那会儿我刚当上小组长,手下管着三四个人吧,有一次他们连续加了好几天班,我看他们状态不太好,就想着鼓励鼓励他们。我就学着那些成功学大师的口气,跟他们说什么"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啊,什么"年轻就是要拼"啊。结果第二天就有人提离职了,说受不了这种画大饼的管理方式。那次之后我就明白了,鸡汤这东西,真不是随便灌的。
所以你看,俞敏洪这次翻车,本质上就是他没搞清楚自己的位置和员工的位置之间隔着什么。隔着的不仅仅是那一万多公里的距离,更是完全不同的生活状态和心理预期。
有个做管理咨询的朋友跟我说过一个观点,我觉得特别有道理。他说啊,老板和员工之间最大的问题,就是信息不对等和利益不对等。老板看到的是整个公司的大盘,员工看到的只是自己那一亩三分地。老板考虑的是长远发展,员工考虑的是这个月房贷怎么还。你让他们站在同一个角度看问题,那基本上是不可能的事儿。
那怎么办呢?我觉得最简单也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少讲大道理,多办实事。你要真想激励员工,与其给他们发一封慷慨激昂的邮件,不如给他们涨点工资,或者至少让他们能准点下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关心,而不是那种虚头巴脑的"我在想着你们"。
说到这儿我又想起一件事,可能有点跑题了,但我还是想说。前段时间吧,我看到一个新闻,说是某个互联网大厂的老板在年会上给员工发了一人一台最新款手机。当时底下员工都特别高兴,欢呼声一片。但后来有人算了一笔账,发现那个老板给员工发手机花的钱,还不如他去年买的那辆超跑的一个零头。这事儿传出来之后,大家又开始骂了,说这是施舍,是作秀。
你说这老板做错了吗?好像也没错啊,人家至少还发了东西。但为什么还是有人骂?因为落差太大了。你开着几千万的车,却给员工发几千块的手机,这对比太明显了,反而让人觉得不舒服。
这就是我想说的第二个点——当贫富差距大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任何形式的施惠都可能被理解成施舍,而施舍这个东西,天然就带着一种不平等的意味。
那俞敏洪后来怎么处理的呢?他发了一个回应,说欢迎吐槽,会及时纠正,还说明年要选拔十个基层员工去南极旅游。你看,这个回应就聪明多了。首先承认自己有问题,然后给出实际的补偿方案。虽然十个名额对于整个新东方来说只是杯水车薪,但至少态度摆在那儿了。
不过说实话,我觉得这事儿最根本的问题还是没解决。什么问题呢?就是老板和员工之间那道看不见的墙。这道墙啊,不是靠几次旅游或者几封道歉信就能拆掉的,它是由整个社会结构、经济环境、阶层固化等等一系列因素共同造成的。
我有时候就在想,为什么以前的老板和员工关系没这么紧张?后来我琢磨明白了,不是以前关系好,而是以前信息不对称。以前员工不知道老板挣多少钱,也不知道老板在哪儿度假,大家相安无事。但现在不一样了,互联网时代,什么都是透明的。老板发个朋友圈,员工都能看见;公司财报一出来,大家都知道老板又赚了多少个亿。这种透明化,反而加剧了矛盾。
所以说啊,俞敏洪这次的错误,与其说是他个人的问题,不如说是整个时代背景下,老板和员工关系的一个缩影。他只是正好撞在了枪口上而已。
但话说回来,我对俞敏洪这个人还是挺佩服的。你看这么多年了,新东方经历了多少风风雨雨,什么双减政策啊,什么疫情冲击啊,人家不还是挺过来了?而且还带着员工一起转型做直播,虽然过程肯定很艰难,但至少他没有像有些老板那样,公司一遇到困难就直接甩手不干了,跑到国外去享福。从这个角度讲,他还是有担当的。
我记得有个做企业管理的专家说过,判断一个老板好不好,不是看他顺风顺水的时候多风光,而是看他遇到困难的时候是不是还能站出来扛事儿。按照这个标准,俞敏洪算得上是个好老板了。所以这次他虽然犯了错,但我觉得还是可以被原谅的。毕竟人无完人嘛,谁还没个脑子短路的时候?
关键是知错能改。这一点上,俞敏洪做得还不错。他没有像有些人那样死不认账,或者找一堆借口为自己辩解,而是直接承认了问题,并且给出了解决方案。虽然这个方案可能不够完美,但至少态度是对的。
说到底,这整件事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呢?我觉得有这么几点吧。
第一个,就是要认清自己的位置。你是什么身份,就说什么话,做什么事。老板就是老板,员工就是员工,别总想着用一套话术去糊弄所有人。老板要跟员工讲的,应该是实实在在的利益分配,而不是虚头巴脑的精神激励。
第二个,就是要学会换位思考。这个换位思考不是说你想象一下对方的处境就行了,而是要真正去了解对方在想什么,需要什么。就像我前面说的那个电梯里的高管,他以为拍拍我肩膀说几句鼓励的话就能解决问题,但他根本不知道我真正需要的是什么。
第三个,也是最重要的一个,就是少说多做。话说得再好听,不如实际行动来得有用。与其发一封洋洋洒洒的内部信,不如给员工多放两天假,或者多发点奖金。这才是真正的关心和尊重。
当然了,我说这些也不是站着说话不腰疼。我自己也只是个普通打工人,很多时候也只能发发牢骚,实际上改变不了什么。但我觉得吧,至少我们应该保持清醒,知道问题在哪儿,而不是稀里糊涂地被人忽悠。
最后我想说的是,俞敏洪这次虽然翻车了,但我相信他能从这次事件中学到东西。毕竟能做到他这个位置的人,都不是傻子,都有自己的一套生存智慧。这次的教训可能会让他以后在处理员工关系的时候更加谨慎,更加注重实际,而不是只停留在表面的煽情上。
而对于我们这些普通人来说,这件事也给我们提了个醒——不要轻易被那些看起来很美好的话术所迷惑,要学会分辨什么是真心,什么是套路。同时也要明白,这个世界上真的没有什么感同身受,每个人都活在自己的处境里,能做的就是尽量让自己过得好一点,同时也尽量善待身边的人。
合十。如夜话,至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