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尘阁日记

无尘阁日记

陈丹青:我眼中有教养,都藏在这40个小细节里
2025-11-22

前两天在楼下咖啡馆坐着,看见一个穿得挺体面的中年人,应该是什么公司的管理层吧,西装笔挺的。他点完咖啡就坐那儿打电话,声音大得整个店都听得见,什么业绩啊、合同啊,讲了能有二三十分钟。挂了电话起身就走,椅子也不推回去,桌上的纸巾团成一团扔那儿,连看都不看服务员一眼。

我当时就想起陈丹青说的那个话,中国没有上流社会,只有上级社会。这话说得真是,你看这人,从外表看确实像那么回事儿,但就是那些小细节,暴露得一干二净。

说起教养这事儿,我自己也栽过跟头。大概是七八年前吧,具体哪年我记不太清了,反正那会儿刚工作没多久,跟着领导去拜访一个客户。那客户是个老先生,家里收藏了不少字画古董什么的。我当时年轻,也不懂事,进门就直奔那些东西,这儿摸摸那儿看看,完全没想着先跟人家打招呼问好。

老先生也没说什么,就是脸色不太好看。后来谈事情的时候,明显能感觉出他的态度比较冷淡。回去路上领导就说我了,说你这样不行,人家开门让你进去,你连招呼都不打就乱翻东西,这叫什么事儿。我当时脸都红了,觉得自己特别丢人。

这跟陈丹青在罗马遇到的那事儿简直一模一样。人家老先生说得多直接,你进来不打招呼就看东西,我不卖给你。这不是人家矫情,这就是最基本的尊重问题。可我们从小到大,好像没人教过这些东西,或者说教过了也没当回事儿。

我记得小时候,应该是八几年的时候吧,我妈特别注重这些。吃饭的时候必须等长辈动筷子,夹菜不能在盘子里翻来翻去,筷子不能插在饭上,更不能敲碗。那会儿觉得这些规矩特别烦,动不动就被训,现在想想,这些东西确实有用。

但问题是,后来这些东西好像就断了。你看现在很多年轻人,包括我自己那会儿,完全不懂这些。不是说一定要搞得跟旧社会似的,磕头作揖什么的,但最基本的礼貌总得有吧。

对了,我还想起一件事。前几年,大概是疫情之前吧,我去参加一个行业交流会。会上有个挺有名的教授做分享,讲得还行。中间休息的时候,我想去跟他请教几个问题,就端着咖啡走过去了。我正准备开口呢,突然想起来,哎呀,我这手里还端着东西呢,这多不礼貌。

我赶紧把咖啡放一边,然后才过去跟老师说话。老师当时笑了笑,说你这小伙子还懂规矩。其实就是这么点小事儿,但人家心里是能感受到的。你尊重别人,别人自然也会尊重你,这道理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好像也不难,但真的很多人就是做不到。

我有个朋友,在一家外企工作,他跟我讲过一个事儿。他们公司来了个新同事,名校毕业的,英语说得溜得很,看着特别professional那种。但这人有个毛病,就是从来不说谢谢。别人帮他拿个快递,给他递个文件,他都是理所当然地接过来,连个谢字都没有。

时间长了,大家都不太愿意跟他打交道。不是说非得要人家感恩戴德,但最起码的礼貌总得有吧。后来这人在公司待不下去,自己走了。临走的时候可能也没明白,为什么自己能力不差,却混不好。

这让我想起陈丹青说的那个厕所的故事。你想想看,人家正在上厕所呢,你冲过来就要合影,这是什么行为?完全不把别人当人看。可这种事儿现在太常见了,好像只要能达到自己的目的,别人的感受根本不重要。

前段时间我坐地铁,车厢里有个小姑娘,应该是个大学生,穿着打扮挺时尚的。她上车就拿出手机开始刷短视频,声音开得特别大,什么搞笑配音啊、音乐啊,震得整个车厢都是。旁边有人看了她几眼,她完全不当回事儿,该干嘛干嘛。

我当时真想过去说两句,但又觉得算了,说了可能还得吵起来。可你说这算什么事儿呢?公共场合最基本的素质都没有,这跟学历有什么关系,跟家境有什么关系?就是从小没人教,或者教了也没往心里去。

说到这儿我突然想起来,我自己也干过类似的蠢事。那会儿应该是刚工作那年,跟同事一起出差,住酒店。早上起来我就在房间里打电话,声音还挺大,完全没想过隔壁房间有人。后来碰见隔壁的客人,人家就很委婉地说,早上有点吵,没休息好。我当时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太丢人了。

从那以后我就特别注意这些,在酒店说话会压低声音,开门关门都尽量轻一点,走廊里碰见人会主动点头打招呼。这些东西说起来都是小事,但真的能看出一个人的修养来。

我有时候会想,为什么现在这么多人不注重这些?是真的不懂,还是懂了不在乎?我觉得可能两种情况都有。有些人确实是家里没教过,学校也不教这些,所以根本不知道。还有些人呢,就是觉得这些都是小事,没必要在意,反正又不会怎么样。

但问题就在这儿。这些小事看起来不重要,但积累起来就会影响到你跟别人的关系,影响到别人对你的评价,最后可能就会影响到你的发展。我见过不少能力挺强的人,就是因为这些细节问题,在职场上吃了亏,在生活里也不受待见。

前阵子看到一个说法,说是某个机构做过调查,具体是哪个机构我忘了,反正就是说现在年轻人的礼貌意识比上一代要差。我不知道这个数据准不准,但确实能感觉到这个趋势。可能是因为大家都太忙了,都太着急了,没时间顾及这些吧。

但我觉得吧,越是这样,越应该注意这些东西。你想啊,大家都不注重礼貌的时候,你要是能做到,那不就特别显眼了吗?这不是说要去刻意表现什么,而是真心地尊重别人,把别人当回事儿。

我记得我爸以前跟我说过,做人要厚道,要懂规矩。那会儿不太理解什么叫厚道,什么叫规矩,现在慢慢明白了。所谓厚道,就是不占人便宜,能帮就帮一把。所谓规矩,就是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时候该说话,什么时候该闭嘴。

就拿吃饭这事儿来说吧,我见过太多不像样的场面了。有人夹菜专挑自己爱吃的,筷子在盘子里翻个底朝天。有人吃东西吧唧嘴,声音大得整个饭桌都能听见。还有人吃完就走,也不说声慢用,好像别人欠他的似的。

这些都是小事,但真的很让人反感。我现在特别注意这些,吃饭的时候尽量不发出声音,夹菜不翻腾,吃完了跟大家说声慢用。这些东西做起来一点都不难,但很多人就是做不到,或者说不愿意做。

还有一个特别常见的情况,就是借东西不还,或者还的时候脏兮兮的。我之前借过伞给一个同事,结果人家用完了也不洗,湿漉漉的就塞我桌上了。我当时也没说什么,但心里肯定不舒服啊。后来这人再找我借东西,我就找借口推了。

这不是小气,这是最基本的respect。你借别人的东西,用完了清理干净再还,这不是应该的吗?可很多人就是觉得无所谓,反正也不是我的东西,随便用用呗。这种心态真的挺让人无语的。

说起来,我自己也不是什么完人,该犯的错也都犯过。就前几天吧,去朋友家吃饭,吃完我就坐那儿玩手机,完全没想着帮忙收拾。朋友也没说什么,自己默默地收拾去了。后来我反应过来,赶紧过去帮忙,心里特别愧疚,觉得自己怎么能这样呢。

这就是我说的,这些东西不是你懂了就能做到的,得时刻提醒自己,得养成习惯才行。我现在就是这样,去别人家吃完饭肯定会帮忙收拾,洗碗擦桌子什么的,虽然人家可能也不在意,但这是态度问题。

最近这一两年吧,我越来越觉得,一个人有没有教养,真的跟他的学历、收入、地位没什么关系。我见过博士后没教养的,也见过初中毕业特别懂礼貌的。关键在于你怎么看待别人,怎么看待这个世界。

如果你觉得别人都应该为你服务,都应该让着你,那你肯定不会在意这些细节。但如果你把别人当成跟你一样的人,会替别人着想,那这些东西自然而然就做到了。

我有个做服务员的朋友,她跟我讲过很多故事。有些客人一进门就对她大呼小叫,好像她不是人似的。点菜的时候也不看菜单,就喊"服务员服务员",连个"你好"都没有。吃完饭更是直接走人,椅子歪七扭八的也不管,桌上一片狼藉。

但也有些客人,一进门就很礼貌地说"你好",点菜的时候会说"麻烦你",吃完饭会把椅子推好,桌上收拾一下,走的时候还会说声"谢谢"。我朋友说,遇到这样的客人,她就特别愿意多跑几趟,服务得也更用心。

这说明什么?说明你怎么对待别人,别人就怎么对待你。你尊重别人,别人自然也会尊重你。这个道理谁都懂,但真正做到的人不多。

陈丹青说的那些细节,什么倒水要扶一下,给人递东西要双手,这些我小时候都学过,但后来就忘了,或者说懒得做了。现在重新捡起来,发现还真挺有用的。不是说做了这些就能让你飞黄腾达,但起码让人觉得你这人靠谱,愿意跟你打交道。

前两天我去办事,办事员态度挺恶劣的,爱理不理的。我当时也挺生气,但还是很客气地跟她说话,该说谢谢说谢谢,该说麻烦说麻烦。结果到后来,她的态度明显好多了,还主动帮我多办了几件事。

这不是说要去讨好谁,而是保持基本的礼貌,把别人当人看。你想想,人家坐那儿工作一天,态度不好可能是累了,可能是遇到了什么烦心事,你对人家凶,只会让情况更糟。但你要是客客气气的,说不定就能化解掉一些负面情绪。

我现在越来越相信,教养这东西真的是藏在细节里的。它不是你穿多贵的衣服,开多好的车,而是你怎么跟人说话,怎么对待服务员,怎么在公共场合表现。这些小事看起来不起眼,但加在一起,就能看出一个人的底色来。

有时候我也在想,如果每个人都能注意这些细节,这个社会是不是会好一点?可能不会有什么翻天覆地的变化,但起码大家相处起来会舒服一些,摩擦会少一些吧。

但这事儿急不来,得一点一点来。我自己也在学习,在改变,经常会犯错,会做得不好,但起码在努力吧。我觉得这就够了,不求做到完美,但求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对得起别人的信任。

说到底,教养不是装出来的,也不是一朝一夕能养成的。它需要时间,需要经历,需要你真心地去尊重别人,去体谅别人。这条路挺长的,但值得走。

合十。如夜话,至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