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尘阁日记

无尘阁日记

罗辑思维CEO脱不花:关于工作和成长,这是我的121条具体建议
2025-11-22

前两天半夜刷手机,又翻到脱不花那篇一百二十多条的工作建议,说实话我看过好几回了,每次看完都觉得挺受刺激的,但这回不太一样,我突然意识到一个问题——这些建议背后其实藏着一个特别狠的逻辑,只是大多数人可能没注意到。

怎么说呢,你仔细看那一百二十多条,表面上是在讲工作啊、成长啊、人际关系啊这些零零碎碎的事儿,但串起来就会发现,她其实在说一件事:你得对自己够狠,才能在这个世界上站稳脚跟。这个狠不是说对别人凶,而是对自己的要求、对自己的认知、对自己处境的判断,都得狠得下心来。

我记得有段时间,大概是前年还是大前年吧,反正也记不太清了,我那会儿特别焦虑,总觉得周围人都在往前跑,就我自己在原地打转。然后就开始到处找方法论,什么时间管理啊、目标设定啊、效率工具啊,恨不得把市面上能找到的招儿都试一遍。结果呢,试了小半年,该焦虑还是焦虑,该原地打转还是原地打转,一点用都没有。

后来有次跟一个做了十几年管理的朋友吃饭,我就跟他抱怨这事儿,说我也挺努力的啊,怎么就是不见起色呢。他当时就问了我一句话,他说你知道自己真正的问题在哪儿吗,我愣了半天,答不上来。他说你看啊,你焦虑是因为觉得自己不够好,但你有没有想过,你对「不够好」这个判断本身就是模糊的,你甚至不知道好的标准是什么,你怎么可能变好。

这话当时把我砸蒙了,但说实话我也没完全听懂,只是觉得好像有点道理,就那么糊里糊涂地记在心里了。直到这次再看脱不花那篇文章,我才突然反应过来,她说的那些东西,核心就是在解决这个问题——你得先看清楚自己是什么样的,然后才能知道该往哪儿走。

你看她讲批评那部分,说什么「每天或者最长每周养成习惯,把自己存在的问题和造成的麻烦用最重的形容词想一遍」,这事儿听起来挺残酷的吧,谁没事儿天天骂自己啊。但她后面那句更狠,说「诚实地对待自己,当被批评时,会觉得一切还在掌握之中」。你品品这话,什么意思,就是说你要是连自己有几斤几两都不清楚,别人随便说两句你就慌了,那你怎么可能做成事儿。

我试过这个方法,真的试过,大概坚持了两三个礼拜吧,每天晚上睡觉前就躺床上想,今天我哪儿做得不好,哪句话说得不对,哪个决定下得太草率。开始的时候特别难受,因为你会发现自己问题多得要命,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但慢慢地,就有点不一样了,你会发现那些问题其实也就那么回事儿,没有想象中那么可怕,而且你开始能分清楚哪些是真问题,哪些只是你自己吓自己。

不过说实话,这个方法我后来也没坚持下来,倒不是说它不好,就是人嘛,总有点惰性,尤其是忙起来的时候,哪还有心思天天反省。但那段时间留下的东西还是有用的,至少现在被人批评的时候,我不会像以前那样第一反应就是辩解了,而是会先想想,人家说的有没有道理,哪怕只有三分道理,那也是我的问题。

再说说她讲单身那部分,我特别喜欢那句「单身过得不愉快,有伴侣之后也不会愉快」,这话简直是真理啊。我见过太多人了,一个人的时候各种抱怨,觉得要是有个对象就好了,结果真找着了,过不了多久又开始抱怨,说对方这不好那不好。问题在哪儿呢,问题在于他们从来没想过,愉快这事儿跟有没有伴侣关系不大,跟你自己是什么样的人关系大。

我有个表姐,三十好几了还单着,家里人天天催,她自己也挺着急的,见了不少人,但就是没成。有次我们俩聊天,她就跟我诉苦,说是不是我要求太高了,是不是我应该降低标准随便找一个。我说你先别急着降低标准,你有没有想过,你自己现在是个什么状态,你要是连自己都觉得过得不痛快,你凭什么指望别人能让你痛快。

她当时没说话,但我看得出来她有点不高兴,可能觉得我说话太直了。不过后来吧,也不知道是不是我那番话起了点作用,她开始做一些改变,比如去学插花,比如办了健身卡真的去练,比如周末会约朋友出去玩而不是窝在家里刷剧。我也不知道她后来找着对象没有,反正有段时间没联系了,但我隐约觉得,她应该过得比以前好一点了,至少朋友圈看起来是这样的。

脱不花那篇文章里还有一个特别有意思的观点,就是关于人际关系的,她说「良性的人际关系只有一种,叫做独立自主、强强联合」。这话乍一听好像挺功利的,但你仔细想想,还真是这么回事儿。我以前总觉得朋友嘛,就应该互相帮助,你帮我我帮你,大家抱团取暖。但后来慢慢发现,那些真正长久的关系,从来都不是建立在互相依赖上的,而是建立在互相欣赏、互相成就上的。

前些年吧,我认识一个做设计的朋友,那会儿我们都还在起步阶段,经常一起吃饭聊天,聊各自的困境啊、迷茫啊什么的。那时候关系特别好,因为彼此都需要有个人说说话,排解排解压力。但后来他的事业起来了,接的项目越来越大,收入也水涨船高,而我那会儿还在原地踏步,慢慢地我们就不怎么联系了。

我一度挺失落的,觉得人情冷暖啊、世态炎凉啊什么的。但后来我想明白了,其实不是他变了,是我们之间的状态变了。以前我们是「难兄难弟」,现在他往前走了,而我还在原地,自然就没什么共同语言了。这不是谁的错,就是一个很自然的事情。真正的问题在于,我当时为什么没跟着一起往前走,为什么还在原地打转,这才是我应该想的事儿。

所以你看,脱不花说的那些东西,表面上是在教你怎么处理人际关系,怎么面对批评,怎么做选择,但本质上都在逼你看清一个事实:这个世界不会因为你的软弱而对你温柔,你只有自己变强了,才有资格谈其他的。

她在讲机会和陷阱那部分,有一条我印象特别深,说「结硬寨、打呆仗是不变的真理,很容易实现的事情,是机巧,不是机会」。这话听起来特别笨,对吧,谁不想找点巧劲儿,轻轻松松把事儿办了。但现实是,那些看起来很容易的事儿,往往藏着大坑,而那些一开始就特别难的事儿,反而可能是真机会。

我记得有次,有人找我合作一个项目,说是保证三个月就能看到收益,前期投入也不大,听起来简直完美。但我就琢磨啊,这事儿要真这么好,为什么他来找我,为什么不是那些更有资源的人在做。后来我就婉拒了,果不其然,过了半年听说那个项目黄了,前期投钱的人都血本无归。

当然了,我也不是说我就特别有眼光,能看穿所有陷阱,事实上我也踩过不少坑,亏过不少钱。但每次踩完坑我都会想,为什么当时会做那个决定,是哪儿判断错了,下次怎么避免。这个过程其实挺痛苦的,因为你得承认自己是个傻逼,得承认自己被贪念蒙蔽了眼睛,得承认自己没那么聪明。但不经历这个过程,你永远学不会。

我有时候会想,脱不花写那一百二十多条建议的时候,心里想的是什么。我猜她应该也踩过很多坑,吃过很多亏,受过很多委屈吧,要不然写不出那些话来。那些话太真实了,真实到有点残酷,但也正因为残酷,所以有用。

现在的年轻人啊,包括我自己吧,其实都挺脆弱的,动不动就觉得受伤了,觉得世界对自己不公平,觉得别人不理解自己。但脱不花那些话就像一盆冷水,劈头盖脸浇下来,告诉你醒醒吧,这个世界本来就是这样的,你要么适应它,要么被它淘汰,没有第三条路。

我记得她有一条说「远离安全的舒适区」,这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谁不想待在舒适区啊,谁不想每天按部就班,不用面对变化,不用承担风险。但问题是,你待得越久,就越出不来,最后变成温水里的青蛙,等反应过来的时候已经晚了。

前年吧,我做了一个挺大的决定,放弃了一份收入还算稳定的工作,去做一个完全陌生的领域。当时周围人都觉得我疯了,说你这不是作死吗,好好的工作不干,跑去折腾什么。但我自己心里清楚,我要是再不动,可能这辈子就这样了。

结果呢,头半年简直是灾难,什么都不懂,什么都得从头学,每天累得跟狗一样,收入还直线下降。有好几次我都想放弃了,觉得当初那个决定太草率了,要是能重来该多好。但咬咬牙还是坚持下来了,慢慢地,事情开始有点起色,虽然还谈不上成功,但至少看到了希望。

这个过程中我学到的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脱不花说的「成大事者不纠结」。以前我做事儿特别犹豫,这也担心那也顾虑,结果往往是什么都没做成。但那次经历让我明白,有些事儿你不可能想得完全清楚,你只能边做边调整,重要的是先动起来,而不是站在原地空想。

当然了,我也不是说脱不花那一百二十多条建议就是圣经,每一条都得照着做。人跟人不一样,处境也不一样,有些建议可能适合她,不一定适合你。但那些建议背后的逻辑,那种对自己狠、对现实清醒、对未来有野心的态度,我觉得是值得学的。

我现在回头看自己这几年走过的路,会发现那些真正让我成长的时刻,都是特别痛苦的时刻。被人批评得体无完肤的时候,做错决定赔了钱的时候,一个人面对困境不知道该怎么办的时候,这些时候虽然难受,但也正是这些时候,让我看清了自己是什么样的人,让我知道了自己的极限在哪儿,让我明白了什么是真正重要的东西。

脱不花在文章最后说「你孩子长大了为你骄傲的事,机会。反之,陷阱」,这条我特别喜欢。虽然我现在还没孩子,但我经常会用这个标准来审视自己做的事情,会想如果将来有一天,有人问起我这辈子做过什么,我能不能坦然地说出来,能不能不觉得羞愧。

说到底啊,工作也好,成长也好,人际关系也好,都不过是人生的一部分,而人生这个东西,最终还是得自己去体会,去经历,去跌跌撞撞地走。别人的建议再好,也只能给你一个方向,具体怎么走,还得你自己决定。

我有时候会想,等我老了,回头看现在的自己,会不会觉得当年那个人挺傻的,做了那么多蠢事,走了那么多弯路。但转念一想,也许正是因为做了那些蠢事,走了那些弯路,才有了后来的我。人生嘛,哪有什么标准答案,不过是在不断试错的过程中,慢慢找到属于自己的路。

最后说一句,脱不花那篇文章我还会继续看,可能明年看,后年看,每次看可能都会有不一样的感受。因为人是会变的,处境是会变的,同样一句话,在不同的时候读,意思可能完全不一样。这也挺好的,至少说明我还在成长,还在变化,还没有变成一潭死水。

合十。如夜话,至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