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次公开!雷军小米创业8年纪录片震撼上映:我心里有一团火!
2025-11-22
前两天刷到小米那个纪录片的片段,又把雷军那句「我心里有一团火」给翻出来看了一遍。说实话,看完心里挺不是滋味的。
不知道你有没有过那种感觉,就是明明已经做到了别人眼里的成功,但自己心里就是觉得不够,总觉得还差点什么。雷军大概就是这样吧,三十多岁就财务自由了,金山也上市了,按理说可以躺平了,但他偏偏痛苦得不行。
我有个朋友,也是三十大几的人了,前几年卖了公司,赚了小几千万。本来以为他会很开心,结果见面吃饭的时候,他跟我说睡不着觉。我当时还挺不理解的,心想这都财务自由了还有什么好愁的。后来他跟我说了一句话,我印象特别深,他说:「钱是赚够了,但总觉得自己好像就这样了。」
那会儿我还年轻,没太懂这话的意思。现在想想,大概就是雷军说的那种痛苦吧。不是缺钱的痛苦,是觉得自己没做成什么大事的痛苦。
雷军十八岁看了本什么书,好像是叫《硅谷之火》还是什么来着,反正就是讲乔布斯那些人的故事。看完之后他激动得好几天睡不着,在操场上走来走去,就想着自己以后也要干点惊天动地的事。这种热血劲儿我能理解,我大学那会儿也这样,看完某本书或者某个演讲,恨不得立马就去改变世界。
但现实总是很骨感的。雷军在金山干了十几年,从程序员做到CEO,带着公司上市,这在外人看来已经很厉害了。可他自己不满意,因为这不是他十八岁时想要的那种「惊天动地」。你说这算不算一种执念?我也说不清楚。
关键是,人一旦有了这种执念,就很难放下了。我见过太多这样的人,明明已经做得不错了,但就是不甘心。有时候我也在想,这到底是好事还是坏事。好的一面是,这种人永远不会停下来,总想着往上走;坏的一面是,他们可能永远都不会真正快乐。
雷军退休之后那段时间,应该是很难熬的。纪录片里没细说,但我能想象得到。一个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事业里的人,突然闲下来了,那种失落感得有多强。而且他还得眼睁睁看着同时期的其他人越做越大,这种感觉,换谁谁都受不了。
说起来,雷军决定做小米这事儿,其实挺冒险的。那会儿他已经四十多岁了,要是失败了,那真的是身败名裂。我记得他自己也说过,他挺害怕失败的。这点我特别能理解,年轻的时候失败了,大不了从头再来,但到了四十多岁,你已经有了一定的社会地位和名声,这时候再去冒险,成本太高了。
但他还是去做了。为什么?我觉得就是因为他受不了那种平庸的感觉。与其憋屈地活着,不如再赌一把。这种心态,说实话挺危险的,但也挺让人佩服的。
我印象最深的是那个打电话的故事。雷军为了拉投资,给刘芹打了个电话,从晚上九点聊到第二天早上九点,整整十二个小时。我的天,十二个小时,手机电池都换了好几个。你想想那个画面,两个中年男人,一个在北京一个在上海,通过电话聊了一整夜,就为了说清楚要做一件什么事。
这种劲头,真的很少见。我也见过一些创业的朋友,但大多数人其实没有这种执念。他们可能也想做大事,但没到那种不做就难受的程度。雷军不一样,他是真的憋了很久,必须要做点什么出来。
然后就是失败的事。纪录片里提到了雷军在金山时候的那次大溃败,好像是九五年还是九六年,他们搞了个什么盘古组件,花了三年时间研发,结果发布会开了,广告也打了,销售却一塌糊涂。雷军用了四个字形容:兵败如山倒。
这四个字用得真准。我见过一个创业团队垮掉的样子,真的就是这样。本来大家干劲十足,觉得自己在做一件了不起的事,结果市场根本不认。那种打击不是说你少赚点钱那么简单,而是整个团队的信心都崩了。
雷军说那段时间他每天睡沙发,因为在床上根本睡不着。我能想象那个画面,一个三十来岁的年轻人,明明很努力很聪明,却眼睁睁看着自己的项目失败,看着团队的人一个个离开。那种无力感,真的很可怕。
更可怕的是,他还得继续待在那个失败的氛围里。公司还在,人还在,但那种士气已经没了。他说那是一种「没法继续干的气氛」,我特别理解这个描述。有时候不是说事情做不下去了,而是那个劲儿散了,大家都觉得没戏了,这时候再硬撑着,其实挺痛苦的。
那段时间雷军靠蹦迪来排解压力。这个细节我觉得特别真实,因为很多人都是这样的。遇到特别难过的事,就想找个方式让自己什么都不想。有人喝酒,有人打游戏,雷军是去蹦迪。他说只有那种重金属的节奏才能让他放空,因为一想事情就烦。
还有就是跑步喊口号这事儿。雷军说他有段时间每天下午跑五公里,边跑边对着天空喊:「我是最棒的!」这个画面想想挺有意思的,但其实挺心酸的。一个人得有多绝望,才会用这种方式给自己打气?
不过我觉得,正是因为雷军经历过这种彻底的失败,他后来做小米才会那么拼。失败过的人,心里都有个坎,总想着要翻过去。没失败过的人,可能做事会比较顺,但也少了那种破釜沉舟的劲儿。
说到这儿,我想起前两年有个朋友跟我聊他的创业经历。他说他最怕的不是没钱,而是没人认可。项目做砸了可以重来,钱没了可以再赚,但如果大家都觉得你不行了,那种感觉真的很难受。我问他后来怎么办的,他说就硬着头皮继续做,做到别人闭嘴为止。
这大概就是雷军那种不死心吧。明明已经失败得很惨了,但就是不想认输。九七年他接受采访的时候说,求伯君三年就成功了,他十年都没成功,但他相信二十年后能找到成功的感觉。这话说起来容易,但能真的这么想并且坚持下来的人,真的不多。
大部分人失败一次就放弃了。不是说他们不够努力,而是真的太累了。我自己也试过创业,虽然没有雷军那么大的规模,但那种身心俱疲的感觉我能体会。每天睁开眼就是各种问题,钱的问题,人的问题,市场的问题,你根本不知道什么时候能看到曙光。
所以当雷军说他要赌一把的时候,我觉得这不是冲动,而是一种积攒了很久的能量。他投资过一个四十五岁的创业者,明知道成功率只有百分之一,还是投了。后来那个项目失败了,但雷军说,既然我敢赌别人的人生,为什么不敢赌自己的?
这个逻辑其实挺有意思的。很多时候我们对别人很宽容,对自己反而很苛刻。或者反过来,对自己很宽容,对别人很苛刻。但雷军是说,既然我相信别人能做成,那我为什么不相信自己?这种心态,我觉得挺值得学的。
不过说实话,我不知道如果我到了雷军那个年纪,会不会有这种勇气。四十岁再创业,而且是在已经功成名就的情况下,这个决定真的很难做。失败了损失的不只是钱,还有面子,还有之前积累的所有声誉。
但也正是因为有这种压力,小米才做得那么拼吧。我记得小米刚出来的时候,很多人都不看好。一个做软件的跑去做手机,而且还要做性价比,大家都觉得这事儿不靠谱。但雷军就是咬着牙做下来了。
现在回头看,小米确实做成了。虽然中间也有过起起伏伏,但至少雷军证明了自己。他终于做成了十八岁时想做的那种「惊天动地」的事。这个故事如果拍成电影,估计很多人会觉得太励志了,有点假。但它就是真实发生的。
不过我有时候也在想,雷军这种人,真的快乐吗?他实现了梦想,但这个梦想是不是又会变成下一个起点?他会不会又觉得不够,又要去做更大的事?这种永远不满足的状态,到底是幸福还是折磨?
我没有答案。可能对雷军这样的人来说,快乐本来就不是目标,做成事才是。他们活着的意义就是要证明点什么,要留下点什么。至于过程中快不快乐,好像也没那么重要了。
说到底,我觉得雷军这个故事最打动我的,不是他最后成功了,而是他在失败之后还能重新站起来。很多人失败一次就爬不起来了,不是因为他们真的不行,而是因为他们失去了那团火。
雷军说他心里有一团火,我觉得这个比喻特别好。每个人刚开始做事的时候,心里都有一团火,但随着时间推移,这团火会慢慢变小,甚至熄灭。能把这团火一直保持着的人,真的很少。
我自己这些年也经历了一些事,有成功的时候,也有失败的时候。失败的时候确实很想放弃,觉得算了吧,就这样吧。但每次到这个时候,我就会想起雷军那个跑步喊口号的画面。一个四十多岁的中年人,对着天空喊「我是最棒的」,这得需要多大的勇气和多强的信念?
所以我现在遇到困难的时候,也会给自己打气。虽然我做不到雷军那么伟大,但至少我可以学习他那种不放弃的精神。有时候我也会想,如果当年雷军真的放弃了,那现在会是什么样?可能他还是个成功的投资人,过着舒服的日子,但肯定没有现在这种成就感。
人生就是这样吧,选择安稳就得接受平庸,选择冒险就得承担失败的风险。没有什么选择是完美的,关键是你要想清楚自己到底要什么。雷军想要的是「惊天动地」,所以他选择了一条更难的路。
最后我想说的是,不是每个人都要像雷军那样活着。我们大部分人可能一辈子都做不出什么惊天动地的事,但这不代表我们的人生就没有意义。重要的是,我们心里要有那么一点不甘心,有那么一团火,哪怕很小,但不能让它熄灭。
因为只要火还在,就还有可能。谁知道呢,也许某一天,我们也能做成点什么事,也能找到属于自己的那种成功的感觉。
合十。如夜话,至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