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上市幕后最大赢家:8年前我投了500万美金,如今狂赚866倍!
2025-11-22
说起投资这档子事儿,我前两天又想起雷军和刘芹那个故事。你知道的,就是那个打了十二个小时电话,最后五百万美金换来八百多倍回报的故事。这事儿在投资圈都传烂了,但每次想起来,我还是觉得有点意思。
其实我一开始也纳闷,十二个小时的电话啊,两个人到底能聊什么?后来慢慢琢磨,大概也就明白了点门道。你想啊,那会儿是二零一零年前后,雷军在金山干了二十来年,四十岁出头的人了,要重新创业做手机。换你是投资人,你敢不敢投?
我有个朋友,疫情那会儿也想做点什么,找过几个投资人,人家听完都客客气气的,说回去考虑考虑,然后就没有然后了。他后来跟我抱怨,说这些投资人根本不懂他要做的事情有多大。我当时就笑了,我说你想想,刘芹为什么敢投雷军?不是因为懂,是因为信。
这个信字,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太难了。你看刘芹那时候在上海,雷军一个电话打过去,从晚上九点聊到第二天早上九点,三个手机都打没电了。我有时候想,如果是我接到这种电话,估计聊个一两个小时就烦了,会说哎呀雷总您先整理整理,发个商业计划书过来,咱们再约时间详聊。但刘芹没有,他就那么一直听着,聊着,最后做了决定。
不过话说回来,这里面也不全是信任的问题。刘芹自己说了,他当时也在琢磨手机这个行业,觉得中国手机市场要重演一遍八十年代美国PC机的崛起。你看,这就是我说的,投资这事儿,既要看人,也要看势。
我记得有人跟我讲过,说做投资最重要的是什么?不是钱多,不是人脉广,是你得有vision,得能提前看到别人看不到的东西。但这个vision也不是说你天天盯着各种报告,各种数据就能看出来的。有时候就是一种感觉,或者说是一种对趋势的把握吧。
刘芹当时判断,苹果和安卓手机其实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手机,它们是PC。这个判断现在看来是对的,但在当时,估计很多人都觉得他疯了。你想啊,那会儿诺基亚还如日中天呢,谁能想到几年之后它就倒了?
说到这儿,我又想起另一个事。刘芹投资的时候,小米团队前十个月没干别的,就干了一件事——找人。雷军为了找一个硬件工程师,打了九十多个电话,为了说服其中一个人,连续谈了十个小时。这事儿我第一次听说的时候,还挺不以为然的,觉得至于吗?后来自己也折腾过一些事儿,才明白这里面的门道。
找对的人,真的比什么都重要。但问题是,什么叫对的人?刘芹有个说法我觉得特别有意思,他说你看一个创业者靠不靠谱,就看他找什么样的人做伙伴。你是找那些容易被你说服、崇拜你的人,还是找比你更优秀、能扶持你的人?这个选择,基本上就决定了你这个事儿能走多远。
不过啊,这里面还有个问题,就是所谓的运气成分。我前段时间看到一个数据,说那几个互联网大佬,李彦宏、雷军、周鸿祎、丁磊、马化腾,他们的出生年份都特别接近,基本都是一九六八到一九七一年之间。为什么呢?因为一九九九年互联网浪潮爆发的时候,他们刚好工作了两三年,不早不晚,正好赶上了。
你说这是不是运气?肯定是。但你要说全靠运气,那也不对。因为同样是那个年代出生的人多了去了,为什么偏偏是他们成了?这里面肯定还有别的东西。
刘芹说过一句话,我印象特别深,他说立大志做小事。这个大志不是说小时候想当科学家那种大志,而是你得有开阔的视野,得把自己放在宏观的视野中去理解自己。但同时呢,所有的成功都是从一点一滴的小事中慢慢积累起来的。
他举了个例子,说投资圈最重要的一个概念就是复利。复利的意思是什么?就是只要有耐心,哪怕每天进步极其微小,最终也会取得非常大的回报。但最难的是什么?是每天都能在同一个方向上持续进步。
我自己也试过,想在某个方向上持续积累,但真的太难了。有时候干着干着就觉得没意思了,或者看到别的机会又想去试试,结果到头来什么都没做成。所以我现在特别理解刘芹说的那句话,他说我碰到太多比我更聪明的人,不够坚持,我碰到太多能力比我强的人,不愿意做小事。
其实投资和创业有个共同点,就是都要经历黑暗时刻。小米也不是一帆风顺的,中间肯定也有各种波折。但刘芹为什么能坚持下来?因为他自己也是创业者心态,他理解创业的艰难,知道优秀的创业者在创造基本价值的过程中,必然要经历波动和黑暗隧道。
我有个做投资的朋友,前年投了个项目,开头半年特别顺,估值噌噌往上涨。结果后来市场一变化,那个项目就开始走下坡路,连续几个季度业绩都不好。我朋友就慌了,天天想着要不要退出。我当时劝他,说你投的时候不是看好这个创始人吗?现在遇到点困难就要跑,那当初投什么呢?
但说实话,我也理解他的心情。因为投资这事儿,真的是跟自己的钱过不去。尤其是早期投资,成功率那么低,谁不怕打水漂?所以我后来想,刘芹能做到在小米上市前夕还接受十二个月的锁定期,而且是所有投资人里唯一一个接受锁定的,这份定力真的不是一般人能有的。
他为什么有这个定力?我觉得还是因为他对雷军的信任,对小米长期价值的判断。这种信任和判断,不是一天两天建立起来的。刘芹和雷军认识是在二零零三年,那时候刘芹给雷军推荐了迅雷这个项目,两个人就开始聊天,聊行业,聊创业,聊投资,一聊就是好几年。
所以你看,那个十二小时的电话,其实不是突然之间的。它是建立在多年交往、相互了解的基础上的。如果两个人之前根本不认识,雷军一个电话打过去说我要创业,刘芹能立马就决定投吗?我觉得不太可能。
这让我想起另一个问题,就是所谓的圈子。刘芹说过,你跟什么人交往,决定了你的优秀程度。这话听起来有点功利,但仔细想想,确实有道理。不是说你要去攀附什么成功人士,而是说你周围的人,会影响你的思维方式、做事方式,甚至是价值观。
我以前不太在意这个,觉得只要自己努力就行了,跟谁交往无所谓。后来慢慢发现,如果你周围都是混日子的人,你很难有动力去做一些需要长期坚持的事情。相反,如果你周围都是在认真做事的人,你自然而然就会被带动。
当然了,这不是说你要刻意去找什么圈子,或者说要去巴结谁。而是说你得知道自己想成为什么样的人,然后去靠近那些已经是那样的人。这个过程是自然而然的,不是刻意为之的。
说回刘芹和雷军,我觉得他们俩能走到一起,也是这个道理。两个人都在思考同样的问题,都想做一些大事,所以自然而然就走到一起了。那个五百万美金的投资,只是这个过程的一个结果而已。
不过啊,我有时候也在想,如果刘芹当时没投雷军,会怎么样?雷军还能成功吗?我觉得大概率是能的,因为像雷军这样的人,总会有别的投资人看中他。但刘芹可能就错过了一个八百多倍回报的机会。所以说,创业者和投资人确实是相互成就的。
这里面还有个细节我觉得挺有意思的。小米上市的时候,刘芹只卖出了百分之二十九的股份,剩下的大部分都留着。很多人可能会想,都已经赚了那么多倍了,为什么不全卖掉落袋为安呢?刘芹的回答是,因为对雷军长期看好。
这个长期看好,说起来简单,做起来真的很难。因为你永远不知道未来会发生什么,市场会怎么变化。但刘芹愿意赌,愿意继续陪着雷军走下去。我觉得这才是真正的投资智慧,不是说赚了钱就跑,而是能够判断什么时候该坚持,什么时候该退出。
我记得有个做投资的前辈跟我说过,说投资最难的不是找项目,不是判断项目好不好,而是在你已经赚了很多钱之后,还能保持理性,不被贪婪或恐惧控制。刘芹能做到这一点,我觉得真的很不容易。
当然了,这些都是后话了。对于我们这些普通人来说,可能一辈子都不会有机会做什么天使投资,也不会有机会投出一个小米。但我觉得刘芹的故事还是能给我们一些启发的。
比如说,不要只盯着眼前的利益,要有长远的眼光。比如说,要学会判断大势,在合适的时机做合适的事情。再比如说,要找对的人一起做事,因为人比事更重要。
还有就是,要有耐心,要能坚持。刘芹说他每天都在做很小的事情,只是连续做了十六七年而已。这话听起来轻描淡写,但实际上很重的。十六七年啊,多少人能在一个方向上坚持十六七年?
我自己反省了一下,发现自己最大的问题就是不够坚持。总是干着干着就觉得没意思了,或者看到新的机会又想去试试,结果到头来什么都没做成。所以我现在也在学着,学着在一个方向上慢慢积累,哪怕每天只进步一点点,但至少要在前进。
不过话说回来,也不是说所有的坚持都是对的。如果方向错了,你越坚持,可能错得越离谱。所以还是要学会判断,学会调整。这个度怎么把握,我也还在摸索。
最后说一句,我觉得刘芹和雷军的故事,最打动我的不是那个八百多倍的回报,而是两个人之间的那种信任和相互成就。在这个浮躁的时代,能有这样的信任和坚持,真的很难得。
有时候我也在想,如果有一天,我也能遇到一个愿意相信我、支持我的人,或者我也能成为那个相信别人、支持别人的人,那该多好。但这种事情,可遇不可求,只能说尽人事,听天命吧。
合十。如夜话,至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