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尘阁日记

无尘阁日记

高晓松:一切都为了买车买房,生而为人岂不浪费?
2025-11-22

前几天晚上睡不着,不知道为什么就想起高晓松那篇文章来了,就是那个说生活不止眼前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的那篇。说实话,我当时看完心里挺不是滋味的,倒不是因为鸡汤喝多了反胃,而是觉得这话说得有点悬,悬到让人不知道该怎么接。

高晓松说他妈从小教育他,不要被财产困住,要走遍世界。他自己也确实做到了,三十多个国家,到一个地方买辆车玩一阵子再卖掉,碰上一堆人很快成朋友,喝完酒下了火车各自离去。他妹妹更狠,骑摩托横穿非洲,车坏在撒哈拉沙漠的小村子里,索性住两个月等零件,顺便给人当导游。你看,多潇洒,多自由。

可我就想啊,这话听起来美,但对咱们这些普通人来说,到底有多少可操作性?我记得那会儿我刚毕业没几年,每个月工资到手七八千块钱,租个房子就去掉小两千,吃饭交通再花个两三千,剩下那点钱连个像样的旅行都够呛,更别说满世界跑着玩了。

不过话说回来,我也不是完全否定高晓松说的那些东西。就是觉得这事儿得分情况看,不能一概而论。

我有个朋友,姓张,做设计的,那会儿疫情之前吧,他跟我说过一件事。他说他大学毕业那年,家里人就催着他买房,说什么早买早安心,房价只会涨不会跌。可他偏不听,拿着手里那点钱,辞了工作,跑去东南亚待了大半年。

我问他,那你后悔吗?

他愣了一下,说,也不算后悔,但确实有点尴尬。

怎么个尴尬法呢?他说他在清迈认识了一个女孩,俩人特别聊得来,后来女孩跟他说想在一起。可女孩父母一听说他没房没车,脸色当场就变了。女孩倒是不在乎,但架不住家里压力,最后还是分了。

张当时跟我说这话的时候,表情有点复杂,他说,你说诗和远方重要吧,确实重要,可你要说眼前的苟且不重要,那也不对。人活在这世上,总得有个落脚的地方,总得考虑柴米油盐,这不丢人。

我听完心里挺有感触的,因为我自己也遇到过类似的事情。

那是前几年吧,我谈了个女朋友,感情特别好,俩人都觉得能过一辈子那种。可到了谈婚论嫁的时候,问题就来了。女方家里要求必须有房,哪怕付个首付也行,但不能租房结婚。我当时手里那点钱,连首付都不够,跟家里借了一圈,凑了个七七八八,勉强够了。

签合同那天,我记得特别清楚,中介把一摞文件摆在我面前,我看着那些密密麻麻的字,心里就一个感觉,沉。真的很沉,就好像有块大石头压在胸口上,喘不过气来那种。

我当时就想,这房子一买,接下来三十年我都得背着这个债过日子。每个月工资一发,先还房贷,剩下的才是自己的。想出去旅个游,得掂量掂量;想换个工作,得考虑考虑;甚至想买件稍微贵点的衣服,都得犹豫半天。

那一刻我突然特别理解高晓松说的那句话了,什么叫被财产困住。可问题是,我不买房,我女朋友家里不同意啊,我不买房,我结不了婚啊。

后来房子买了,婚也结了,日子也过起来了。说实话,那几年确实挺压抑的,每天睁开眼第一件事就是想着房贷,工作上稍微有点风吹草动就紧张得不行,生怕哪天丢了饭碗还不上钱。

但也不能说这样的日子就没意义,至少我有个家了,有个属于自己的地方了。下班回到家,关上门,那种踏实感,是租房永远给不了的。

我记得有一次,大概是买房后第二年吧,我跟老婆吵架,吵得挺厉害的,我一气之下摔门就出去了。在外面转了一大圈,天都黑了,走到小区门口的时候,我抬头看见自己家那个窗户亮着灯,心里突然就软了。我想,不管怎么样,那里有个人在等我,那里是我的家。

这种感觉,诗和远方能给吗?我不知道。

但我也不是说诗和远方就不重要。

我儿子今年六岁了,上幼儿园大班。有一天他放学回来,特别兴奋地跟我说,老师今天教他们画画了,画的是大海。他说,爸爸,我以后想去看真的大海,不是画出来的那种。

我当时就愣住了,因为我突然意识到,我好像很久很久没想过这种事了。什么时候开始,我活成了只会算计柴米油盐的人,忘了抬头看看天,忘了这个世界其实很大很大。

那天晚上我失眠了,躺在床上翻来覆去睡不着。我就想,我现在这样活着,到底对不对?我每天辛辛苦苦赚钱还房贷,图的是什么?是为了让孩子有个好的生活环境,让他将来能过得比我好。可如果他长大了,也变成像我这样,每天被房子车子困住,那我这些努力又有什么意义呢?

我记得高晓松文章里有一段话,说的是他女儿的事。他说孩子要多学些没用的事,因为人和动物最重要的区别就是,动物做的每件事都有用,都是为了生存和繁殖,而人要做许多没用的事,比如琴棋书画,比如爱与等待。

这话当时我看着就觉得挺扯的,什么叫没用的事?在这个社会上,什么东西不需要钱?学琴要钱,学画画要钱,出去旅行要钱,哪一样不需要钱?你没钱,你拿什么去做那些所谓没用的事?

可后来我慢慢发现,好像也不完全是这么回事。

我有个同事,老李,四十多岁了,在公司干了二十来年。他这人特别有意思,每天中午吃完饭,别人都在玩手机或者午睡,就他一个人拿个小本子在那写写画画。我好奇问过他几次,他说他在写诗。

写诗?我当时就笑了,我说老李你这年纪了还写诗啊,这玩意儿能当饭吃吗?

老李也不生气,笑呵呵地说,当不了饭吃,但能让我开心。

我说,写诗能让你开心?

他说,可不是嘛,你看我每天干这些活儿,说实话挺没意思的,都是重复的东西,干了二十年了,闭着眼睛都能干。但我要是不给自己找点乐子,这日子可怎么过?我写诗啊,就是给自己找点乐子,让自己觉得,我还是个有点追求的人,不是一台只会干活的机器。

老李这话说完,我心里咯噔一下。我突然想起来,我好像确实很久没做过什么让自己开心的事了。上一次纯粹为了开心做一件事,是什么时候?我想了半天,想不起来了。

那天回家之后,我跟老婆聊起这事。我说,咱们是不是活得太实在了?

老婆白了我一眼,说,不实在能怎么办?你有钱满世界跑啊?

我说,我不是那个意思,我就是觉得,咱们是不是应该偶尔也做点别的事,不是为了赚钱,不是为了什么目的,就是单纯地做点让自己开心的事。

老婆想了想,说,那你想做什么?

我还真被问住了,因为我发现我好像已经不知道自己想做什么了。这些年光顾着忙活了,早就忘了自己到底喜欢什么,想要什么。

后来过了一段时间,有一天周末,老婆突然说,要不咱们带孩子出去走走?我说去哪儿?她说,也不用去多远,就市郊的山上,爬爬山,呼吸呼吸新鲜空气。

说实话我当时心里是有点抗拒的,因为我周末就想在家躺着,哪儿也不想去。但看老婆和孩子都挺期待的,我就答应了。

那天天气特别好,我们一家三口爬到山顶,坐在石头上看风景。孩子特别兴奋,一会儿跑这边,一会儿跑那边,说爸爸你看那边有个湖,爸爸你看那边有好多树。

我就坐在那儿,看着他跑来跑去,突然觉得心里特别平静。那种感觉怎么说呢,就好像这一刻,我不用想房贷,不用想工作,不用想那些乱七八糟的事情,我就是一个普通的父亲,陪着老婆孩子在山上晒太阳。

那一刻我突然有点理解高晓松说的那些话了。他说的诗和远方,可能不是真的要你飞到什么地方去,而是说,你得给自己留点空间,别让自己完全被眼前的事情淹没了。

但问题是,这个平衡该怎么找?

我不知道。

说实话我到现在也没想明白这个问题。有时候我觉得,可能根本就没有标准答案,每个人的情况不一样,选择也就不一样。

像高晓松那样的人,他有资本去选择诗和远方,因为他本身就不缺钱,他家庭条件好,他有才华,他可以不用为生计发愁。可对我们这些普通人来说,可能连选择的余地都没有。

但这不代表我们就只能认命。

我现在慢慢想明白一件事,就是生活可能确实需要眼前的苟且,需要房子车子,需要柴米油盐,但这不意味着我们就要把自己变成一台只会赚钱还贷的机器。

我们还是可以在周末带孩子去爬山,还是可以在中午吃完饭写两句诗,还是可以偶尔停下来,抬头看看天。这些事情不需要花多少钱,但能让我们记起来,我们是人,不是工具。

前阵子我看到一个说法,记不清是谁说的了,大概意思是说,人这一辈子,其实就是在不断地做选择。有些选择看起来是放弃,但其实是为了得到别的东西。你选择了买房,就意味着你放弃了一部分自由;你选择了远方,就意味着你可能失去一些安全感。

关键在于,你得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你得对自己的选择负责。

我现在的状态是,房子还在还,贷款还有二十多年,但我不再觉得这是个负担了。或者说,我学会跟这个负担和平共处了。我还是会好好工作,还是会按时还贷,但我也会给自己留点时间,做点让自己开心的事。

就上个月吧,我报了个摄影班,每周六上午去上课。老婆一开始还不同意,说这些东西有什么用,花那个冤枉钱干嘛。我跟她说,没用,但我喜欢。

她愣了一下,最后叹了口气,说,那你去吧。

现在我每周最期待的就是周六上午那两个小时。我拿着相机在街上转悠,看到什么好看的就拍下来。有时候拍得好,有时候拍得不好,但那都不重要,重要的是那两个小时,我觉得自己是活着的,是有感觉的。

我记得第一次去上课的时候,老师问我们,你们为什么想学摄影?

有人说想记录生活,有人说想培养兴趣,轮到我的时候,我想了想说,我想找回一点感觉,那种活着的感觉。

老师笑了,说,你这个理由很真实。

确实很真实,因为这些年我活得太麻木了,麻木到有时候我自己都觉得可怕。每天醒来,第一件事就是看手机,看看有没有工作消息,看看银行卡里还有多少钱。然后洗漱,吃早饭,上班,下班,回家,睡觉,第二天再重复一遍。

日子就这么一天天过去,快得让人害怕。我有时候会想,等我老了,回头看这一辈子,我能记住什么?是那些加班的夜晚?是那些银行卡里的数字?还是那些焦虑不安的时刻?

我不想等到那一天才后悔。

所以我现在会有意识地做一些调整,比如每周至少有一天,我会关掉手机,不看工作消息,专心陪家人。比如我会每个月拿出一点钱,不是很多,小几百块钱吧,用来做点我喜欢的事,可能是买本书,可能是看场电影,也可能就是约朋友喝杯酒。

这些事情看起来很小,但对我来说意义很大。它们让我觉得,我还是我,不是那个只会赚钱还贷的机器。

我儿子现在也在学画画,是他自己要求学的。我没有逼他,也没有给他定什么目标,就是让他随便画。他有时候画得特别好,有时候画得乱七八糟,但他开心就行。

我跟老婆说,咱们别给孩子太大压力,让他自己慢慢摸索,找到自己喜欢的东西。以后他长大了,不管做什么,只要他自己觉得开心,觉得值得,那就够了。

老婆说,你变了。

我说,哪儿变了?

她说,以前你可不是这么说的,以前你总说孩子得好好学习,将来得考个好大学,找个好工作。

我笑了,说,可能是年纪大了吧,看开了一些。

其实也不是看开了,而是想明白了一些事。

我现在觉得,所谓的成功,可能真的没有那么重要。更重要的是,一个人能不能在不那么成功的时候,也能好好地活着,也能找到一些让自己开心的事。

高晓松文章里有句话我特别认同,他说,其实没几个孩子长大真成功了,而且成功是命,无法教育。所以最实用的教育是,让孩子懂得如何在不成功的人生随遇而安,无论遭遇怎样的悲催,都能平静淡然,心安理得地混过漫长的岁月而不怨天尤人。

这话说得特别实在,因为确实是这么回事。这个世界上能真正成功的人有几个?大部分人不都是普普通通过日子吗?可问题是,如果你从小就被教育说,你必须成功,你必须出人头地,那等你长大发现自己只是个普通人的时候,你会怎么想?你会不会觉得自己很失败,很没用?

我不想让我儿子变成那样。

所以我现在教他的,不是怎么成功,而是怎么好好活着。我告诉他,这个世界很大,有很多有意思的事,你慢慢去看,去体验。不要急,也不要给自己太大压力,你就按照自己的节奏来就好。

前几天他问我,爸爸,你觉得什么是幸福?

我当时就愣住了,因为我确实没想过这个问题。想了半天,我跟他说,幸福可能就是,你做着自己喜欢的事,身边有爱你的人,然后你觉得,嗯,这样挺好的。

他似懂非懂地点点头,然后跑去玩了。

我看着他的背影,心里突然有点酸。我想,我这辈子可能做不到像高晓松那样潇洒,满世界跑着玩,但我至少可以让我儿子知道,生活不是只有一种活法,不是只有买房买车这一条路。

他以后想怎么活,那是他自己的选择。我能做的,就是尽量给他多一些选项,让他知道,这个世界上有很多种可能性。

说到底,高晓松那篇文章给我最大的启发,不是说我们都应该去追求诗和远方,而是说,我们得记住,生活不应该只剩下苟且。

买房买车,柴米油盐,这些都重要,但它们不应该成为生活的全部。我们还需要一些别的东西,一些能让我们觉得自己还活着的东西。

至于那个东西是什么,每个人都不一样。对有些人来说,可能是旅行;对有些人来说,可能是音乐;对有些人来说,可能就是周末爬个山,或者中午写两句诗。

形式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得有这个意识,你得知道,你不是一台只会工作赚钱的机器,你是个人,你有感觉,有情绪,有想法。

我现在还在还房贷,还会继续还很多年,但我不觉得这是个多么悲惨的事了。因为我知道,这只是我生活的一部分,不是全部。我还有摄影,还有家人,还有那些让我觉得开心的小事。

这样就够了。

合十。如夜话,至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