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尘阁日记

无尘阁日记

你那份稳定工作,正在让你的个人能力破产
2025-11-23

前两天晚上睡不着,翻手机看到一个前同事发的朋友圈,说自己裸辞了,配了张在公司门口的照片,那个背影看着有点落寞。我想起来他之前在那家国企干了快十年吧,好像是八年还是九年来着,反正挺久的。当时我就在想,这哥们儿出来之后能干啥呢?

不是说他能力不行啊,他在单位里其实挺受重视的,开会什么的领导经常点他名字让他发言。但你要说他有什么拿得出手的本事吧,我又说不太上来。就是那种,在体制内如鱼得水,换个地方可能就不太灵光的状态。

这让我想起来疫情那会儿,我一个发小突然给我打电话,说能不能帮他介绍个活儿。我当时还挺意外的,因为他之前在一家挺大的传媒公司做了好些年,工资听说不低,少说也有个小两万吧。后来聊才知道,公司裁员裁到他了。

他跟我说,之前觉得自己挺牛的,手底下管着七八个人,见客户的时候递出名片,人家一看他那个头衔,都挺客气的。结果出来之后才发现,那些客气不是冲着他这个人来的,是冲着他背后那块牌子来的。

说实话,当时我也不知道该怎么安慰他。因为我自己其实也有点类似的感觉,只不过程度没他那么重。前几年我在一家互联网公司做内容运营,每天就是审稿子、改标题、看数据,忙得要死要活的,但你要问我学到了什么真本事,我还真答不上来。

那段时间我特别焦虑。晚上经常睡不着,躺在床上就在想,如果有一天公司黄了,或者我被优化了,我能拿什么去找下一份工作?写在简历上的那些经历,看着挺光鲜的,但扒开来看,好像都是些虚的东西。

有天我去参加一个行业聚会,遇到一个做了十几年记者的老师。他当时已经不在媒体干了,自己出来做咨询。我跟他聊天的时候问了一句,你觉得做记者这些年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他想了想说,如果是十年前问我,我可能会说认识了很多人,采访过很多大人物,发表过很多稿子。但现在回头看,那些都不算数。真正有用的,是我学会了怎么快速了解一个陌生领域,怎么在有限时间内找到关键信息,怎么把复杂的事情用简单的话说清楚。这些能力,到哪儿都能用。

我当时听了挺有感触的。你看,同样是做记者,有的人做了一辈子,离开平台就啥也不是了;有的人做几年,出来照样能活得很好。差别在哪儿呢?我琢磨了挺长时间,后来慢慢想明白了一点——可能就在于,你是在给公司打工,还是在给自己攒本事。

说到这儿我又想起一件事。去年吧,或者是前年?记不太清了。反正就是那段时间,我一个大学同学从体制内出来了。他之前在一个事业单位,干了快二十年,眼看着就要熬到退休了,突然跟我说想出来创业。

我问他为啥,他说受不了了。每天上班就是开会、写材料、应付检查,人都快废了。关键是他有天突然意识到,自己除了会写那种八股文式的公文,好像啥也不会了。让他写个产品文案,写不出来;让他做个市场调研,也不知道从哪儿下手。

他说有次跟一个创业的朋友聊天,那哥们儿随口说了句,你看你在单位里待着多安稳啊,我们在外面多辛苦。但他听完心里特别难受,因为他突然意识到,这个所谓的安稳,可能就是个温水煮青蛙的过程。

后来他真的出来了,开了个小公司。头两年真的挺难的,很多东西都要从头学。但他跟我说,虽然累,但心里踏实,因为每天都能感觉到自己在长本事。不像之前在单位里,看着体面,其实就是在消耗自己。

这话我当时听着觉得有点矫情,但现在想想,好像也不是完全没道理。你想啊,一个人如果长期待在一个舒适区里,每天做的都是些重复性的工作,不需要动脑子,不需要学新东西,时间长了,能力不退化才怪呢。

我自己就有过这种体验。有段时间我负责一个栏目,每周就是固定的几个套路,做着做着就特别熟练了,基本上不用怎么想就能搞定。当时我还挺得意的,觉得这就是专业嘛。结果有天领导让我去负责另一个新项目,我一下子就懵了,发现自己好像除了那一套东西,别的啥也不会。

那段时间我压力特别大,每天晚上都在琢磨该怎么办。后来没办法,只能硬着头皮上,一边干一边学。说实话,那个过程真的挺痛苦的,好几次都想放弃了。但熬过来之后,回头看,那段时间反而是我成长最快的时候。

所以有时候我就在想,一份工作给你的稳定感,到底是好事还是坏事?表面上看,稳定意味着你不用担心失业,不用为生计发愁,这当然是好的。但另一方面,过度的稳定可能会让人失去危机感,失去学习和进步的动力。

前段时间我看到一个说法,记不清是谁说的了,大概意思是说,一个人真正的安全感,不是来自于一份稳定的工作,而是来自于随时可以找到工作的能力。这话说得挺对的。你想想看,如果你的能力只能匹配现在这份工作,一旦失去了,你就没别的选择了;但如果你的能力能匹配很多种工作,即便失去了现在这份,你还有其他的路可以走。

但话说回来,要做到这一点真的挺难的。因为人性就是喜欢舒适、逃避挑战的嘛。你看那些在大公司、大平台混得不错的人,有几个会主动跳出舒适区去折腾自己的?大部分人都是等到被裁员、被优化了,才突然醒悟过来。

我有个前同事就是这样。他之前在一家挺有名的公司做设计,工资也不低,每个月两三万应该有吧。平时工作也不算太累,朝九晚六的,周末还能休息。听着是不是挺理想的?但他跟我说,他其实挺焦虑的。

我问他焦虑啥,他说你看我现在做的这些东西,说白了都是在公司那套体系里才有价值的。我用的工具是公司买的,我服务的客户是公司的,我的作品也是署公司的名。如果有一天我离开了这个平台,我能拿什么证明自己的能力呢?

后来他真的离职了,不是被裁的,是自己主动走的。出来之后做自由职业,接一些设计的私活。刚开始的时候确实挺难的,收入也不稳定,有时候一个月能接好几单,有时候一单都接不到。但他说虽然不如之前稳定,但他觉得这样挺好的,因为每接一单都是在给自己积累作品和口碑,而不是在给公司做嫁衣。

其实说到这儿,我想起来一个特别有意思的现象。你有没有发现,那些在某个领域特别厉害的人,往往都不是在一个地方待得最久的人?反而是那些经常换工作、经常折腾的人,最后成长得更快。

我之前有个疑问,就是为什么会这样呢?后来慢慢想明白了,可能是因为每换一次环境,就意味着要重新适应、重新学习,这个过程虽然痛苦,但确实能逼着人成长。而那些一直待在同一个地方的人,虽然看着稳定,但很可能就是在原地踏步。

当然了,我这么说也不是鼓励大家频繁跳槽啊。频繁跳槽也有频繁跳槽的问题,比如没法深耕一个领域,没法积累人脉什么的。我想说的是,关键不在于你待在一个地方多久,而在于你在这个过程中有没有持续学习、持续成长。

我自己现在就特别注意这个问题。虽然我现在的工作还算稳定,但我会刻意给自己找点不舒服的事儿做。比如说,我会主动去接一些自己不太熟悉的项目,会去学一些跟本职工作不太相关的技能,会去认识一些不同领域的人。

有时候我也觉得挺累的,干嘛要这么折腾自己呢?躺平不好吗?但每次这么想的时候,我就会想起那些被裁员的前同事,想起他们当初的迷茫和无助。然后我就告诉自己,宁可现在辛苦点,也不要等到哪天真的出问题了再来后悔。

前两天我跟一个做人力资源的朋友聊天,她跟我说了一个观点,我觉得挺有道理的。她说现在很多公司招人,看中的不是你之前在哪儿工作过,也不是你有什么样的头衔,而是你有什么样的能力,能解决什么样的问题。

她举了个例子,说他们公司之前招一个运营总监,来面试的有好几个都是大厂出来的,背景看着特别光鲜。但最后选的是一个从小公司出来的人,为啥呢?因为面试的时候,那些大厂出来的人说的都是些虚的东西,什么战略啊、布局啊、资源整合啊,听着很高大上,但就是不接地气。反而是那个小公司出来的人,能把每个细节都说得特别清楚,从怎么做用户调研,到怎么设计活动方案,到怎么分析数据,到怎么优化效果,每一步都说得明明白白的。

后来那个人入职了,干得确实不错。我朋友说,这就是区别啊。有的人在大公司待久了,习惯了分工明确、流程完善,自己只负责其中一小块,看着位置挺高,其实就是个螺丝钉。而那些在小公司摸爬滚打出来的人,虽然平台不大,但什么都得自己干,反而练出了真本事。

这话说得可能有点绝对,但不是完全没道理。你看那些在大公司、大平台混得很好的人,真的拿出来单干,未必就能行。因为他们之前的成功,很大一部分是借助了平台的力量,而不完全是个人能力的体现。

但这也不能怪他们啊,谁不想找个好平台、好工作呢?问题是,你在享受平台红利的同时,有没有意识到,这些红利可能会掩盖你个人能力的不足?有没有想过,如果有一天平台不行了,你还剩下什么?

我觉得这是每个人都应该认真想一想的问题。不是说让你现在就辞职去创业什么的,而是说,你得对自己有个清醒的认识。你的能力到底在哪儿?你的价值到底是什么?如果离开了现在的平台,你还能不能找到同样的工作?这些问题想清楚了,心里才能踏实。

说到这儿,我突然想起来一个细节。去年吧,还是前年?反正就是那段时间,我去参加一个同学聚会。有个同学在一家银行工作,听说混得还不错,当上了某个部门的小领导。

饭桌上大家聊天,有人问他现在做什么工作,他就开始讲,讲了好长时间,什么管理啊、协调啊、对接啊,说了一大堆。但我听完之后其实没太听明白他具体做什么。后来散场的时候,我跟另一个同学说起这事儿,那哥们儿说了一句话,他说,你发现没有,有些人说了半天,你都不知道他到底会干啥。

这句话当时给我挺大触动的。因为我发现,很多人包括我自己在内,工作了好多年,但如果让你用一两句话说清楚你会什么、你能做什么,反而说不清楚了。我们习惯了用职位、用头衔来定义自己,而忘记了真正重要的是能力本身。

那之后我就开始有意识地去梳理自己的能力。我会经常问自己,如果明天我失业了,我能靠什么活下去?我有什么东西是别人抢不走的?想来想去,我发现其实没多少。这个认识挺残酷的,但也挺有用的,因为它让我知道了自己的短板在哪儿。

然后我就开始有针对性地去补短板。比如说,我之前特别依赖团队,自己单独做事的能力其实挺弱的。后来我就开始尝试自己做一些小项目,从头到尾都自己来,虽然做得不太好,但起码知道整个流程是怎么回事了。

再比如说,我之前特别害怕跟陌生人打交道,能不开口就不开口。但后来我意识到,这个在职场上是个大问题,因为很多机会都是聊出来的。所以我就逼着自己多参加一些活动,多认识一些人,虽然刚开始特别不自在,但慢慢也就习惯了。

这个过程说起来简单,做起来真的挺难的。因为改变习惯、走出舒适区,本身就是一件反人性的事情。但我觉得这个事儿吧,你早做比晚做好,主动做比被动做好。等到真的出问题了再来调整,可能就晚了。

前段时间我看到一个新闻,说是某个大厂裁员,裁了好几千人。底下有人评论说,这些人之前工资都挺高的,现在突然被裁了,房贷车贷怎么办啊。我看完心里挺难受的,但同时也在想,这些人之前拿那么高的工资,有没有为这一天做准备呢?

我不是说站着说话不腰疼啊,我是真心希望每个人都能有点危机意识。你看现在这个社会变化多快,今天还风光的公司,明天就可能倒闭;今天还热门的行业,明天就可能凉凉。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你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一份工作上,是不是太冒险了?

我觉得更稳妥的做法是,让自己具备随时离开的能力。不是说你真的要离开,而是说,即便真的出了问题,你也不会慌。这种底气,不是公司给你的,不是老板给你的,而是你自己给自己的。

说到底啊,一份稳定的工作,给你的只是眼下的安稳,但真正能让你安心的,是你自己的能力。如果你的能力配不上你的位置,那你迟早会出问题;如果你的能力超过了你的位置,那你随时都有更好的选择。

这些话说起来好像挺鸡汤的,但我觉得这是实话。因为我见过太多人,拿着高薪,坐着高位,看着风光无限,但实际上心里虚得很,因为他们知道,这一切都是平台给的,而不是自己挣来的。

也见过一些人,虽然收入不算特别高,但活得特别踏实,因为他们知道,自己有真本事,到哪儿都饿不着。这两种人,你说哪种活得更幸福?我觉得肯定是后者。

当然了,我也不是说前者就一定不好。毕竟能在一个好平台上站稳脚跟,本身也是一种能力。我想说的是,不管你现在处在什么位置,都别忘了持续学习、持续成长。别让自己成为那种,离开公司就啥也不是的人。

写到这儿,突然想起那个裸辞的前同事。不知道他现在怎么样了,找到新工作没有。下次有机会见面,得好好聊聊,看看他这段时间有什么感悟。

合十。如夜话,至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