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尘阁日记

无尘阁日记

“世界是个草台班子,别人没你想得那么强”|普通人如何从零开始,把一件事做到擅长?
2025-11-23

说起擅长这件事,我前段时间又想起来了。

那会儿疫情那段时间吧,我一个朋友突然跟我说他开始学画画了,我当时还挺意外的,因为这哥们儿三十好几了,之前从来没碰过画笔。我就问他怎么想起来要学这个,他说也没什么特别的原因,就是看到短视频里有人画画特别好看,自己也想试试。

结果你猜怎么着,三个月之后我再问他,他说早就不画了。我说为啥啊,他就叹气,说太难了,别人随便画画都挺好看的,他画出来跟小孩儿涂鸦似的,而且每天练那么久也没啥进步,就觉得没意思了。

这话听着挺熟悉的吧。我估计很多人都有过类似的经历,兴冲冲地开始学点什么新东西,结果没多久就放弃了。要么觉得自己没天赋,要么觉得进步太慢,要么就是单纯觉得没意思了。

但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有的人就能把一件事从零开始做到擅长,甚至做成自己的优势?他们真的比我们聪明那么多吗?还是说他们有什么我们不知道的秘诀?

我琢磨了挺长时间这个问题。后来发现,可能真不是天赋的问题,更多是思维方式上的差别。

就拿我自己来说吧,我这人其实挺笨的,学东西特别慢。前几年我开始学一项运动,具体什么运动先不说,反正就是那种看起来挺酷的。刚开始练的时候啊,我真的是菜到家了,最基础的一个动作,别人可能一下午就学会了,我愣是练了快三个月。

那段时间我每次练完回来都挺沮丧的,看着别人做得那么顺,自己却老是搞不定,心里就会冒出一个念头——是不是我真的不适合这个?要不算了吧?

但每次想放弃的时候,我又会想另一个问题,这个动作的原理我是清楚的,无非就是两个关键点需要配合好,我现在做不到,只是因为练习不够多,身体还没形成那种感觉。既然原理我都懂了,那我凭什么觉得自己永远学不会呢?

你看,这就是我说的思维方式的差别。大多数人遇到困难的时候,第一反应是怀疑自己的能力,但如果你能换个角度想,把注意力放在"我是不是真的理解了这件事"上面,感觉就完全不一样了。

就好比爬山,你站在山脚下的时候,抬头就能看见山顶在哪儿,虽然爬起来很累,但你知道每往上走五分钟就离目标更近一步,所以再累也不会轻易放弃。可是我们平时做很多事情,那个终点是看不见的,比如学写作啊、做副业啊,虽然也有目标,但过程中你看不到。

这时候怎么办呢?靠认知来看见。

什么叫靠认知来看见?就是你得把这件事彻底搞明白,知道哪些因素是关键的,这些因素凑齐了就能到达终点。当你能用理性和逻辑推导出结果的时候,就相当于你已经"看见"了那个终点,虽然肉眼看不到,但心里清楚得很。

我那时候就是这样,虽然动作做不好,但我知道问题出在哪儿——我的车感不行。为什么车感不行呢?因为我之前开车开得少,总共才三千来公里,对车还很陌生。而那些一下午就学会的人,很多早就开了好几万公里了,人家的车感当然比我好。

搞清楚这一点之后,我就不再纠结了,既然只是练习不够的问题,那就继续练呗,反正每次练习都会比上次好一点点,迟早能学会。

后来的事情也证明了,我确实学会了,而且越往后进步越快。

这里面其实有个特别重要的逻辑——把一件事做成高手,核心就两点,认知到位和实践到位。

很多人容易陷入一个误区,就是觉得只要埋头苦练就能进步。但实际上呢,如果你对这件事的认知不到位,光练是没用的,甚至可能越练越错。

所以新手想进阶,关键不是闷头做,而是边做边大量学习、分析。刚开始的时候,学习和分析花的时间甚至要比实践还多。等认知有了扎实的基础,后面实践花的时间才会更多。

就好比你想学写作,那你就得先去看写作课、看别人的文章、参加社群答疑,还要研究那些写得好的人是怎么一步步做起来的。通过这些学习,你能对写作建立起一个系统的、全面的认知。之后再去实践的时候,如果没做好、没提升,你就能对照之前学到的东西,找出自己的不足在哪儿,处于什么阶段,要进阶还缺什么。

这就是我说的认知前置。

当然了,光有认知也不够,还得实践到位。这里面又有个容易踩的坑——很多人把刻意练习等同于重复。

我见过太多这样的人了,每天练习同样的东西,看起来很努力,但就是没进步。为什么?因为他们只是在惯性重复,根本不是在刻意练习。

真正的刻意练习是什么样的呢?是每次练习你都有一个明确的改进点,针对性地去优化某个具体的问题。

我自己练那个运动的时候,虽然每次去的都是同一个场地、同一条赛道,跟同样的人练同样的技术动作,但我每次都会给自己定一个小目标。比如今天我要重点改进某个脚的动作,明天我要专门练某个配合的技巧。

表面上看起来我一下午练了十圈,好像没什么变化,但我自己清楚,今天我重点攻克了某个点,而且越来越熟练了。这样一天练完,我是带着一个新技能离开的,心里特别有成就感。

这里面还有个反直觉的点——刻意练习的时候,很多时候要忽略整体进步。

什么意思呢?假设我在练写作,这几天我刻意练习的点是"举例子",那我就专门把"举例子"这件事做好。这个过程中,你可能看不到我有明显的整体进步,因为我只改进了一个点嘛。但即便看不到整体进步,我也要这样去做。

反过来说,如果你总是追求整体进步,反而可能是错的。比如你练某个滑板动作,整体的进步可能是成功率越来越高,但这不代表你做这个动作的方式是最正确的、最标准的,也不代表你发挥了身体最大的潜力。

很多时候你不应该追求每次做这个动作的成功率越来越高,而是应该专注于改进某一个细节。也许你改进了一下午,反而成功率比以前更低了,但其实你还是进步了,因为你改进了一个以前的弱点。

你要是一直追求整体进步,可能一直都不会真正进步。反而应该先放弃对整体进步的执念,每次练习时专注于改进一个点,时间长了,你已经改进了很多有价值的细节,最终会发现整体上也在进步。

说到这儿,还有个特别容易掉进去的坑——新手福利期的诱惑。

你有没有发现,当你做一件事做了很久,感觉进步越来越慢的时候,突然接触到一个新东西,会觉得进步特别快?这时候很多人就会想,哎呀是不是我更适合这个新东西啊,要不要换个方向?

千万别被这种感觉骗了。

这只是因为你从零分开始往上走,所以觉得进步很明显,但这种感觉是短暂的、虚假的,没有太大意义。我以前说过一句话——因为太菜,所以全是进步。

就像你现在骑自行车已经骑了很久,进入了一个艰难的进步期,每次练习进步的幅度都很小。突然你接触到滑雪,会发现每次尝试进步都很快,这并不代表你在滑雪上真的有天赋,只是你在这件事上还是个新手而已。

真正应该做的,是长期专注地做好一件事情。爬山要奔着山顶,跑步要有终点,做事也得有明确的目标方向。如果你做事但没有一个东西是奔着去的,这个过程的效率就会变低。

而且啊,很多人没意识到一个事实——一件事要是从新手做到高手,中间那段时间是最难熬的。

我记得那时候刚学会基础动作之后,进步特别快,那段时间心气儿特别足,每天都想去练。但过了一段时间,进步速度明显变慢了,有时候练一个月好像也没什么明显变化。

这个阶段特别容易让人想放弃。但我当时想,如果在进步很快的时候不会放弃,那在水平已经很高的时候就更没理由放弃了。

所以关键就是熬过那个进步变慢的阶段。怎么熬呢?

我的办法是提高练习的频率和强度。听起来好像有点反直觉,明明已经很累了,为什么还要加大力度?

因为有"新手黑暗期"这个东西。人如果长期停留在新手期,心气儿容易被磨没。比如你学写作,要是一两年都处在新手阶段,可能就没了在写作上做出成绩的动力,甚至会给自己贴上"菜鸟""小白"的标签,觉得自己永远只能是个普通写作者。

但如果你能在付出总量不变的情况下,把周期压缩到最短,快速走过新手黑暗期,就更容易产生再进一步的信心。

就像减肥,如果你能花两三个月稍微加大强度,看到明显变化,后续坚持的动力会更足。但如果一开始节奏太慢,三五个月都没什么变化,比如三个月才瘦五斤,可能就会觉得这件事没希望了。

所以我建议,早期阶段要提高频率、多投入,尽快尝到甜头、渡过黑暗期。之后可以适当降低频率和强度,把"能持续"作为核心。

这就是我说的"大力出奇迹"和"持续"的平衡。

不过这里面有个前提——你得真的热爱这件事本身,而不是只热爱它带来的其他回报。

我见过很多人,表面上说自己喜欢某件事,但其实他们喜欢的是做这件事能带来的名次、能发朋友圈装逼、能立一个很酷的人设。这种人往往坚持不下来,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有时候他们练得挺开心的,结果发现别人比他厉害,他就没心情继续练了。或者练了一段时间没拿到什么成绩,发朋友圈也没人点赞,就觉得没意思了。

所以我想说,要热爱一件事本身,而不是只热爱它带来的附加回报,否则很难长久,也很难做到很厉害的境界。

说到这儿,可能有人会问了,那万一我做了很久,真的发现自己不擅长怎么办?是不是应该及时止损,换个方向?

我觉得这个问题得分两种情况看。

第一种情况,如果你对这件事的基本原理都不清楚,遇到问题也不知道问题出在哪儿,那可能确实不太适合。但如果你原理都懂,只是暂时做不好,那就只是练习不够的问题,没必要放弃。

第二种情况,如果你在这件事上完全没有长板,怎么练都看不到希望,那确实应该考虑换方向了。但要注意,我说的"完全没有长板",不是指某个具体的技能点还不擅长,而是指那种天生的、很难改变的短板。

比如你想打篮球但只有一米五,这是短板。比如你想当老师但骨子里讨厌站在台上讲课,这也是几乎无法改变的短板。

但如果只是某个技能点还没练好,那不叫短板,因为"擅长"本身就需要经过练习,还没练就说自己不擅长,那不是开玩笑吗?

所以判断要不要坚持,核心看两点——一是你对这件事的原理是不是真的懂了,二是你在这件事上有没有那种无法改变的短板。如果原理懂、没硬伤,那就值得坚持。

而且啊,很多时候你觉得自己做不好,可能只是因为太在意别人的眼光了。

我记得有一次去参加比赛,回来之后技术突飞猛进。后来我想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突破,核心原因就是,跟那些很厉害的职业选手同台竞技之后,我突然明白了一个道理——别人并没有你想象中那么强。

这话听起来可能有点狂,但确实是这样。很多时候我们之所以不敢尝试、不敢突破,就是因为觉得别人太厉害了,自己怎么可能做到那个水平?

但当你真正跟那些"厉害的人"近距离接触之后,会发现他们也没多一个脑袋、多一条胳膊,可能只是比你更早找对了方法,或者抓住了某个时机而已。

世界真的就是个草台班子,没有那么多神秘的高手,也没有那么多遥不可及的天才。你敢试,就有可能做到。

这种认知上的突破,带来的自信和底气,会极大提升你学习的效果。所以我经常建议大家,多去参加一些线下活动,多跟那些看起来很厉害的人近距离交流,你会发现他们其实和你没什么区别。

当然了,说了这么多,可能还有人会问——那我到底该怎么开始呢?我完全不知道自己擅长什么,也不知道该往哪个方向努力啊。

我的建议是,从你视野范围内见过、接触过的事里,挑那些有好感的去尝试。尝试的过程中去感受自己的潜力,看看自己是不是比大多数新手上手更快一点。

同时呢,你可以做一些零成本的探索。比如看相关的书,刷相关的账号,研究那些做得好的人是怎么成长起来的。通过这些,你能对这个领域建立起一个基本的认知,知道这件事大概是怎么回事,需要付出什么代价,能得到什么回报。

这里面有个特别重要的点——你得提前想清楚自己能不能接受付出对应的代价。

比如你想骑行,就得问自己能不能接受每周三四次、每次两小时,连续三五年的训练?想写作,就得问自己能不能每天抽两三个小时学课程、练写作,日日不断坚持一年?

接受不了,就干脆别开始,因为开始了也很难做出成绩。

另外,你还得问自己能不能接受这件事不美好的一面。我们想骑行的时候,脑子里往往都是风和自由、沿途风景,但其实还要面对爬坡累得像狗、甚至只能推着车走的狼狈。写作也一样,要接受稿子推翻重来、查三天资料写三天、发出去阅读量扑街的现实。

你得先接纳这些不美好,才有资格享受它的美好。要是接受不了,就没必要开始。

这就是我说的"前置性考量"。很多人做事之前只想着美好的一面,真正开始后发现现实和想象差距太大,就容易放弃。但如果你一开始就把最坏的情况想清楚了,能接受了,那后面遇到困难就不会觉得意外,反而会更从容。

还有一个容易被忽视的点——只要你真心想做成一件事,就要学会循序渐进地控制试错成本。

很多人觉得试错成本高,不敢尝试新东西。但其实,只要你懂得循序渐进,大部分事情的试错成本都可以控制在可承受范围内。

比如你想开咖啡店,觉得投资太大不敢试。但你可以先在目标地段摆摊测试,感觉可行再开个几平米的小店、用二手设备,控制房租和成本。等小店盈利了,再扩大规模开五十到一百平米的店,后续再考虑开分店。

所有事情都可以循序渐进,只要能循序渐进,就不用承担很大的试错成本。

而且有个逻辑我觉得特别重要——前期投入多、花钱多,和更快成功没有任何关系。

不是说你买最贵的课程、报最贵的培训班就更容易成功,也不是说你一开始就投入很多钱、很多资源就能做好。降低试错成本的核心,就是循序渐进,每次走下一步都以这一步有掌控感为前提,知道下一步怎么做、会有什么结果,再去推进。

说到这儿,我突然想起来那个朋友,就是前面说的那个学画画半途而废的朋友。

前段时间我又碰见他了,聊起来才知道,他后来又尝试了好几样东西——学吉他、学摄影、学书法,每样都是三分钟热度,没一个坚持下来的。

我就问他,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总是这样?他说不知道啊,可能就是没天赋吧,或者说没找到真正喜欢的事。

我说你这是被"虚假的繁荣"骗了。每次接触新东西的时候,因为从零开始,所以进步特别明显,你就觉得这个事儿自己好像挺擅长的。但这种感觉只是短暂的,等过了新手期,进步变慢了,你又觉得没意思了,又去找新的东西。

他想了想说,好像确实是这样。

我说,如果你一直这样下去,十年之后回头看,你会发现自己在很多事情上都是初学者水平,没有一件事做到真正擅长。到那时候你可能会后悔,当初要是能选一件事坚持下来就好了。

他听了半天没说话,我也不知道他听进去没有。但我觉得,很多人可能都需要听到这样的话——不要被新鲜事物带来的短暂诱惑所迷惑,真正应该做的是长期专注地做好一件事情。

当然了,也不是说一件事必须做一辈子,但至少得做到擅长、做出成绩再说。要是每件事都浅尝辄止,那你永远体会不到把一件事做到擅长的快乐。

而那种快乐,真的是人生最大的快乐之一。

我现在做很多事,都不会用半年、一年就做成的标准来看,因为我觉得短期内做到的结果大概率没有竞争力。我都是按照五年、十年的标准来做,这样才能形成真正的竞争壁垒。

大多数人觉得十年太长,但对我来说十年就是一件事本该有的周期。如果一件事我觉得做不了十年,那我就压根不去做。

为什么我会有这种时间观呢?因为我在某些事情上,已经有了十年左右的积累,见识过长期坚持的力量。当你真正在一件事上坚持了十年,看到了那种质变,你就会明白,很多问题都会在时间里自然而然地得到解决。

比如有人学某个技能,前几年可能没方法、没老师、没圈子,进步很慢。但只要一直在做、没放弃,可能某天就遇到了好老师、好方法,问题突然就解决了。

只要一直做这件事,很多难题都会在某个契机下自然化解。可能某天你突然懂了刻意练习的精髓,可能机缘巧合遇到了引路人,这些都源于"一直在做、没放弃"。

所以我觉得,做成高手、做到擅长、做出优势,最核心的关键词就是"时间"。

有人可能会问,为什么不把刻意练习、有老师带、找对圈子排在第一?因为这些问题,时间都会帮你解决。但如果你中途放弃了,那什么都白搭。

一件事做满十年,各种各样的问题都会慢慢得到解决。这不是鸡汤,是我亲身经历过的。

当然了,我也不是说每个人都必须这样。有的人可能就喜欢体验不同的东西,不追求在某件事上做到顶尖,那也挺好的。每个人的人生选择不一样,没有对错。

但如果你真的想在某件事上做到擅长、做出成绩,那就得有这样的心理准备——这不是一年半载能完成的事,需要长期的投入和坚持。

而且啊,你得明白,我们需要两类"擅长"。

一类是谋生层面的,工作和事业上必须有至少一件事做到擅长,以此赚钱、立足。但这种情况哪怕你热爱这份工作,也可能因为一些"不自由"而少了些纯粹的快乐。比如你喜欢写作,但以写作为职业的时候,总会要为了满足各种任务而写,难免会有束缚。

除了谋生的擅长,我们还需要找到纯粹取悦自己的爱好,把它也做到擅长。这样的事能给你带来更纯粹的快乐,也能中和工作中那些不那么轻松的部分。

对我来说,某些事是谋生的擅长,虽然我本身很喜欢,但其中也会有一些压力。而另外一些爱好,就是更纯粹的擅长,能给我带来最单纯的快乐。

两者都要有,生活才会更平衡。

说了这么多,其实核心就几点——

第一,认知要前置。在开始做一件事之前,先大量学习和分析,搞清楚这件事的原理、方法和路径。只有认知到位了,实践的时候才不会迷茫。

第二,刻意练习很重要。不要惯性重复,每次练习都要有明确的改进点,针对性地优化某个具体问题。哪怕看不到整体进步,只要单点在提升,就是有效的练习。

第三,别被新手福利期骗了。接触新事物的时候进步快,不代表你更适合这个方向。长期专注地做好一件事,才更容易做出成绩。

第四,要热爱这件事本身。如果只是为了名次、为了装逼、为了立人设,很难长久坚持。真正的热爱,是不管有没有回报,你都愿意去做。

第五,循序渐进地控制试错成本。不要一开始就投入太多,先小步试错,确定可行了再逐步加大投入。前期花钱多,和更快成功没有关系。

第六,做前置性考量。开始之前,先想清楚自己能不能接受付出的代价,能不能接受这件事不美好的一面。能接受就开始,不能接受就别开始。

第七,以十年为单位看待一件事。短期内做到的结果大概率没有竞争力,真正的突破需要长期的积累。时间会解决很多问题,关键是你得一直在做、没放弃。

最后还有一点,也是我觉得特别重要的——世界是个草台班子,别人没有你想象的那么强。

很多时候我们不敢尝试,就是因为觉得别人太厉害了,自己肯定做不到。但当你真正去做了、去接触了那些"厉害的人",你会发现他们也是普通人,也会犯错,也有做不好的时候。

所以别给自己设限,别总觉得自己不行。你敢试,就有可能做到。

我自己这些年,从完全不会到做到还算擅长的事情也有好几样了。每次开始一件新事物的时候,都会有人觉得我肯定做不好,包括我自己有时候也会怀疑。但每次坚持下来之后,都会发现其实也没那么难,只要方法对、坚持够,大部分人都能做到。

而且啊,这种从零到一、从不会到擅长的过程,真的会让你永远保持年轻的心态。

什么叫年轻?不是说年龄小,而是永远有希望感,敢于尝试新事物。很多人人到中年心理上已经"不再年轻了",不愿意尝试新东西,觉得自己搞不定,只愿意守着现有的技能和爱好。

但如果你经历过从零开始学会一件事的过程,你就会有信心在任何年龄尝试新东西。三十五岁能从零开始,四十岁也能,五十岁、六十岁也一样。这种状态,才是真正的年轻。

我现在就是这种感觉,不管到了什么年纪,我都相信自己能学会新东西、做成新事情。这种信心,不是凭空产生的,是一次次从零到一的经历积累起来的。

所以,如果你现在还在犹豫要不要开始学某件事,我建议你先试试。别想太多,先开始,在做的过程中慢慢调整。

如果你已经开始了但进步很慢、想要放弃,我建议你再坚持一下。搞清楚问题出在哪儿,是认知不够还是练习不够,针对性地改进。

如果你已经坚持了很久,正在经历那个进步变慢的艰难期,我想告诉你,这很正常,每个人都会经历这个阶段。熬过去,就会迎来新的突破。

最后,不管你选择做什么,记住一点——要有长期主义的心态。不要指望一年半载就能成为高手,给自己足够的时间,享受从新手到擅长的整个过程。

那种一点点进步、一次次突破的感觉,以及最终做到擅长时的成就感,才是这趟旅程最大的意义。

合十。如夜话,至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