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尘阁日记

无尘阁日记

读完《临终前最后悔的五件事》,你就知道怎么过这一生了
2025-11-23

前段时间翻到一本书,叫《临终前最后悔的五件事》,作者是个澳大利亚女人,名字我记不太清了,好像叫邦妮什么的。她原本在银行上班,后来辞职去做临终关怀,陪了好些年将死之人,把那些人临终前说的话、后悔的事儿都记下来了,最后写成这么一本书。

我看完之后,心里堵得慌。

倒不是说书写得多催泪,而是那种感觉特别奇怪——书里那些临终者后悔的事儿,咱们现在每天都在犯,每天都有机会避免,可就是不当回事儿。等到真躺在床上动不了了,想改也来不及了。

书里总结了五件最让人后悔的事,我琢磨了好几天,越想越觉得,这哪是什么临终遗憾啊,这分明就是咱们当下生活的真实写照。

第一件事,是后悔没勇气过自己想要的生活,总活成别人期待的样子。

书里有个老太太叫格蕾丝,跟丈夫过了五十年,金婚纪念都办过了,儿女也都挺有出息。外人看着,这日子该多美满啊。可实际上呢,她丈夫是个混蛋,家务活一点不沾手不说,还动不动就打她骂她。格蕾丝想离婚想了不知道多少回,但每次都咽下去了——怕儿女说她不负责任,怕亲戚朋友指指点点,怕父母伤心。

就这么忍了几十年,等丈夫被送进养老院,她终于松了口气,开始计划自己一个人怎么过日子。结果还没等她行动呢,自己就病倒了,而且病得特别快,一个月就下不了床了。更讽刺的是,她得的病还是因为丈夫常年在家抽烟熏的。

临死前,格蕾丝一直在说,要是当初有勇气离开那个男人就好了。

我听朋友讲过类似的故事。她有个远房姨妈,年轻时特别喜欢画画,还考上了美院,结果家里人说学这个没出息,非让她去学会计。姨妈犟不过父母,就去读了财会,后来在银行干了三十多年,退休那天在办公室哭了一场。朋友说,姨妈现在六十多了,有时候还会拿出当年的画具摆弄摆弄,眼神特别空。

咱们是不是也这样?想做的事儿不敢做,喜欢的人不敢追,总是先考虑别人怎么看、怎么想。父母说这个工作稳定,咱就去考公务员;朋友说那个行业有前景,咱就转行;七大姑八大姨说该结婚了,咱就匆匆忙忙找个人嫁了。

活着活着,就把自己活丢了。

我有时候会想,要是到了七八十岁回头看,发现这辈子没一件事是真正为自己做的,那得多憋屈啊。可咱们现在呢,还有大把时间,还来得及调头,却总是瞻前顾后,不敢迈步。

这事儿说起来容易,做起来是真难。毕竟咱们从小就被教育要懂事、要听话、要为别人着想,突然说要为自己活,好像挺自私的。但你想想,这一辈子也就这么一回,真的要全拿来满足别人的期待吗?

第二件后悔的事,是因为拼命工作错过了陪伴家人。

书里有个叫约翰的男人,是个工作狂,五十多岁了还天天加班。他老婆退休以后就一直劝他,说咱们存款也够了,你也歇歇吧,多陪陪我。约翰每次都说,再等等,再多赚点。

这么拉扯了十几年,有一天晚上,老婆哭着求他办退休,约翰心软了,答应再等一年,把手头的活儿处理完就退。老婆特别高兴,开始计划退休以后两个人去哪儿旅游,去哪儿看风景。

结果四个月以后,老婆突然开始反胃,没几天就走了,连病因都没查出来。

约翰退休以后,每天一个人待在家里,逢人就说,千万别因为工作忽视了家人。可说这话有什么用呢,人已经没了。

我表哥前几年也是这样,在一家互联网公司做技术,天天九点多才到家,周末也经常去公司。嫂子带着孩子,基本见不着他人。有一次我去他家,嫂子跟我说,孩子都快不认识爸爸了,见了面还怯生生的。

后来表哥生了场病,在医院躺了小半个月,出来以后整个人都变了,开始准点下班,周末也陪孩子。我问他怎么突然转性了,他说,躺在病床上那些天,脑子里全是嫂子和孩子,就想着要是真有个万一,这些年陪他们的时间加起来都没几天,亏大了。

咱们总觉得,赚钱要紧,工作要紧,反正家人在那儿,不会跑。可时间不等人啊,父母会老,孩子会长大,伴侣也不会永远等着你。等你忙完了想陪,可能人家已经不需要了,或者压根就不在了。

我不是说工作不重要,但凡事得有个度。钱是赚不完的,工作也是做不完的,可家人的陪伴,错过了就是错过了。

第三件后悔的事,是没勇气表达自己的情感。

书里有个年轻女人叫朱迪,因为嫁了个妈妈不喜欢的男人,跟妈妈闹翻了,五年没联系。其实朱迪一直想跟妈妈和好,想分享自己的生活,也想关心妈妈,可她觉得妈妈性格严厉,怕说出来被拒绝,就一直憋着。

后来朱迪得了癌症,病得说话都困难了,才终于下决心给妈妈写了封信。信里写了好多小时候的事儿,也说了自己嫁给现在丈夫不后悔。信寄出去以后,朱迪松了口气,说就算妈妈不原谅,自己也没遗憾了。

没想到,妈妈很快就来了,母女俩抱头痛哭。之后每天妈妈都来陪她,两个人牵着手聊天。朱迪在生命最后那段时间,终于跟妈妈和解了。

可书里还有些人就没这么幸运了,有的放不下面子,跟儿女的误会到死都没解开;有的羞于表达,错过了跟爱人好好道别的机会。

我有个朋友,跟爸爸关系一直挺僵的。他说小时候爸爸对他特别严格,动不动就训,长大以后两个人就更没话说了,见面就尴尬。其实他心里是感激爸爸的,也想跟爸爸亲近,可就是开不了口,总觉得太肉麻。

去年过年回家,他看见爸爸头发全白了,背也驼了,突然就慌了。他说那一刻才意识到,爸爸老了,自己再不说,可能以后就没机会了。后来他硬着头皮跟爸爸聊了聊,说了些之前憋在心里的话。他说那天晚上,爸爸眼眶都红了。

咱们中国人,就是太不擅长表达了。爱藏着,话憋着,总觉得对方应该懂。可谁是对方肚子里的蛔虫啊,不说怎么知道?等到想说的时候,可能人已经不在了。

有些话,现在不说,以后就没机会说了。有些人,现在不珍惜,以后就见不着了。

第四件后悔的事,是没跟朋友们保持联系。

书里有个独居老太太叫桃瑞丝,女儿在国外,她一个人住养老院,孤独得不行。有一天她哭着说,想跟以前的闺蜜聊聊天,太久没联系了。

作者帮她在网上找那些老朋友的信息,好不容易找到几个,打电话过去,有的瘫痪了说不了话,有的已经去世了。桃瑞丝特别伤心,后悔当年没有常联系。

最后找到一个还健在的朋友,两个人在电话里从早上聊到下午,像小姑娘一样叽叽喳喳的,脸上都是笑。挂了电话,桃瑞丝心满意足,当天晚上就走了。

我看到这儿的时候,突然想起好些年没联系的朋友。有的是搬家了,有的是换工作了,慢慢就断了联系。偶尔在朋友圈看见他们的动态,想点个赞,又觉得太久不说话,点赞显得尴尬,就算了。

可人到了一定年纪,会发现,跟儿女有代沟,跟伴侣也会有审美疲劳,真正能聊得来的,还是那些老朋友。他们知道你年轻时什么样,经历过什么,有些话不用解释,一说就懂。

前阵子参加了个老同学聚会,有个哥们儿说,咱们这个年纪,朋友是越来越少了,要好好珍惜。当时大家都笑,说矫情,可心里都明白,他说的是实话。

朋友不联系,感情就淡了,淡了就散了。等到老了,真正能陪你说说话的,可能就剩那么两三个,还得是你平时维护着的。

第五件后悔的事,是没让自己活得更快乐一点。

书里有个女人叫罗斯玛丽,有过一段很糟糕的婚姻,被丈夫虐待,后来逃出来了,在一家大公司做到总经理。可她一直走不出那段阴影,逢人就抱怨,整天愁眉苦脸的,对护工也特别凶。

临终前她跟作者说,后悔自己一直憎恨命运,把怨气撒在别人身上,浪费了太多时间在痛苦里。

书里还有个老人叫莱尼,一生特别坎坷,年轻时父母双亡,后来大儿子战死,女儿车祸死了,老婆也受不了打击走了,剩他一个人。可莱尼脸上总是带着笑,对谁都和善。临终时他说,这辈子过得很满足,因为有很多人爱过他。

同样是遭遇不幸,有人沉浸在痛苦里出不来,有人却能笑着面对。这大概就是心态的差别吧。

我姑姑五十多岁得了场重病,治了两年才好,花了好些钱不说,人也受了不少罪。可她病好以后,整个人反而开朗了,天天乐呵呵的。我问她怎么想的,她说,都从鬼门关走了一遭了,还有什么过不去的?能活着就是赚了。

咱们很多时候,都是自己跟自己过不去。工作不顺心,就觉得全世界都对不起自己;感情出了问题,就觉得人生完了。可你想想,那些真正经历过大苦大难的人,都能笑着活下去,咱们这点小事儿算什么?

快乐是种能力,不是境遇给的。你要是总盯着那些不如意的事儿,那就永远快乐不起来;你要是能从平常日子里找点乐子,日子就不会太难过。

说实话,我看完这本书以后,好几天都在想,要是我躺在病床上回顾一生,会后悔什么?

想来想去,发现自己现在正在犯的错,跟书里那些临终者后悔的事儿,差不多一模一样。

我也总是活得小心翼翼,怕这怕那,不敢为自己做决定;我也经常因为忙,好久不给爸妈打个电话,不陪孩子玩;我也有些话憋在心里,不敢说出来;我也有好些朋友,慢慢就不联系了;我也经常为一些破事儿烦恼,活得不够快乐。

可怕就怕在,咱们明明知道这些是错的,却总觉得,以后再改也来得及。

真的来得及吗?

书里那些人,哪个不是这么想的?结果呢,等到真的来不及了,后悔都没用。

咱们总觉得,人生还长着呢,有的是时间。可实际上,谁也不知道明天和意外哪个先来。与其等到躺在病床上才开始后悔,不如现在就开始改。

想做的事就去做,别管别人怎么说;家人在身边的时候,多陪陪他们;心里有话就说出来,别憋着;老朋友常联系,别等到对方不在了才想起;别跟自己过不去,让自己开心点。

这些事儿,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可能也没那么难,无非就是迈出那一步。

我这两天也在试着改。给好久不联系的朋友发了条消息,约着找时间见个面;晚上早点下班,陪孩子玩了会儿;跟老婆说了些平时不好意思说的话。虽然做得还不够好,但总算是个开始。

人这一辈子,能把这五件事做好了,大概就不会有太多遗憾了吧。

合十。如夜话,至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