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时要走很远很远的路,体验很深的绝望,才会明白,你所有的痛苦与迷茫,都是为了与曾经被遗忘的自己重逢
2025-11-25
前两天晚上睡不着,又翻出来那本放了很久的《悉达多》。说实话这书我断断续续看了好几遍,每次都觉得好像懂了点什么,但又说不太清楚。这次重读的时候,突然就被一句话击中了——有时候你得走很远很远的路,经历很深很深的绝望,才能明白原来这一切都是为了找回那个被你遗忘的自己。
我记得第一次看这本书的时候,大概是五六年前吧,那会儿正处在一个特别迷茫的阶段。身边的人都在往前冲,考证的考证,跳槽的跳槽,我却不知道自己到底想要什么。当时看完这书,就觉得悉达多这个人挺作的,好好的贵族公子不当,非要出去折腾。现在想想,可能那时候的我还没到需要懂这些的时候。
说起悉达多这个人,他出身真的挺好的,印度的婆罗门贵族,从小锦衣玉食,长得又好看,读过的书也多。按理说这样的人应该过得很顺遂才对,但他偏偏就是不快乐。我有时候会想,是不是人一旦吃饱了穿暖了,反而更容易陷入那种说不清道不明的焦虑里?就像我们现在,物质条件比父母那辈好太多了,可是焦虑好像也更多了。
悉达多十七八岁的时候,就决定离家出走去寻道。他爹当然不同意啊,那场面我现在还记得挺清楚的。老父亲站在那儿,一整夜都不说话,就那么看着儿子。悉达多也倔,就陪着他爹站了一整夜。天亮的时候,他爹妥协了,因为他知道拦不住。我看到这段的时候就在想,做父母的是不是都得经历这样的时刻,眼睁睁看着孩子走向一条你不理解的路,却只能放手。
悉达多先是跟着一群苦行僧,在森林里修行了差不多三年。那些日子他几乎不吃不喝,把自己折磨得不成人样,就是想通过这种方式来摒弃欲望,获得开悟。我之前有段时间也尝试过类似的事情,不是说修行啊,就是觉得自己太放纵了,所以强迫自己每天早起跑步,不吃零食,不刷手机。坚持了大概二十来天吧,整个人虽然看起来自律了,但心里那种空虚感反而更强了。后来有个朋友跟我说,你这不是自律,这是在逃避。我当时还不太明白,现在想想确实是这样。
悉达多也是这么发现的。三年苦修下来,他并没有得到内心的平静。那些通过折磨身体换来的感悟,其实都是暂时的麻木而已。真正的痛苦还在那儿,只是被暂时压住了。于是他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进城去,去体验那些他一直在逃避的东西。欲望啊,金钱啊,情爱啊,这些被苦行僧们视为毒药的东西。
这个转变我特别能理解。人有时候就是这样,你越是压抑什么,那个东西就越会在暗地里生长。与其一直逃避,不如正面去看看它到底是什么。就像我们小时候,大人越是不让碰的东西,我们就越想去碰一碰。只有真的碰过了,摔过了,疼过了,才知道为什么不能碰。
悉达多进城之后,先是遇到了一个叫迦摩罗的女人。这个女人在城里很有名,是个交际花吧,反正就是那种特别会生活的人。悉达多主动去找她,说要跟她学习爱情。我看到这段的时候就笑了,这人还真是直接。迦摩罗一开始也觉得这个年轻人有意思,就答应教他。但她提了个条件,说你得先有钱,得有体面的衣服,得有社会地位,不然我凭什么跟你在一起?
于是悉达多又去跟一个富商学做生意。他很聪明,很快就上手了,不出几年就成了一个成功的商人。有钱了,有地位了,迦摩罗也接纳了他。那段日子,悉达多过得可以说是纸醉金迷。好酒,好肉,漂亮女人,什么都有。我记得书里有个细节,说他有时候会跟那些商人朋友玩骰子赌钱,一输就是好几千,但他根本不在乎,因为对他来说这些都只是游戏。
刚开始的时候,悉达多确实把这一切当游戏。他很清醒,知道自己只是在体验,并没有真的沉迷进去。但慢慢的,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他变了。游戏变成了习惯,习惯变成了执着。他开始计较得失,开始为了一笔生意的成败而焦虑,开始贪恋美酒和女色带来的快感。最可怕的是,他自己都没意识到这个变化。
等他发现的时候,已经过去了二十来年。有一天他照镜子,突然发现镜子里那个油腻的中年男人是自己。肚子大了,头发也秃了一些,眼神里全是疲惫和贪婪。他一下子就被击中了,原来他已经变成了自己当初最厌恶的那种人。
我能理解那种感觉。有时候我们也会这样,不知不觉就走到了一个完全陌生的地方。回过头来看,发现自己已经丢失了很多原本珍视的东西。时间啊,健康啊,纯真啊,还有那种对生活的热情。但更可怕的是,你甚至说不清楚这些东西是什么时候丢的,就好像一觉醒来,突然发现钱包空了。
悉达多那天晚上走到河边,决定跳下去结束这一切。他觉得自己的生活简直可耻,活着还不如死了算了。就在他准备跳的那一刻,不知道是幻觉还是顿悟,他突然听到了一个声音。那个声音说,你必须经历这一切——经历欲望,经历堕落,经历绝望,然后才能学会抵御它们,学会接纳这个世界的本来面目。
他没有跳下去。站在河边哭了很久,然后慢慢平静下来。我觉得这个瞬间特别重要,因为这是他第一次真正接纳了自己的软弱和失败。之前不管是在家里当少爷,还是在森林里苦修,或者在城里享乐,他其实都在逃避——逃避真实的自己。现在他终于明白了,你不能绕过痛苦去寻找快乐,也不能绕过堕落去寻找清醒。这些东西都是一体的,都是生命的一部分。
后来悉达多决定做一个船夫。就在那条差点要了他命的河边,每天摆渡来往的行人。跟他一起的还有一个老船夫,话不多,但很有智慧。两个人每天就这么安静地撑船,听河水的声音。我一直觉得这个设定特别好,河水啊,它就在那儿流着,从来不停,但也从来不急。它包容一切,承载一切,但又不执着于任何东西。
在河边的那些年,悉达多过得很平静。直到有一天,他又遇到了迦摩罗。这个女人已经老了,带着一个十来岁的男孩,说是要去朝拜佛陀。结果在半路上被蛇咬了,伤得很重。悉达多把他们接到河边,尽力照顾,但迦摩罗还是没能撑过去。临死前她告诉悉达多,那个男孩是他们的儿子。
这个转折我第一次看的时候觉得有点突然,但后来想想,生活不就是这样吗?你以为已经翻过去的那一页,突然又跳出来,给你一个措手不及。悉达多当时的心情应该很复杂吧,有愧疚,有惊讶,可能还有一丝难以言说的欣喜。不管怎样,他决定承担起做父亲的责任。
但这个儿子可不好带。从小在城里长大,过惯了锦衣玉食的生活,突然要跟着父亲在河边当船夫,他当然受不了。整天摆着一张臭脸,对悉达多不理不睬的。悉达多想尽办法讨好他,给他做好吃的,教他撑船,跟他讲道理,但都没用。儿子就是看不上他这个父亲,觉得他是个失败者,一个一事无成的穷船夫。
我看到这段的时候就想起我爸。我年轻的时候也是这样,觉得他这也不对那也不对,恨不得什么都要管,什么都要教育我。现在年纪大了一点,慢慢能理解他当时的心情了。做父母的可能都是这样吧,明明自己走过了那么多弯路,吃过了那么多苦,却眼睁睁看着孩子还要重新走一遍。想拦也拦不住,因为有些路就是得自己走才算数。
悉达多的儿子最后还是跑了。趁着一个清晨,偷偷划船回城里去了。悉达多发现之后,整个人都慌了,到处去找,像个疯子一样。但老船夫拦住了他,说你不能去,你得让他走。悉达多当时根本听不进去,只想把儿子找回来。他甚至跑到城里,站在那些富人的宅子外面,想象着儿子是不是就在里面,过着他曾经过过的那种生活。
在河边痛苦了很多天之后,悉达多终于想明白了一件事。他想起了自己十七八岁的时候,也是这样执意要离开家,完全不顾父亲的阻拦和痛苦。当时他觉得父亲不理解自己,是在束缚自己。现在他成了父亲,儿子也这样对待他,他才真正体会到了父亲当年的心情。原来不是不理解,而是理解了也没用,因为有些路必须得自己走。
这个领悟对悉达多来说特别重要。它让他明白了一个道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命运,都有自己必须走的路。你没办法替任何人活,哪怕是你最爱的人。你能做的,只是在他们需要的时候陪伴,在他们跌倒的时候扶一把,然后目送他们继续往前走。这种无能为力啊,可能就是做父母最大的修行吧。
悉达多放下了对儿子的执念之后,继续回到河边做船夫。这时候他已经是个老人了,头发全白了,脸上也布满了皱纹。但他的眼神变得很平静,很温和,就像那条日夜流淌的河水。他开始真正听懂河水在说什么——它说着万物的声音,说着生命的循环,说着所有的痛苦和欢乐最终都会归于平静。
书的最后,悉达多又见到了他的老朋友乔文达。这个当年跟他一起离家的同伴,选择了皈依佛陀,当了一辈子的僧人。乔文达已经很老了,还在四处寻找开悟的方法。他来到河边,向这个老船夫请教,却没认出这就是当年的悉达多。
两个老人坐在一起聊天。乔文达问悉达多,你有什么智慧可以传授吗?悉达多笑了,说我没有什么智慧,如果真要说的话,那就是——学会去爱这个世界本来的样子,不要总想着改变它。世界就是这样,有光就有影,有善就有恶,有快乐就有痛苦。你接纳了这个,就接纳了一切。
我特别喜欢这个结尾。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顿悟,没有什么玄妙的法门,就是这么朴素的一句话。但你想想,要真正做到这一点,得经历多少事情,走多少弯路,吃多少苦头?悉达多用了一辈子才明白的道理,说出来可能就是这么几句话,但这几句话的分量,却是用整整一生来丈量的。
我有时候会想,我们每个人是不是都是悉达多?年轻的时候总觉得自己要找到人生的意义,要活出与众不同的样子。所以我们离开家,去远方,去流浪,去尝试各种可能。我们追求成功,追求财富,追求爱情,追求快乐。但走着走着,突然有一天,可能是某个夜深人静的时刻,可能是某次挫败之后,你会发现,你要找的那个东西,其实一直都在。它不在远方,不在别处,就在你自己身上,在你最开始的地方。
前几年有个做心理咨询的朋友跟我聊过这个话题。她说她接触过很多案例,那些人表面上的问题可能五花八门,有的是工作压力大,有的是感情出问题,有的是找不到人生方向。但深入聊下去你会发现,他们真正的问题往往是跟自己的关系出了问题。他们不接纳自己,总觉得自己不够好,所以拼命想要证明什么,想要变成另一个人。但越是这样,就越痛苦,因为你永远也不可能变成别人,你只能是你自己。
我听了之后就在想,这不就是悉达多的故事吗?他花了大半辈子的时间,绕了一个大圈子,经历了那么多,最后发现,原来他要找的,就是接纳自己,做自己。这个答案听起来很简单,但真正做到却很难。因为接纳自己,意味着要接纳自己的平庸,接纳自己的失败,接纳自己的软弱,接纳自己的阴暗面。这些东西,有时候比面对外部世界的挑战还要难。
我自己这些年也有类似的体会。虽然没有悉达多那么戏剧化的经历,但也走了不少弯路。有段时间特别焦虑,总觉得自己落后了,别人都在往前跑,自己却还在原地打转。于是就强迫自己不停地学习,不停地工作,把日程排得满满的。表面上看起来很充实,但内心深处其实空得很。后来有一次累到进了医院,躺在病床上的时候,突然就想明白了一件事——我为什么要这么着急?我到底在追什么?
那次生病之后,我开始学着慢下来。不是说就不努力了,而是开始问自己,我做这件事,是真的想做,还是因为别人都在做,所以我觉得自己也应该做?这个区别看起来很小,但实际上差别大了。当你做一件事是出于自己真实的愿望,那种感觉是完全不一样的。你会累,但不会空虚;你会辛苦,但不会迷茫。
说到这里我突然想起一个细节。悉达多在做船夫的那些年,有一天来了一个很有钱的商人,要过河。这个商人很急,催着悉达多快点。悉达多不急不慢地划着船,商人就很不满,说你这个穷船夫,知不知道我的时间多值钱?悉达多笑了笑,说时间对每个人都是一样的,你的不会比我的更值钱。商人当时很生气,但后来想想,好像也是这个道理。
我们现在不也是这样吗?总觉得时间不够用,总觉得要抓紧每一分钟做点什么。但你想想,时间其实从来都是够的,不够的是我们对生活的欲望。我们想要的太多了,想要成功,想要赚钱,想要被认可,想要这个想要那个。这些欲望就像一个个无底洞,你投入再多的时间都填不满。
但如果你能像悉达多那样,学会接纳,学会放下,事情就变得简单多了。不是说就不追求了,而是你知道什么是真正重要的,什么是可以放手的。就像他最后当船夫,每天做的事情很简单,撑船,渡人,听河水的声音。但他反而在这种简单里找到了平静,找到了自己。
我觉得这本书最打动我的,不是那些所谓的智慧和顿悟,而是悉达多整个人生的过程。他不是一个完美的圣人,他会犯错,会堕落,会痛苦,会绝望。但正是因为经历了这些,他才真正理解了生命是什么。如果他一开始就皈依佛陀,成为一个虔诚的信徒,或许他也能获得某种意义上的平静,但那不是真正属于他的平静。只有走过那些弯路,摔过那些跟头,经历过那些痛苦,他才真正拥有了自己的智慧。
这让我想到一句话,不知道是谁说的,大概意思是说——你经历的所有痛苦都不会白费,它们都会在某个时刻回来,以智慧的形式回馈给你。当时听到这句话觉得有点鸡汤,但现在想想,还真是这样。我们年轻时候吃的那些苦,走的那些弯路,当时觉得特别委屈,特别不值得。但过了几年回头看,会发现那些经历其实都是有意义的,它们塑造了现在的你,让你变成了一个更完整的人。
不过话说回来,这种事情说起来容易,真正经历的时候还是很难熬的。我不想美化痛苦,也不想说什么痛苦是人生的财富之类的话,因为痛苦就是痛苦,没什么好美化的。只是我想说,当你在痛苦中的时候,也许可以想想悉达多的故事。他也痛苦过,也绝望过,甚至想过要结束自己的生命。但他挺过来了,并且在这个过程中找到了自己。
我们可能没办法像悉达多那样,花一辈子的时间去寻道,去体验各种极端的生活。但我们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尝试着去理解他的那些领悟。比如,当你陷入迷茫的时候,不要太急着去寻找答案,也许答案就在迷茫本身里面。当你经历失败的时候,不要太苛责自己,也许这个失败就是你必须走的一步。当你感到孤独的时候,不要害怕,也许在孤独中,你才能真正听到自己内心的声音。
这些话听起来可能有点虚,但我觉得还是有用的。至少对我来说,每次重读《悉达多》,都会让我平静一些。不是那种麻木的平静,而是一种理解和接纳之后的平静。我开始明白,人生不是一场需要赢的比赛,而是一段需要体验的旅程。重要的不是你走得多快,走到多远,而是你在这个过程中有没有真正活过,有没有真正认识自己。
合十。如夜话,至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