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尘阁日记

无尘阁日记

普通人快速翻身的密码,藏在这2个建议里,坚持1年,你的收入会感谢你
2025-11-27

前两天和一个朋友吃饭,聊到他最近又换工作了。这已经是他今年换的第三份工作,每次都说不合适,每次都觉得老板不行、同事太水、平台太小。我问他,那你自己这一年下来有什么变化吗?他愣了一下,说好像也没什么变化,就是换了几个地方而已。

这让我想起前几年看过的一篇文章,里面有两个建议,当时看完就觉得特别扎实,不是那种喊口号的东西。这两个建议说起来简单,但真要做到,可能需要你把整个人的节奏都调整一遍。第一个是丰富地学习,第二个是有质量地做事。听着是不是有点虚?但你往下听我慢慢说。

先说第一个,丰富地学习。这个丰富不是说你要把自己塞得满满当当,也不是让你每天看二三十篇文章、听七八个播客。它更像是一种状态,就是你对这个世界保持一种饥饿感,看到什么都想了解一下,不会一上来就说这个我不需要、那个跟我没关系。

我认识一个做设计的朋友,按理说他只要把设计做好就行了,但他偏偏对运营特别感兴趣。别人可能会说,你一个设计师瞎操心什么运营的事?但他就是会在地铁上看那些讲用户增长的书,会去研究为什么有些活动转化率高、有些活动没人参与。后来他们公司有个项目,设计方案出来了,但老板觉得不够有传播性。这时候他就能站出来说,我觉得可以这样改,因为从传播角度看……结果那次改完效果特别好,他也因此被提拔成了设计组长。

你看,这就是丰富的好处。它不一定马上有用,但它会慢慢把你这个人变得更立体。就像那个朋友说的,他当时也不知道学运营有什么用,就是觉得挺有意思的,想多了解点。但正是这种不带功利心的学习,让他在关键时刻能拿出不一样的东西。

说到这我又想起另一件事。疫情那会儿,我有段时间特别焦虑,不知道该做什么。那时候我就开始乱看东西,看历史、看哲学、看商业案例,甚至还看了一些讲博弈论的书。说实话,当时完全不知道看这些有什么用,就是觉得闲着也是闲着。但后来我发现,这些东西会在你意想不到的时候冒出来。比如你在分析一个商业问题的时候,突然想起某个历史事件的处理方式;或者你在跟人聊天的时候,能从一个完全不同的角度去理解对方说的话。

这种丰富不是为了让你变成一个什么都懂的人,而是让你在面对问题的时候,脑子里能有更多的工具和角度。就像你工具箱里只有锤子和扳手,那你能修的东西就很有限;但如果你工具箱里有二三十种工具,那你能应对的情况就多多了。

不过这里有个问题,就是很多人会觉得,我现在连本职工作都做不好,哪有时间去学那些乱七八糟的东西?这其实是个误区。丰富地学习不是让你放弃本职工作,而是让你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基础上,对这个世界保持好奇。可能就是每天睡前看半小时书,可能就是通勤路上听个播客,甚至可能就是吃饭的时候跟朋友多聊几句他们行业的事。

我记得有个做财务的朋友,他就特别喜欢问别人工作上的细节。跟做市场的吃饭,他会问你们怎么判断一个渠道好不好;跟做产品的聊天,他会问你们怎么决定要不要做一个功能。别人可能觉得他是闲得慌,但他自己就是好奇。后来他跳槽去了一家创业公司,因为人少,他经常要跟不同部门的人打交道。这时候他就发现,以前那些看似无用的闲聊,现在全都用上了。他知道市场部在想什么,知道产品部的逻辑是什么,所以他能更好地配合大家的工作,也更容易拿到他需要的数据和支持。

再说第二个建议,有质量地做事。这个听起来更虚,但其实特别实在。什么叫有质量?就是你做一件事的时候,心里有个标准,知道什么叫做好了,什么叫做得马马虎虎。

很多人做事是没有这个标准的。老板说写个总结,他就随便写几百字应付一下;领导说做个方案,他就套个模板填填空;同事说帮个忙,他就敷衍了事地弄一下。这种做法不是说不行,但它让你永远停留在一个很平庸的位置。因为你从来没有真正用心做过一件事,所以你也不知道把一件事做好是什么感觉。

我以前有个同事,特别喜欢较真。别人写个标题可能想五分钟就够了,他能想半小时,一个字一个字地推敲。刚开始大家都觉得他有点傻,何必呢,差不多就行了。但时间长了你会发现,他的东西就是比别人好一点。可能就是一个标题,但点击率就是比别人高;可能就是一段文案,但转化率就是比别人强。后来他升职了,很多人不服气,觉得他也没做什么大事啊。但其实就是这些小事,一点一点地把他和别人拉开了距离。

这个有质量地做事,它不是说你要把每件事都做到完美,那不现实,也没必要。它是说你要有一个意识,就是我既然做了,就要做得像样一点。哪怕是一件很小的事,哪怕别人根本不在乎,但你自己心里要有个标准。

我记得有次看到一个例子,说的是一个做服务员的人。按理说服务员这个工作,做好做坏好像区别不大,对吧?但这个人就是要把服务员做到最好。他会研究怎么记住客人的喜好,会琢磨怎么在不打扰的情况下提供服务,甚至还会想怎么通过细节让客人觉得舒服。后来他没做服务员了,转行做了别的,但这种习惯跟着他。不管做什么,他都会想怎么做得更好一点,怎么让对方满意一点。这种习惯最后变成了他的底色,成了他身上的一个标签。

说到这我又想起一件事。前段时间我让一个实习生帮忙整理一些资料,我就随口说了一句,你帮我把这些资料分个类。结果他不仅分了类,还做了个索引,标注了每份资料的重点,甚至还附了一个简单的说明文档。我当时就觉得,这个人不一样。因为大部分人只会做你明确要求的那部分,但他会多想一步,会想怎么让这件事做得更完整、更有用。

这就是有质量地做事的一个表现。它不是说你要做很多额外的工作,而是说你在做的时候,会多想一步,会想这件事怎么做才算真的做好了。可能就是多花十分钟,可能就是多检查一遍,但这十分钟、这一遍检查,可能就把你和别人区分开了。

不过话说回来,很多人可能会说,我也想有质量地做事,但我不知道什么叫有质量啊。这个其实不难,你就看你们行业里做得好的人是什么样的。他们的东西好在哪里?他们的工作流程是什么样的?他们遇到问题是怎么解决的?你多观察,多琢磨,慢慢就知道什么叫有质量了。

而且这个标准不是一成不变的。可能一开始你的标准很低,就是把事情做完就行;但随着你见得多了,学得多了,你的标准会慢慢提高。这时候你再回头看以前做的东西,可能会觉得,哎呀,当时怎么能做成那样?但这恰恰说明你在进步,因为你的眼界变高了,你对质量的要求也变高了。

我有个做视频的朋友,他刚开始做的时候,觉得能把视频剪完就不错了。后来他看了一些大号的视频,发现人家在节奏、转场、配乐上都有讲究。他就开始研究这些细节,慢慢地他的视频也越做越好。现在他做出来的东西,跟以前完全不是一个档次。但他说,我现在看我半年前做的视频,还是觉得不满意,因为我又发现了新的可以改进的地方。这就是标准在不断提高的过程。

这两个建议,丰富地学习和有质量地做事,看起来是两件事,但其实它们是连在一起的。你丰富地学习,会让你知道什么叫好,什么叫更好;你有质量地做事,会逼着你去学更多的东西,因为你想把事情做得更好。它们就像两条腿,交替着往前走,慢慢地就把你带到一个新的地方。

不过这里我要说一个特别重要的点,就是这两件事都需要时间。它们不是那种立竿见影的东西,不是你今天学了明天就能用上,也不是你今天用心做了明天就能升职加薪。它们更像是一种积累,一点一点地在你身上留下痕迹。可能三个月看不出什么,半年也还好,但一年、两年之后,你会发现自己和周围的人不太一样了。

我记得有人说过一句话,大意是说,人和人的差距,往往不是在某个关键时刻拉开的,而是在无数个普通的日子里,一点一点拉开的。你每天多学一点,每次多用心一点,这些一点点加起来,就是一个很大的差距。

所以如果你现在觉得自己很普通,觉得生活没什么起色,不要着急,也不要焦虑。你就从这两件事开始做起:丰富地学习,有质量地做事。可能刚开始你会觉得没什么变化,但你坚持下去,坚持个一年两年,你会发现,很多东西都不一样了。

说到底,这两个建议之所以有用,是因为它们抓住了一个本质:人是可以成长的,而且这种成长是可以通过具体的行动来实现的。你不需要等到某个机会,不需要等到某个贵人,你现在就可以开始。每天多学一点,每次多用心一点,这就够了。

当然,我也知道,很多人听完这些会说,道理我都懂,但就是做不到。这个我理解,因为改变习惯确实很难。但你想想,如果你现在不改变,一年后的你会是什么样?还是现在这样,对吧?那为什么不试试呢?哪怕只是稍微改变一点点,也比原地踏步强。

而且你不需要一下子做得多好,不需要给自己定什么宏大的目标。你就从小事开始,比如每天睡前看半小时书,比如下次做方案的时候多检查一遍。这些小事做多了,慢慢就变成了习惯,变成了你这个人的一部分。

最后我想说的是,这两个建议不是什么秘诀,也不是什么捷径。它们就是一些很朴素的道理,但朴素不代表没用。很多时候,最有用的东西往往就是最简单的。你不需要去找什么独门绝技,你只需要把这些简单的事情,认认真真地做下去,做上一年两年,你自然会看到变化。

合十。如夜话,至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