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不要去责怪生命里的任何人,好的人带来快乐,坏的人带来经历,别人怎么对我们,那是因果,我们怎么对别人,那是修行
2025-11-27
那天晚上翻到苏东坡的《定风波》,又看到那句「一蓑烟雨任平生」,突然就愣住了。这句话读过很多遍,但那天不知道怎么回事,就是觉得特别扎心。可能是因为白天遇到点事儿吧,也不算什么大事,就是有个原本以为挺好的朋友,做了些让人不太舒服的事。当时心里挺堵的,后来想想,也许这就是人生吧。
苏东坡这辈子,要说倒霉,那真是倒霉到家了。乌台诗案那会儿,他写的那些诗啊,被人一个字一个字地扣,找茬儿说他讽刺朝廷。我记得当时好像是有个御史什么的,反正就是专门盯着他。那段时间苏东坡在监狱里,估计每天都在想自己是不是要完蛋了。他给弟弟苏辙写诀别诗,说「是处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独伤神」,你想想那是什么心境。
但奇怪的是,他出狱以后被贬到黄州,一个破地方,从京城的大官变成了个芝麻绿豆大的小官。按理说这人应该抑郁了吧?可他没有。刚开始确实有段时间不太说话,我猜他也是需要时间消化。但很快啊,他就开始在东坡那块地方种田了,还给自己起了个号叫「东坡居士」。这事儿要搁在现在,估计很多人做不到。
我有个朋友,前几年公司裁员被裁了,那段时间整个人都是灰的。天天在家躺着,也不出门,也不见人。我去看他的时候,他跟我说,觉得自己特别失败,辜负了家人的期望。我当时也不知道怎么安慰他,就陪他坐着。后来过了大半年吧,他才慢慢缓过来,开始找新工作。现在想想,其实被裁员这事儿,可能也不全是坏事,至少让他看清了一些东西。
苏东坡在黄州那四年,反而是他创作的高峰期。《前后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这些流传千古的作品,都是在那段最惨的日子里写出来的。这就很有意思了,你说到底是那些陷害他的人成就了他,还是他自己本来就有这个能力?我觉得可能两者都有吧。如果没有被贬黄州,他可能还在京城里忙着应酬,忙着写那些公文,也就没时间去想那些深刻的东西了。
老子有句话说得好,「上善若水」。水这个东西啊,你把它放在什么容器里,它就是什么形状。但水还是水,本质没变。苏东坡大概就是这样的人。他到了黄州,就适应黄州的生活;后来到了惠州、儋州,也都能活下去,而且活得还挺有滋味。这种能力,不是每个人都有的。
说到王安石,这事儿就更有意思了。当年王安石搞变法,苏东坡觉得太激进,两个人经常吵架。苏东坡还上书批评新法,结果被人弹劾,自己赶紧申请离开京城。按说这两人应该是死对头吧?但多年以后,苏东坡离开黄州去汝州的时候,专门绕道去江宁看望已经退休的王安石。
那次见面,我估计两个人都挺感慨的。王安石赞苏东坡是「人中龙」,苏东坡也很尊重王安石。他们聊诗词,聊文章,喝酒聊天,居然成了好朋友。这事儿要是放在现在的职场上,估计很多人做不到。我们常常会因为工作上的一些分歧,就把对方当成敌人,甚至几年几十年都记着仇。但苏东坡和王安石这两个人,却能放下过去的恩怨,互相欣赏。
我觉得这可能就是一种修行吧。不是说我们要忘记那些伤害,而是说我们要学会从另一个角度去看待那些伤害。王安石当年推行新法,可能确实有他的考虑;苏东坡反对新法,也是出于自己的担忧。谁对谁错,其实很难说清楚。但如果两个人一直纠结在这个问题上,那就永远都走不出来了。
庄子说「物无非彼,物无非是」。这句话我琢磨了很久,大概意思是说,世界上的事情没有绝对的对错,只是站的角度不一样。你站在这个位置看是对的,站在那个位置看可能就是错的。所以啊,我们遇到的那些让我们生气的人,让我们难过的事,可能也就是这么回事儿。
苏东坡晚年被贬到儋州,那可是当时最远的地方了。他自己说那个地方「食无肉,病无药,居无室,出无友,冬无炭,夏无寒泉」,基本上就是什么都没有。六十多岁的老人了,带着儿子住在破茅屋里,生活艰苦到什么程度可想而知。
但就是在这种情况下,苏东坡还是保持着乐观的心态。他给弟弟写信说「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儿,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你看这话说的,多豁达。他在儋州修订《东坡易传》,教当地的孩子读书,还是在为这个世界做点什么。
我有时候会想,如果是我遇到这种情况,能不能做到像苏东坡这样?说实话,我觉得挺难的。我们现在遇到一点小挫折,可能就要抱怨半天。更别说像苏东坡那样,一辈子跌跌撞撞,被贬来贬去,还能保持这种心态。
但是仔细想想,苏东坡为什么能做到这样?我觉得可能是因为他明白一个道理:生命里遇到的每一个人,每一件事,都是有意义的。那些陷害他的人,让他经历了牢狱之灾,但也让他有机会沉淀下来,写出那些传世名篇。那些支持他的人,给了他温暖和力量,让他在最艰难的时候能坚持下去。
这就像是因果循环一样。别人怎么对我们,那是他们的因果;我们怎么对待别人,那是我们的修行。如果我们一直纠结在别人对我们不好这件事上,那我们就永远走不出来了。但如果我们能够放下这些,把每一次经历都当成一次成长的机会,那我们的人生可能就会不一样。
我记得有段时间特别迷茫,不知道自己该做什么,也不知道未来会怎么样。那段时间经常失眠,躺在床上翻来覆去睡不着。后来有一天,我突然想起苏东坡那句「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当时就觉得,对啊,人生不过几十年,何必为了那些过去的事情折磨自己呢?
从那以后,我开始尝试换一个角度看问题。以前觉得特别糟糕的事情,现在看来也没那么糟。以前觉得特别对不起我的人,现在想想也许人家也有人家的难处。这种转变不是一下子发生的,是慢慢慢慢改变的。有时候还是会忍不住生气,会忍不住抱怨,但至少我知道,这种情绪是可以过去的。
苏东坡临终前跟孩子们说「我平生未尝为恶,自信不会进地狱」。这句话听起来挺简单的,但做起来真的很难。我们每个人都会犯错,都会做一些自己后悔的事。但重要的是,我们有没有在每一次经历中学到什么,有没有变成一个更好的人。
我现在慢慢明白,生命里确实没有无缘无故的相遇,也没有无缘无故的别离。那些让我们快乐的人,教会我们什么是温暖;那些让我们痛苦的人,教会我们什么是坚强。每一个人,每一件事,都在塑造我们,让我们成为现在的自己。
有时候走在路上,看到那些匆匆忙忙的人,就会想,他们是不是也在经历着各自的困境?是不是也有自己过不去的坎?但生活还是要继续,我们还是要向前走。就像苏东坡那样,虽然一生坎坷,但从来没有放弃过对生活的热爱,对这个世界的关心。
我有个小习惯,就是每天晚上睡觉前,会想想今天发生的事情。有什么值得感恩的,有什么需要反思的。这个习惯是疫情那会儿养成的,当时一个人待在家里,时间特别多,就开始琢磨这些东西。刚开始觉得挺矫情的,但慢慢地发现,这样做确实让我平静了很多。
前几天看到一句话,说「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这句话出自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但我觉得用来形容苏东坡也很合适。他从来不会因为外界的变化而改变自己的本心。得意的时候不骄傲,失意的时候不沮丧。这种境界,大概就是我们常说的「修行」吧。
修行这个词听起来挺玄的,但其实就是在日常生活中一点一点改变自己。比如说,遇到让你生气的事情,能不能先冷静下来想想为什么会生气?遇到让你难过的人,能不能试着理解一下对方的处境?这些小小的改变,日积月累,可能就会让我们变成一个不一样的人。
我不知道自己能不能做到像苏东坡那样豁达,但至少我现在知道,生命里遇到的每一个人都是有意义的。好的人让我们看见光明,难缠的人让我们学会坚强。这个世界就是这样,有好有坏,有甜有苦。我们能做的,就是尽量让自己变得更好一点,更善良一点,更豁达一点。
过往不可追,来者犹可待。昨天的风雨已经过去了,明天的阳光还在等着我们。不要去责怪生命里的任何人,因为每一次相遇,每一次别离,都是在成就现在的我们。这条路还很长,我们慢慢走,慢慢看,慢慢体会。
合十。如夜话,至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