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元英:当你接触的人够多,就会发现,低层次的人,爱占便宜;中等层次的人,热衷价值交换;高层次的人,拥有利他思维
2025-11-27
前两天和一个做了十来年生意的朋友喝茶,他说起一件事,让我琢磨了好几天。
那会儿他刚开始创业,手里没什么资源,就想着多认识些人。有次参加饭局,坐他旁边那人挺能聊,说自己手里有个项目,正缺人手。我朋友当时心里一动,觉得机会来了。结果那人话锋一转,说能不能先帮个小忙,就是介绍几个客户过去,事成之后肯定有他一份。
我朋友当时年轻,也没多想,就把自己积攒的那些客户联系方式给了。过了小半年,那人项目做起来了,却再也联系不上了。后来偶然听说,那人拿着这些资源,转手就成立了新公司,压根就没打算分给别人什么。
我朋友说,那次之后他才明白,有些人啊,眼睛里只看得见自己能捞到什么,至于别人的付出,在他们眼里就是理所应当的。
这让我想起很早之前看过的一个说法,记不清是谁说的了,大概意思是说人分三个层次。最底下那层,整天琢磨着占便宜;中间那层,懂得拿东西来换东西;最高那层,想的是怎么帮到别人。当时我还不太信,觉得太绝对了。可这些年下来,见的人多了,遇的事多了,还真就是这么回事。
有个做餐饮的老板跟我讲过他的经历。刚开店那会儿,隔壁铺面有个同行,表面上客客气气,背地里老爱使些小心眼。比如说好一起找供货商谈价格,结果人家私下里先跟供货商谈妥了,拿到最低价,然后装作什么都不知道的样子,看着他用高价进货。
还有一次,那人听说他店里准备搞个活动,转头就先搞了个一模一样的,还故意把价格压得更低。表面上看是抢了不少生意,可时间一长,顾客也不傻,发现这家店总是玩这种套路,慢慢就不来了。后来那家店撑了一年多就黄了,老板还到处抱怨说现在生意难做。
其实哪里是生意难做,是心思都用歪了。
我见过太多这样的人,总觉得从别人那儿多捞点就是本事。可他们不知道,这世界有笔账,算得清清楚楚。你今天占了人家便宜,明天可能就得用另一种方式还回去。更要命的是,你的名声也跟着臭了,以后谁还愿意跟你打交道?
那些一直在底层打转的人,不是运气不好,也不是没有机会,而是把眼光都盯在眼前那点小利上,看不到远处的路。
说起来,我自己也犯过类似的错。那是刚工作那几年,有个前辈跟我说,有个培训课程挺不错的,问我要不要一起报名,费用能便宜些。我当时心里就盘算着,这课程要小几千块呢,能省就省点。就跟前辈说,要不你先报了,到时候把资料分享给我看看就行。
前辈也没说什么,只是笑了笑。后来那次培训办得挺成功,去参加的人不少都因此拓展了人脉,有的还谈成了合作。我这才反应过来,自己为了省那点钱,错过了什么。更糟糕的是,前辈从那以后再也没跟我提过类似的机会,我们之间的关系也淡了。
那段时间我挺懊恼的,总觉得自己怎么就那么短视。后来慢慢想明白了,占便宜这事,表面上看是赚了,实际上是在往外推人。你把别人当傻子,别人也会把你当外人。
有些人可能会说,这年头谁不精明?大家都在算计,我不算计不就吃亏了吗?可问题是,你越是这么想,越容易陷进去。因为当你总想着占便宜的时候,你的注意力就全在那些蝇头小利上了,根本看不到更大的机会。
我有个做设计的朋友,前几年混得不太好。他跟我抱怨说,现在客户都太精了,总是压价,有时候忙活半天连成本都收不回来。我问他,那你为什么还接这种单子?他说不接没办法啊,总得有收入。
后来有一次,他接了个项目,客户预算其实挺充足的,但他总想着多赚点,就偷工减料,该用好材料的地方用了次品,该花时间打磨的地方随便应付了一下。结果交付的时候客户不满意,要求返工。他不仅没赚到钱,还搭进去不少时间和精力,更重要的是,口碑也砸了。
那次之后他开始反思,慢慢调整了思路。不再接那些只想压价的单子,而是专注在能认可他价值的客户身上。他开始花更多心思去琢磨怎么做出更好的作品,怎么真正帮客户解决问题。虽然一开始单子少了些,但每个项目都做得很扎实,客户满意度很高,慢慢地转介绍就多起来了。
现在他的工作室虽然不大,但日子过得挺舒坦。他跟我说,以前总想着从客户那儿多捞点,现在想的是怎么给客户创造更多价值。这一转变,整个人都不一样了。
这让我想起另一个事。有个做教育培训的朋友,跟我讲过他们行业的一些门道。他说很多机构为了招生,什么承诺都敢做,什么牛皮都敢吹。学员交了钱进来,发现根本不是那么回事,但钱已经交了,也就只能认了。这种机构可能一时能赚快钱,但口碑一塌糊涂,基本上撑不过两三年就得倒闭。
而那些真正做得好的,从来不玩这套。他们会很诚实地告诉学员,这个课程能教什么,不能教什么,需要你付出多少努力。虽然这样可能会流失一些只想走捷径的人,但留下来的都是真正愿意学的。这些学员学完之后效果好,自然就成了活广告,不用你到处宣传,人家自己就会帮你介绍。
你看,这就是思维方式的差别。
有些人眼里只有交易,只看到我给了你什么,你得还我什么。这没什么不对,这是基本的公平原则。可如果只停留在这个层面,你永远也就是个做买卖的,关系也永远只是买卖关系。
真正厉害的人,想的不是这个。他们想的是,我能为你创造什么价值,能帮你解决什么问题。当你是这么想的时候,很多事情就不一样了。因为你关注的不再是眼前的得失,而是长远的关系和可能性。
我认识一个做投资的朋友,他跟我说起过一个细节。有次他看中一个项目,但对方其实不太缺钱,已经有好几家机构在谈了。他当时也没想着怎么去竞争,就是跟创始人聊了很久,聊产品聊市场,还帮着分析了不少东西。
那次谈完,项目没投成。但过了大半年,创始人又找到他,说这半年按照当时聊的思路去调整,确实有效果,现在准备开新一轮融资,问他还有没有兴趣。这次他们很快就谈妥了,而且因为之前建立的信任,后续合作特别顺畅。
他跟我说,很多人做投资,想的都是怎么能用最低的价格投进去,怎么能争取到最好的条款。这些当然重要,但如果只是这样,你跟创始人之间就只是钱的关系。而他更看重的是,怎么能真正帮到对方,怎么让这个项目做得更好。因为只有项目做好了,投资才有价值。
这让我想起一句话,好像是在哪本书里看到的,说的是利益别人就是利益自己。当时我还觉得这话说得太理想化了,后来慢慢发现,这才是真正的智慧。
不是说你去帮别人就一定能得到回报,也不是说你对别人好别人就一定对你好。不是这样的。而是说,当你总想着帮别人的时候,你的眼光格局就打开了,你看问题的角度就不一样了。这时候很多机会自然就来了,很多资源自然就聚拢过来了。
我见过一个做社区服务的大姐,年纪有五十多了吧,不太记得清楚了。她做的事情其实挺琐碎的,就是帮着小区里的老人买菜、取快递、陪着去医院这些。一开始她也不是为了赚钱,就是觉得这些老人挺不容易的,能帮就帮一把。
慢慢地,整个小区的人都认识她,有什么事都找她。后来她干脆注册了个小公司,专门做这个。现在规模做得还挺大,服务了周边好几个小区,手下还有二三十个人。她跟我说,从来没想过能做成这样,一开始真的就是想帮帮人而已。
这就是格局的力量吧。当你心里装的不只是自己的得失,而是能看到别人的需要,能想着怎么去帮助别人的时候,路就越走越宽了。
前阵子看到个说法,说真正的强者不是踩着别人往上爬,而是把别人托举起来。一开始我还不太理解,后来想想确实是这样。因为当你总想着踩别人的时候,别人也在防着你,大家都在相互消耗。可当你想着托举别人的时候,别人也会愿意拉你一把,这样大家都能往上走。
这些年下来,我慢慢发现一个规律:那些混得好的人,不一定是最聪明的,也不一定是最能吃苦的,但一定是最愿意帮别人的。他们不会总盘算着自己能得到什么,而是想着能为别人做什么。这种思维方式,才是真正拉开人和人差距的东西。
当然,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人都有私心,都想为自己多争取点利益,这很正常。但问题是,你把目光放在哪里。如果只盯着眼前的一亩三分地,那你永远也就在这个圈子里打转。可如果你能往远处看看,能多想想别人的需要,很多事情就不一样了。
有时候我也会反思,自己是不是还停留在那个只会算计的层面,是不是还在为一些小利益斤斤计较。说实话,很多时候还真是。人的本性就是这样,改起来不容易。但至少我知道了方向,知道该往哪里走。
这个世界说到底,还是人和人之间的事。你怎么对待别人,别人就会怎么对待你。这话听起来像鸡汤,但确实是这样。你总想着占便宜,最后吃亏的还是自己。你愿意付出,愿意帮助别人,慢慢地好事就来了。
不是说你帮了别人,别人就一定会报答你。不是这个意思。而是说,当你总是这样做的时候,你会遇到更多同样思维方式的人,你们之间会建立起真正的信任和连接。这种关系,才是最珍贵的。
写到这里,突然想起那个做生意的朋友后来跟我说的话。他说那次被人坑了之后,他下决心要换个活法。不再去琢磨怎么占别人便宜,而是想着怎么能创造更多价值,怎么能帮到合作伙伴。这些年下来,生意做得挺踏实,虽然不算大富大贵,但日子过得安稳,朋友也越来越多。
他说,以前总觉得商场如战场,你死我活。现在才明白,真正能走得远的,不是那些擅长算计的,而是那些愿意成全别人的。因为你成全了别人,别人也会成全你。
这话说得挺朴素的,但我觉得是对的。
合十。如夜话,至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