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李承鹏写给儿子:高考不考的这7点,真正影响你一生(必读)
2025-11-27
那天晚上我躺床上翻手机,看到一个家长群里有人转了李承鹏写给儿子的那封信。当时应该是凌晨一两点吧,我也记不太清了,反正那段时间经常失眠,就习惯性地点开看了。
说实话,刚开始我是有点抵触的。因为那阵子到处都是关于高考的文章,什么《寒门再难出贵子》啊,什么《你不努力就会被淘汰》啊,看多了真的会腻。但李承鹏这篇不太一样,他没有讲那些大道理,也没有灌什么鸡汤,就是很平实地跟儿子聊天。
我印象最深的是他说的那句——高考考的都是可测量的东西,但影响人一生的,往往是那些不好测量的。这话听起来好像挺虚的,但你仔细想想,还真是这么回事。
我有个朋友的孩子,前几年考上了一个挺不错的大学,具体哪个我就不说了,反正是那种家长会特别骄傲的学校。但这孩子大三那年突然就不去上课了,天天把自己关在宿舍里,最后休学了。他妈妈跟我说这事的时候,整个人都是懵的,她说我们从小到大就教他好好学习,成绩一直都很好啊,怎么突然就不行了呢。
后来我才知道,这孩子从小就被保护得特别好,父母基本上把所有事情都安排妥当了,他只需要负责学习就行。结果到了大学,突然要自己面对那么多事情,室友关系啊,社团活动啊,还有就是对未来的迷茫,他完全不知道该怎么办。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感觉自己像个废人,除了考试什么都不会。
这让我想起李承鹏在信里说的那个词——脆弱。他说每个人出生时都很脆弱,只有意识到脆弱,才能知道生命的珍贵。但我觉得现在很多孩子,或者说很多成年人,都不敢承认自己的脆弱。我们总觉得脆弱是一种缺陷,是需要被克服的东西。
可实际上呢,脆弱恰恰是我们最真实的状态。你不承认它,它就会在某个时刻突然冒出来,让你措手不及。就像我那个朋友的孩子,他从小到大都在扮演那个坚强的、优秀的学生,从来没有机会去面对自己的脆弱,所以当压力来临的时候,他整个人就崩了。
我自己也有过类似的经历。大概是在疫情那会儿吧,我接了一个挺重要的项目,当时觉得自己肯定能搞定,毕竟之前也做过不少类似的事情。结果做到一半的时候,发现完全不是那么回事,很多东西超出了我的能力范围,但我又不敢承认,就硬着头皮往下做。
那段时间我每天都很焦虑,晚上睡不着觉,白天又要装作一切正常的样子。最后实在扛不住了,就跟合作方坦白说,这个项目我可能做不好,要不我们找其他人来帮忙。说完之后我整个人反而轻松了,虽然有点丢脸,但至少不用每天都活在那种煎熬里。
后来我就在想,如果我早点承认自己的脆弱,早点寻求帮助,可能事情会更好办一些。但当时的我就是放不下那个面子,总觉得承认做不到就是一种失败。现在回头看,那种死撑着的状态才是最失败的。
李承鹏在信里还提到了善良。他说因为脆弱,我们才会彼此怀着善意。这话我琢磨了好久,才慢慢品出点味道来。
善良这个东西,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不是说你帮人家扶个老奶奶过马路就叫善良,也不是说你捐了点钱就叫善良。真正的善良,是你明知道这个世界很复杂,明知道别人未必会对你善良,但你还是选择保持善意。
我认识一个做自媒体的朋友,他经常会在文章里写一些比较真实的东西,有时候会触碰到一些敏感话题。结果就有人在评论区骂他,说他是为了流量故意搞事情。但他从来不回骂,最多就是解释几句,说自己只是想把事情讲清楚,没有别的意思。
有一次我问他,你不觉得委屈吗?那些人根本不了解情况就乱说。他想了想说,委屈肯定是有的,但我不能因为少数人就改变自己的初衷。我写东西是想让更多人看到一些真实的情况,如果因为几个人的攻击就放弃了,那才是真的失败。
这让我想起李承鹏说的那个故事,他儿子的轮滑鞋被大孩子抢走了,李承鹏没有立刻站出来,而是想看看儿子怎么处理。最后儿子说了一句特别好玩的话——我人比较大方,让你玩半个小时,你用什么来跟我交换。
这个处理方式我觉得挺妙的。他没有直接拒绝,也没有硬碰硬地对抗,而是把这个事情变成了一种交换。虽然最后那个大孩子还是把轮滑鞋拿走了,但至少这个过程里,他儿子保持了自己的善意,也尝试着去解决问题。
说到交换,我觉得这是我们在社会上生存的一个基本技能。但很多人对交换的理解是有偏差的,他们觉得交换就是一种功利的行为,你给我好处,我才会对你好。其实不是这样的。
真正的交换,是一种对等的关系。你有你的需求,我有我的需求,我们各取所需,这很正常。但交换的前提是尊重,你不能因为我需要你的东西,就漫天要价,也不能因为你有求于我,就低三下四。
我以前有个同事,他特别会处理这种关系。比如说有人找他帮忙做点事情,他不会一口答应,也不会直接拒绝,而是会先问清楚具体是什么事情,需要多少时间,然后再看自己能不能做。如果做得了,他会很认真地去做;如果做不了,他也会很坦诚地说明原因,并且尝试推荐其他人。
有一次我问他,你不觉得这样太麻烦了吗?直接答应或者拒绝不就行了。他说,麻烦是一定的,但这样做大家都舒服。你答应了做不好,反而会得罪人;你直接拒绝了,可能会伤感情。把事情说清楚,大家都明白是怎么回事,以后再合作也方便。
这就是李承鹏说的那个交换的规则。你的规则要能平衡好价格和价值。价格是显性的,价值是隐性的。有时候一个东西看起来不值钱,但它的价值很大。就像李承鹏说的那个土豆的故事,从价格上讲,土豆肯定比不上变形金刚,但那个土豆是别人从很远的地方带过来的,洗得干干净净,这份心意就值得用变形金刚去交换。
我记得有一年过年,我收到了一个学生送的礼物,是一幅手绘的画。画得很粗糙,但我能看出来他是用心画的。后来我才知道,他为了画这幅画,专门去学了几个月的素描。那幅画我一直挂在书房里,虽然从艺术价值上来说它可能不值什么钱,但对我来说,它比任何名贵的礼物都重要。
说到这里,我又想起李承鹏提到的勇敢。他说勇敢不是你不害怕,而是即使你哭着,也仍坚持走完这些路程。这个定义我特别喜欢。
很多人对勇敢的理解是有误区的,他们觉得勇敢就是无所畏惧,就是冲在最前面,就是遇到困难也不退缩。但其实真正的勇敢,是你承认自己害怕,承认自己做不到,但你还是愿意去尝试。
我有个朋友,她特别怕黑。从小就怕,长大了还是怕。有一次我们几个人去爬山,下山的时候天已经黑了,山路上也没有路灯。她当时就开始发抖,说我不敢走,我们等天亮再下山吧。但那个时候已经是晚上九十点了,在山上过夜也不现实。
最后她还是咬着牙走下来了。一路上她紧紧拉着我的手,我能感觉到她在发抖,也能听到她在小声地哭。但她没有放弃,一步一步地跟着我们往下走。下山之后她整个人都虚脱了,但她说,我以前从来没想过自己能做到这一点。
这就是勇敢。不是你不害怕,而是你害怕着,但还是往前走。就像李承鹏说的那个地震的故事,他儿子也哭了,但还是拉着奶奶的手走了七八公里回家。这才是真正的勇敢。
我自己也有过类似的经历。前两年我接了一个演讲的邀请,当时我是拒绝的,因为我特别怕在公开场合讲话。但对方一再邀请,我就想着要不试试吧,反正也不会死人。
结果上台之前我紧张得要命,手心全是汗,腿也在发抖。站在台上的时候,我感觉自己的声音都在颤抖,脑子里一片空白,根本不知道自己在说什么。但我还是把整个演讲讲完了,虽然中间有好几次差点忘词,但最后还是撑下来了。
下台之后我整个人都是懵的,但同时也有一种释然的感觉。我发现原来我害怕的那些东西,其实也没有想象中那么可怕。只要你愿意去面对,愿意去尝试,很多事情都是可以做到的。
李承鹏在信里还提到了尊严。他说在规则层面上,才会有尊严,强者对弱者的奴役统治,弱者就没有尊严,因为只有对等才有尊严。这话听起来有点绕,但仔细想想确实是这个道理。
尊严这个东西,不是别人给你的,而是你自己争取来的。你只有把自己当回事,别人才会把你当回事。但很多人都做不到这一点,他们总是习惯性地贬低自己,觉得自己不如别人。
我以前有个同事就是这样。他能力其实挺强的,工作也做得不错,但就是特别自卑。每次开会的时候,他都是坐在最角落的位置,有想法也不敢说,总是等别人都说完了他才小声地补充几句。
有一次我实在看不下去了,就私下里跟他聊了聊。我说你为什么总是这样?你的想法其实很好,为什么不敢大声说出来?他说,我怕说错了,怕别人笑话我。我说,错了又怎么样?谁还没说过错话?你越是不敢说,别人就越不会重视你。
后来他慢慢地开始尝试在会议上发言,虽然一开始还是会紧张,但至少敢说了。再后来,他的一些提议还真的被采纳了,老板也开始重视他。他跟我说,其实那些想法他以前就有,只是一直不敢说。现在说出来了,才发现其实也没什么大不了的。
这就是尊严。你不把自己当回事,别人也不会把你当回事。但尊严也不是靠蛮横得来的,它需要建立在规则之上。你既要维护自己的尊严,也要尊重别人的尊严,这才是真正的对等。
说到最后,我觉得李承鹏那封信里最打动我的,还是他提到的那个词——有趣。他说一个孩子善良、勇敢、有个性、懂交换、懂规则、有尊严,他一定会非常有趣。
有趣这个词听起来很简单,但真正做到的人其实不多。我们身边有太多无趣的人了,他们活得很累,也很无聊。每天就是重复着同样的工作,过着同样的生活,没有任何新鲜感,也没有任何激情。
我有个远房亲戚,他在一家国企工作,收入还可以,工作也很稳定。但每次见到他,他都是一副苦大仇深的样子。我问他最近怎么样,他就开始抱怨,抱怨工作无聊,抱怨同事不好相处,抱怨生活没意思。
有一次我实在听不下去了,就问他,那你想做什么?他想了半天,说不知道。我说,你有没有什么爱好?他说也没有,就是上班下班回家玩玩手机。我说,那你觉得这样的生活有意思吗?他说,没意思啊,但又能怎么办呢。
这就是典型的无趣的人。他们不是没有机会去改变,而是根本没有想过要改变。他们习惯了抱怨,习惯了得过且过,慢慢地就失去了对生活的热情。
相反,那些有趣的人,他们活得很通透,也很自在。他们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也知道怎么去争取。他们不会被生活的琐事困住,也不会因为一点挫折就放弃。他们永远保持着好奇心,对这个世界充满了探索的欲望。
我认识一个做设计的朋友,他今年应该四十多了吧,但看起来就像二三十岁的样子。他每天都会花一两个小时去学习新的东西,有时候是学一门新的设计软件,有时候是研究一种新的艺术风格,有时候就是单纯地去看看展览,听听讲座。
有一次我问他,你都这么大年纪了,还这么拼命干什么?他说,这不叫拼命,这叫享受。他说,我觉得这个世界上有太多有趣的东西了,如果我不去了解,不去尝试,那就太可惜了。而且你知道吗,当你不断学习新东西的时候,你会发现自己的视野在不断扩大,对很多事情的看法也会不一样。
这就是有趣的人的状态。他们不会因为年龄的增长就放弃探索,相反,他们会把每一天都当成一次新的冒险。这种状态不是装出来的,而是从骨子里透出来的一种生命力。
我现在回头看李承鹏那封信,觉得他讲的那七点,其实都是围绕着一个核心——怎么样才能活得更像一个人。不是活成某种模板,不是活成别人期待的样子,而是真正地做自己。
这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真的很难。我们从小到大接受的教育,都是在告诉我们要成为什么样的人,要达到什么样的标准。但很少有人告诉我们,你可以就做你自己。
我有时候会想,如果我当年高考考得更好一点,去了更好的学校,现在的人生会不会不一样?但想来想去,我觉得这个问题本身就是个伪命题。人生不是一道选择题,不是说你选了A就一定比选B好。重要的是你在选择之后怎么走,怎么面对那些挑战,怎么坚持自己的原则。
李承鹏说,一句真话比整个世界的分量还重。我觉得这话说得特别好。在这个时代,说真话越来越难了,因为真话往往意味着你要承担风险,要面对质疑,甚至要承受攻击。但如果我们连真话都不敢说了,那还有什么意义呢?
我不知道看到这篇文章的人会有什么感受,也许有人会觉得我说得太虚了,太理想化了。但我想说的是,那些看起来虚的东西,恰恰是最实在的。脆弱、善良、勇敢、交换、规则、尊严、有趣,这些词听起来很抽象,但它们构成了我们人生的底色。
高考很重要,但它不是全部。那些高考不考的东西,才真正影响你一生。这不是说高考不重要,而是说除了高考,我们还应该学会更多的东西。学会承认自己的脆弱,学会保持善意,学会勇敢面对,学会与人交换,学会遵守规则,学会维护尊严,学会做个有趣的人。
这些东西,没有人会教你,也没有标准答案。你只能在生活中慢慢摸索,慢慢体会。但我相信,只要你愿意去尝试,愿意去坚持,总有一天你会找到属于自己的答案。
合十。如夜话,至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