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赚100万的年轻人,都赢在同一个核心认知上
2025-11-27
前些天跟一个朋友吃饭,他突然问我,你觉得一个人要多少年才能年入百万?
我愣了一下,说不知道,可能十年?二十年?他摇摇头,说其实不一定要那么久,关键看你懂不懂那个道理。
哪个道理?
复利。
当时我没太听懂,就是那种似懂非懂的感觉,你知道吧,好像明白了什么,又好像什么都没明白。后来我自己琢磨了很久,翻来覆去想这事儿,慢慢才算是想通了一些。
其实复利这个词,我们在理财的时候经常听到,就是利滚利那个意思。但我那朋友说的不是钱的复利,是人的复利。他说,那些二三十岁就能赚到大钱的年轻人,很多都是因为懂这个道理,或者说,他们可能不知道这叫复利,但他们确实是按这个逻辑在过日子的。
我记得他当时给我画了一条线,就在餐巾纸上,用笔随便画的。一开始那条线很平,几乎是贴着横轴走的,但到了某个点之后,突然就往上窜了,而且是那种窜得越来越陡的感觉。他说你看,这就是复利曲线,前面慢是正常的,关键是要熬过那个拐点。
我说那怎么才能熬过那个拐点呢?
他笑了笑,说这个问题问得好,但答案可能没那么简单。
后来我们聊了很久,从晚上七八点一直聊到快十一点。我现在回想起来,那天晚上他跟我说的那些东西,可能是我这几年听过最有用的话了。虽然当时听得半懂不懂的,但这些年自己在工作上摸爬滚打,越来越觉得他说的是对的。
他说,复利这个东西,用在人身上,其实就是三个方面,选择的复利,知识的复利,还有资源的复利。听起来挺玄乎的是吧?但其实想想也不难理解。
先说选择吧。
我们这辈子要做多少选择?数不清的。小到今天中午吃什么,大到读哪个大学,做什么工作,跟谁结婚。但很多时候我们做选择的时候,都是很随意的,或者说,我们没有意识到这个选择有多重要。
我那朋友跟我讲了他自己的例子。他说他大学毕业那会儿,其实有两个offer,一个是老家那边的国企,待遇还行,工作也稳定;另一个是北京一家创业公司,工资不高,但是做的事情挺新的。他当时犹豫了很久,最后还是选了北京那家。
为什么?他说他也不知道,就是觉得那家公司做的事情好像挺有意思的,而且老板看起来挺靠谱。就这么简单。
结果呢,他在那家公司待了三年多,工资从七八千涨到两万多,后来那公司被收购了,他拿了一笔不算太多但也不算少的钱。最重要的是,他在那三年里学到的东西,是他在国企可能十年都学不到的。
他说你看,这就是选择的复利。你当时交的那个本金,可能看起来没什么区别,甚至可能还差一点,但是几年之后,差距就出来了。而且这个差距不是线性的,是指数级的。
我听了之后,心里其实挺不是滋味的。因为我当时毕业的时候,选的就是那种比较稳妥的路,回了老家,进了一家还算可以的公司。当时我爸妈都挺高兴的,说这孩子终于懂事了,知道找个稳定的工作了。
但现在想想,我那几年其实没什么太大的进步。工资涨了一点,但也就是从五千涨到七千这样子,而且做的事情都差不多,每天就是那些活儿,时间久了就觉得挺没意思的。
不是说这种选择就一定不对,我的意思是,可能我当时应该多想想,多琢磨琢磨,而不是就这么稀里糊涂地就决定了。
我那朋友说,很多人一辈子都在做选择,但很少有人真正去思考这些选择会对未来产生什么影响。大部分人都是看眼前的,比如说这个工作工资高一点,那就选这个;那个工作离家近一点,那就选那个。但很少有人会去想,五年之后,十年之后,这个选择会把我带到哪里去。
他说这个东西其实挺可怕的。因为你的每一个选择,都会成为下一个选择的基础。就像是盖房子一样,你第一层盖歪了,后面就会越来越歪。但如果第一层盖得还不错,后面就会越来越顺。
我说那现在怎么办?我已经做了那么多错误的选择了。
他说没关系啊,你可以重新选择。人生又不是只能做一次选择,你随时都可以重新来过。只不过,重新来过的成本可能会高一点,但总比一直这样下去要好吧?
后来我就一直在想这个事儿,想了大概有小半年吧。然后我就辞职了,来了北京。现在想想,那可能是我这辈子做过最正确的决定之一。虽然刚开始的时候挺难的,工资也不高,房租还贵,但是我能感觉到自己在进步,而且这种进步的速度,是我之前那几年完全没有的。
再说说知识的复利。
这个我理解得稍微晚一点,但理解了之后,感触还挺深的。
我那朋友跟我说,知识这个东西,其实也是有复利效应的。但是很多人的知识是没有复利的,为什么?因为他们学的东西太散了,没有形成体系。
他说你想想,如果你今天学一个东西,明天学另一个东西,后天又学一个完全不相关的东西,那这些知识就是一个个孤立的点,它们之间没有联系,也就产生不了什么化学反应。但如果你学的东西都是围绕着某一个领域的,那这些知识就会慢慢地连成一张网,每学一个新的东西,它都会跟你之前学的那些东西产生关联,然后这张网就会越来越密,越来越大。
这个我深有体会。因为我刚来北京的时候,也是什么都学,今天看这个公众号讲运营,明天看那个公众号讲文案,后天又去看什么设计啊,产品啊,反正就是看到什么学什么。学了半年多吧,我突然发现,我好像什么都知道一点,但是什么都不精。
后来我就开始有意识地只学一个领域的东西,就是新媒体运营。我把能找到的相关的书都买来看,能听的课都去听,能加的群都去加。刚开始的时候,进步还是挺慢的,就是那种感觉自己好像在学东西,但是又不知道学到了什么。
但是慢慢地,大概三四个月之后吧,我突然有一种感觉,就是很多东西好像一下子就通了。比如说,之前我看到一个爆款标题,我就觉得哦这个标题写得好;但后来我再看到一个爆款标题,我就能分析出来它为什么好,它用了什么技巧,它触动了用户的什么心理。而且我还能举一反三,能想到其他类似的案例。
这个过程其实挺神奇的,就是你突然觉得,哎,我好像开窍了。我那朋友说,这就是你突破那个拐点了,你的知识开始产生复利了。
他说,很多人一辈子都没有突破这个拐点,为什么?因为他们学的东西不够多,或者说,他们学得太杂了,没有在某一个领域深入下去。所以他们的知识永远都是零散的,产生不了复利效应。
我说那是不是意味着,我应该只学一个领域的东西,其他的都不学了?
他说也不是,他的意思是,你应该先在一个领域里深入下去,把这个领域的知识体系搭起来,然后再去横向拓展。就像是盖房子一样,你得先把地基打牢了,然后才能往上盖,往旁边扩。如果你连地基都没打好,就想着盖个大房子,那肯定是不行的。
这个道理我后来想想,确实是对的。因为我现在做新媒体运营,已经算是比较熟了,所以当我去学一些相关的东西,比如说用户增长啊,数据分析啊,甚至是一些心理学的知识,我都能很快地把它们跟我现有的知识体系联系起来。这个学习的速度,就比我刚开始什么都不懂的时候快多了。
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点,他跟我说,你在学习的时候,不要追求那种完美,不要想着把每个知识点都搞得特别透彻。你应该先快速地把这个领域的框架搭起来,把那些最核心的、最重要的知识点先掌握了,然后再慢慢地去填充细节。
他说你想想,如果你一开始就想着把每个知识点都学透,那你可能学了半天还在第一个知识点上打转,永远都进入不了那个状态。但如果你先把框架搭起来,哪怕这个框架很粗糙,但你至少有了一个整体的认识,然后你再去学新的东西,就知道该往哪里放了。
这个我试了之后,发现确实很有用。现在我学东西的速度,比之前快了不知道多少倍。而且更重要的是,我能感觉到自己在进步,这种感觉真的很好。
最后说说资源的复利。
这个其实是三个里面最玄乎的,但也可能是最重要的。
我那朋友说,你有没有发现一个现象,就是那些本来就挺厉害的人,会变得越来越厉害;那些本来就挺有钱的人,会变得越来越有钱。这是为什么?
因为资源是有复利效应的。强者越强,弱者越弱。
他说你想想,如果你现在已经是这个领域里比较厉害的人了,那当有新的机会出现的时候,大家第一个想到的就是你。然后你就有更多的机会去做更好的项目,接触更好的人,学到更多的东西。这样一来,你就会变得更厉害,然后有更多的机会,然后更厉害,这就是一个正向循环。
但如果你现在还只是一个小白,那你可能连机会都接触不到。所以你要做的,就是想办法先进入那个圈子,先成为那百分之二十的人,然后你才能享受到资源的复利效应。
我说那小白怎么办?
他说单点突破。
什么意思?就是你不要想着一下子就变得很厉害,你应该先选一个很小的点,然后在这个点上做到极致,做到比大部分人都强。然后你就能在这个点上享受到资源的复利效应,然后再慢慢地横向拓展。
他跟我讲了他自己的例子。他说他刚进那家创业公司的时候,也是什么都不会,就是一个小白。但他很快就发现,公司里有一件事情大家都不太擅长,或者说都不太愿意做,就是写周报月报这种东西。
他说,行啊,那我就专门负责这个吧。然后他就开始研究怎么把报告写好,怎么把数据呈现得更清晰,怎么把结论总结得更有说服力。过了两三个月,大家就发现,哎,这个人写报告挺厉害的啊,以后有什么报告都让他来写吧。
然后他就成了公司里专门负责写报告的人。这个听起来好像没什么了不起的,但他说,正是因为他写报告,他才有机会接触到公司所有项目的数据,才能了解公司整体的业务情况,才能跟各个部门的负责人打交道。这些东西,是其他人都接触不到的。
然后他就慢慢地从写报告,拓展到数据分析,再拓展到业务规划,再拓展到战略制定。一步一步走过来,就变成了公司的核心骨干。
他说你看,这就是单点突破的力量。你不要小看任何一个点,哪怕是一个很小的点,只要你在这个点上做到足够好,它就会成为你的立足之地,成为你积累资源的起点。
我听了之后,觉得挺受启发的。因为我之前总是觉得,我要做大事,要做那种特别牛逼的事情。但其实很多时候,我连小事都做不好。
后来我就开始尝试这种方法。我在公司里主动承担了一些别人不太愿意做的事情,比如说整理竞品分析报告啊,做用户访谈啊,这种又琐碎又费时间的活儿。但我把它们做得很认真,每次都总结得很详细,分析得很透彻。
慢慢地,老板就开始注意到我了。后来有什么重要的项目,他都会叫上我一起参与。再后来,我就成了那个百分之二十的人。工资也涨了,机会也多了,认识的人也多了,整个人的状态就不一样了。
现在回想起来,那天晚上跟朋友那顿饭,真的是挺值的。虽然吃的东西我已经忘了,但他跟我说的那些话,我到现在还记得。
其实我觉得,很多道理我们都懂,但真正能做到的人很少。为什么?因为大部分人都是活在当下的,他们只看到眼前的这点利益,看不到长远的东西。或者说,他们看到了,但不相信,或者不愿意去做。
就像复利这个东西,你要相信它,你要真的去做,而且你要坚持做,坚持很久很久,然后你才能看到效果。但是很多人等不了那么久,做了两三个月没看到效果,就放弃了,然后又去找新的捷径。
但其实哪有什么捷径呢?如果真的有捷径,那就是踏踏实实地走正道,一步一步地往前走,不要想着一口吃成个胖子。
我现在每天都会想想,我今天做的这件事,它有没有复利效应?它能不能帮助我在一年后,三年后,五年后变得更好?如果能,那我就多花点时间在上面;如果不能,那我就少做一点,甚至不做。
当然我也不是说,你就应该完全不管眼前的东西,只想着未来。那也不现实,对吧?我们还是要吃饭的,还是要付房租的。我的意思是,在保证基本生活的前提下,你应该多花一点时间,哪怕每天就一两个小时,去做那些有复利效应的事情。
比如说读书,比如说学习,比如说认识一些优秀的人,比如说尝试一些新的东西。这些事情可能短期内看不到什么效果,但是时间长了,它们会慢慢地改变你的。
有时候我也会怀疑,我说万一不行呢?万一我做了这么多,最后还是没有什么大的改变呢?
但后来我想通了,就算没有大的改变,我至少也不会比现在更差吧?而且,就算最后没有达到我想要的那个目标,比如说年入百万什么的,但我至少也会比不做这些事情的我,过得好一点吧?
所以我现在就是这样,一边做着手头的工作,一边坚持学习,一边认识新的朋友,一边尝试新的可能。有时候累了,也会想偷懒,也会想放弃,但想想那条复利曲线,想想那个拐点,就又有动力了。
我不知道我什么时候能突破那个拐点,也许明年,也许后年,也许还要更久。但我相信,只要我一直这样做下去,那个拐点总会来的。
而且,就算它来得晚一点,也没关系。反正我还年轻,还有时间,对吧?
对了,我那个朋友,就是跟我讲复利的那个,他现在已经年入大几十万了,据说明年可能会破百万。我有时候会想,他是不是早就突破那个拐点了?
可能吧。但我也不羡慕,因为我知道,我也在路上。
合十。如夜话,至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