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尘阁日记

无尘阁日记

蔡崇信:我为什么敢放弃580万年薪,拿月薪500跟马云创业?
2025-11-27

前段时间翻旧书,看到一个段子,说的是九九年那会儿,有个律师放弃了年薪七十万美金的工作,跑去杭州拿五百块月薪。当时我就想,这得多大的魄力啊,要换成我,估计连想都不敢想。后来才知道,这人叫蔡崇信,现在身价好几百亿,阿里巴巴的二号人物。

这事儿听起来像段子,但仔细想想,又觉得挺值得琢磨的。我们经常说选择大于努力,但真到了要选的时候,又有几个人能像蔡崇信那样,把手里的牌全扔了,重新抓一把不知道是啥的?

蔡崇信这个人,说起来挺有意思的。他家三代都是律师,祖父那会儿还给杜月笙做过法律咨询,父亲是台湾第一个拿到耶鲁法学博士的人。到他这一代,也是耶鲁毕业,在纽约做税务律师,后来进了投行,负责亚洲业务,年薪七十万美金。这条路按说挺稳的,再干几年,说不定就能做到合伙人,拿更多钱。

但他偏偏就在九九年五月份,见了马云一面,整个人就不一样了。

那次见面其实挺偶然的。蔡崇信代表投资公司去杭州,想看看要不要投马云这个项目。结果到了一看,连公司都还没注册,就一个网站,运行了没几个月。屋子里黑压压坐着二三十个人,地上铺着床单,一群年轻人喊喊叫叫的,像打了鸡血似的。蔡崇信当时就愣了,心想这啥情况啊,感觉像进了传销窝点。

但他没走。他站在那儿看了一会儿,看马云怎么跟这帮人说话,看这帮人眼睛里的那股劲儿。后来他说,他当时就觉得这个氛围不一样,有种说不出来的东西。马云讲的那些话,什么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啊,什么要改变世界啊,听起来都挺虚的,但你看他讲的时候,眼睛里是有光的。

这种感觉,其实挺难用语言描述的。你见过一个人,聊了一会儿,就觉得这人有点意思,值得信。这种判断,不是靠逻辑推理出来的,更像是一种直觉。蔡崇信后来说,他做事看人,看人的品格,看人值不值得信任。这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大部分人选工作,看的是钱、职位、稳定性,很少有人会把""放在第一位。

我自己也遇到过类似的情况。前几年有个朋友要创业,找我一起干,当时我在一家公司做得挺好的,收入也还可以。我犹豫了好久,最后没去。现在想想,其实就是没看准人,没那个信任感。蔡崇信能做出那个决定,说白了,就是他信马云。

不过单靠信任还不够,蔡崇信自己也有一套逻辑。他说过一句话,我觉得特别有意思,叫"下行风险很小,上行收益很大"。什么意思呢?就是说,他去阿里干半年,如果不行了,大不了再回去做律师或者投资,这条路还是通的。但如果干成了,那收益可就不是七十万美金能比的了。

这个逻辑听起来简单,但能真正按这个逻辑做决定的人,真不多。我们大部分人做选择的时候,更多考虑的是"会不会失败",而不是"失败了能不能接受"。这两个问题看起来差不多,其实差远了。前者是恐惧心理,后者是理性分析。蔡崇信能跳出恐惧,用理性去分析这个选择,这本身就是一种能力。

九九年底,蔡崇信又去了趟杭州,这次带着他怀孕的妻子。他们在西湖上划船,蔡崇信突然跟马云说,你要成立公司,要融资,我懂财务和法律,我可以加入帮你做。马云听了差点掉湖里,他不敢相信,说你再想想,我付不起你那么高的薪水,我这儿一个月只有五百块。

蔡崇信说,我已经想好了。

他妻子也挺支持的,说如果我不同意他加入阿里,他一辈子都不会原谅我。这话说得挺有意思的,说明蔡崇信当时是真的下定决心了。一个人如果没有那种"非干不可"的劲儿,是不会让家人说出这种话的。

加入阿里之后,蔡崇信干的第一件事,就是给公司搭架子。当时阿里连基本的公司登记都没有,更别说什么制度、标准了。蔡崇信就在杭州湿热的夏夜里,拿着小白板,从"股份""股东权益"这些最基本的概念开始教起。十八个创始人,他给每个人准备了一份英文合同,上面写清楚了股权和义务,做得滴水不漏。

这事儿听起来简单,但其实挺难的。你想啊,一群连股份都不懂的人,你要让他们理解这些概念,还要让他们签字,这得花多少功夫?但蔡崇信就这么一点一点给做了。从这个时候开始,阿里才算是有了点公司的样子。

接下来更难的是找钱。马云之前找过三十七次钱,全都失败了。外界不相信他,甚至不相信他这个人。这也正常,谁会投一个没注册的公司,创始人还没成功经历,讲话还特别能忽悠?当时阿里早期筹的五十万也快花光了,连五百块工资都快发不出来了。

蔡崇信第一次帮马云融资,是找了他一个台湾朋友,正好在高盛香港做投资经理。有蔡崇信背书,对方对阿里的信任度一下就上来了。九九年十月,高盛领头投了五百万美金。这笔钱救了阿里的命,也让阿里有了高盛这个背书。

第二次融资更难,是两千年的时候,要融两千五百万美金。那会儿正好赶上网络泡沫,互联网公司死了一大片,阿里的情况也不好。蔡崇信找上了孙正义。孙正义听马云讲了六分钟,就决定投四千万美金,但要占百分之四十九的股份。

马云听了很激动,觉得应该就这样了。但蔡崇信说不行,吓了孙正义一跳。最后谈下来,只拿了两千万美金。这一招,保住了阿里的股份结构,也让阿里在后来的网络泡沫里活了下来。要是当时拿了四千万,股份被稀释得更多,后面就不好说了。

这两次融资,蔡崇信展现出来的能力,是马云没有的。马云是个好的创业者,有激情,有梦想,但他不懂资本运作。蔡崇信懂,而且懂得很深。他知道什么时候该要钱,什么时候不该要,要多少合适,怎么保护股权结构。这些东西,都是专业能力,也是经验积累。

马云后来说过一句话,挺实在的。他说像蔡崇信这样的人,不可能在公司内部培养出来,只能从外部找。但大部分公司找的时候,已经快上市了,人家来的目的就是准备上市。而前期创业者该犯的错误,早就犯完了,也付出了代价,有些错误根本不可逆。

这话说得挺对的。很多创业公司,前期没有专业的财务和法律支持,等到要上市了才找人来,发现很多坑早就埋下了,想填都填不了。蔡崇信的价值,就在于他从一开始就在,帮阿里避开了很多坑。

不过话说回来,蔡崇信当年做这个决定,也不是完全没有顾虑的。他家三代律师,父亲蔡中曾是台湾律界的大佬,还是耶鲁的校董。蔡崇信说要去阿里,父亲问了好几个朋友,每个人都投反对票。但最后,父亲还是放手了,让蔡崇信自己选。

这一点,我觉得挺重要的。一个人做选择,周围人的态度会影响很大。如果蔡崇信的父亲强烈反对,他可能就不会去了。但父亲虽然反对,却尊重他的选择,这给了他很大的支持。

我自己也遇到过类似的事儿。当年我想辞职做自由职业,家里人都反对,说你好好的工作不干,瞎折腾什么?我犹豫了很久,最后还是做了。现在想想,如果当时没有那个决心,可能就一直在原来的公司待着了。但做了之后,虽然也有过艰难的时候,但整体来说还是值得的。

蔡崇信的故事,给我最大的启发,就是那个"下行风险很小,上行收益很大"的逻辑。这个逻辑,适用于很多场景。比如你要不要跳槽,要不要创业,要不要学一个新技能,都可以用这个框架去分析。如果最坏的情况你能接受,最好的情况能给你带来巨大收益,那这事儿就值得干。

当然,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因为很多时候,我们对"最坏的情况"的判断是错的。我们总觉得失败了就完蛋了,其实没那么严重。蔡崇信能做出那个决定,也是因为他看清了这一点。他知道,就算阿里黄了,他还是可以回去做律师,这条路没断。

还有一点,就是他看人的能力。他说他相信人的因素,相信马云这个人值得信任。这种判断,不是靠分析得出的,更多是靠直觉。但直觉也不是凭空来的,是建立在对人性的理解,对细节的观察上的。

比如马云把十八个创始人都当合伙人,每个人都有股份。这件事情,在蔡崇信看来,就说明马云这个人愿意分享,有格局。如果马云只给自己留股份,其他人都是打工的,蔡崇信可能就不会去了。因为一个不愿意分享的创始人,很难带领公司走远。

这些细节,都是判断的依据。但能抓住这些细节,并做出判断,这本身就是一种能力。很多人看不到这些,或者看到了也不在意,最后就错过了机会。

蔡崇信加入阿里之后,阿里的发展大家都知道了。两千零四年融了八千多万美金,两千零五年收购雅虎中国,拿了十亿美金加七亿美金的资产。这些钱,让阿里有了充足的资源,建起了淘宝,后来又成了中国最大的电商平台。

如果没有蔡崇信,阿里会怎么样?这个问题没法回答,因为历史没有假设。但可以肯定的是,没有蔡崇信,阿里不会是现在这个样子。马云自己也说过,如果要选一个最感谢的人,那就是蔡崇信。

蔡崇信现在身价好几百亿,是阿里的永久合伙人之一,另一个是马云。他对马云有多重要?阿里上市前董事会有四个席位,其中一个就是他。如果让马云选三个最信任的人,肯定有蔡崇信,如果只选一个,可能还是他。

这种信任,是用时间和事情积累出来的。从九九年到现在,二十多年了,蔡崇信一直在马云身边,帮他处理财务、法律、融资这些事儿。他们两个人,性格、背景完全不同,但能一起走这么久,靠的就是信任。

我有时候也在想,如果九九年的阿里摆在我面前,我会做什么选择?说实话,我不知道。因为那个选择,需要太多东西:对人的判断,对风险的承受能力,对未来的信心,还有最重要的,那种"非干不可"的决心。这些东西,不是每个人都有的。

但蔡崇信的故事,至少给了我们一个框架。当你面临选择的时候,可以问自己几个问题:最坏的情况是什么?我能不能接受?最好的情况能给我带来什么?这个选择背后的人,值不值得信任?如果这几个问题的答案都是正面的,那这事儿就值得干。

当然,框架归框架,真正做决定的时候,还是要看自己的判断。蔡崇信当年能做出那个决定,也是因为他有那个能力,有那个资本。他知道自己能干什么,也知道失败了还能干什么。这种底气,是建立在能力之上的。

所以说到底,选择这件事,还是要看人。你是什么样的人,就会做出什么样的选择。蔡崇信是个敢冒险的人,也是个有判断力的人,所以他能做出那个决定。我们普通人,可能没有他那么多资源,但至少可以学习他的思考方式,学习他看人的方法,学习他分析风险的逻辑。

最后想说的是,蔡崇信的故事,其实也提醒我们,选择这件事,没有绝对的对错。九九年有很多人去了互联网公司,后来黄了,没人记得他们。蔡崇信去了阿里,成功了,大家都说他有眼光。但如果阿里黄了,大家可能就会说他当年太冲动。

所以说,选择本身没有对错,关键是你做这个选择的时候,是不是想清楚了,是不是准备好了。如果想清楚了,准备好了,那就去做。就算失败了,也不会后悔,因为你知道自己尽力了。

合十。如夜话,至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