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岁身价165亿,滴滴程维:为什么年轻时,要选难走的路?
2025-11-27
前段时间跟一个做了三四年产品经理的朋友吃饭,他跟我抱怨说现在工作特别累,天天加班到十点多,周末也经常被叫回去改方案。我问他那工资涨了吗,他说涨是涨了点,但感觉不值当。然后他突然问我,你说我要不要换个轻松点的工作?
我当时就想起他刚毕业那会儿,其实也有机会去一家创业公司的,工资还高一些,但他嫌太不稳定,怕累,最后选了现在这家看起来比较安稳的大厂。那会儿我就跟他说,年轻的时候啊,别老想着轻松,得选那种能让你成长的活儿干。他当时笑笑说,成长什么的以后再说吧,先过得舒服点再说。
现在三四年过去了,他还是那个样子,甚至有点原地踏步的意思。倒是另外几个当年选了更难的路的朋友,这会儿不是自己出来创业了,就是已经做到了小团队的负责人。
这让我想起程维的故事来。
程维这个名字,可能很多人不太熟,但滴滴总该知道吧?就是那个让我们现在出门打车方便得不行的软件。程维就是滴滴的创始人,今年也就三十五六岁的样子,身家据说有一百六七十个亿吧,反正是那种我们普通人想都不敢想的数字。
但你要说他起点有多高,那倒真没有。他老家在江西上饶下面一个小镇,家里就是普通家庭,大学考的也不是什么名校,北京化工大学,听说高考那会儿还把数学卷子最后一页给忘了,漏做了三道大题。后来专业也不是自己想学的,被调剂到了行政管理。
有意思的是,那年跟他一起考进北化工的,还有个叫陈伟星的,后来做了快的打车。陈伟星那人性子比较烈,进去三个月就受不了了,退学重考,第二年考上了浙大。程维呢,虽然心里也不太乐意,但还是留下来了,就这么读完了四年。
不过程维有一点想得很明白,就是他早就打定主意要在北京混出个名堂来。他高中的时候就一遍一遍跟自己说,出生在哪儿不重要,但一定得去大城市闯一闯。所以你要问他人生最重要的决定是啥,他第一个会告诉你的,就是来北京上大学,哪怕不是名校也没关系,先到北京再说。
这种想法其实挺朴素的,但很多人就是做不到。我见过太多人了,总想着等条件再好一点,等准备再充分一点,结果一等就是好几年,最后啥也没干成。
程维刚毕业那会儿,跟我们现在的年轻人差不多,也不知道自己到底适合干啥。他那时候看过乔布斯的一段话,说要成就一番事业,唯一的办法就是热爱自己做的事儿,如果还没找到,那就继续找,别放弃。
程维就真的这么干了。毕业第一年,他换了六七份工作。先是被人拉去卖保险,交了八百块押金,天天出去跑,结果连一份都没卖出去。后来有次去招聘会,投了份简历,应聘什么经理助理,等去上班才发现,那公司竟然是个足疗店。
我觉得这段经历挺有意思的。很多人找工作的时候,总是想着一步到位,找个好公司,拿个好工资,然后就稳稳当当干下去。但程维不是这样,他那会儿就是不停地试,试完觉得不对就换,也不怕麻烦,也不怕别人说他不稳定。因为他知道,与其在一个不喜欢的地方混日子,不如赶紧找到真正适合自己的方向。
真正的转折发生在他二十二岁那年。他跑到阿里巴巴的上海办公室,直接去前台毛遂自荐。当时有个人出来了,没把他赶走,反而说我们需要你这样的年轻人。就这样,程维进了阿里,开始做销售。
这一干就是七年。七年里,程维就干销售这一件事,天天见客户,谈业务,积累经验。到二零一一年的时候,他已经是阿里B2B部门最年轻的区域经理了,后来还升到了支付宝B2C事业部的副总经理。
你看,这就是我想说的,当你找到对的方向之后,就别三心二意了,扎下去,好好干。程维在阿里那七年,虽然就是做销售,但他把这件事做到了极致,不仅积累了能力,还建立了人脉,这些都是他后来创业的基础。
说到创业,其实程维决定要出来干的时候,是二零一一年,但他真正离开阿里是九个月之后。这九个月他都在干嘛呢?就是在想,到底做什么。
很多人创业都是一拍脑袋就干了,程维不是。他知道创业这事儿,前期确实需要点冲动,但不能一直靠冲动,最后得形成自己对商业的判断。所以他就在阿里待着,一边干活一边想,想了整整九个月。
后来他决定做滴滴,是因为他自己就经常打不到车。他在阿里的时候,杭州北京两边跑,好几次因为打不到车误了飞机。有一次在北京蓟门桥那边,从下午四点半开始打车,一直到五点都没打到,好不容易碰到一辆空车,司机说要交接班,不拉。还有一次,他老家亲戚来北京,约了晚上七点在王府井吃饭,结果亲戚五点半就开始打车了,等到八点了还在路上,最后只能让程维去接。
这种事儿我们肯定都遇到过吧?特别是下雨天,或者上下班高峰期,想打个车简直难于上青天。程维就是从这个痛点出发的,他觉得这是个真实存在的、大众的刚需。而且那会儿国外已经有类似的模式了,英国有个打车应用刚拿到融资,这说明方向是可行的。再加上移动互联网起来了,手机定位这个功能变得越来越重要,所以程维判断,这事儿能成。
但当时绝大多数人都不看好他。朋友们都说这不靠谱,因为那会儿很多司机连智能手机都没有,你让他们装个打车软件?开什么玩笑。但程维的想法不一样,他说,正是因为市场还不成熟,所以才有机会。等市场成熟了,那就没你什么事儿了。
这话听起来好像有点赌的意思,但仔细想想,确实是这个理儿。所有大的机会,都是在别人看不清楚的时候出现的。等大家都看清楚了,那就不是机会了,那是红海。
程维自己也说,创业是孤独的,每天都会听到很多质疑的声音。他每天都在问自己,这事儿能不能做成,反复衡量,不停地问自己,不停地磨砺自己。这就是创业的第一关。
我觉得这个特别真实。不管你做什么事儿,只要是有点难度的,肯定会有人质疑你,甚至你自己都会怀疑自己。但如果你真的相信这件事是对的,那就得顶住压力往前走。程维那会儿才二十九岁,已经是支付宝的副总经理了,前途一片光明,但他还是选择出来创业,而且选了一个当时看起来很不靠谱的方向。这得需要多大的勇气和决心?
滴滴刚开始的时候,就程维和王刚两个人,一共凑了八十万,王刚出七十万,程维出十万。就带着这八十万,程维从杭州跑到北京,开始干了。
创业最重要的是什么?是找对人。程维很早就明白这个道理,他说业务都是假的,团队才是真的。所以他把百分之四十的精力都放在招人上。
但找人这事儿,也不是那么简单的。滴滴刚起步的时候,程维给了第一个CTO百分之三十的股权,这在创业公司里算是很高的比例了。为什么给这么多?因为那会儿技术人才太稀缺了,而且创业初期找人,通常都是找认识的兄弟,不好意思给太少。
但后来发现这个人不太合适,怎么办?程维很果断,当时公司账上只有一百万美金,他直接拿出二百四十万人民币,把这个人手里百分之三十的股权买回来了,让他走人。
这个决定其实挺不容易的。很多创业者遇到这种情况,都会犹豫,觉得花这么多钱让一个人走,太亏了。但程维想得很清楚,如果不及时处理,后面的麻烦会更大。所以他宁可现在痛一下,也要把这个隐患解决掉。
后来程维又挖来了百度的张博做CTO,再后来,他做了一个更大胆的决定,就是把柳青挖过来。
柳青是谁?柳传志的女儿,在高盛工作,年薪四百万美金。程维怎么说服她的?他跟柳青说,滴滴工资的一半都是你的,剩下的才是我们的。
这得需要多大的魄力?一个创业公司的CEO,愿意拿出一半的工资给一个人。但程维就是敢想敢做。他跟柳青聊了一个星期,然后说咱们出去走一趟,去拉萨。
他们一共八个高管,一起飞到西宁,租了两辆车,打算三天开到拉萨。第一天就开了一千七百公里,好不容易找到一个宾馆。两个司机都发烧了,跟程维说,其实我早就不行了,一路上都是方向盘顶着胸口开过来的。在那个宾馆里,八个人吸了三千块钱的氧气。
等开到喜马拉雅山底下,程维哭了。他说这就是创业路,团队就需要信任,他敢把命交给司机,就敢信任他们。那天晚上,程维跟柳青谈了很久,说起自己的创业经历,表示理解柳青对高盛的不舍。然后他拿出手机,放了一首《夜空中最亮的星》。
柳青哭了,她决定辞职,连夜给亲友们写了一个很长的短信说,决定了,上路了。
当时投资人朱啸虎听说程维要挖柳青,都吃了一惊。他说,我知道程维是个不给自己设限的CEO,但敢挖柳青,还是超出我的预料,他太敢想了。后来朱啸虎说,当他看到程维和柳青站在一起的时候,他就知道,这肯定是要打造一个数百亿美金的公司,否则对不起他们付出的代价。
这就是格局带来的不同选择。很多人做事儿,总是给自己设限,觉得这个不行,那个也不行。但真正厉害的人,从来不给自己设限。他们敢想,敢做,敢去挑战那些看起来不可能的事情。
二零一五年二月十四号,滴滴和快的合并了。但战争并没有结束,Uber来了。
那年七月,Uber的创始人卡兰尼克主动找上门,说要么接受Uber占股百分之四十的投资,要么被Uber打败。程维毫不犹豫,开战。
他说,我彷佛看到了一八四零年,船坚炮利来到中国,看到了一个巨大的市场,要么就割地百分之四十,要么就打到紫禁城。这种扫荡全球的感觉很不好。但中国和中国互联网已经不是一八四零年了。
其实早在二零一三年底,Uber就给程维抛过橄榄枝。卡兰尼克和Uber高管来中国,第一个就拜访了滴滴。程维一见面就对卡兰尼克说,是你给了我启发。然后卡兰尼克提出投资滴滴,但要求持股百分之四十。程维问,我为什么会接受呢?
这话给Uber一行人留下了深刻印象。卡兰尼克后来说,在所有打车软件创始人当中,程维很特别,他的水平比这个行业的其他所有人都高出一大截。
但那会儿Uber的优势其实是很明显的。它的应用更好,技术更稳定,估值超过四百亿美金,是滴滴的十倍,而且短短几个月就占了中国近三分之一的市场。程维说,当时滴滴就像是小米加步枪的解放军,不断遭遇飞机和大炮的轰炸。
但程维还是赢了。二零一六年八月,滴滴收购了Uber中国。
故事到这儿还没完。美团的王兴又来了,要做打车。有记者问程维,你知道的时候惊讶吗?程维说,中国有三百五十个网约车平台你知道吗?多一个竞争者而已。
记者说,王兴说这不是一场战役,这是战争。程维的回答很有意思,他讲了个成吉思汗的故事。说成吉思汗西征的时候,部下写了封战书,引经据典,词藻华丽。成吉思汗看了后说,全部删掉,战书只用五个字就够了。哪五个字?尔要战,便战。
这就是程维的风格。从容,淡定,但该硬的时候绝不含糊。
我想起前几年跟那个产品经理朋友的另一次聊天。那会儿他还没那么焦虑,我们在讨论赚钱和赚钱能力的区别。他说他工作挺满足的,一个月赚七千,天天坐着玩,没啥事做,挺爽的。
我当时就给他泼了盆冷水,说你这样不行。如果公司每天有很多活干,很多有挑战的活干,那你每个月既能赚到七千块工资,又能赚到很多赚钱能力。但你现在这样,就只能赚到七千块,赚不到赚钱能力,很不划算。
他当时好像明白了,但明白得不够彻底,所以又混了两年。道理很简单,如果有份工作,每天舒舒服服混日子,一个月也能赚七八千,大多数人即使明知道不好,也舍不得辞职。
但两年后,很多朋友都能赚更多钱了,他还是只能一个月七八千,有点慌了。等醒悟过来想跳槽时,却发现混了两年,能力没涨甚至有些退化,跳都跳不了了。
我有时候会想,为什么有些人能成,有些人不能成?后来我发现,很多时候就是因为选择不一样。有些人总想着走容易的路,有些人偏偏要选难走的路。
程维在清华演讲的时候说过一句话,我印象特别深。他说,这个世界不断在被有志向、独立思考、敢想敢干的年轻人推动着。年轻时,要选难走的路,因为那是向上的路,让明天的你和今天的你更不一样的路。
这话听起来好像有点鸡汤,但仔细想想,确实是这样。你想想看,程维从一个小镇出来的普通孩子,考了个不太好的大学,毕业后卖过保险,在足疗店打过工,但他每一步都在选择更难的路。进阿里做销售,那是难的;决定创业,那是难的;做打车软件,那更是难的;跟Uber打,跟美团打,都是难的。
但正是因为选了这些难的路,他才有了今天。如果他当年选了一份轻松的工作,每天混混日子,那他现在可能就是个普通的中年人,为了孩子上学、房贷车贷发愁。
人这一辈子啊,不是只有短短两三年。这么简单的道理,并不是每个人都明白。很多人总是想着先过得舒服点,以后再说。但哪有那么多以后?你舒服了两年三年,别人已经往前走了五年十年了。等你醒过来的时候,已经追不上了。
我不是说每个人都要去创业,都要去拼命。但至少在年轻的时候,在还有时间和精力的时候,多选一些能让你成长的路,多做一些有挑战的事儿。哪怕累一点,苦一点,但那些经历和能力,都是你自己的,谁也拿不走。
程维的故事告诉我们,起点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怎么选择。选择往往比努力更重要,而最好的选择,往往就是那条看起来更难走的路。
合十。如夜话,至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