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尘阁日记

无尘阁日记

徐小平给一个麦肯锡员工忠告:敢辞职,就是你最大的素质
2025-11-27

前两天在咖啡馆遇到一个朋友,说起他最近辞职的事儿。他之前在一家外企做,待遇挺好的,年薪小几十万吧,在我们这个圈子里算是不错了。但那天他跟我说,他辞了。

我当时还挺意外的,问他下家找好了没。他摇摇头,说没有。我说那你怎么敢辞啊?他笑了笑,说也不知道哪来的勇气,就是突然有一天早上醒来,坐在床边发呆,突然觉得这样下去不行。

这让我想起很多年前,应该是疫情之前那段时间吧,我自己也经历过类似的时刻。那会儿我在一家公司做了快三年,每天的工作内容都差不多,上下班的路线也是固定的,甚至连中午吃什么都变成了惯性。有次开会,领导在讲明年的规划,我坐在那儿听着,脑子里突然冒出一个念头,如果明年还是这样,后年还是这样,那我这辈子不就这样了吗?

当时心里咯噔一下,就像被什么东西敲了一下脑门。

回到我那个朋友。他跟我讲,其实不是突然决定的。他说这个念头在心里盘旋了大概有小半年吧,每次快要下决心的时候,就会想到房贷,想到父母,想到如果失败了怎么办。他说有段时间他失眠特别严重,躺在床上翻来覆去,一会儿觉得应该勇敢一点,一会儿又觉得自己是不是疯了。

我能理解他说的那种感觉。选择这个东西,真的很奇怪。你看那些小选择,比如中午吃什么,穿什么衣服,好像随便选都行。但是那些真正会影响人生轨迹的选择,每一个都像是在悬崖边上走钢丝,往前一步可能是海阔天空,也可能是万丈深渊。

我记得当时我自己准备辞职的时候,跟一个老同学聊过这事儿。他当时已经创业好几年了,做得还算可以。我问他,你当初怎么敢辞职的?他说了一句话,我到现在还记得。他说,你知道吗,其实不是我有多大勇气,是我突然意识到,如果我不跳出来,我永远不知道自己到底能走多远。

这话听起来挺鸡汤的,但确实有道理。我们很多时候被困住,不是因为外面的世界有多难,而是因为我们给自己设了太多的限制。

我那个朋友后来跟我说,他辞职前的最后一个月,每天上班都觉得特别漫长。不是工作有多辛苦,而是心已经不在那儿了。他说有次在电梯里,看到镜子里的自己,西装革履的,挺体面,但不知道为什么,就是觉得那个人很陌生。

这种感觉我懂。有时候你会突然从日常生活中抽离出来,像个旁观者一样看着自己,然后问自己,这真的是我想要的吗?如果不是,那我到底想要什么?

其实很多人到这一步就卡住了。不是不想改变,是不知道该往哪儿改。我那个朋友也是这样,他跟我说,辞职前他也迷茫过,不知道下一步该干什么。但后来他想明白了一件事,他说,与其一边工作一边想,不如先停下来,给自己一点时间和空间,好好想想到底要什么。

这个决定挺冒险的。我当时听了也替他捏了把汗。毕竟现在这个社会,裸辞的成本挺高的,尤其是过了三十岁之后,各种压力都在那儿摆着。但他说了一句话,我觉得特别有意思。他说,如果现在不冒这个险,等到四十岁,五十岁,想冒都冒不起了。

我想起之前看过一个说法,好像是某个投资人讲的,具体是谁我记不太清了,但大意是说,年轻人最大的资本就是可以试错。你二十多岁失败了,大不了从头再来,但你要是四十岁才发现自己走错了路,那真的很难回头了。

这个道理听起来简单,但真的轮到自己做决定的时候,还是会犹豫。因为人都是这样的,我们对已知的东西有天然的依赖感,哪怕那个已知的东西并不完美,但至少它是确定的。而未知,永远都让人害怕。

我朋友后来跟我分享了他辞职之后的状态。他说刚辞职那几天,其实挺慌的,每天醒来第一个念头就是,我是不是做错了。但慢慢的,他发现自己开始有时间去做一些之前想做但一直没时间做的事情。比如他去上了一个课,学了一些新的技能,也见了很多之前没时间见的朋友。

他说有次跟一个做创业的朋友聊天,那个朋友跟他说,你知道吗,其实很多机会都是在你闲下来的时候才会出现的。你每天忙得脚不沾地的时候,就算机会来了,你也没有精力去抓住它。

这话我觉得说得特别对。我自己有过类似的体会。之前我在那家公司的时候,每天都被各种琐事填满,根本没有时间去思考更长远的事情。后来辞职了,虽然一开始很焦虑,但慢慢的,我开始有时间去观察这个世界,去思考自己真正想做什么,也开始有余力去尝试一些新的可能性。

我朋友还跟我讲了一个细节。他说辞职之后的第二个月,他去参加了一个行业聚会,遇到了一个之前就认识但不太熟的人。那个人当时正在做一个项目,缺一个合伙人。如果他还在上班,可能根本没时间去那个聚会,也就不会有后面的这些机会。

但这里面有个很重要的点,他跟我强调过好几次。他说,辞职不是目的,重要的是你辞职之后要做什么。如果你只是单纯地逃离现状,但不知道自己要去哪儿,那辞职可能只会让你更迷茫。

我当时听了点点头。这个我深有体会。我见过不少人,辞职之后就开始放飞自我,每天睡到自然醒,然后刷刷手机,看看剧,结果过了小半年,积蓄花得差不多了,人也更迷茫了,最后又灰溜溜地回去找工作,而且很可能还不如之前的工作好。

所以辞职这件事,真的不是一时冲动就能做的决定。你得想清楚自己为什么要辞,辞了之后要干什么,如果失败了有没有退路。这些问题都想明白了,再去做决定,会稳妥很多。

但话说回来,有些时候,想太明白反而走不出那一步。我记得有个做心理学的朋友跟我说过,人的大脑有一个特点,就是对损失的恐惧远远大于对收益的期待。所以很多时候,我们会因为害怕失去现在拥有的,而放弃可能更好的未来。

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人明明知道现在的状态不对,但还是不敢改变。不是他们不想变好,是他们太害怕失去了。

我那个朋友跟我说,他做这个决定的时候,其实也很害怕。但他给自己设了一个期限,就是如果在这个期限内没有找到新的方向,他就认输,老老实实回去找工作。但至少,他给了自己一个尝试的机会。

后来的事情我就不细说了,总之他现在做得还不错。不能说特别成功,但至少比之前快乐很多,也更有奔头。有次我们一起吃饭,他跟我说,他现在特别庆幸当初做了那个决定。虽然过程很艰难,但至少他没有让自己后悔。

我听了挺感慨的。其实很多时候,我们做的那些看起来很冒险的决定,事后回头看,都会庆幸自己当初没有退缩。但问题是,在做决定的那个当下,你永远不知道结果会怎样,你只能凭着一种直觉,或者说是一种对自己的信任,去赌一把。

说到这儿,我想起另外一件事。前段时间我在网上看到一个讨论,说的是为什么现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辞职创业,或者说选择一些看起来不那么稳定的工作。有人说是因为现在的年轻人更追求自我实现,有人说是因为经济环境变了,传统的那种稳定工作越来越少了。

我觉得这些说法都有道理,但可能还有一个更根本的原因,就是我们这一代人,见过太多所谓的稳定最后变成了不稳定。你看那些大公司,前两年还风光无限,转眼就开始裁员。你看那些铁饭碗的工作,也开始变得不那么铁了。

所以我们慢慢意识到,所谓的稳定,可能本来就是个伪命题。与其把希望寄托在一个公司,一个行业上,不如多投资自己,让自己变得更有价值,更不可替代。这样的话,就算哪天失业了,也不至于完全没有出路。

我那个朋友跟我说过一句话,他说,真正的安全感不是来自于一份稳定的工作,而是来自于你随时可以找到工作的能力。这话听起来挺绕的,但仔细想想确实是这个理儿。

就像现在很多人说的,要培养自己的可迁移能力,要让自己在这个领域积累的东西,可以用到其他领域去。这样的话,就算行业不行了,你也能转到其他地方去。

但说实话,这些道理大家都懂,真正能做到的人不多。因为培养这些能力是需要时间和精力的,而且短期内看不到什么效果。大部分人还是习惯于做那些眼前就能见到效果的事情,至于长远的规划,总是想着以后再说。

我自己也是这样,很多时候明知道应该多读书,多学习,多积累,但就是懒得动。总觉得反正现在也不差,何必那么拼命。但等到真的遇到困境的时候,才会后悔当初为什么没有多努力一点。

不过话又说回来,人生嘛,不可能什么都规划好。有时候走一步看一步,也未必就是坏事。我见过一些人,把一切都规划得特别完美,但最后发现计划永远赶不上变化,反而活得很累。

所以我觉得,重要的不是你一定要有一个完美的计划,而是你要有一个大致的方向,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不想要什么。然后在这个大方向的指引下,根据实际情况不断调整,这样可能会更灵活一些。

就像我那个朋友,他辞职的时候其实也没有想得特别清楚,只是知道自己不想继续待在那个地方了。但他没有完全放任自己,而是给自己设了一些小目标,比如每周要见几个人,要学什么新技能,要尝试什么新的可能性。这样的话,虽然大方向可能还不是特别清晰,但至少自己是在往前走的,而不是原地打转。

我觉得这种做法挺好的。与其等到一切都想清楚了再行动,不如先动起来,在行动中去寻找答案。很多时候,你坐在那儿想破头也想不出个所以然来,但你一旦开始做了,答案自然就会慢慢浮现出来。

当然了,这里面肯定会有失败的时候。我那个朋友也跟我说过,他辞职之后尝试过好几个方向,有些做着做着发现不行,就赶紧调整。他说有次他花了一个多月的时间去做一个项目,结果发现完全不是那么回事儿,前面的努力基本都白费了。

但他说,那也没关系,至少他知道了这条路不通,下次就不会再往这边走了。而且在那个过程中,他也学到了不少东西,这些东西在后面的尝试中都派上了用场。

我听了挺有感触的。其实很多时候,我们太害怕失败了,以至于根本不敢去尝试。但你想啊,如果你连试都不试,怎么知道行不行呢?就算失败了,也只是证明了一个方向不对,但至少你比之前更接近正确的方向了。

有个说法我觉得挺有道理的,好像是某个创业者说的,他说创业就是在不断试错的过程中,逐渐找到正确的路。这个过程中肯定会有很多弯路,很多坑,但只要你不放弃,最终总会找到出路的。

我觉得这个道理不只适用于创业,其实人生的很多选择都是这样。你不可能一开始就走对,但只要你不停地走,不停地调整,最终总会走到一个相对满意的地方。

说到这儿,我突然想起一个问题,就是在做这些重大选择的时候,到底应该听谁的意见?我那个朋友跟我说,他当时准备辞职,跟父母说了之后,老两口坚决反对。他们那一辈人嘛,就是觉得有份稳定的工作是最重要的,怎么能说辞就辞呢。

他说当时他也很纠结,一方面觉得父母说得有道理,毕竟他们经验更丰富,另一方面又觉得,如果什么都听父母的,那自己的人生还算自己的吗?

后来他跟我说,他想明白了一件事,就是父母的建议可以听,但最终的决定还是要自己做。因为这是你的人生,不是他们的。他们可以给你建议,但他们不能替你承担后果。

这话说得挺狠的,但确实有道理。我们很多时候太在意别人的看法了,以至于忘了去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但其实,别人的建议再好,如果不适合你,那也是白搭。

不过我觉得,听取别人的意见还是有必要的,毕竟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有时候你陷在自己的想法里出不来,别人一句话可能就能点醒你。但重要的是,你要有自己的判断力,知道哪些建议是真的为你好,哪些只是别人的惯性思维。

我那个朋友还跟我说过一个细节。他说他当时准备辞职,跟好几个朋友聊过这事儿。有些人劝他不要冲动,有些人支持他去闯一闯。后来他发现,那些劝他不要辞的人,大多数自己也过得不怎么样,或者说过得很安稳但缺少激情。而那些支持他的人,大多是那些自己也经历过类似选择,或者说活得比较精彩的人。

所以他后来得出一个结论,就是听谁的意见,也要看这个人的状态。如果他自己都活得很压抑,很不开心,那他给你的建议多半也是保守的,谨慎的。但如果他自己活得很精彩,很有活力,那他给你的建议可能会更积极一些。

这个观察我觉得挺有意思的。其实很多时候,我们听到的那些建议,都带着说话者自己的人生经验和价值观。你不能说谁对谁错,只能说适不适合你。

回到最开始说的那个话题,关于辞职和选择。我觉得,每个人的情况都不一样,没有什么绝对正确的答案。但有一点是共通的,就是无论你做什么选择,都要对自己负责。

如果你选择待在原地,那就要接受这个选择带来的所有后果,包括可能的遗憾和不甘。如果你选择跳出去,那也要接受这个选择带来的风险和不确定性。

最怕的是什么呢?是你做了一个选择,但又不停地怀疑自己,后悔自己。这样的话,无论你选哪条路,都不会开心。

我那个朋友现在过得还不错,虽然不能说特别成功,但至少他对自己的选择没有后悔。他跟我说,有时候晚上躺在床上,回想起当初辞职那段日子,虽然很艰难,很焦虑,但也是他人生中最充实,最有冲劲的时候。

我听了挺羡慕的。其实我们每个人心里都有那么一两个想做但没敢做的事情,可能是辞职创业,可能是换个城市生活,可能是学一门新的技能。这些事情都有风险,都有不确定性,但也正因为如此,它们才显得那么诱人。

人生很长,但真正能让你放手一搏的时间窗口其实很短。过了那个阶段,可能你想冒险都冒不起了。所以如果有什么一直想做的事情,趁着还有机会,还有勇气,就去做吧。

就算失败了,至少你试过了,不会留下遗憾。而且说不定,那个看起来很冒险的选择,反而会把你带到一个意想不到的好地方。

合十。如夜话,至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