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尘阁日记

无尘阁日记

北京活得最通透的大学教授演讲:你活着,不是为了证明给别人看
2025-11-27

前几天翻手机,又翻到那个老树画画的视频。说来也怪,那视频我大概看过七八回了吧,每次看心里头的感受都不太一样。最早看的时候,我还在做公众号编辑,天天想着怎么追热点,怎么让阅读量破十万,那会儿看完就觉得——这老头说得真好,但好像跟我没啥关系。后来自己做号了,焦虑得不行的时候,又翻出来看,这次看出点味道来了。

老树说的那句话特别直接,他说:《你活着,作为一个独立的生命,这是独一无二的,凭什么要通过别人的承认,你才证明你确实活着?》我当时就愣了一下。是啊,凭什么?但我们好像从小到大都在这么活着。

小时候在家,你考试考好了,爸妈脸上有光,带你出去吃顿好的,邻居们都说这孩子真争气。你记住了这种感觉,那种被夸奖的感觉真好。然后你就知道了,原来只要我表现好,大家就喜欢我。上了学也是这样,老师喜欢听话的学生,你举手发言答对了,老师在全班面前表扬你,那感觉像是被全世界看见了。

我记得我上初中那会儿,有一次语文老师让写作文,题目好像是《我的理想》之类的。我当时写了个什么来着,好像是想当作家还是记者,反正挺正经的。老师在课堂上念了我的作文,还说写得真好。我那个高兴啊,回家就跟我妈说,我妈也特别开心。但其实吧,我压根儿不知道自己真正想干什么,就是觉得那样写老师会喜欢。

后来毕业了,到了单位,又是一样的逻辑。领导喜欢什么样的员工?勤快的、能加班的、不抱怨的、会说话的。你就学着变成那样。同事之间也是,大家都在微信群里活跃,你不说话就显得不合群。有些人特别会来事儿,今天请这个吃饭,明天约那个喝茶,朋友圈里天天晒聚会照片。你看着心里也慌,觉得自己是不是太不会处关系了。

那段时间我也焦虑过。看着别人做自媒体做起来了,接广告接到手软,我也想做。看着别人做知识付费赚了钱,我也想试试。但有时候夜里躺在床上,会突然觉得特别空。你说不上来那是什么感觉,就是觉得自己好像一直在追着什么东西跑,但不知道自己到底在追什么。

我有个朋友,做互联网的,前几年区块链火的时候,他特别激动。每天在群里分享各种消息,跟我说这是风口,一定要抓住。他拉着我研究白皮书,研究各种币,还说要不要一起做个项目。我那会儿也被他带动了,确实花了挺多时间去看那些东西。但有一天我突然问自己:你是真的对这个感兴趣,还是就是觉得这能赚钱?

说实话,就是觉得能赚钱。我对区块链底层的技术逻辑,对它要解决的问题,对它可能带来的变革,其实一点兴趣都没有。我就是看着别人在这个领域赚钱了,我也想赚。后来我就放弃了。我朋友还挺不理解的,说你这人怎么这么没魄力。但我自己心里清楚,那不是我想要的。

老树在视频里说:《所有牛逼的人,所有牛逼的行为,就证明你是一傻逼。》我第一次听到这话的时候笑出声来。但后来越想越觉得有道理。你想想,一个人为什么要拼命证明自己很厉害?因为他心里没底。真正厉害的人,他不需要证明。你看那些真正做出点东西的人,很多都挺低调的,他们不会天天在朋友圈里晒自己认识谁,参加了什么高端会议,吃了什么大餐。

我见过一些人,特别喜欢晒。参加个行业论坛,跟这个大佬合影,跟那个老板握手,然后发九宫格。配文都是些《今天有幸与某某总探讨行业趋势》《感谢某某老师的指导》之类的。你说他真的跟人家探讨了什么吗?可能就是会后排队握个手拍个照。但他需要这个照片,需要让别人看到,需要让别人觉得他很厉害。

还有些人,吃顿饭都要拍十几张照片,从菜品到环境到自拍,然后精心挑选,配上文字发朋友圈。出国旅游更是要全程直播,生怕别人不知道他去了哪里。买了个奢侈品包,一定要找个角度拍出来那个牌子的标志。我有时候会想,这些人真的是在享受生活吗?还是他们只是在向别人展示一种生活的样子?

前段时间跟一个做心理咨询的朋友聊天,她跟我说了个概念,叫《外部评价系统》。就是说有些人,他们对自己的评价完全来自外部。别人说他好,他就觉得自己好;别人说他不行,他就真的觉得自己不行。这种人活得特别累,因为他永远在迎合别人的期待。

我问她怎么办。她说得学会建立《内部评价系统》,就是你自己得有一套标准,你知道什么对你来说是重要的,什么是你真正在意的。别人说好说坏,你都能有自己的判断。

这个说起来容易,做起来真的挺难的。因为我们从小到大接受的教育,就是在培养我们的外部评价系统。你要听话,你要懂事,你要优秀,这些都是别人定义的标准。没有人教我们怎么去发现自己真正想要什么。

我看到很多读者给我留言,说的最多的一个困惑就是: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有个三十岁的读者说,他每天想的就是怎么赚钱,怎么还房贷,但不知道自己到底想要什么样的生活。还有人说,自己做着不喜欢的工作已经十来年了,最近想去自杀。看到这些留言的时候,我心里挺难受的。

我能理解这种感觉。因为我也经历过。毕业那会儿,我在北京住地下室,做过很多份工作,都不是自己真正想做的。我也迷茫过,也怀疑过,也问过自己到底该怎么办。那时候家里人、朋友都劝我,要不回老家考个公务员,要不考个研究生继续读书。这些选择看起来都挺好的,也都挺有面子的。但我知道那不是我想要的。

我想要什么呢?其实那会儿我也说不清楚。但我知道我想做跟内容、跟写作相关的事情。所以我就一直在这个方向上试。做过编辑,做过运营,做过内容总监,后来自己做公众号。这个过程很长,也走过很多弯路,但至少我在做自己觉得有意思的事情。

老树说他画画是为了自己,不是为了别人。他说:《我不是给别人画画,我也不负有这个责任和义务。》后来他的画红了,有人开始质疑,说他的画题材局限,说他是鸡汤。老树怎么说的?他说:《至于别人怎么说,对我来说不重要。》

这就是一种活法。你做的事情,首先得自己认可。别人说好说坏,那是别人的事。你不能因为别人说好,你就飘飘然;别人说不好,你就怀疑自己。你得有自己的标准。

但这个标准从哪里来?我觉得得从你内心真正的渴望里来。什么叫真正的渴望?就是那种你做的时候会忘记时间,会全神贯注,会发自内心觉得有意思的事情。不是因为能赚钱,不是因为有面子,不是因为别人觉得这事儿牛逼,而是你自己真的喜欢。

我记得有次看到程维的一个采访,滴滴的创始人。他说自己刚毕业那年换了六七份工作,就是为了找到自己真正喜欢做的事情。他说他受了乔布斯的影响,乔布斯说工作会占据你生活的一大部分,所以你必须做自己认为有意义的工作。

这话听起来有点理想化,但我觉得挺对的。你想想,一天二十四小时,除了睡觉吃饭,大部分时间都在工作。如果你做的是自己不喜欢的事情,那得多痛苦。有些人可能会说,哪有那么多选择,能有份工作养活自己就不错了。这话也对,但这不代表你就要放弃寻找。

寻找的过程可能很长,可能要试很多次,可能要碰很多壁。但至少你在寻找,你在主动地去探索,去发现自己。这比什么都不做,就这么浑浑噩噩地过一辈子要强。

我有时候会想,为什么我们这么在意别人的看法?可能是因为我们从小就被训练成这样。你做得好,大家夸你,你获得了一种心理满足。这种满足会让你上瘾,你就会一直追求这种感觉。久而久之,你就忘了什么才是自己真正想要的。

老树说:《你活着,作为一个独立的生命,这是独一无二的。》这话特别好。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你有你自己的经历,你自己的感受,你自己的想法。凭什么你要活成别人期待的样子?凭什么你要通过别人的认可来证明你自己?

但要做到这点真的不容易。因为我们生活在一个社会里,我们需要跟人打交道,我们不可能完全不在意别人的看法。我觉得关键是要找到一个平衡。你可以听别人的意见,但不要被别人的意见左右。你可以在意别人的看法,但不要让别人的看法成为你行动的唯一标准。

我现在做公众号,也会收到各种各样的反馈。有人说写得好,有人说太鸡汤,有人说不够深刻,有人说太啰嗦。最开始的时候,我会因为这些反馈情绪波动挺大的。后来我学会了一个方法,就是每次收到反馈的时候,我会先问自己几个问题:这个意见有道理吗?如果有道理,我该怎么改进?如果没道理,为什么没道理?我自己是怎么看待这篇文章的?

这样做的好处是,我不会被外界的声音完全带着走。我会保持一个相对清醒的状态,我知道自己在做什么,我知道自己的标准是什么。当然,这个标准也是会变化的,但这个变化是来自我自己的思考和成长,而不是单纯地迎合别人。

有时候我会想起大学时候的一些事。我们宿舍有个哥们儿,特别喜欢打游戏。那会儿大家都觉得打游戏是不务正业,老师也经常批评他。但他就是喜欢,每天晚上打到很晚。后来他毕业了,没找正经工作,跑去做游戏主播。一开始他爸妈急得不行,觉得这孩子废了。但他坚持下来了,现在做得挺好的,收入也不错。

他有次跟我说,他觉得自己挺幸运的,因为他一直知道自己喜欢什么。虽然走了很多弯路,虽然很多人不理解,但他最后还是做成了自己想做的事情。我问他,你后悔过吗?他说,后悔什么?后悔没有按照别人的期待去活?那才是真正的后悔。

这话说得挺有力量的。但我也知道,不是每个人都有这样的勇气。因为选择做自己,往往意味着你要承受很多压力。家人的不理解,朋友的质疑,社会的眼光。这些东西会像一座座大山一样压在你身上,让你喘不过气来。

我认识一个女孩,三十出头了,做着一份稳定的工作,收入也还可以。但她一直想辞职去做自由职业,做自己喜欢的设计。她跟我说了好几次这个想法,但每次都是说说而已。我问她为什么不行动,她说害怕。害怕失败,害怕没有收入,害怕别人说她不靠谱。

我能理解她的害怕。因为选择做自己,不仅仅是一个决定,它意味着你要放弃很多东西。稳定的收入,别人的认可,可预期的未来。这些东西放弃起来并不容易。

但我也会想,如果你一直这样下去,二十年后,三十年后,你会后悔吗?你会不会想,当年如果我勇敢一点,如果我真的去尝试一下,会不会不一样?

老树在视频里说:《人孤独。现在我给你钱,你给我点孤独吧?多么难得可以自处,可以想想自己,可以全神贯注去想自己要做的一件事情。》这个观点挺有意思的。现在很多人怕孤独,怕一个人待着。所以他们要不停地社交,要不停地刷手机,要不停地找事情做。但其实,孤独是很宝贵的。只有在孤独的时候,你才能真正听到自己内心的声音。

我自己也是这样。有时候一个人待着的时候,会突然想明白一些事情。比如我到底想做什么,我做这件事情的意义是什么,我接下来该怎么走。这些问题,在热闹的时候你是想不清楚的。你只有静下来,一个人慢慢想,才能找到答案。

但现在的问题是,很多人已经不习惯孤独了。他们害怕安静,害怕面对自己。所以他们要把所有的时间都填满,要让自己一直处在忙碌的状态。他们觉得这样才是充实的,才是有价值的。但其实很多时候,这种忙碌是没有意义的。

老树说:《我们大量时间就浪费在那种无意义的交往、无意义的沟通、无意义的吃个饭、发个图。》这话说得太对了。你想想,你每天花在这些事情上的时间有多少?刷朋友圈,看别人晒吃晒喝晒旅游;参加各种饭局,跟一群不熟的人说一些不走心的话;在微信群里聊天,讨论一些无关紧要的事情。这些时间加起来,可能占了你一天的一大半。

但这些事情对你真正重要吗?可能并不重要。但你为什么还要做?因为你觉得你应该做。你觉得不这样做,你就不合群,就会被边缘化。所以你宁愿浪费时间,也要保持这种看起来很忙碌的状态。

我有段时间也是这样。加了很多微信群,每天看群里的聊天消息,生怕错过什么重要信息。参加各种活动,认识各种人,交换名片。那会儿我觉得自己人脉很广,很有资源。但后来我发现,那些所谓的人脉,其实没什么用。你真正遇到困难的时候,能帮你的还是那几个真正的朋友。

所以后来我就退了很多群,推掉了很多饭局。我把这些时间省下来,用来做自己想做的事情。看书,写东西,思考一些问题。这样过了一段时间,我发现自己反而变得更清醒了,知道自己该往哪个方向走。

老树讲了一个故事,有人问他怎么学画画。老树问他喜欢什么,那人说喜欢做菜。老树说,那你好好做菜,那是个庞大的世界。我觉得这个故事挺有意思的。每个人喜欢的东西不一样,你不需要去模仿别人,不需要去做别人认为厉害的事情。你只需要找到自己真正喜欢的那件事,然后好好做下去就行了。

但问题是,很多人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或者说,他们曾经知道,但后来忘了。因为生活的压力太大了,因为要考虑的事情太多了。房贷要还,孩子要养,父母要照顾。你哪有时间去想自己喜欢什么?你只能做那些能赚钱的事情,只能做那些别人觉得靠谱的事情。

我有个大学同学,当年特别喜欢摄影。他拍的照片真的很好,构图、光影都特别讲究。但毕业之后,他去了一家银行工作。我问他为什么不做摄影相关的工作,他说,做摄影能赚几个钱?养不活自己。然后他就这样在银行干了七八年,现在是个部门经理。前段时间聊天,他跟我说他很久没拍照了,相机都不知道扔哪儿去了。

我听了心里挺难受的。倒不是说他一定要去做摄影师,毕竟每个人的选择不一样。但我觉得,你至少应该保留那个爱好,至少在工作之余,你可以拿起相机拍拍照。但他连这个都没有了。他的生活就剩下工作、应酬、回家睡觉。然后周而复始,日复一日。

这样的人其实挺多的。他们不是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而是他们选择了放弃。因为他们觉得,生活就是这样,没办法。你得赚钱,你得养家,你得承担责任。至于自己喜欢什么,那是年轻时候的奢侈品,现在不配拥有。

但我觉得,这不应该是生活的全部。你可以有责任,可以有压力,但你也应该有属于自己的空间。哪怕每天只有半个小时,一个小时,你可以做点自己真正喜欢的事情。这不是逃避,这是在滋养你自己。如果你一直在消耗,从来不补充,总有一天你会垮掉的。

前几年有个词挺火的,叫《中年危机》。说的就是很多人到了四十岁左右,突然觉得人生没意思了。工作干了二十年,也就那样;婚姻也趋于平淡;孩子渐渐长大,不怎么需要你了。这个时候他们会问自己:我这一辈子就这样了吗?

我觉得这种危机的根源,就是因为他们活得太符合别人的期待了。他们按照社会的标准,完成了一个又一个任务。考大学,找工作,结婚,买房,生孩子。这些都做到了,然后呢?然后就发现,自己好像从来没有为自己活过。

老树说:《我们从哪里来?这个问题几乎可以不用考虑,很简单嘛,爹妈一高兴,有你了。但到哪里去?我这个人在这个社会中何以自处?你得看清楚自己。》

这个问题真的很难回答。因为看清楚自己,意味着你要剥开很多层外壳。你要把那些社会给你贴的标签撕掉,把那些别人对你的期待放下,然后看看,剩下的那个你,到底是谁。

我觉得每个人都应该定期做这样的自我审视。问问自己:我现在做的事情,是我真正想做的吗?我现在过的生活,是我想要的生活吗?如果不是,那我该怎么改变?

当然,改变不容易。有时候你会发现,你已经被困在一个系统里了,你很难跳出来。房贷还了一半,孩子还在上学,父母需要照顾。这些都是现实的束缚。但即便如此,你也不应该放弃寻找自己的空间。

我记得看过一个纪录片,讲的是一个日本的上班族。他每天早上七点出门,晚上十点回家。工作压力特别大,每天都觉得很疲惫。但他有个习惯,就是每天早上会比平时早起半个小时,在家附近的公园里走走。他说,那半个小时是属于他自己的。在那个时候,他不是谁的员工,不是谁的丈夫,不是谁的父亲,他就是他自己。

我觉得这个例子挺好的。你不需要做什么惊天动地的事情,你只需要给自己留一点空间。在这个空间里,你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可以想自己想想的问题,可以成为你自己。

说到这里,我又想起老树说的另一句话:《过度的自信,就是证明你太自卑了,所以我们要证明。》这话听起来有点绕,但细想挺对的。那些特别爱炫耀的人,往往内心是最不自信的。因为他们需要通过外界的认可来确认自己的价值。

真正自信的人,他不需要证明什么。他知道自己是谁,他知道自己的价值在哪里。别人说好说坏,对他来说影响不大。因为他有自己的标准,他有自己的判断。

这种自信从哪里来?我觉得还是从对自己的了解中来。你越了解自己,你就越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不想要什么。你就越不会被外界的声音左右。

但了解自己真的需要时间。需要你不断地去尝试,去体验,去思考。需要你允许自己犯错,允许自己走弯路。因为只有这样,你才能真正知道什么适合你,什么不适合你。

我自己也是这样走过来的。做过很多份工作,试过很多种方向。有些成功了,有些失败了。但每一次经历,都让我更了解自己一点。现在我做公众号,虽然不敢说特别成功,但至少我知道这是我想做的事情。我知道为什么要做这件事,我知道这件事对我的意义是什么。

有时候我会收到读者的私信,问我怎么找到自己的方向。我的回答通常是:去尝试。不要怕失败,不要怕浪费时间。你只有真正去做了,才知道那个东西是不是你想要的。光在那里想,是想不出来的。

就像程维说的,他大学毕业第一年换了六七份工作。很多人可能觉得这个人不靠谱,这么频繁跳槽。但其实他是在寻找,在探索。如果他没有这段经历,他可能就不会找到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也就不会有后来的滴滴。

当然,我不是说每个人都要这样折腾。每个人的情况不一样,有些人可能没有那个条件去试错。但至少,你可以在心里保持一种开放的态度。不要过早地给自己下定论,不要觉得自己就只能做某件事情。人生很长,总是会有各种可能性的。

最后我想说的是,活着本身就是一件挺不容易的事情。我们每个人都在承受各种各样的压力,都在扮演各种各样的角色。但在这些角色之外,你还应该记得,你首先是你自己。你有你自己的感受,你自己的想法,你自己的追求。

不要为了证明给别人看而活着。不要把别人的标准当成自己的标准。不要为了外界的认可而放弃自己真正想要的东西。

人生很短,真的不长。你没有那么多时间可以浪费在证明自己上面。与其花时间去讨好别人,不如花时间去了解自己。与其活成别人期待的样子,不如活成自己想要的样子。

这条路可能不容易走,可能会孤独,可能会被质疑。但至少,你是在为自己活着。至少,在某一天回顾人生的时候,你可以说:我做了自己想做的事情,我成为了我自己。

这就够了。

合十。如夜话,至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