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尘阁日记

无尘阁日记

套现15亿现金后,摩拜80后创始人留下2条人生潜规则
2025-11-27

那天晚上刷到摩拜被收购的新闻,我坐在电脑前愣了好一会儿。二十七亿美元,这个数字大到让人有点恍惚。胡玮炜那个八零后女生,据说套现了好几个亿,有人说是十五亿,有人说是九亿,反正具体多少也说不清楚,但肯定是个让普通人这辈子都挣不到的数字。

我记得当时朋友圈里转疯了一篇文章,标题大概是说你的同龄人正在抛弃你之类的。那种焦虑情绪像病毒一样传染,好多人半夜还在那儿转发,配上一句"太可怕了"或者"我还在干什么"。我当时就想,这种焦虑到底有什么意义呢?

后来我专门去翻了一些关于胡玮炜的资料,不是那种创业成功学的鸡汤文,就是想看看她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结果发现,这个女生其实挺有意思的。

她是浙江人,好像是东阳那边的,零四年从浙江大学城市学院毕业。这个学校说实话,在当时算不上什么名校,就是个三本独立学院。毕业之后她跑到北京来做汽车记者,第一份工作月薪才三千块。三千块在北京能干什么?交完房租剩不了多少,估计每个月都得算计着过。

就这么干了十年记者,到二零一四年的时候,她月薪也就刚过万。十年时间,从三千涨到一万出头,这个速度说实话真不算快。那会儿传统媒体已经开始走下坡路了,报社杂志社一个接一个不行,大家都在琢磨转型,但具体怎么转谁也说不清楚。

我看到这儿的时候,脑子里突然冒出一个对比来。二零零四年到二零一四年,十年时间,月薪破万。二零一五年到二零一八年,三年时间,套现数亿。这中间发生了什么?

有人肯定会说,她肯定是变聪明了,或者突然开窍了,或者遇到了什么贵人。但我觉得都不是。一个人不可能在三十多岁突然基因突变,也不可能突然从普通人变成天才。真正的变化在于,她碰上了一个时代的风口。

这让我想起前几年听过的一个理论,好像是梁宁讲的,关于点线面体的。她举了个例子,说有一对双胞胎,一零年一起大学毕业,一个去了腾讯,一个去了报社。七年之后,去腾讯的那个年薪百万,满街猎头挖他,投资人追着给钱。去报社的那个,整个行业都没了,一切得重头来过。

这两个人能力差别大吗?不见得。他们的领导有问题吗?也不一定。核心问题是,他们选择依附的那个经济体,一个在飞速上升,一个在快速崩塌。

我自己有个朋友,也是干记者的,跟我说过一句话,他说当年如果不是死脑筋觉得要坚守理想,早点跳槽去互联网公司,现在至少也是个中层管理了。但那会儿大家都觉得媒体是个光鲜的职业,有社会责任感,有影响力,谁能想到几年之后整个行业就那样了呢。

所以你看,一个人再怎么努力,如果只是在一个点上使劲,其实收益是有天花板的。你一个月就那么多工资,一年就那么多奖金,就算你拼了命加班,能多挣多少?但如果你站在一个快速上升的面上,甚至是一个正在膨胀的体上,那完全是另一回事了。

胡玮炜做摩拜之前,就是个普通记者。她的点没有变,她还是那个人,一天也还是二十四小时。但她切换了自己所在的线,从传统媒体这条走下坡路的线,跳到了共享经济这条正在起飞的线上。然后她又恰好碰上了移动互联网和资本市场这两个正在疯狂扩张的面和体。

这种时候,你个人的努力当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你站在了哪里。就像那句话说的,你再怎么努力工作,也比不上一三年之前买腾讯股票,或者一零年之前买北上广的房子。为什么?因为你的努力只是一个点,但股票和房子是跟着一个经济体在走的。

不过话说回来,看到这儿很多人肯定又要焦虑了。你看看人家,再看看自己,差距怎么这么大呢?

我想说的是,先别急着焦虑。你先看看你现在所在的那个点,有没有可能让你年入百万、千万,有没有可能让你实现财务自由?如果连这个可能性都没有,你焦虑个什么劲儿?

很多人就是这样,在一个根本不可能让你发财的位置上,天天为别人发财而焦虑。这不是最傻的事儿吗?就好比你在一个小县城的事业单位,拿着稳定的四五千工资,然后天天焦虑为什么自己不能像马云一样。这不是瞎折腾吗?

真要是有心想往上走,就得冷静下来,好好研究一下自己所在的这个点,看看有没有可能往更有势能的线上移,往更有前景的面上靠,往更有爆发力的体上站。这需要时间,需要规划,需要一步一步来。等你真的站到那个位置上了,再焦虑也不晚。

但我今天想说的,其实还有另一面。

我后来又看了吴晓波在一八年春节前对胡玮炜的那个采访,发现了一些挺有意思的细节。

吴晓波问她喜不喜欢北京,她说非常喜欢。吴晓波好像有点意外,毕竟北京那么大,那么挤,雾霾又严重,有什么好喜欢的?但胡玮炜的回答让我印象很深,她说她觉得北京特别庞杂又无序,什么可能性都有,各种各样的人都很有意思。

零四年她一个人拖着箱子就来北京了,也不认识什么人,就是想来看看。然后她做记者一做就是十年。吴晓波又问她喜不喜欢做记者,她又说非常喜欢。她说做记者特别好玩,初高中的时候就想做记者,那会儿想的是主持正义,后来发现寻求真相更重要,但不管怎样,她就是喜欢。

后来她不满足于当旁观者了,她说自己好想去试一试,如果自己去做会是什么样。她说她不是一个特别有野心的人,但如果心里有个想法,就像种下了一颗种子,会不断发芽,不去做的话会不能接受。所以她就不停地逼自己去做。

做摩拜也是这样。好像是一三年年初的时候,她去了趟拉斯维加斯,看到好多汽车公司的展览。当时她就有种很强烈的感觉,觉得未来汽车会发生很大的变化。这个感觉一直在她心里,后来她跟老板说想做个关于汽车和科技的栏目,老板没同意,她干脆就辞职自己做了个公司,叫极客汽车。

一五年做摩拜的契机也挺偶然的。她说有两次,一次在杭州,一次在瑞典的哥德堡,都是傍晚的时候,她看到公共自行车停在路边。她当时就想,在城市里骑车游荡其实挺舒服的,但她不知道怎么租。那个硬件小亭子,她拿信用卡塞了半天也搞不定。

她就想,移动支付都那么方便了,为什么一辆自行车我却骑不了?这个种子就在她心里种下了。直到有一天,她跟一群工业设计师和投资人聊天,有个天使投资人突然说,要不要做共享单车,用手机扫描开锁那种。

她说她当时立刻就被击中了,就说我要做这个,我们可以做这个。

最开始她也没想过自己来领导这个项目,但那些工业设计师后来不断论证这个有多难,会被偷走啊,不知道该布在哪儿啊,各种问题提出来,最后他们都退出了。只有胡玮炜还愿意做,她就变成了创始人。

你看,这整个过程里,我没看到她是冲着钱去的。她一次又一次说的都是,我非常喜欢,我很喜欢,我被这个东西击中了。她在采访里说的那句话,我印象特别深,她说我做的事情,一直都是我当下最喜欢做的事情。

这让我想起另一个理论,就是人生逻辑其实是大于商业逻辑的。

商业逻辑是什么?是冰冷的,是功利的,是算计的。如果你人生的每一步都要去算计点线面体的机会,都要去计算回报率,你的人生会变成什么样?或许你会赚到钱,但你也可能变成一个没有温度的机器。

商业是以利润和财富为中心的,但人生不是。人生是以意义和价值为中心的。等你老了,躺在床上回想这一辈子,你不会拿个小本本算你赚了多少钱,你会想的是,我这辈子过得有意思吗,我做了我想做的事情吗。

我记得梁宁讲过她自己的一个故事,说一六年的时候她差点跟一个投资界大佬一起做母基金,折腾了快一年,连第一笔钱都筹齐了,最后她放弃了。按理说,这明摆着是个好机会,符合点线面体的选择,加上两个人的资源,肯定能做好做大。但母基金周期长啊,至少十年。她跟那个大佬不算至情至性,也没什么共同信仰,只有共同利益。她觉得,自己没办法在这样一个关系里,去面对未来十年的不确定性。

你想想,世界那么大,到处都是此起彼伏的机会,各种不确定。你会因为对机会和利益的判断,在这些不确定中坚持多久?如果没有真正的热爱,没有内心的确定,你能走多远?

所以商业逻辑固然重要,但它不能替代人生逻辑。我们还是要去追寻自己的内心,做自己内心确定的事情,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一个人一旦找到了自己的热情所在,走上了自己的道路,他会变成时间的朋友。最终他得到的,也会比逼着自己去做那些不喜欢的事,更好更多。

我自己这些年也在琢磨这个问题。前几年有段时间特别焦虑,看谁都比自己强,看谁都比自己混得好。后来慢慢想明白了,每个人的路不一样,没必要都去挤那一座独木桥。有人适合在大公司混,有人适合自己创业,有人就适合安安稳稳过日子。

不是每个人都要去追风口,不是每个人都要成为胡玮炜。胡玮炜也不是奔着实现财务自由去做的摩拜,她就是喜欢,想试试,然后一步一步走到了那个位置上。这中间有运气的成分,有时代的机遇,但更重要的是,她一直在做她喜欢的事情。

我有时候会想,如果胡玮炜当年在报社混得还不错,一个月能拿个两三万,有房有车,生活挺舒服的,她还会出来折腾吗?可能不会。但也可能会,因为她心里那颗种子还在,那个"我想试试"的念头还在。

这就是我想说的,人生这个东西,说到底还是要跟着自己的心走。你可以去分析点线面体,可以去研究风口在哪儿,可以去计算投资回报率,这些都没错。但在这一切之上,你得知道自己到底想要什么,到底喜欢什么。

因为说实话,大部分人这辈子是不可能像胡玮炜那样的。我们可能一辈子都只是个普通人,拿着普通的工资,过着普通的日子。但这不代表我们就得活得不开心,活得憋屈。

你可以在自己的位置上,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你可以是个教书的老师,每天看着学生成长,觉得这就是意义。你可以是个开餐馆的老板,每天琢磨怎么做出更好吃的菜,觉得这就是价值。你也可以是个写代码的程序员,每天解决各种问题,觉得这就是乐趣。

关键是,你得找到那个让你觉得有意思的点。一旦找到了,你就会发现,钱不钱的,其实没那么重要了。当然,钱还是要挣的,生活还是要过的,但它不再是唯一的目标了。

我现在回头看那些制造焦虑的文章,就觉得挺可笑的。什么你的同龄人正在抛弃你,什么三十岁还没实现财务自由就完了,这些话听听就算了,别太当真。每个人的节奏不一样,每个人的路也不一样。

有些人二十多岁就功成名就了,有些人四五十岁才开始发力,还有些人一辈子都是普通人,但活得开心自在。这些都没什么对错,关键是你自己舒服不舒服,开心不开心。

胡玮炜的故事给我的启发,其实就是这两点。第一,如果你真的想有大发展,那就好好研究一下自己所在的位置,看看有没有可能往更好的方向移动。但这需要时间和规划,不是一蹴而就的。第二,不管你在什么位置上,都要记得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跟着自己的心走,这样才能走得长远。

说到底,人生不是一场比赛,没有统一的终点线,也没有统一的评判标准。你活得有意思,活得有价值,活得不后悔,这就够了。至于别人怎么样,那是别人的事儿,跟你没什么关系。

合十。如夜话,至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