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尘阁日记

无尘阁日记

真格基金王强:人生最大的捷径,是用时间和生命阅读一流的书
2025-11-27

前几天翻旧书的时候,突然想起来一件事,大概是零几年那会儿吧,具体哪年记不清了,反正那时候还没智能手机,我每天通勤要坐一个多小时地铁。那段时间特别烦躁,工作上遇到点麻烦,手头项目做得不顺,领导也不太满意,整个人有点焦虑。

地铁上大家都在发呆或者睡觉,我也不知道该干嘛,就随手在地铁站买了本书,封面都记不得了,好像是讲什么管理的。翻了几页就看不下去,那种正襟危坐的语气,像在开会,读着特别累。后来也不知道怎么的,可能是书店老板推荐的,又买了本旧书,是毛姆的小说,好像叫《人性的枷锁》还是啥来着,记不太准了。

这一读就有点意思了。那种感觉怎么说呢,就像突然有个人坐在你旁边,用很平静的语气跟你聊天,聊他经历的那些事,聊他怎么迷茫,怎么折腾,怎么最后想明白一些事。我当时就想,哎,原来还能这样读书啊。

从那之后,通勤路上基本都在看书,也不是什么计划,就是觉得比刷手机有意思。有时候看着看着坐过站,有时候看到某一段会突然停下来,盯着车窗外的黑暗发呆,脑子里转悠着书里那句话。

现在想起来,那段时间读的那些书,好多细节都模糊了,但有几本确实改变了点什么。不是说让你一下子顿悟了,找到人生方向了,没那么玄乎。就是你会发现,自己看问题的角度好像多了几个,遇到事情的时候,脑子里会冒出来一些别的想法,不至于钻死胡同。

我有个朋友,做金融的,前几年特别拼,天天加班到半夜,周末也不休息。我们几个老同学聚会,他来晚了,一坐下就开始吐槽,说行业卷得不行,自己快撑不住了。然后他突然说了句挺有意思的话,大概意思是说,他最近在读加缪,读到那句——你永远无法到达的地方,就是你的家乡——突然就哭了。

当时我们几个都愣住了,不知道该说什么。他自己也有点不好意思,摆摆手说算了算了,喝酒喝酒。但我知道,那本书肯定触动他什么了。后来听说他调整了工作节奏,虽然还是很忙,但整个人状态好多了,偶尔还会在朋友圈发一些读书的感想,不长,就几句话,但能看出来是真的在思考。

这让我想起另一个事。疫情那会儿,大家都被关在家里,我闲着没事就开始整理书架。翻出好多年轻时候买的书,有的连塑封都没拆。当时就觉得挺惭愧的,买的时候信誓旦旦说要读,结果一放就是七八年。

那段时间没法出门,我就开始认真读那些书。有本福柯的书,当年看了个开头就放弃了,觉得太绕了。这次重新拿起来,可能是心态不一样了,也可能是人生经历多了点,读起来竟然觉得很有意思。他讲权力,讲知识,讲那些我们习以为常的东西其实都是被建构出来的。

读着读着我就想,这不就是我们平时遇到的那些事吗?公司里的各种规矩,社会上的各种期待,好多时候我们都觉得理所当然,但如果换个角度想,这些东西从哪来的?为什么一定要这样?想明白这个之后,很多让人焦虑的事情好像就没那么可怕了。

不过我得承认,读书这事儿,真不是立竿见影的。你不能指望读完一本书就马上升职加薪,找到人生方向。它更像是一个慢慢积累的过程,就像你每天喝水,不会觉得某一口水特别重要,但你不喝肯定不行。

我有次跟一个做老师的朋友聊天,他说现在学生都不爱读书了,问他们读过什么,十个有九个说没时间。他特别感慨,说这些孩子可能不知道,真正有本事的那些人,往往都是读书最多的。

他举了个例子,说他以前有个学生,成绩一般,但特别爱读书,什么都读,小说、历史、哲学,甚至数学科普都读。当时大家都觉得这孩子有点怪,考试又不考这些,读了有什么用。结果后来这学生去了国外读书,现在在一个挺有名的实验室做研究,偶尔还会回来看老师,每次都带着一堆新书。

老师说,这孩子跟他聊天的时候说过一句话,大概意思是,那些书让他学会了怎么提问题,怎么思考问题,这比答案本身重要多了。

我听了挺有感触的。确实是这样,读书读到最后,你记住的可能不是某个具体的知识点,而是一种思维方式,一种看待世界的角度。这东西说不清道不明,但它确实在那儿,会在你需要的时候冒出来。

当然也不是说所有书都值得读。现在书太多了,各种畅销书,各种成功学,各种教你三天掌握某项技能的。我以前也买过一些,读完就觉得白花钱了,讲来讲去就那几句话,包装得挺好,但没什么营养。

后来我就学乖了,买书之前会先看看这书出了多久了,是不是经过时间检验的。那些几十年前甚至上百年前写的书,能流传到现在的,多少都有点分量。不是说新书不好,但那些老书,确实是一代一代人用自己的阅读投票选出来的,错不了。

有段时间我特别迷恋十九世纪的小说,托尔斯泰啊,陀思妥耶夫斯基啊,那些俄国作家。读他们的书真是一种享受,那种对人性的洞察,对社会的观察,放到今天都不过时。你会发现,人的那些困境,那些挣扎,其实一百多年前就有人经历过了,而且写得明明白白。

记得有次读《卡拉马佐夫兄弟》,读到伊凡那段关于大法官的故事,我整个人都被震住了。那种关于自由和权威的讨论,关于人到底需要什么的追问,简直就像在跟你面对面对话。读完那一段,我坐在沙发上发了好久呆,觉得脑子里有什么东西被打开了。

但读这种书也挺累的,不能走神,得集中精力。有时候一段话要反复读好几遍才能咂摸出味道来。这可能也是现在很多人不愿意读经典的原因吧,太费劲了,不如刷短视频来得轻松。

我倒是觉得,正因为费劲,才值得读。那些轻飘飘就能读完的东西,往往也就轻飘飘地过去了,留不下什么。但那些需要你投入精力去啃的书,读完之后那种满足感,那种觉得自己好像成长了一点的感觉,是别的东西给不了的。

前两年有个做投资的朋友跟我聊天,说他们圈子里有个很厉害的人,年纪不大,但看问题特别准。别人问他怎么做到的,他说就是读书多。不是读那些投资指南,财经分析,而是读历史,读哲学,读心理学,什么都读。

他说读这些书让他明白一个道理——市场说到底是人的市场,理解了人,理解了人性,你就理解了市场。那些看起来跟投资没关系的书,其实都在帮他建立一个完整的认知框架。等到真正做决策的时候,这个框架就会自动运转,帮他过滤掉很多噪音,抓住真正重要的东西。

我听完就想,这不就是读书的意义吗?它不是给你一个标准答案,而是给你一套思考工具,让你自己去寻找答案。

说到这儿我又想起一件事,可能有点跑题,但我觉得挺有意思的。我有个亲戚,开了个小餐馆,生意还不错。有次过年回家,他跟我说他最近在读书,还专门买了个Kindle。我当时挺意外的,因为他以前从来不读书,高中毕业就出来打工了。

我问他怎么突然想起读书了。他说有天晚上收摊后,一个客人落下一本书,他随手翻了翻,是本讲日本餐饮业的书。他一读就停不下来了,发现人家做餐饮的那些理念,那些细节,完全不一样。他说读完那本书,他改了好多东西,从食材采购到服务流程,都做了调整。

后来他就开始有意识地找各种书来读,经营管理的,心理学的,甚至历史小说也读。他说这些书让他发现,做餐馆不是只有炒菜那点事,里面门道多着呢。现在他店里生意比以前好多了,不是因为菜做得多好吃,而是整个体验上了一个档次。

这个例子我特别喜欢,因为它说明读书这事儿,真的不分人。不管你是做什么的,什么学历,什么背景,只要你愿意读,愿意思考,书都能给你点什么。

不过话说回来,读书也不能走极端。我见过有人读书读魔怔了,天天捧着书,但就是不接地气,跟人聊天句句引经据典,让人觉得特别累。这就有点本末倒置了。读书是为了更好地理解生活,而不是逃避生活。

我自己的体会是,读书和生活得结合起来。读到某个观点的时候,想想自己经历的事,看看能不能对应上;遇到什么事情的时候,也想想书里有没有类似的讨论。这样一来一回,书里的东西才能真正变成自己的东西。

有时候我也会跟朋友推荐书,但很少直接说你一定要读这本书。因为每个人的处境不一样,需求不一样,同一本书对不同的人意义完全不同。我更愿意分享读书的感受,聊聊这本书触动我的地方,至于要不要读,那是他们自己的事。

这几年陆陆续续读了不少书,回头看看,真正记得清楚的可能也就十几本。但就是这十几本,确实在某些关键时刻帮了我。有的让我在迷茫的时候找到了方向,有的让我在焦虑的时候平静下来,有的让我在面对选择的时候更加笃定。

前段时间收拾书房,又翻出来那本毛姆的小说,封面都旧了,书页也有点发黄。我随手翻了几页,读到当年划线的地方,那种感觉很奇妙,就像遇到一个老朋友,虽然好久不见,但一聊起来还是那么亲切。

我想,这可能就是读书最大的意义吧。它不会让你一夜之间变成另一个人,也不会解决你所有的问题,但它会在你的生命里慢慢积累起一些东西,在某个时刻,这些东西会冒出来,给你一点力量,一点勇气,或者一点新的可能。

说到底,读书是一件很私人的事。别人说得再好,也只是他们的体验。真正要不要读,读什么,怎么读,还得自己去摸索。不过如果你问我建议,我就一句话——试试看吧,找本看起来有点意思的书,认真读完它,看看会发生什么。也许什么都不会发生,也许会有点不一样,谁知道呢。

反正对我来说,读书已经变成一种习惯了,就像每天要吃饭睡觉一样自然。不读的话,总觉得少了点什么,心里空落落的。这种感觉说不太清楚,但我知道,那些书已经变成我生命的一部分了,支撑着我,陪伴着我,让我在这个复杂的世界里,能够稍微从容一点,坦然一点。

合十。如夜话,至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