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盛的痛与梦:凡杀不死我的,必使我更强大
2025-11-27
前两天有个做投资的朋友问我,说你怎么看那些三十来岁就财务自由了还拼命工作的人,是不是有病。我当时就想起一个人来,傅盛。
这人的故事我前几年听过一耳朵,那会儿就觉得挺传奇的,小镇青年北漂住地下室,后来做了猎豹的CEO,带公司去美国上市了。听着就像那种励志鸡汤文里的套路,对吧?但前段时间我又翻到他的一些采访,看完之后那感觉完全不一样了。
不是那种热血沸腾的不一样,是那种……怎么说呢,就像你以为自己看懂了一个人,结果突然发现,你之前看到的都只是表面。
他那个年代从山东一个不太出名的学校毕业,带着三四百块钱来北京。这种开头现在听着都老套了,但你想想那是二十多年前,那时候北京房租也不便宜,三四百块能干嘛?我估计也就够一个月房租加吃几顿面条。
我记得他说过,刚来北京没多久就生病住院了。这事要是搁在别人身上,可能就是个小插曲,看个病,好了继续打工。但他在医院里碰上的一件事,后来成了他整个人生的一个……我也不知道该叫什么,转折点?还是说是一个种子?
病房里有个病人,器官快不行了,得做移植手术。手术费四十万,在那个年代这是天文数字。那人是北京本地的工薪阶层,把所有亲戚都叫来了,还有他正在读初中的儿子,签了个借款协议。大概意思就是,万一人没了,儿子长大了把钱还上。
协议签完了,人转到另一个科室准备做手术。过了一个礼拜,那人又回来了。傅盛问他怎么不做了,那人说才知道手术是四十万,但后面终身抗排异还得再花四十万。他说,做不起了。
做不起了。这三个字说出来很轻,但你想想那是什么感觉?就是等死了。
傅盛当时看着那个病人,就像看到自己的未来一样。因为那会儿他自己家里负债几十万,他父母在南方创业失败了,全家就他一个人有收入,每月才几千块。他说有一次坐在长城上,看着太阳落山,就哭了。
这个场景我脑补了好久。一个二十来岁的年轻人,坐在长城上哭。不是那种矫情的哭,是真的害怕。怕自己哪天也像那个病人一样,怕家里人出事了拿不出钱。
我以前也听过类似的故事,但大多数人讲到这里就开始升华了,什么"从此发奋图强",什么"立志改变命运"。但傅盛后来说的一句话让我印象特别深——他说那种恐惧伴随了他很多年,那就是他工作的全部原动力。
注意啊,他说的是"全部"。不是一部分,不是主要,是全部。
这就不太一样了。因为恐惧这个东西,它不是那种能让你热血沸腾的情绪。恐惧是冷的,是会让人缩起来的。但他偏偏说,这个冷冰冰的东西,成了他最大的动力。
我自己想了想,好像也能理解一点。因为恐惧是真实的啊。那种害怕是刻在骨子里的,不是鸡汤文里的那种"我要成功",而是"我不能失败"。这两个的驱动力完全不是一个级别的。
后来他去了几家公司,做得都还不错。但真正让他崩溃的,不是没钱,是从360出来那次。
这段我之前也听说过一些,但都是那种八卦新闻的版本,什么撕逼啊,什么内斗啊。直到看到他自己说的,才知道那对他来说意味着什么。
他说自己从小到大都挺顺的,虽然高考没考好,但大学里办了协会,拿了三好学生。他一直以为这个世界的规则很简单——你努力,你善良,世界就会善待你。
这个想法是不是很天真?但说实话,我们很多人不也是这么想的吗?至少在经历一些事之前是这样。
从360出来之后,他发现世界完全变了。那些曾经朝夕相处的人,不明真相的人,用很低劣的语言攻击他。更绝的是,他帮一个产品从零做到全国PC覆盖率超过百分之五十,颠覆了整个安全格局,结果离职后股份被强制回收了,还被告剽窃产权、吃里扒外。
他说自己在很多场合都哭过。不是装的,是真的太伤心了,因为完全没想到会是那样的结局。
我看到这段的时候,突然想起我一个朋友的经历。他之前在一家公司干了五六年,兢兢业业的,结果因为站队问题被踢出来了。他当时跟我说,最难受的不是失去工作,是那种被背叛的感觉。你以为大家是兄弟,是战友,结果人家转头就能把你卖了。
这种痛不是身体上的痛,是那种……你的世界观被推翻了的痛。
傅盛当时的合伙人都觉得他撑不下去了,因为他之前没受过这么大的委屈。公关部也不让他在微博上说话,说你不能显得自己那么能吵架。
但他还是忍不住。有人在微博上骂他,他就回一句——你懂个屁。
我看到这个细节的时候笑了。因为这才是真实的人啊。不是什么大度的企业家,不是什么高情商的成功人士,就是一个被惹急了的普通人。
但也就是这些经历,让他后来变得不一样了。猎豹上市那天,有记者问他上市意味着什么。他说很激动,但也觉得这个世界很奇怪——上市前都是骂他的,上市后突然都说他怎么怎么样。
他说,我需要你说吗?
这句话听着有点狂,但我觉得挺真实的。因为经历过那些之后,他大概是真的不在乎别人怎么看了。或者说,他在乎的东西变了。
但这里有个有意思的地方。猎豹上市之后,他嘴上说不在乎股价,但心里其实还是在意的。因为他是个好强的人,看着股价跌,内心是崩溃的。
他说他每次见到同等收入公司的CEO,都要跟人家算一遍。我们收入和你们一样高,增长率比你们还要高,你们有的还亏了好几个亿,我们挣了好几个亿,凭什么你们股价是我们的几倍?
后来他问分析师,为什么估值这么不公平?分析师说,因为国外有类似的公司,市值上百亿美金,他们被市场证明过了,而你们没有。没有人相信一家中国公司,真的可以把国际化做起来。
傅盛说他们发了四次财报,每次都超出预期,但每次发财报当天股价都跌。他说那感觉就像一个孩子,认认真真把答案写上去了,结果给你打了个零分。
这段我看了好几遍。因为这里面有种很复杂的情绪。他一方面说自己不在乎外界评价了,但另一方面又为股价的不公平感到愤怒。这不矛盾吗?
我后来想明白了,不矛盾。因为人不是机器,不可能真的做到完全不在乎。他在乎的不是别人说他好还是不好,他在乎的是——凭什么我做得这么好,你们还是不认可?
这种在乎,其实还是那个好强的傅盛。只不过他现在在意的不是虚名,是自己付出的努力有没有得到应有的回报。
但慢慢的,他好像又想通了一些事。
他说,你只有真正努力过,你才知道这个世界长什么样,你才知道这个世界是怎样真实地存在。所有的努力,都是让你知道这个世界本来的样子。
这句话乍一听好像挺虚的,但你细想想,还挺有道理的。
我们大多数人看到的世界,其实都是被过滤过的。被我们的认知过滤,被我们的经历过滤,被我们周围的人过滤。你以为你了解这个世界,但其实你只是了解你能看到的那一部分。
只有当你真的去努力了,去尝试了,去经历了那些痛苦和挫折,你才会发现,原来世界是这样的。原来人性是这样的,原来规则是这样的,原来成功是这样的。
傅盛说他读《乔布斯传》,最感动的一件事是乔布斯生命快结束的时候还在坚持上班。为什么?肯定不是为了攀比,不是为了钱。即便只剩一点点时间在这个世界上,他还希望更好地了解这个世界。
这个解读我第一次看的时候觉得有点扯,因为很多人会说,乔布斯那是工作狂,那是放不下苹果。但现在再想想,好像也能理解。
因为当你真的投入到某件事里,投入到极致的时候,你获得的不只是结果,还有对这个世界的理解。这种理解是任何书本、任何导师都教不了你的,只能靠自己去体会。
他还提到《平凡的世界》里的孙少平。村里老头劝他回去娶老婆生孩子盖房子,但孙少平说,我不能让我的一辈子就像村口那些老头一样,每天吹嘘的都只是年轻时能多吃几碗饭,因为他们只有这些可以回忆了。
这个例子我很喜欢。因为这不是说老头的生活不好,而是说,如果你有机会去看更大的世界,为什么要把自己局限在一个小地方?不是说小地方不好,是说人生可以有更多可能性。
傅盛说,当他真正想清楚这些的时候,他才知道,虽然有过恐惧,有过委屈,但那些都不重要了。因为那些人跟他的世界已经离得越来越远了。
这个"离得远"不是指物理距离,是指精神层面的。当你真正成长了,真正看到了更广阔的世界,那些曾经伤害过你的人、那些曾经困扰过你的事,就自然而然地变得不重要了。
不是你原谅了他们,也不是你忘记了,而是你的世界变大了,那些东西在你的世界里占的比重变小了。
他说有一次开会,本来只是想讨论怎么从二十亿美金变成一百亿,结果话题过半,大部分人开始谈起内心的梦想、人生的挑战、经历过的困难。那一刻他被感染了。
他以前总觉得世界就是自己看到的那个样子,身边几个人,旁边几棵树,住着那个小房子。但当有一天他走出这个小环境,他发现世界这么广阔,有这么多拥有梦想的人,有这么多为了梦想不顾一切的人。
他说,这就是他不顾一切去努力的原因。
我看到这里的时候,突然想起开头那个朋友的问题——为什么有些人财务自由了还拼命工作?
可能就是因为这个吧。不是为了钱,不是为了证明给谁看,是因为他们真的爱这个世界,真的想去发现人生当中那些美好的东西。
这听起来有点虚,但我觉得这才是真的。因为当你经历过足够多的痛苦,见识过足够多的黑暗,你反而会更加珍惜那些美好的东西。不是天真的珍惜,是清醒的珍惜。
傅盛四十岁生日的时候,他父亲给他写了封信。信里说,从山城挤进世界级的大城市,从名不经转的大学生,带领众多博士生团队,从跟随潮流到走在潮流前端,这就是当年那个小婴儿四十年的历程。
我想象不出他父亲写这封信时的心情,但我能想象傅盛读这封信时的心情。因为这封信里有他所有的经历,所有的痛苦,所有的挣扎,也有所有的骄傲。
这个故事最让我触动的不是傅盛有多成功,而是他对自己经历的那种坦诚。他没有粉饰那些恐惧,没有美化那些痛苦,也没有把自己塑造成一个永远正确、永远强大的形象。
他就是一个普通人,会害怕,会哭,会在微博上怼人,会为股价崩溃。但也正是这些真实的情绪,让他的成长显得格外有力量。
我们总是喜欢看那种一帆风顺的成功故事,或者是那种绝地反击的爽文。但真实的人生不是这样的。真实的人生是你努力了很久,结果还是被人误解;是你做对了所有事情,股价还是跌;是你以为自己已经足够强大了,结果还是会在某个瞬间崩溃。
但这才是真的啊。
傅盛的故事告诉我们的不是"只要努力就一定成功",而是"努力本身就是意义"。因为努力让你看到了世界真实的样子,让你变成了一个更真实的人。
至于结果,那是另一回事了。
我前两天还看到一个细节,说傅盛原来是个胖子,一百八十斤那种。后来有个跑马拉松的朋友问他,你怎么能允许自己胖成这样?他就花了三个月,减肥四十斤。
这个细节看着不起眼,但我觉得挺说明问题的。因为一个人能够在三个月内减四十斤,靠的不只是毅力,还有那种"我一定要做到"的执念。
而这种执念,可能就是从医院那个病人开始的,从360的背叛开始的,从股价的不公平开始的。所有那些痛苦和挫折,没有把他打垮,反而让他变得更强大。
不是那种表面的强大,是内心真正的强大。
现在回想起来,"凡杀不死我的,必使我更强大"这句话,不是一句口号,是一个过程。是你在经历那些痛苦的时候,一点一点地理解这个世界,一点一点地理解自己,一点一点地变成一个不一样的人。
这个过程不浪漫,不热血,甚至不励志。但这个过程是真的。
合十。如夜话,至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