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尘阁日记

无尘阁日记

乔布斯遗失16年的采访:A级人才的自尊心,不需要你呵护
2025-11-27

前两年疫情那会儿,我跟一个做产品的朋友吃饭,聊到团队管理的事。他那时候刚升到总监,手底下带了二三十号人,挺烦恼的。他说有个下属,技术确实不错,但每次开会提意见,那人脸色就不太好看,有一回当场就甩脸子走了。朋友问我该怎么办,我当时也没啥好办法,就说要不先缓缓,慢慢沟通呗。

后来过了大半年,他又跟我说起这事,说那个人最后还是走了。走之前跟他聊了一次,那人说了句话,我记得特别清楚,大意是「你们这儿太客气了,我反而不知道自己到底行不行」。

我那会儿突然想起来,好些年前看过一段采访,说的是乔布斯那些事。那段采访据说丢失了十几年,后来又在车库里翻出来的。里面有句话我印象特别深,乔布斯说A级人才的自尊心,根本不需要你去呵护。

当时我听到这话,其实是有点懵的。因为按我们平时的理解,越是厉害的人,不是应该越敏感吗?后来慢慢琢磨,好像又不是那么回事。

我自己做内容这些年,带过一些人,也被人带过。回头想想,那些真正让我成长的时刻,往往不是被夸的时候,而是被人指出问题的时候。而且最好的那种指正,不是拐弯抹角的,而是直接告诉你「这里不对」「你得改」。

前年有个小朋友给我发稿子,写得挺用心的,但就是感觉不太对劲。我来回看了两三遍,发现问题在结构上,逻辑链条断了。我直接跟他说「你这个推理过程跳得太快,中间缺了一大块,读者跟不上」。当时他沉默了好一会儿,我还担心是不是说重了。结果第二天他重新交上来的稿子,明显顺畅多了。后来他跟我说,其实那一晚他挺难受的,但想明白之后反而觉得踏实,因为至少知道问题在哪儿了。

这让我想起另一件事。大概是五六年前吧,我还在一家公司做新媒体运营,那时候团队里有个特别能干的设计师。她做图特别快,审美也在线,但有个毛病,就是总喜欢加一些花里胡哨的元素。有一回做活动海报,她加了好多装饰性的东西,看着热闹,但信息传达不清楚。

当时我们主管看了之后,直接说「这不行,重做」。没解释为什么,就让她重做。设计师当场脸就拉下来了,觉得自己的专业被否定了。那天下午气氛挺尴尬的,她一直憋着没说话。晚上快下班的时候,主管把她叫到会议室,拿出几个竞品的海报,一张一张分析,说为什么人家的信息层级清晰,视觉动线流畅。聊了大概有一个多小时吧。

后来这个设计师跟我说,她那天其实特别想走人的,但听完那一个多小时的分析,突然觉得自己之前确实想得太简单了。她说「我以为主管是故意刁难我,其实人家是真的懂,而且愿意花时间教我」。

这两件事放在一起看,我慢慢理解了乔布斯那句话的意思。真正厉害的人,他们在乎的不是你说话好不好听,而是你说的对不对。他们要的不是安慰,而是真相。

但这里有个前提,就是你得真的懂。如果你自己都稀里糊涂的,光会批评不会指路,那就是另一回事了。那不叫直接,那叫耍流氓。

我见过一些领导,特别喜欢摆出一副「我说话就是直」的姿态,张口闭口就是「你这不行」「那不对」,但问他怎么改,他又说不出个所以然来。这种人其实最讨厌,因为他们打着直接的旗号,干的是偷懒的事。

真正的直接,是建立在专业能力之上的。你得先证明自己确实看得比别人深,想得比别人透,然后你的批评才有分量。不然就是瞎指挥。

前段时间我在整理以前的笔记,翻到一段话,好像是某个企业家说的,大意是「批评要具体到让对方无法反驳」。这话听着有点狠,但仔细想想确实是这么回事。如果你的批评模模糊糊的,对方当然会觉得你是在找茬。但如果你能清清楚楚地指出问题在哪一步,为什么这一步有问题,应该怎么改,那对方就算当时不爽,事后也会服气。

这让我想起做内容的时候常遇到的一个情况。有些作者特别玻璃心,你指出他的问题,他立刻就炸毛,觉得你是在否定他整个人。但也有些作者,你越是直接地指出问题,他反而越感激,因为他知道你是在帮他进步。

这两种人的区别在哪儿呢?我后来想明白了,区别在于他们对自己的认知。前一种人,其实对自己没那么自信,所以需要用外在的认可来支撑自我价值感。你批评他的作品,他会觉得你在否定他这个人。而后一种人,他们对自己的底层能力是有信心的,所以你指出某一次作品的问题,他不会觉得这是在否定他,而是会当成一次改进的机会。

乔布斯那段采访里还说过一句话,说他是那种只想成功不在乎是非的人,只要别人拿出可信的事实,五分钟内他就能改变观点。这话乍一听好像挺狂的,但其实是另一种谦逊。他不是不在乎对错,而是不在乎自己之前是不是错了。

这让我想起小时候学数学的事。那时候有道题做错了,老师让我重新做,我特别不服气,觉得自己明明是对的。后来老师拿着答案一步一步给我演算,我才发现是自己理解错了。但当时我就是不愿意承认,觉得承认错了就是丢脸。现在回想起来,那会儿真是蠢得可以。承认错误哪里丢脸了?改正错误才是真本事。

这几年做内容,我慢慢养成一个习惯,就是每次写完东西,都会找几个人看。不是找那种会客套的,而是找那种敢说真话的。有时候他们指出的问题,我当时会觉得「也没那么严重吧」,但冷静下来再看,确实是问题。

有一回我写了篇关于个人成长的文章,自我感觉还不错。发给一个做编辑的朋友看,她直接回了一句「你这篇像是拼凑出来的,没有真实的东西」。我当时看到这话,心里咯噔一下,因为她说中了。那篇文章确实是我东拼西凑攒出来的,没什么真情实感。我当时想着反正也能过得去,但她一句话就戳破了。

后来我把那篇推翻重写了,从自己真实的经历出发,写得虽然没那么漂亮,但至少是真的。发出去之后反响还不错,有好几个读者留言说「这篇接地气」。

这件事给我的触动挺大的。有时候我们以为自己隐藏得很好,但真正有眼光的人,一眼就能看穿你在糊弄。与其被读者在心里骂一句「又是一篇水文」,不如一开始就被人指出来,重新做。

但话说回来,能做到这一点的前提,是你得真的想把事情做好。如果你只是想混日子,那别人说什么你都会觉得是多管闲事。

我见过一些人,每天上班就是完成任务,不求有功但求无过。你跟他说这里可以改进,他第一反应不是「怎么改」,而是「为什么要改」「现在这样不也行吗」。这种心态下,别说A级人才了,连B级都做不到。

所以乔布斯说的那套东西,其实是有适用范围的。它适用于那些真正想把事情做到极致的人,不适用于混日子的人。

前两天跟一个做设计的朋友聊天,他说现在带团队最难的,不是教人技术,而是改变人的心态。有些人技术其实还可以,但就是不愿意多花心思,总觉得「差不多就行了」。你跟他说这个细节还可以再打磨打磨,他会觉得你吹毛求疵。

这让我想起很多年前看到的一个故事,好像是日本的寿司之神小野二郎,八十多岁了还在捏寿司。有人问他为什么不退休,他说「我还在进步」。这话听着有点夸张,但细想又觉得挺真实的。真正追求极致的人,永远不会觉得自己已经到头了。

这跟A级人才的自尊心有什么关系呢?我觉得关系挺大的。那些追求极致的人,他们的自尊不是建立在「别人觉得我很厉害」上,而是建立在「我确实在变得更厉害」上。所以你指出他的不足,他不会觉得被冒犯,反而会感谢你,因为你帮他看到了进步的空间。

但这里还有一个问题,就是批评的方式。有些人以为直接就是粗暴,张嘴就是「你这什么玩意儿」「做得跟屎一样」。这不叫直接,这叫没教养。

真正有效的批评,应该是对事不对人的。你要指出的是工作成果的问题,而不是人格的问题。「你这个方案逻辑有漏洞」跟「你这人做事就是不靠谱」,这是两码事。前者是就事论事,后者是人身攻击。

我以前有个同事,特别会提意见。他每次指出问题的时候,都会先说一句「这个想法的出发点挺好的」,然后再说「但是执行层面可能需要调整」。这种说话方式,既不会让人觉得被全盘否定,又能把问题说清楚。

当然,也不是所有人都喜欢这种方式。有些人就是喜欢直来直去的,你跟他拐弯抹角反而会让他觉得虚伪。所以这事儿还得看人,看对象。

但不管怎么说,核心还是那句话,A级人才的自尊心,不需要你用恭维和客套去呵护,但需要你用专业和真诚去对待。

这让我想起另一件事。去年年底的时候,我们团队做年终复盘,有个小朋友提了个问题,说「为什么我总觉得自己没什么进步」。当时气氛有点沉重,因为这个问题触及到了很多人的痛点。

后来我们一起分析,发现问题出在反馈机制上。这个小朋友平时做的东西,领导要么说「挺好的」,要么就不说话。没有具体的反馈,她自己也不知道哪里做得好,哪里还有欠缺。时间长了,就会陷入一种迷茫的状态,不知道自己到底在进步还是在原地踏步。

这其实是很多公司的通病。大家都怕得罪人,怕批评了员工之后,员工心态崩了或者直接离职。所以宁愿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反正能交差就行。但这种做法,对真正想成长的人来说,其实是最大的不负责任。

我记得那次复盘之后,我们调整了反馈机制。每个项目结束,都要开一个复盘会,不是走形式的那种,而是真的坐下来讨论,哪些地方做得好,哪些地方还可以改进。刚开始大家都挺不适应的,因为习惯了一团和气。但慢慢地,气氛就变了,大家开始习惯说真话,也习惯听真话。

这个过程当然不是一帆风顺的。有一回我们讨论一个活动方案,负责的同事听了大家的意见之后,当场就红了眼眶。当时我们都挺意外的,以为是说重了。后来她说「不是你们说得重,是我自己心里也知道没做好,但一直不愿意承认」。

这个场景让我印象特别深刻。很多时候,别人指出的问题,其实我们自己心里也清楚,只是不想面对而已。而真正的成长,往往就是从面对自己的不足开始的。

乔布斯那段采访里还提到一个细节,说他们团队里有音乐家、诗人、艺术家、动物学家、历史学家,这些人也懂计算机,所以才做出了那么好的产品。我觉得这里面有个很重要的点,就是多样性。

一个团队如果全是同一种人,就很容易陷入思维定式。但如果有不同背景的人聚在一起,互相碰撞,反而能激发出更多可能性。

这让我想起做内容的时候常遇到的情况。有些选题,我自己觉得挺有意思的,但发出去反响平平。后来找读者聊,才发现我关注的点,跟大部分人关注的点根本不在一个频道上。

这种时候就需要有人提醒你,把你从自己的思维惯性里拉出来。而那些能提出不同意见的人,往往就是团队里最宝贵的财富。

但前提还是那句话,你得营造一个能说真话的氛围。如果每次有人提不同意见,就被当成是在找茬,那慢慢地,就没人愿意说真话了。

我见过一些团队,领导特别独断,自己说什么就是什么,不允许别人反驳。这种团队刚开始可能推进得很快,因为不用讨论,领导一锤定音就完事了。但时间长了,问题就会越来越多,因为没有人敢指出方向错了。

这又回到了那个老问题,谁来承担责任。如果一个团队里,只有领导一个人在做决策,那责任当然也只能领导一个人扛。但这样的话,团队其他人就成了执行机器,没有参与感,也不会有归属感。

真正好的团队,应该是每个人都能对结果负责的。你不只是完成任务,而是真的关心这件事做得好不好。这种状态下,大家才会主动去思考,去提意见,去推动事情往更好的方向发展。

这让我想起前几年看到的一个案例,好像是某个互联网公司的产品团队。他们有个规矩,每次产品上线前,团队里任何人都可以提出「一票否决」。只要有人觉得产品还没准备好,就可以叫停,哪怕是实习生也行。

这个规矩听着挺冒险的,万一有人滥用怎么办?但据说他们运行得挺好,因为大家都知道这个权利很重要,不会轻易使用。而且一旦有人提出否决,团队就会坐下来认真讨论,到底问题出在哪儿。

这种机制其实就是在鼓励大家说真话,而且是让每个人都对产品负责。你不是被动地接受任务,而是主动地参与决策。这种参与感,会让人更有主人翁意识。

但话又说回来,这种机制也不是适用于所有团队的。如果团队成员本身能力参差不齐,或者大家对产品的理解不在一个层面上,那这种民主反而会变成扯皮。所以还是那句话,你得先有一群靠谱的人。

乔布斯说的对,找到几个A级人才,他们就会自己扩大团队。因为优秀的人不愿意跟平庸的人合作,他们会主动去找同样优秀的人。这是一个正向循环。

但反过来也一样,如果你的团队里混进了太多混日子的人,那些真正想做事的人就会觉得憋屈,慢慢地他们就会离开。这是一个负向循环。

所以作为管理者,你的首要任务不是让每个人都开心,而是让那些真正能创造价值的人留下来。这听着有点残酷,但确实是这么回事。

我以前总觉得,带团队就是要照顾所有人的情绪,谁都不能得罪。但后来发现这根本做不到,而且也没必要做到。你不可能让所有人都满意,总有人会觉得你偏心,会觉得你不公平。

与其花大量精力去平衡各种情绪,不如把精力放在怎么把事情做好上。那些真正想做事的人,自然会理解你的选择。而那些只会抱怨的人,你再怎么解释也没用。

这让我想起前段时间一个朋友的困扰。他们公司有个老员工,资历挺老的,但能力确实跟不上了。领导想让他换个岗位,他死活不愿意,觉得这是在贬低他。最后闹得挺僵的,那个人愤而离职,还在网上发了一堆牢骚。

我朋友问我这事儿处理得对不对,我说没有绝对的对错。从公司角度看,让不合适的人待在不合适的位置上,对公司对个人都不是好事。但从那个员工的角度看,他觉得自己被抛弃了,这种感觉确实不好受。

这种情况下,谁来承担责任呢?我觉得责任在双方。公司有责任提前做好人才梯队建设,不要等到不得不换人的时候才发现没有合适的人选。员工也有责任不断提升自己,不要觉得进了公司就可以躺平了。

但现实往往是,很多公司平时不做人才培养,等到需要的时候才发现人手不够。而很多员工也确实是混日子的心态,能少干一点就少干一点。这两种情况碰在一起,就会产生矛盾。

我不知道有什么完美的解决办法,但至少可以做到的是,把话说清楚。不要含糊其辞,不要让人猜来猜去。该调整就调整,该培养就培养,该淘汰就淘汰。这样至少大家心里有数,不会觉得被蒙在鼓里。

这又回到了最开始那个话题,A级人才的自尊心。为什么他们的自尊心不需要呵护?因为他们要的不是虚假的安慰,而是真实的反馈。他们希望知道自己到底做得怎么样,哪里好哪里不好,接下来该往哪个方向努力。

这种心态其实挺可贵的。大部分人都活在自欺欺人的舒适区里,不愿意面对自己的不足。但真正厉害的人,他们会主动去寻找自己的盲区,主动去接受批评和挑战。

我记得以前看过一个说法,好像是某个心理学家提的,说人的成长有几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不知道自己不知道」,就是那种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状态。第二个阶段是「知道自己不知道」,这个阶段最痛苦,因为你意识到自己有很多不足,但又不知道怎么改进。第三个阶段是「知道自己知道」,就是你已经掌握了某些技能,而且知道自己掌握了。第四个阶段是「不知道自己知道」,就是某些东西已经变成你的本能了,你都不用思考就能做好。

大部分人停留在第一或第二阶段。而那些A级人才,往往能够快速地从第二阶段过渡到第三、第四阶段。他们不会在「知道自己不知道」这个阶段停留太久,而是会主动去学习,去改进。

这个过程当然是痛苦的。没有人喜欢被指出不足,没有人喜欢面对自己的失败。但如果你想成为更好的自己,这个过程是必须经历的。

我自己这些年做内容,失败的次数比成功的次数多得多。有些选题自以为很好,做出来之后发现根本不是那么回事。有些文章写到一半发现逻辑不通,只能推倒重来。还有些时候,明明很用心地做了,但就是没人看。

这种时候确实挺打击人的。你会怀疑自己是不是不适合干这行,会想是不是该放弃了。但如果你能熬过这个阶段,回过头来看,那些失败其实都是财富。因为它们让你知道了什么是不管用的,什么是需要避免的。

乔布斯那段采访里说,他经常承认错误,没什么大不了的。我觉得这话说得特别好。承认错误不丢人,不承认错误才丢人。因为不承认错误,就意味着你在自欺欺人,就意味着你放弃了改进的机会。

这让我想起以前带过的一个实习生。他刚来的时候特别好学,每次我指出问题,他都会记下来,下次就不会再犯同样的错误。但过了一段时间,他开始变得有点油滑了,我指出问题,他表面上答应得好好的,但下次还是老样子。

后来我找他聊了一次,问他是不是遇到什么困难了。他犹豫了很久,才说「我觉得自己已经做得挺好的了,为什么还总是被挑刺」。我当时就明白了,他陷入了一个误区,觉得被指出问题是一种否定,而不是一种帮助。

我跟他说,如果我觉得你没救了,我就不会花时间指出你的问题了,直接让你走人不就行了。之所以还会指出来,是因为我相信你能做得更好。这话说完之后,他好像想明白了什么,后来又恢复了之前那种好学的状态。

这件事给我的触动也挺大的。很多时候,我们需要的不是技巧,而是心态的调整。如果你把批评当成是帮助,你就会感激。如果你把批评当成是攻击,你就会防御。同样的话,不同的心态,效果完全不一样。

所以回到最开始那个问题,A级人才的自尊心为什么不需要呵护?因为他们的自尊建立在能力之上,而不是建立在别人的评价之上。你夸他,他不会飘飘然。你批评他,他也不会一蹶不振。他们很清楚自己的位置,知道自己哪里行哪里不行,知道接下来该往哪个方向努力。

这种状态是需要修炼的。不是说你天生就能做到,而是需要在一次又一次的挫折和反思中慢慢养成。

我现在偶尔也会回看自己以前写的东西,有时候会觉得特别尴尬,怎么当时会写出这么幼稚的东西。但转念一想,如果没有那些幼稚的尝试,也不会有现在的积累。每个人都是从不成熟到成熟的,这个过程避不开。

乔布斯说计算机是思想的自行车,能让人的能力成倍放大。我觉得批评和反馈也是一样的,它能让你看到自己看不到的盲区,能让你的成长速度成倍提升。关键在于,你愿不愿意接受,愿不愿意改变。

这几年我慢慢形成一个观念,就是不要害怕被批评,要害怕的是没人愿意批评你。如果没人指出你的问题,要么是你已经做得完美无缺了,要么是别人已经放弃你了。前者的可能性几乎为零,那答案就只剩后者了。

所以当有人愿意花时间指出你的问题时,真的应该感谢。因为这说明他还在乎你的成长,还相信你能做得更好。

当然,这一切的前提是,批评必须是建设性的,必须是基于专业判断的,必须是对事不对人的。否则就变成了发泄情绪,那就没有任何意义了。

回到乔布斯那段采访,里面还有很多值得琢磨的细节。比如他说做产品要把五千多个问题装进脑子里,要不断梳理、不断尝试,才能做出好东西。这其实说的就是那种追求极致的精神。

大部分人做事,能做到及格就不错了。但那些真正厉害的人,他们追求的不是及格,而是卓越。这两者之间的差距,不是一点点,而是天壤之别。

而追求卓越的过程,必然是痛苦的。因为你要不断推翻自己,不断尝试新的可能性,不断面对失败和挫折。但也正是这个过程,让你变得越来越强。

我不知道自己算不算A级人才,大概率是不算的。但至少我知道自己想成为什么样的人,知道自己该往哪个方向努力。我希望自己能够坦然地面对批评,能够从每一次失败中学到东西,能够不断地突破自己的局限。

这条路很长,可能一辈子都走不到头。但至少,我在路上。

合十。如夜话,至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