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敏洪:我整整自卑了10年,自卑比狂妄更糟糕
2025-11-27
那天听一个朋友聊起自己年轻时的事,说他二十来岁的时候,连进个咖啡馆都觉得心慌。不是怕花钱,就是觉得自己好像不该坐在那儿,好像周围的人都在看他,觉得他配不上那个环境。我当时就想起俞敏洪那些事。
俞敏洪的故事很多人都知道个大概,但真要细说起来,那种骨子里的自卑,可能比我们想象的要深得多。
他一九八〇年考上北大,第三次高考才考上的。报到那天,扛着行李走进宿舍,舍友还以为是搞推销的来了。这事儿要搁现在,可能还能当个段子讲讲,但那会儿对他来说,就是个实实在在的打击。从农村来的孩子,穿着打扮跟周围人都不一样,这是看得见的差距。
更难受的是那些看不见的。
有一回他去食堂,看见同学喝玉米粥,心里还纳闷,玉米粥不是喂猪的吗,怎么北大食堂也有这个。你看,连这种最基本的认知都是错位的。还有次他问舍友看什么书,人家说《第三帝国的灭亡》,他就很不理解,上英语系看这个干嘛。舍友那个眼神,他说自己一辈子都忘不了。
我有时候想,那是一种什么样的眼神呢?可能也不是故意要看不起谁,就是那种——你怎么连这个都不知道的惊讶吧。但这种惊讶,对一个本来就自卑的人来说,就像是在伤口上撒盐。
俞敏洪会游泳,但只会狗爬式。老师看了哈哈大笑,说从没见过狗爬能游这么快的。老师可能就是随口一说,甚至是夸他,但他听着就是难受,觉得无地自容。
你看,自卑这东西,它不讲道理的。别人的一句玩笑话,一个平常的眼神,在他心里都能放大成对自己全盘的否定。
那几年他基本就是一个人过的。徐小平后来调侃说,我是北大团委文化部长,王强是艺术团团长,俞敏洪呢,观众。而且还是大礼堂角落里站票的观众。
前几年俞敏洪在一次分享里说,他后悔年轻时没做过两件事。第一是没参加学生活动,没竞选过学生干部。第二是没谈过恋爱。
他说他当时是这么想的,去竞选学生干部,百分之八十的可能都是失败,失败了被人知道了还丢面子,那还不如不竞选。至于谈恋爱,他说难道我不想吗,但我觉得我去追女生,人家肯定会说,你这头猪也敢追我,真是癞蛤蟆想吃天鹅肉。要真遇到这种情况,我除了上吊和挖个地洞跳进去,还能干什么。
所以他的逻辑就是,为了避免失败,干脆什么都不干。
这个逻辑听起来很荒谬,但其实很多人都这么想过。我自己也有过类似的时候,大学那会儿,看见喜欢的姑娘,连话都不敢多说一句,就怕说错了,怕人家觉得我无聊,怕人家笑话我。最后当然是什么都没发生,连被拒绝的机会都没有。
俞敏洪后来说,他在北大丢了整整五年美好时光。他说他现在才明白,什么都不敢干,才是最大的失败。
这个自卑,他用了十年才走出来。十年啊,不是十天十个月,是整整十年。
他说一直到自己做了新东方,有了钱,最后发现自己居然有能耐把徐小平和王强从美国很好的岗位上拉回来一起创业,他才开始对自己有了内心的认可。有了他们的鼓励,他才算是从自卑里摆脱出来。
我听到这段的时候,其实挺感慨的。你想啊,一个北大的老师,创办了新东方,按理说早就该自信了吧,但他自己说,要到能把朋友们拉回来的那一刻,他才真正认可自己。
这说明什么呢?说明自卑这东西,它不是靠外在的成功就能简单抹掉的。它需要你内心真正接受自己,需要有人真正认可你,需要你做出一些连自己都觉得不可能做到的事情。
俞敏洪后来总结过一句话,我觉得特别对。他说,一个自卑的人,一定比一个狂妄的人更糟糕。
为什么这么说呢?
他的解释是,一个狂妄的人,也许还能抓到他生活中本来不是他的机会。但自卑的人,永远会失去本来就属于他的机会。
这话听着有点绕,但你细想就明白了。狂妄的人,他敢去试,敢去争,哪怕那个机会本来不属于他,他也可能凭着一股子胆量拿下来。但自卑的人呢,哪怕机会就摆在面前,他也不敢伸手去拿。
因为自卑,你就会害怕。害怕失败,害怕别人的眼光,觉得周围人都在用讽刺打击侮辱的眼神看你,所以你不敢去做。你用一个本来不应该贬低自己的理由贬低自己,然后就失去了勇气,这个世界上所有的门,就都对你关上了。
我有个表弟,前两年大学毕业,找工作的时候特别纠结。看到好的岗位,他说我肯定不行,人家要求那么高,我去了也是白费。看到差一点的岗位,他又说这个不好,去了没前途。最后就一直拖着,拖了大半年才勉强找了个工作,还是家里人托关系找的。
他不是能力不够,是他压根就不相信自己行。这种不相信,比能力不够更可怕。
俞敏洪从北大辞职出来办培训班的时候,也经历过这种恐惧。他说自己当时是北大快要成为教授的老师,一下子变成穿着破军大衣,拎着浆糊桶,到北大里面贴小广告的人。他内心充满恐惧,想着这里都是自己的学生啊,要是被看见了多丢人。
果然学生就遇上了。学生说,俞老师你在这贴广告啊。他就说,是啊,从北大出去自己办个培训班,自己贴广告。
但学生的反应出乎他意料。学生说,俞老师别着急,我来帮你贴。而且说,我不光帮你贴,我还在这看着,不让别人给盖上。
那一刻他突然就明白了,原来学生并没有用贬低的眼神看他,只是很自然地说,我来帮你。
他说,这个世界上,只有你克服了恐惧,不在乎别人的眼光,你才能成长。
这话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太难了。我们有多少事情,是因为不敢所以没去做的?有多少可能性,是因为害怕失败所以从一开始就放弃了?
但话又说回来,怎么才能从自卑走向自信呢?
俞敏洪说他做了两件事。
第一个是自我思想解放。说白了就是,我不跟你们比了。自卑的根源就是总跟别人比较,当你意识到我就是我,我跟别人不一样的时候,你就不会去比成绩比才能比其他东西,自卑的感觉就会慢慢减少。
这个我特别有感触。我以前总爱跟人比,看见同学买了新手机,我就想我怎么还用着旧的。看见朋友升职了,我就想我怎么还在原地踏步。比来比去,就越比越难受,越比越觉得自己不行。
后来有一天我突然想明白了,人家是人家,我是我,人家有人家的路,我有我的活法。这么一想,心里就轻松多了。不是说不上进了,是说不用什么都跟别人一样,不用活成别人期待的样子。
第二个是要建立自信的支撑点。
什么叫支撑点呢?就是你要在某个方面做到跟别人一样好,甚至比别人更好。
俞敏洪在北大最后两年,就拼命背单词。背到毕业的时候,他的词汇量已经是全班第一了。有同学来问他单词,他不用查字典就能解释,同学们就开始用赞赏的眼光看他,他就这么建立了一点自信。
还有他读了大量的书,写了很多东西,大三大四的时候有些诗歌散文在报刊上发表。虽然在很多方面他还是比不上同学,但他已经有了某些自信点。
这些加起来,就把他从一个自卑的人慢慢转成了一个自信的人。他说,自从他变得自信以后,即使现在对某些领域依旧一无所知,但因为他知道自己行在什么地方,所以一直能保持自信。
我觉得这个方法特别实用。不是说要你样样都强,而是说你至少要在某一样上做到让自己满意,让别人认可。这一样东西,可以是你的工作能力,可以是你的某个爱好,可以是你待人接物的方式,什么都行。关键是你要有一个能让自己站得住脚的地方。
我有个朋友,他学历不高,工作也一般,但他特别会做饭。每次聚会他都主动下厨,做出来的菜大家都说好吃。就这么一件小事,让他在朋友圈里有了自己的位置,也让他变得越来越自信。
但这里还有个更深的问题。
很多人觉得自卑和自信是对立的,一个自卑的人没有自信,一个自信的人不会自卑。但俞敏洪说,其实只有一个从自卑走向自信的人,才会拥有真正的自信。
这话怎么理解呢?
他说我们生活中会遇到一种人,从小到大没受过什么挫折,一直很聪明,成绩很好,才华出众。这样的人一般都表现得非常自信。如果他们一辈子都顺风顺水,当然很幸福。
但大多数人不可能一直这样。不管你是天才还是全能,都一定会在未来的生活中遇到各种困境和挫折。
当这些人遇到挫折时,很多人就开始变得颓废,觉得自己一无是处,觉得社会不公,变得怨天尤人。原来整个世界的阳光都是他的,现在突然一片黑暗。
这样的人到最后,很可能因为没法面对现实中的问题,慢慢进入抑郁痛苦绝望的状态。
俞敏洪说他真的见过一些这样的人。少年得志意气风发,但等到步入社会走向中年后,发现自己人生处处是困境,最后就陷入了颓废和忧郁,觉得自己一无是处。因为少年时的自负和自傲,其实是一种表面现象,只不过是因为年少时成功来得太容易而产生的一种错觉。
这种是自负,它是虚假的自信,不是真正的自信。
怎么区分呢?
俞敏洪打了个比方。一个自信的人,假如他是一百分,他会给自己打九十到一百零五分。一个自卑的人,可能自己明明有九十分,但只给自己打六十分。那一个自负的人呢,就是明明自己只有九十分,却给自己打一百九十分。
真正的自信是什么?
是一个人对自己有深刻了解,经历了世事风云后,能够清楚地明白自己能否应付社会上各种变化和人生中的艰难困苦,同时也能够深切理解自己内心,并且把能力用到恰当地方的一种人生态度。
一个人经历过自卑,经受过打击和挫折,最后得来的自信,才是真正的自信,理性的自信。
我想起我自己那段时间。大概是毕业后的头两三年吧,工作不顺,感情也不顺,整个人就特别丧。看什么都不顺眼,做什么都没劲。那会儿我也想过,是不是我就这样了,是不是我这辈子就这么回事了。
但后来慢慢地,一点一点往前走,跌跌撞撞地也算是走过来了。现在回头看,那段时间虽然难受,但也是真的让我成长了。因为我知道了自己能承受多大的压力,知道了自己在最低谷的时候是什么样子,也知道了自己是怎么一步一步爬上来的。
这种自信,跟年少时那种觉得自己什么都行的自信,完全是两回事。前者是经过验证的,是真实的,是可靠的。后者只是一种感觉,一种幻觉,经不起风浪。
所以俞敏洪说,愿每个人都拥有自信。但我想加一句,愿每个自卑过的人,都能走向真正的自信。
因为那些自卑过的日子,那些害怕失败不敢去做的时刻,那些被人看不起被人忽视的经历,最后都会成为你的养分。它们会让你更了解自己,更清楚自己的边界在哪里,也更知道该怎么去突破那些边界。
自卑不是坏事,如果你能走出来的话。它会让你更踏实,更清醒,更能看清楚这个世界的真实面目。
但前提是,你得走出来。
怎么走?
还是那两件事。第一,别总跟人比,找到自己的节奏。第二,在某个地方做到让自己满意,建立起自己的自信点。
这两件事说起来简单,做起来需要时间,需要耐心,也需要勇气。但只要你开始做了,就已经在路上了。
俞敏洪用了十年,你可能用不了那么久,也可能需要更久。但这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在走,你在动,你没有放弃。
那个当年在北大角落里站票的观众,后来成了新东方的创始人。那个不敢跟女生说话的农村孩子,后来把留学美国的朋友们都拉了回来一起创业。
所以你看,人生真的很难说。那些你以为过不去的坎,那些你以为一辈子都改变不了的东西,只要你一直在走,总有一天会发现,原来也不过如此。
我现在有时候也会自卑,遇到特别厉害的人,还是会觉得自己不够好。但跟以前不一样的是,我知道这只是一种感觉,不是事实。我知道我有我的长处,也知道我有我的不足,但这些都是可以调整的,都是可以改变的。
这种心态,大概就是俞敏洪说的那种真正的自信吧。不是盲目的,不是虚假的,而是建立在对自己深刻了解基础上的,踏实的,可靠的自信。
合十。如夜话,至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