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尘阁日记

无尘阁日记

霍金爱摇滚:关于宇宙之王,你必须知道这10件事
2025-11-28

前两天刷到霍金的视频,那个坐在轮椅里的身影,突然就想起很多年前看过的一篇文章,讲他跟摇滚乐队合作的事儿。当时就觉得挺意外的,一个物理学家,怎么就跑去玩摇滚了。后来想想,好像也没那么意外,人嘛,总是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得多。

霍金这个人,你要说他是科学家,那肯定没错,但你要是只把他当成一个科学家,那就太片面了。他喜欢音乐,而且不是那种附庸风雅的喜欢,是真的热爱。九十年代的时候,他就跟一个英国的摇滚乐队合作过,那个乐队叫什么来着,好像是叫粉红弗洛伊德还是什么的,反正挺有名的。他们有首歌,霍金在里面唱了一句,用那种机器合成的声音,说什么人类像动物一样活了几百万年。那声音听着挺怪的,金属感很重,但又有种特别的力量。

二十年后,两千一十几年吧,他们又合作了一次。这次霍金的设备更先进了,直接读取他脸颊肌肉的抽动,然后转化成文字和声音。据说他如果突然笑起来,脸部肌肉动得太厉害,屏幕上就会出现一堆乱码。我当时看到这个细节的时候,突然觉得挺感动的,一个几乎全身瘫痪的人,还能保持这样的幽默感,这得需要多大的勇气啊。

他在那张专辑里唱的歌词,我记得有一句特别好,说人类突然学会了讲话,想象力就被释放出来了。这话听着简单,但你仔细想想,确实是这么回事。语言这个东西,它不光是用来交流的,更重要的是它让我们能够思考,能够想象那些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霍金自己就是最好的例子,他虽然失去了说话的能力,但通过那台机器,他照样能跟全世界对话。

说起来,霍金对音乐的热爱,好像不是一时兴起。有个杂志在很多年前采访过他,问他工作之余喜欢干什么,他说喜欢听各种音乐,流行的、古典的、摇滚的、歌剧的,都听。他还说喜欢跟儿子一起玩赛车游戏。你看,一个研究宇宙起源的人,生活里也会干这些很普通的事儿。

他还经常参加各种音乐活动。九十年代中期,他去过美国一个挺有名的古典音乐节,在开幕式上介绍他喜欢的一首管弦乐。那首曲子是瓦格纳写的,叫什么牧歌来着,具体名字我记不太清了。反正从那以后,他就跟很多世界级的乐团都有过合作,具体多少个我也说不准,大概二三十个吧,参与过他们的演出和专辑制作。

除了音乐,霍金还演过戏。这个更有意思,他在十几部电影电视剧里演过他自己。你想啊,一个物理学家,跑去演电视剧,这得多有趣。他演过那个什么《生活大爆炸》,还有《星际迷航》,在《星际迷航》里,他跟牛顿、爱因斯坦一起打牌,那个场景想想就觉得好玩。

还有个动画片,好像叫《辛普森一家》,美国那边挺火的。霍金在里面出现过好几次,而且都是他自己配音。据说那个剧组当年拒绝过贝克汉姆,理由是在美国知名度不够,但霍金去了好几次。这说明什么呢,说明人家看重的不是你有多出名,而是你这个人有没有意思。

霍金还有个爱好,就是打赌。但他运气不太好,基本上逢赌必输。科学史上围绕黑洞有过几次很有名的赌局,他参与了其中三次,结果三次全输了。这个倒也挺符合他的性格,敢赌,输了也认。

二零一四年世界杯的时候,他还帮一家博彩公司算英格兰队能不能赢。他研究了从七十年代末开始的所有点球,还用数学公式计算了一通,得出结论说金发球员射门准确率最高,能到八成多,秃顶的球员也不错,有七成多,深色头发的就差点,只有六成多。这个结论我不知道靠不靠谱,反正最后英格兰也没拿冠军,德国队赢了。

还有件趣事,七十年代的时候,他参加一个皇家宴会,见到查尔斯王子,结果转轮椅的时候不小心轧到人家脚趾头了。他后来在自传里写,这辈子最大的遗憾之一,就是没轧到撒切尔夫人的脚趾。你看,这种调皮劲儿,跟那些一本正经的科学家形象完全不一样。

霍金年轻的时候,身体还挺好的。他在牛津大学的时候,是赛艇队的舵手。他从小运动神经就不太好,但偏偏喜欢划船这个运动,每天下午都翘课去练。那段时间他过得挺开心的,因为在牛津,划船比赛很受重视,竞争也很激烈,他能在队里担任舵手,这让他挺受欢迎的。他的队友那时候说他是个"冒险型"男生,性格挺开朗的。

很难想象吧,现在坐在轮椅里的那个霍金,年轻时候其实是个爱运动、爱社交的人。人生的转折总是来得特别突然,二十一岁的时候,他突然发现自己系不上鞋带了,还老摔跤。去医院一查,得了一种病,叫什么肌肉萎缩性侧索硬化症,反正就是绝症。医生说他只能再活两年。

但他活下来了。而且一活就是五十多年。这中间发生了太多事儿,光是意外就不知道有多少次。九十年代初的时候,他坐轮椅过马路,被车撞了,左臂骨折,头上缝了十几针。但你猜怎么着,四十八小时之后,他又回去工作了。类似的事情经常发生,因为对他来说,光是活着就已经很麻烦了,但他从来不是为了活着而活着。

他女儿说过,霍金活得比任何健全的人都有质量。这话听着挺沉重的,但仔细想想,确实是这样。他写书、演讲、做研究,无论干什么,都能感染到身边的人。那种毅力,不是装出来的,是真正从骨子里透出来的。

说到这儿,就不得不提他的爱情。二十一岁查出病的时候,他自己都觉得完了,这辈子算是交代了。但就在检查出病之前不久,他参加了一个新年聚会,在那儿遇到了一个女孩,叫简什么来着,反正后来成了他第一任妻子。霍金说,是爱情让他重生的。

那个女孩明明知道他得了绝症,活不了几年,但还是决定跟他结婚。这得需要多大的勇气啊。婚后他们生了三个孩子,两男一女。霍金说,订婚让他的生活有了奔头,他得好好活着,得陪着妻子和孩子。

但爱情这个东西,有时候也挺复杂的。霍金自己说过,虽然有物理学博士学位,但女人对他来说,始终是个解不开的谜。这话听着有点无奈,但也挺真实的。九十年代初,他跟简离婚了,具体原因外人也说不清楚。后来他又跟照顾他的一个护士结婚了,那个护士叫伊莲。他当时挺开心的,说终于跟自己爱的人在一起了。

但这段婚姻也没维持多久,二零零六年的时候,他们也离婚了。霍金后来又跟第一任妻子简合好了,重新跟儿孙们一起生活。人生的关系,有时候就是这么绕,绕来绕去,最后又回到了原点。

说起霍金,很多人都会问,他为什么没得过诺贝尔奖。这个问题其实挺好解释的,诺贝尔物理学奖主要颁给实验物理学家,霍金的理论还停留在理论阶段,没法完全证实。但他得过的其他奖项和荣誉,已经多到数不过来了。

七十年代,他就入选了英国皇家学会,还得过教皇颁发的勋章、爱因斯坦奖什么的。七十年代末,他当上了剑桥大学的卢卡斯数学教授,这个位置特别有名,因为牛顿当年也担任过这个职位。他在这个位置上干了三十年,彻底奠定了自己在学术界的地位。二零零九年,他还得过美国总统自由勋章,那是美国最高荣誉了。

霍金来过中国三次。第一次是八十年代中期,那时候他刚做完气管手术,彻底失去了说话能力。他来中国访问了几所大学,做了学术报告。第二次是二零零二年,参加了一个国际数学家大会,在北京和杭州讲他的"M理论"。第三次是二零零六年,在香港和北京做了关于宇宙起源的演讲,那场面特别火爆,据说跟摇滚巨星的演唱会差不多。

霍金这个人,你越了解他,就越觉得他不只是一个科学家。他研究的是宇宙,但他关心的,其实是人。他说过,生命的意义不在外面某个地方,而是在我们自己的脑海里。每个人在大脑里建构的那个现实模型,就包含了我们的情感和意义。爱情、荣耀、对错,这些东西跟一张桌子、一颗星球一样,都是我们心中宇宙的一部分。

他还说,我们的大脑,本质上就是按照物理定律运作的一堆粒子,但竟然有这种奇妙的能力,不仅能感知现实世界,还能赋予它意义。所以生命的意义是什么,全由你自己来选择。这话听着挺哲学的,但也挺实在的。

有个宇宙学家叫卡尔什么根来着,说过一句话,说我们是宇宙对自己的省思。霍金很喜欢这句话。你想啊,我们这些由星尘组成的生命,竟然能够思考宇宙从哪儿来、要到哪儿去,这本身就是个奇迹。

霍金的一生,用一句诗来形容挺合适的,上帝以痛吻他,他却报之以歌。他遭受的苦难,比大多数人都要多,但他从来没有放弃过对生活的热爱,对宇宙的好奇。他证明了一件事,就是人的价值,不在于身体有多健全,而在于精神有多自由。

前几天看到有人说,霍金最了不起的地方,不是他发现了什么理论,而是他活出了一种态度。这话我挺认同的。他用自己的一生告诉我们,无论遭遇什么,都可以选择用什么样的方式去面对。你可以选择放弃,也可以选择继续,可以选择抱怨,也可以选择歌唱。

他选择了歌唱。在轮椅上,用机器合成的声音,跟摇滚乐队一起,唱出了关于人类、关于宇宙、关于存在的思考。那些声音听起来也许不够优美,但它们有力量,有温度,有一个不屈的灵魂在里面。

霍金走了好几年了,但他留下的东西还在。那些理论、那些书、那些演讲,还有那些关于他的故事,都在提醒我们,生命可以有多么顽强,人可以活得多么精彩。

他的家庭也挺有意思的,一家子都是高智商。父亲是牛津医学院毕业的,母亲学的是哲学、政治、经济,他自己就不用说了,牛津和剑桥双料,二十三岁就拿了博士学位。第一任妻子是诗歌博士,三个孩子也都很优秀,女儿是作家,学的是英语和俄语,大儿子在微软当工程师,小儿子在乐高公司做高管。

这一家人最喜欢的活动就是看书,连吃饭的时候都在看,偶尔看到精彩的地方就交流几句。但别人根本听不懂他们在说什么,因为讨论的都是宇宙、哲学、世界这些大问题。这种家庭氛围,可能也是霍金能够在那么艰难的处境下坚持下来的原因之一吧。

写到这儿,突然想起他参加过的那个零重力飞行体验。二零零七年的时候,他冒着生命危险,坐飞机体验了失重的感觉。那个时候他已经六十多岁了,身体状况也不好,但他还是想去试试,想感受一下漂浮在空中的感觉。那个视频我看过,他在机舱里漂浮着,脸上笑得特别灿烂。那一刻,他不是什么科学家,不是什么轮椅上的天才,他就是一个实现了梦想的普通人。

霍金的故事,给了我一个很大的触动。以前总觉得,人生的意义是个很玄乎的东西,需要去某个地方寻找,需要经历什么大事才能明白。但看了他的经历之后,我觉得意义这个东西,其实就在日常生活里。你喜欢音乐,那就去听,去唱,去参与;你想做研究,那就去做,去思考,去探索;你想体验失重,那就去飞,去感受,去实现。

每个人的大脑都在建构自己的现实,每个人都在赋予生活意义。霍金虽然身体被禁锢在轮椅里,但他的思想从来没有被限制过。他游历宇宙,探索黑洞,思考时间的起源,这些都是他赋予生命的意义。而我们这些健全的人,是不是更应该好好想想,自己想要什么样的生活,想要赋予生命什么样的意义。

有时候我会想,如果霍金没有得那个病,会怎么样呢。也许他会成为一个普通的物理学教授,也许会有更多的时间陪伴家人,也许会活得更轻松一些。但也许,正是因为那场疾病,他才更加珍惜每一天,更加专注于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更加深刻地思考生命的意义。

这个世界总是很讽刺的。有些东西,你失去了,反而会得到更多。霍金失去了健康的身体,失去了说话的能力,失去了很多普通人觉得理所当然的东西,但他得到了对生命更深刻的理解,得到了更坚定的意志,得到了全世界人的尊敬和爱戴。

我不是说苦难是好事,我只是觉得,面对苦难的态度,决定了你最终会成为什么样的人。霍金选择了不屈服,选择了继续探索,选择了用自己的方式活着。这种选择,才是最了不起的。

前段时间看到一个视频,是霍金生前录的,讲生命的意义。他说,你们好,我是史蒂芬·霍金,我是一个物理学家、宇宙学家,有时候还是个梦想家。虽然我行动不便,必须通过电脑发声,但我的思绪却在自由驰骋。

他说,我们的大脑包含的脑细胞,数量和银河系的星星一样多,大概一千亿个,它们之间的连接比已知宇宙里的星系还要多。这么复杂的东西,让我们能够思考,能够创造,能够赋予世界意义。

他说,意义不在外面某个地方,而是在我们自己的脑海里。生命的意义是什么,全由你来选择。

这话说得特别好。我们每个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建构着自己的宇宙,赋予着自己的生命意义。有人选择追求财富,有人选择追求知识,有人选择追求爱情,有人选择追求自由。没有对错,只有选择。

霍金选择了探索宇宙,这是他的意义。你选择什么,就是你的意义。重要的不是选择本身,而是你有没有认真对待自己的选择,有没有为之付出努力,有没有在这个过程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快乐和满足。

写到这里,突然觉得有点跑题了。本来是想写霍金的故事,结果写着写着就开始思考人生了。但也许这就是霍金的魅力所在吧,他的存在本身就是一个关于人生、关于意义、关于选择的故事。

每次想起他,我都会问自己,如果是我,会怎么做呢。如果有一天,我也遭遇了什么不幸,我能不能像他那样坚强,能不能像他那样乐观,能不能像他那样继续追求自己想要的东西。老实说,我不知道。但至少,他的故事给了我一个参照,让我知道,人可以活成那个样子。

霍金去世的时候,全世界的人都在缅怀他。不只是因为他是个伟大的科学家,更是因为他是个了不起的人。他用自己的一生,诠释了什么叫做勇气,什么叫做坚持,什么叫做热爱生命。

轮椅太小,但宇宙够大。这句话特别适合霍金。他的身体被禁锢在那张轮椅里,但他的思想遨游在整个宇宙中。他探索黑洞,研究大爆炸,思考时间的本质,这些都是常人难以想象的事情。但对他来说,这就是生活,这就是意义。

现在想想,霍金最打动我的,不是他发现了什么理论,不是他写了什么书,而是他活着的方式。他告诉我们,无论遭遇什么,你都可以选择怎么活。你可以选择放弃,也可以选择坚持;你可以选择抱怨,也可以选择歌唱;你可以选择沉沦,也可以选择飞翔。

他选择了飞翔。在轮椅上,在病痛中,在所有人都觉得他应该放弃的时候,他选择了继续,选择了探索,选择了热爱。这种选择,比任何理论都要伟大。

合十。如夜话,至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