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what you read
2025-11-28
前段时间翻手机,看到一个做投资的朋友发了条朋友圈,说他最近在重读《穷查理宝典》,配图是书页的特写,上面密密麻麻全是荧光笔划的痕迹。我当时就想起来,这哥们儿三四年前见面的时候,还在跟我吐槽芒格那套思维模型太复杂,根本用不上。现在呢,他开口闭口都是「多元思维」「能力圈」,连说话的节奏都变了,那种慢悠悠、想清楚再开口的劲儿,跟以前那个着急火燎谈项目的人判若两人。
这事儿让我琢磨了好几天。你说一个人能被一本书改变成这样,到底是书的力量,还是他本来就在找这么一本书?
我自己其实也有过类似的体验。那会儿大概是疫情那段时间吧,闲在家里没事干,就开始乱翻书。有天晚上不知道怎么就翻到了阿城的《棋王》,一口气看完,然后整个人就愣在那儿了。不是说故事有多震撼,而是那种语言,那种节制的、克制的表达方式,突然就击中了我。
之后好长一段时间,我写东西都在模仿那个调子。朋友看了说,你最近是不是看了什么奇怪的书,怎么写东西变得这么「硬」。我当时还不服气,觉得这才是真正的文学表达。后来慢慢才意识到,我已经不知不觉被那本书「占领」了。
这种被占领的感觉,其实挺可怕的。
你去观察身边的人就会发现,读什么书的人,真的会变成什么样的人。不是说性格会彻底改变,而是那种思考问题的方式、说话的腔调、甚至看待世界的角度,都会悄无声息地被重塑。
我有个做HR的表姐,前几年特别迷德鲁克,家里堆了七八本他的书,什么《卓有成效的管理者》《管理的实践》之类的。那段时间跟她聊天,她三句不离「目标管理」「组织效能」,连家里谁洗碗都要讲个「责任分配矩阵」。后来她自己也觉得太魔怔了,开始看一些心理学的书,慢慢才缓过来。但你说那些管理学的思维方式消失了吗?没有。她现在处理家庭关系的时候,还是会不自觉地用那套框架去分析问题。
这让我想起来,好像是杨绛还是谁说过的一句话,大意是读书就像串门儿,去拜访那些智者的家。这个比喻其实挺准确的,但有一点没说透——你串门串多了,就会把人家的家具往自己家搬,甚至连说话的口音都学了过来。
问题是,这样真的好吗?
我记得有次在咖啡馆,隔壁桌坐着两个年轻人在聊天。一个明显是刚读完某本成功学的书,噼里啪啦地跟另一个讲什么「延迟满足」「复利思维」「认知升级」。那个认真听的哥们儿全程在点头,还掏出手机记笔记。我当时就在想,这些词儿他们真懂吗?还是只是觉得说出来显得自己很厉害?
后来我自己也试过。看完某本书之后,刻意在工作中用书里的方法。比如说有本讲谈判技巧的,里面提到一个策略,叫什么「锚定效应」,说是要先抛出一个高价,再慢慢往下谈。我就真的照着做了一次。结果呢?对方直接扭头就走,连谈的机会都不给。
那次失败之后,我才明白,书里的东西不是拿来照搬的。或者说,照搬本身就说明你没读懂。
但话说回来,不照搬又该怎么办呢?这个问题困扰了我挺长时间的。
有天我去参加一个读书会,主题是讨论某本讲「刻意练习」的书。到场的十几个人,每个人都分享了自己的实践经验。有人说自己用这套方法练英语,有人说用来练毛笔字,还有人说用来练做饭。听起来都挺有道理的,但我总觉得哪里不对劲。
散会之后我问了其中一个看起来比较靠谱的大哥,他做投资的,已经有小几千万身家了。我说,你也信这套?他笑了笑说,信啊,但我不是全信。他说他看书有个习惯,就是看完之后一定要「晾」一段时间,让书里的东西在脑子里沉淀沉淀,看看哪些真的能用得上,哪些只是听起来很爽。
这个说法我当时就记下了。后来自己试着这么做,发现还真有用。
比如说,看完一本讲时间管理的书,里面说要把任务分成「重要紧急」「重要不紧急」之类的四个象限。刚看完的时候觉得特别有道理,恨不得马上做个表格贴墙上。但晾了两三天之后再想,发现自己根本做不到每天都这么分类,而且很多事情也分不清到底是重要还是紧急。最后我只留下了一个最简单的原则:每天只挑三件必须做的事。这个倒是一直用到现在。
所以你看,读书这事儿,真正改变你的可能不是书里说的那些大道理,而是你从书里提炼出来的、适合自己的那一小部分。
但这里又有个悖论。你怎么知道哪些适合自己?你怎么判断自己提炼出来的东西是对的?
我之前遇到过一个特别极端的例子。有个朋友,做文案的,特别喜欢看村上春树。看了两三年吧,整个人的审美都被村上化了。写什么东西都是那种「我走在街上,阳光洒下来,我想起了某个人」的调调。刚开始大家还觉得挺清新的,后来就开始烦了,因为他写什么都是这个味儿,连公司的产品文案都透着一股莫名的哀愁。
最绝的是,他自己完全意识不到这个问题。他觉得这就是他的风格,是他的个人特色。直到有次客户直接说,你这文案看着像失恋日记,我们卖的是运动鞋,不是情感咨询。他才开始反思,但那会儿已经晚了,项目黄了,他也因为这事儿被领导批了好几次。
这个故事给我的触动挺大的。它让我意识到,读书这事儿如果没有边界感,真的会出问题。你不能让一本书、一个作者完全占据你的思维空间,因为那样你就不再是你自己了,你只是某本书的复制品。
那怎么办呢?我后来琢磨出一个笨办法,就是「杂食」。
什么意思呢?就是不要只读一类书,不要只追一个作者。今天看点儿文学,明天翻点儿历史,后天再瞅瞅科学。让不同的声音在脑子里打架,看它们怎么碰撞、怎么融合。
这个方法我试了有一两年了吧,感觉还挺有效的。至少现在不会再出现那种被某本书完全洗脑的情况了。而且慢慢发现,真正有价值的东西,往往不是某本书单独给你的,而是好几本书放在一起,你突然悟出来的那个东西。
比如说,我之前同时在看两本书,一本是讲行为经济学的,一本是讲中国古代哲学的。看起来完全不搭边对吧?但看着看着,就发现有些东西是相通的。行为经济学里讲人的非理性决策,中国古代哲学里讲「人之患在好为人师」「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其实说的都是人对自己认知的局限性。
这种跨界的阅读体验,给我带来的启发,比单独读任何一本书都要大。
当然,这么读书也有问题。最大的问题就是,容易陷入一种「什么都懂一点,什么都不精」的状态。有段时间我就特别焦虑这个事儿,觉得自己读了那么多书,好像也没变成某个领域的专家,反而成了一个「杂家」。
后来有次跟一个做学术的老师聊天,他说了一句话让我印象特别深。他说,专家和杂家其实都挺好的,关键是你要知道自己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如果你想在某个领域做到顶尖,那就专注地读那个领域的书。但如果你只是想活得明白一点,想在面对复杂问题的时候有更多的思考角度,那杂食反而是更好的选择。
这话说得我当时就释怀了。因为我确实不是想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我只是想把日子过得更清楚一点,遇到事儿的时候有更多的工具可以用。
但这里还有个更深层的问题:你读的那些书,真的是你自己选的吗?
这个问题是我前阵子突然想到的。起因是我发现,我这两年读的书,好像都是算法推荐给我的。打开某个读书app,它会根据你的阅读记录给你推荐类似的书。看起来很贴心对吧?但仔细想想,这不就是在把你框在一个固定的阅读范围里吗?
我试着去打破这个框。具体做法很简单,就是每次去书店的时候,随机走到一个自己平时不会去的区域,闭着眼睛抽一本书。听起来有点傻,但还真发现了一些意外之喜。
有次抽到一本讲园艺的书,我这种连仙人掌都能养死的人,本来是准备放回去的。但翻了两页发现还挺有意思,讲的不只是怎么种花,还讲植物生长的规律、土壤的结构、季节的变化。看完之后,我开始用一种完全不同的眼光看待身边的绿化带,甚至开始注意起树叶的形状、花开的时间。
这种体验让我意识到,读书的意义可能不在于你从书里学到了什么具体的知识或技能,而在于它帮你打开了一个你原本根本不会注意到的世界。
说到这儿,就不得不提一个挺现实的问题:时间。
我们每个人一天就二十四小时,除去吃饭睡觉工作,能留给读书的时间其实没多少。那在这么有限的时间里,到底该读什么书?
这个问题我也没有标准答案。但我现在的做法是,把书分成两类:一类是「必读书」,一类是「随便翻翻的书」。必读书是那种你觉得对你当下的人生阶段很重要的,需要认真读、反复读的。随便翻翻的书就是那种消遣性的、拓展视野的,看不完也没关系。
这个分类方法也不是我原创的,好像是哪个作家说过类似的话,但我记不清了。反正用起来挺顺手的,至少不会再有那种「买了一堆书都没看完」的愧疚感了。
不过话说回来,即便你读了很多书,也不代表你就能成为更好的人。这是我这几年最大的感悟。
我见过太多读书很多但活得一塌糊涂的人,也见过不怎么读书但把日子过得明明白白的人。所以读书这事儿,它不是万能药,它只是一个工具,一个让你有机会看到更多可能性的工具。
真正决定你是什么样的人的,不是你读了什么书,而是你选择相信什么、践行什么。
有个做企业的朋友跟我说过一件事。他说他公司有个员工,特别爱学习,各种管理学、心理学的书都看,朋友圈天天发读书笔记。但这个人在工作中却经常出问题,不是跟同事闹矛盾,就是把项目搞砸。后来他找那个员工谈话,问他读了那么多书怎么还是处理不好这些事。那个员工说了一句话,让他印象特别深:我知道应该怎么做,但做不到。
这句话其实挺扎心的。因为它揭示了一个很残酷的事实:知道和做到之间,隔着一道巨大的鸿沟。而大多数人,包括我自己,都卡在这道沟里。
所以读书改变人生这个说法,可能需要加个前提:只有当你把书里的东西真正用起来,它才可能改变你。否则,那些书只是给你制造了一种「我在进步」的幻觉而已。
说到这儿,我突然想起来,当初那个做投资的朋友,他后来又发了条朋友圈,说他把《穷查理宝典》送人了。我问他为什么,他说那本书对他的作用已经完成了,他已经把里面有用的东西内化了,留着也只是占地方。
我当时觉得他挺洒脱的。但现在想想,这可能才是读书的最高境界:不是占有书,而是让书成为你的一部分,然后放手。
你是你读过的书,但你也不仅仅是你读过的书。你是那些文字在你心里发酵之后长出来的新东西,是你选择保留的那部分,也是你选择抛弃的那部分。
这么说起来好像挺玄的,但我觉得这就是真实的状态。我们都在被各种信息塑造,但同时也在主动地选择和筛选。这个过程可能很漫长,也可能会走很多弯路,但只要你始终保持着一点点警觉,知道自己是谁、想成为什么样的人,那些书就不会把你带偏,反而会成为你的养分。
最后想说的是,读书这事儿,千万别太功利。不要老想着读完这本书我就能升职加薪,读完那本书我就能变成某某人。书不是魔法棒,它只是一面镜子,让你看清楚自己,也看清楚世界。
至于看清楚之后要做什么,那是你自己的事儿。书只能陪你走一段路,剩下的路还是得你自己走。
合十。如夜话,至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