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建议拆除毛主席纪念堂雕像,他站出来:你拆一下试试!
2024-09-30
这事啊,得从1976年毛主席去世说起。当时,全国上下都沉浸在悲痛之中,大家都想着为毛主席建个纪念堂,纪念伟人的丰功伟绩。
可这事,说容易也不容易。1976年11月,毛主席纪念堂正式开建,任务一下子落到了韩福裕的肩上。韩福裕是什么人?别看他年轻,他可是曾经给周恩来当过卫士的。跟着总理身边多年,人物见得多,眼力劲儿自然也比常人强。
建纪念堂,最重要的当然是雕像。雕个啥样子呢?站着的?坐着的?穿军大衣的?韩福裕召集了20多个顶尖雕塑师,大家一顿猛做,短短3天,十几种设计方案摆上了桌子。最终,叶毓山的坐像方案被选中。
雕像做好了,用汉白玉雕琢的,那叫一个栩栩如生。可等到了1977年,有些专家一看,问题来了:交叉双腿的坐姿不够威严,和纪念堂的庄重不搭。于是,开始有人提议换一座更“威严”的雕像。
这时候,韩福裕站出来了,火力全开:“我不同意,你拆一下试试!”他心里清楚,毛主席亲切的形象早已深入人心,贸然换掉可能会引起大家的误解,甚至伤害到人民的感情。
问题还没完,这雕像留着,还是要改进的。怎么办?韩福裕突然灵光一闪,想起了毛主席的诗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于是,他决定用鲜花来装饰雕像的底座。上百盆鲜花精挑细选,摆放整齐。雕像的亲切感和纪念堂的威严感瞬间融合在了一起。两全其美,妙啊!
自此,这尊雕像再没有动过。毛主席就这么端坐在北大厅里,面容和蔼,神态自若,迎接每一位前来瞻仰的人民群众。
你说,雕像坐姿不威严?这不还是留了下来嘛。历史总是这么有意思,反倒是那几盆花成了点睛之笔,既不失亲和,又兼具威严。要说这事,既是挑战,也是转机啊。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