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挣脱宿命,莫管,先读1000本书,写1000篇文章再说
2024-01-31
想到这标题的时候,我在发公众号无尘阁DU毛选第22篇读《实践论》的文章,标题为《22读<实践论>,马克思主义、共产党救中国,这方法论适用于普通人脱困》。
有此一想法不是一蹴而就的,花了我很长时间。
从高中开始到大学毕业,然后出来工作这10来年,我深深受困于自己的短视,底层思维架构的局限,以至于半辈子都在志向不定,干事不专,心猿意马上徘徊。
结果是什么呢?
回望自己半辈子人生,连一件拿得出手的可以自豪的结果都没有。
足以让人羞赧。
多数平庸者的死结
14亿人中13亿多都是平庸者。
不是说平庸者不好,这个世界上总得有精英,也得有平庸者。不然彼此都对照不出彼此。
但具体到每个个体,都希望自己是精英,不是平庸者。因为精英可以享受地位、荣耀、财富以及高人一等的优越感。
都是凡人,毋庸讳言。
但多数平庸者终其一生都只能是平庸者,因为思维无法脱困。
尤其一个极其重要的思维,就是浮于表面,拙于深入。
互联网上凡是标题打上底层思维、重构人生、换一副脑子之类的让人觉得可以通过一篇文章就实现人生飞跃的通常都很受欢迎。
这个现象背后反映着一个什么问题呢?大多数人都了解自己是个囚徒,囚禁在自己的牢笼里,挣脱无力、无望,但又没丧失希望,还想努力一把。
再努力,还是你泥淖里挣扎,如此反复,终其一生。
这就是个死结。
某些人某一天意识到自己实在无力挣扎、挣脱,或者年纪日增,垂垂老去,眼见脱困的希望变得渺茫的时候,要么彻底躺平,要么变得怨言满腹开始怼天怼地。俗话讲,好像欠他800万似的,其实他不过是困于平庸无望的囚笼,挣脱不了又倍感窒息的自然反应罢了。
难道平庸者就只能眼睁睁的看着自己平庸到死么?就没有任何的脱困方法论或者脱困的希望了么?
不是的。
我读《实践论》,我读《瓦尔登湖》,我不断的读读读,我不断的写写写,当然还有不断的做做做其他的事情,做啊做啊做啊,定见就逐渐自己生出来了。
要挣脱宿命,莫管,先读1000本书,写1000篇文章再说
这个标题里的名词你可以换成其他任何你正在干的事儿,比如你在工地上搬砖,做小工,或者你正在倒腾某个生意。
都行。
重要的是你干起来,并持续的干下去。
干起来,就这一个简单的行动可以解决大部分的焦虑,也可以解决大部分的难题。
当然干起来不是说干一下就叫干起来了。
你得干上一次,再干上二次,干上三次,形成一个不干不行的惯性行为之后,才算真正的干起来了。
假如说你去看了一下,诶!别人干的很好,如果我干一定也干的很好,甚至比他还好。
但就是看着人家干的很好,自己准备行动,或者有旁人说那你干啊,你就开始琢磨,干这个事儿需要这,需要那,还有这个情况,那个情况,于是内心里就生起念头,等等吧,等我这等我那,这一等起初的那一点点热情就没了。
下次再遇到另外一个事儿,嘿,这事儿我能干,如果我干肯定能干好,于是又开始琢磨,干这个事儿得去注册一个执照,干正事儿还得准备2万块启动金,对了,还得有个车,哇塞,好麻烦呀,而且还有风险,算了等等吧。
一等,转头就成空。
这是不是众生相?是的,大多数平庸者生活里就是这么个常态。
一分钟的热情,想要这也麻烦,那也风险,还不如刷刷抖音,看看电视,逗逗狗呢!
一辈子就在这样的反复循环,反复热情,反复放弃里,耗完一生。
哪怕是干了三两下,发现好累啊,看不到希望啊,怎么还不进钱啊,怎么一点进展都没有啊,等等。就开始怀疑这事儿不行,这事儿纯粹浪费时间,干这还不如我去睡一大觉。
于是干了三天,或者行动了三两次,就停止了。
这就是小学学的那个猴子掰包谷的故事。其实每天每个人都在干跟猴子掰包谷一样的事情。
我突然有了标题这个想法,要挣脱宿命,莫管,先读1000本书,写1000篇文章再说。
并非一时起意,而是在我之前坚持干过一年公众号,又坚持干了一年半微头条,这次踏踏实实准备干10年自媒体公众号,已经搞了3个月,有了更强的定见之后,生起的这一念头,是绝对会达成的一个阶段性目标。
这不是吹牛逼。
因为为啥?我认识到了一个十分十分重要的问题,那就是你没有足够的积累,没有足够的熟能生巧,没有足够的量之前,休想从平庸到卓越。
这个足够度在那里?不知道。谁也不知道到底是100,还是1000,还是10000开始开挂。
董宇辉很多人在羡慕他,我身边有三四个人朝我推荐他,诶诶诶,谁谁谁,你可以学董宇辉啊。嗯,指挥家很好当,实干家不好当。这些身边的人看到的我难道看不到吗?我自然看的到。他们不知道的是董宇辉从一个底层员工成长到如今的顶流,中间他投入了什么?他投入了看10000本书的巨大的耐力,定力。
我为啥不讲时间,精力等等?这些都不重要,平庸的人大把的时间,闲扯犊子,打牌搓麻将,刷抖音喝酒,等等。对于他们来说唯一稀缺的就是持续干一件事情的耐力和定力,尤其稀缺的是找到那个唯一的事情。
太稀缺了。
生起我就只干这一件事的定见不容易
我们再讲第三个特别稀缺的能力,对于平庸者来说,那就是内心生起定见,找到你可以持续投入的事情。
比如我在40岁生日前后,一下子像清醒了一样,意识到我这么多年其实最最最喜欢的事情就是文字,就是看书和写作。
这个我在以往十多年的日记、文章、随笔里好多次表达过的,具体的表现就是每过一段时间不读书就感觉自己可憎,就感觉自己脑子枯竭,就感觉自己好多烦恼,情绪压抑,就想看书,看佛书、哲学书、名人传记等等。一段时间不写,就手痒痒,如果哪天写出一段得意的文字就忍不住分享到朋友圈,就忍不住给人嘚瑟,万一碰到有人夸我一句文笔好,能乐半天。
于是40岁生日前后终于确定我这辈子老天赏的饭应该在文字上。
找到自己喜欢,并生成定见,实在太不容易了。我找了半辈子,曾经认为中医是,写代码代码是,易学八卦是,英语是,做生意是。
都去浅尝辄止了一下,都干着干着就索然乏味了。
经过那么多尝试,才最终明白,不对,我的终生喜欢在文字,以前因为写啊读啊写不出钱来,读不出财富来,所以就焦虑,以为我不应该干这个,我应该去弄离钱近的,所以才去离钱近的行业、事情上去转悠。
带着钱的欲望去干这干那,三两天见不到钱,就焦虑了,迷茫了,徘徊了,心思不定了,心如乱麻了,浮躁了,气急了,失望了,心灰了,放弃了。
这个过程三番五次的轮回。
这也是大多数平庸者的现实困境。
脑子里只有钱,只想赚钱,啥能带来三瓜两枣就扑向哪儿,殊不知从未有遍地黄金的时候,任何的财富都得具有那个本事的人才捡的到。
松松的逆袭群里有个杜总,总是晒出单几万、几十万的截图,惹得大家伙心痒痒的,可自己跟这几十万之间不仅差着信息差,还差着必备的能力,还差着超强的执行力,以及团队和团队工作流,不是每个人看到那个数字就能赚到的。
所以看到不要紧,对某一行当生起更大的信心即可,所有的信息差、能力,凡此种种,还得自己去一点点实践、摸索而具有。
对于普通人、平庸者,但是又想挣脱宿命,提升位阶、赚大钱的人,如何找到自己的天赋使命、自己的热爱、自己的定见呢?
问下自己,干啥子一段时间你不干就想干,多问几次。他可能不能立即挣到钱,所以屡次被你忽略掉。
当然还有种做法,哪怕你一时半会找不到,没关系啊,就选择自己最最最熟悉的,切一个小点,不问结果,往深了干3年再说。
所以在直销行业里有句话,话糙理不糙,听话照做。
这四个字很多人嘴巴里顺口溜似的喊的倍儿熟,真开始的时候一个字都做不到。
就因为你心思太复杂了,太浮躁了,没有定见。所以老实人、心思单纯的人容易干成事儿,半桶子醋的人大概率空耗一生。
要么是单纯啥都不想的人,要么跟我一样因为想法多干脆就大量读书,从书里获得正见定见以后再干。前者是有善根善缘的,我这种是习气重的。没关系,大器晚成也是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