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喝茶聊聊天:90后农村小伙杰峰的创世界之路
2024-01-31
引文
在湖北长阳渔峡口的龙坪村,一个沐浴在长江支流清江边的宁静小村落,杰峰的故事从这里开始了。
出生于1990年的他,是一个典型的90后,但他的人生故事却远非典型。
他的父母是一对辛勤的农民,但自他记事开始,父亲就常年在外包工做活,而母亲则在这片被绿水和清风包围的家园里辛苦劳作,抚育儿女成长。
父亲伟岸如山,母亲慈爱任劳任怨如水,这样的家庭氛围里,他不仅学会了坚韧和勤劳,也铸就了对生活的深刻理解和对未来的无限梦想。
这是关于杰峰的故事,一个从小山村走出,用双手和智慧书写人生的青年。
第三技校
他的求学生涯是在宜昌第三技校完成的,读完中专,再读大专。
所以他的学历是,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大专学历。
若是放在几十年前,这个学历足可以傲视群雄,让他进大学当教授,在一个人口大市做市长,当书记,或者某大型国企任厂长。
因为那个年代人才奇缺。
到了21世纪大学敞开了胸怀扩招,大专不吃香了,本科不吃香了,一个5,6县城市中医院招聘护士的最低要求都是硕士。
这样的发展,这样的人才储备,让我们不能不感慨国家发展之飞速。
这所学校也是我老婆的母校。
因此可以说他跟我老婆是校友,师姐师弟的关系。
对机械设计和制造他应该是感兴趣的,要不然毕业后去的第一站就不会选择东莞的一家电子厂了。
但命运的齿轮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在后面短暂的进厂干了段与专业有关的工作之后,就几乎永久的远离了他的专业-机械设计跟制造。
他的经历是80,90甚至00后大多数大专、本科毕业生的缩影。
这里我多说一句,很多人可能会以此来攻击这样的学上了有什么用?还不如早早出来打工。
以我的经历现身说法一下。
大专本科学的专业跟日后工作的专业不完全匹配,甚至完全不匹配不意味着上大专本科无用。
因为大专本科所学的基础知识,比如英语,或者在图书馆沉溺学习的时光,看书的积累,做实验求证的这种实验精神,基础实验的方法,搜寻资料做课题写论文的基础研究素养,混社团的日子,兼职做家教赚钱的生活经历,等等,是出生社会前的宝贵财富,他们都会成为日后在职场或者在生意场摸爬滚打的必备知识、技能、认识的基础。
有人说小学生也有做生意发大财的,对,没错。
但如果统计一个大学本科班同学十年后的平均境遇、工资水平和一个小学班同学十年后的平均境遇、工资水平,差距就一目了然了。个别的突出无法掩盖整体能力、阶层突出的事实。
所以农村的娃,一定要想办法多读书,并且一定得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
毕业后的打工日子
2009年大专毕业后,约上三两同学,一起杀向东莞。
彼时东莞是中国几大最负盛名的轻工业制造基地之一。
跟70多个同龄人一起同台竞争一家香港电子公司5个岗位,竞争异常激烈,他凭着过硬的实力成功入选。
本以为锦绣前程将从这里徐徐展开,不曾想这原来是对初出茅庐的小雏鸟的一次暴击。
入厂前,香港老板承诺,只要产品产量和品质上去,按吨提成。
他们几人掐指一算,收入比同龄人高一大截,简直高兴坏了。立马加班加点干了起来,连续几个月的时间,不知日夜、不辞劳苦,原以为这样能在初出校门的第一个月拿到一大笔钱,上孝父母,下跟朋友痛快乐呵一场。
结果,产量上去了,品质上去了,老板变卦了,不愿意支付提成费用,只想用底薪和加班费打发他们,一怒之下,辞职不干了。
初出社会的他就这样遭受到第一次血淋淋的暴击,铩羽而归。
从电子厂出来后,四顾茫然。
原来在没有熟人,没有背景的异乡,等待他的不是松软香甜的面包和美酒,而是压榨、欺骗。
他心想与其如此,不如找老乡扎堆的地方寻求庇护。
彼时我们老家在外打工者,要么去北京做衣服,要么全国各地跑工地,大专毕业的他,身板弱小,自然干不了工地,于是跟着老乡们去了北京。
做衣服,学烫工。烫工这个工种在上一篇写大鹏小哥鲲鹏的文章里有介绍到。
他学了不久就会了,当然也没做多久,就又离开了。
因为他去的时候正是纺织业不景气的时候,也是纺织业日落西山的时候,工资低,增长天花板低。
看着没有前途,刚学会便毅然转行。
他的下一站是哪里呢?
答案是他父亲的建筑工地。
他父亲是小包工头,很容易就进去了。
刚开始给工人师傅们做饭。这难不倒他,他母亲因为手臂摔断,在家照顾了半年,一应农活、家务活、做饭全包,拿得起放得下,利落的很。
不久之后,就接近了他大专所学的专业,只是不是设计跟制造,而是跟机械打交道,跟他聊天的时候,他不无自豪的告诉我,除了吊车搞不好,工地上的所有机械设备都不在话下,他的主要工作就是机械、工人调度、记录,如果恰好哪天哪个工人有事没来或者别的什么原因,他就会顶上搞一搞。
虽说没从事上机械设计和制造,但总算没离开机械太远,也算是学有所用了罢!
家庭
说完毕业后打工的日子,再来说说家庭。
据他讲他老婆是在电子厂打工的时候认识的。
这一定又是一段浓情蜜意、卿卿我我、幸福甜蜜的往事罢!
我们没有聊起关于他的爱情,但我想应该不会差的。
我就忍不住调侃他,香港电子厂打工的经历虽然不怎么愉快,但是捡到一个宝贝-老婆,也算是不幸中的万幸了。
实话讲没错,在我们老家光棍成群的环境里,他一枝独秀,不仅仅有老婆,有房子,还有两娃,足以让很多单身汉们羡慕嫉妒恨了。
当然婚姻这事儿不仅仅看家庭,看自个儿条件,还得看缘分。
像他能在大专毕业后不多久就确定女朋友,并发展成一辈子的伴侣,这事儿本身就不是太多见。
老婆跟了他,在广西南宁买了房,生了两娃,老大8岁,老二4个月。丈母娘身体不好,老年痴呆,需要老丈人照顾。照顾娃娃的重任就落在他老婆身上了,跟我家一样,辛苦老婆把两娃一把屎一把尿拉大,男人负责赚钱养家。
这种家庭分工其实是非常合理的。
男主外女主内,各自承担各自责任,男人在外不花心,不染恶习,上进,承担起丈夫、父亲、儿子、女婿该有的责任,女人勤俭持家、相夫教子、应付家庭人情往来,尽妻子、母亲、儿媳、女儿该有的责任。
丈夫理解妻子,别以为在家不赚钱就视为价值低、存在感低,也别认为自己挣了几个钱就了不起,妻子也理解丈夫,赚钱辛苦、起早贪黑,给予理解、温存,凡事不攀比、不抱怨。
人生就在折腾
在工地上做了些年,干得如鱼得水。
但他有一颗不安分的心,况且在工地上虽然不差钱一年却见不着几个钱,因此萌生了“老是看不到钱,做点天天跟钱打交道的事情”的想法。
于是,开始学做生意。
在三峡物流园盘了店面,做蔬菜,那个时候正赶上疫情。他赶上了好机会。疫情对蔬菜贸易是极大利好,因为属于民生保障性行业,不仅未受疫情影响,相反在那几年还是最为兴盛和赚钱的。
高峰期在三峡物流园有两个店面,几台车,每天忙的不亦乐乎,赚的眉开眼笑。
三峡物流园,稻花香的。宜昌除了物流园有名,还有土老憨市场,长阳505市场,这些地方都会分一部分客流过去。
2014年过年,我还跟一个朋友从三峡物流园B区2楼(记忆如此)进了万把块的年货发到巴东杨柳池乡街上去卖,那个时候杨柳池已经撤乡并镇,但作为集镇商业贸易功用的繁华程度依旧未减。
我们住在一个宾馆,在宾馆门口搭了个简易台子,糖果、礼花、椪柑、饼干、小零食摆的玲琅满目的,不到10天的时间卖完了,回家,一算账赚了3000多。
人生就在于折腾,不负韶华。
他在物流园具体做什么呢?
每年搞一个月笋子,既有人工也有野生的,停一个月,然后5月搞一个月茭白,6月10号以后就开始搞洋芋,高峰期量能达到20万斤左右。
这种赚钱的日子虽然很爽,但也辛苦,每天跟农民、小摊小贩打交道。他自嘲,我现在也就一农民,出口成脏,蓬头垢面,以前的大学生活已经渺如尘烟了。
这样的滋润日子并没持续很久。
国家交通发展越来越好,疫情机遇期已过,加上生鲜电商崛起,对传统店面批发生意冲击很大,萎缩严重,还有部分生意被分流到沙市或者其他批发市场,多重因素叠加让他看到再继续运营店面亏本风险很大,所以果断退掉店面,开始专注轻模式生意,以前的客户基础已经打下了,不愁没有下游客户。
他告诉我,现在除了搞已经熟悉的那几种,另外还加入了松树菌购销,据他讲这一品种尽管小众,但在某些市场却很受欢迎。
从他身上我学到一点,无论做啥,专注去做,才能真正开启赚钱的秘诀、渠道和窍门。
大道相通。三百六十行,无高下贵贱,行行出状元!
未来
民以食为天,他说。
做食品生意尽管没有暴利,但需求稳定,无需额外教育市场,在里面浸淫足够久,眼活耳活嘴活手活腿活脑活,人不懒,不染坏习惯,赚钱是肯定的。另外做人一定要实,要讲诚信,谁都不傻,骗人一次不可能有二次,做生意就是做人,人做好了大家都有钱赚。
他讲的很对,打工也好,做生意也好,或者高大上一点在大学做教授也好,甚或者在官衙为官,首要得人正,人得做好,才谈得上前途、未来和赚钱。
还有做人得真,真诚,别跟人玩心眼子,别打人马虎眼,是一就是一,是二就是二,直来直去。在外面为人,别戴着那么多伪装,也别琢磨或者学习那么多技巧,真诚就是最大的杀手锏,这是人性。
做人还得不贪,出来都是想赚钱的,无论上游供应商,下游客户,或者合作伙伴。既然如此,必须做到分润合理,要不然心太猴,有一次就没二次,坏了信誉在那个行当也就把路走死了。碰到亏钱的事儿,千万别尽想着压供应商的价,或者给客户压货、死咬价,意图自己贪好处不亏钱,把风险让别人担,搞不得,吃亏是福,在合理的基础上自己尽可能多分担一些风险,活人才能活钱。
句句箴言,都是在生意场摸爬滚打出来的至理名言,当然这些为人的道理也广泛适用于所有人。
白日完,他在从宜昌往广西南宁的路上已经跑了差不多两小时,到家的路不远了,但人生路依旧漫长,祝他一路顺风,财源滚滚。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