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尘阁日记

无尘阁日记

才子出上联为难伟人,伟人当场对出下联,众人听完连声称好
2024-10-15

穷游湖南,拜访名流

1917年,正是炎夏,蝉声高鸣,毛泽东和萧瑜身背简单的行囊,行走在湘中的大地上。一路上,他们无钱无物,仅凭一腔对知识的渴求和对世界的好奇,踏遍五个县,走了九百里路。炎炎烈日下,二人穿过乡村、集市,拜访了当地的学者、名流,了解风土人情,增长社会阅历。

“萧兄,你看这安化县倒是古韵浓厚,我等何不趁此机会,拜访一位名士,听听他对世事的高见?”毛泽东立在一座古楼前,额上汗珠晶亮,却掩不住眼中的好奇与求知欲。萧瑜点头称是,二人于是决定前去拜访夏默庵——一位当地极有声望的学者。

多次求见,初遇刁难

夏默庵在安化县名声远扬,曾是清朝贡生,学问渊博,著述颇丰。毛泽东仰慕已久,便与萧瑜多次前去拜访。起初,这位性情高傲的名士不愿见二人,毕竟他们不过是两个衣着简朴的学生,看似毫无背景。可毛泽东的执着打动了他,第三次登门时,夏默庵终于同意见面。

当二人踏入书斋时,夏默庵的态度冷淡。他坐在竹椅上,手执纸扇,眼中带着几分不耐与轻蔑。毛泽东虽觉气氛冷清,却不气馁,微笑拱手,静待对方发话。

夏默庵挥笔在宣纸上写下上联:“绿杨枝上鸟声声,春到也,春去也?”

他写完,放下笔,目光挑衅地扫过毛泽东。毛泽东微微一笑,知道对方是在试探自己,甚至想以此刁难。那“春到也,春去也”意在暗示他二人不速之客,扰了清静。萧瑜有些为难,毛泽东却从容不迫,站在原地静静思索。

对联化解,才思过人

毛泽东的目光落在纸上,心中已然明白夏默庵的用意。他沉吟片刻,心中浮现一个下联:“青草池中蛙句句,为公乎?为私乎?”

话音未落,书斋内的气氛瞬间变得紧张。夏默庵微微皱眉,细细品味下联。众人回过神来,无不惊叹毛泽东对仗的工整与立意的高远。“绿杨枝上鸟声声”对“青草池中蛙句句”,声声鸟鸣、句句蛙声,仿佛一副湘中夏日的生动画卷,正对得天衣无缝。而那“为公乎?为私乎?”巧妙借用了晋惠帝的典故,反问夏默庵此番行为是为私利还是为大义。

夏默庵脸色微变,他明白毛泽东这是在以巧妙的方式回应他的轻蔑之意。一个简简单单的对联,让他刮目相看,心中暗生敬意。连连赞叹道:“对得好,对得好!”

化敌为友,畅谈天下

这一次对联切磋,不仅让毛泽东赢得了夏默庵的尊重,也让他们的关系转瞬间从冷淡转为热烈。夏默庵热情地将毛泽东和萧瑜请进屋内,一边奉茶一边请教。毛泽东坐在竹椅上,指点江山,与夏默庵畅谈古今,既聊诗文,又论时局。

他们从历史的兴衰谈到当下中国的乱象,从个人志向谈到天下大事。毛泽东的见识与抱负,让夏默庵大为赞赏。夏默庵不仅拿出自己的著作请毛泽东批阅,还虚心听取他对书中观点的意见。毛泽东翻阅着书页,时不时在旁批注,二人相谈甚欢,惺惺相惜。

临别赠银,深厚情谊

第二天,毛泽东和萧瑜准备离开安化县继续前行。临行前,夏默庵特意取出八块银元,递到毛泽东手中:“此乃薄礼,以作路费,聊表心意。望你我后会有期。”

毛泽东接过银元,深深鞠躬致谢。二人告别时,已不再是陌生的名士与学子,而是深知彼此抱负的知交好友。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