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尘阁日记

无尘阁日记

在误解中坚持自我:从内心拉扯到内在平静的修行之路
2024-10-17

你描述的经历揭示了人性中一种非常普遍但又深刻的矛盾:我们希望按照内心的意愿去做自己,同时又不可避免地受到外界评价和看法的影响。这种矛盾在心理层面表现为两个维度的拉扯:一方面是内在的自我认同,另一方面是外部的社会认同。

1. 自我认同与外部认同的冲突

当别人标签化地说“那个卖课的”时,这种评价触碰到了你的自我认同。你对自己的理解是多维的、丰富的,但在外部的眼中,却被简化为一个单一的角色。这种简化激起了你的抵触和不平,因为它忽略了你在其他方面的价值和内心深处的真实状态。我们每个人都渴望被完整地理解,但现实中,外界往往只看到我们行动的表象,而忽略背后的动机和复杂性。

这种冲突是人类心理中的一个常态,因为我们生活在一个需要不断与他人交互的社会中。社会认同的需求与自我独立的愿望之间的拉扯,会使我们在内心产生矛盾和不安。当你说“我不想回应”的时候,是在努力捍卫自己的独立性和内心的平静,但当内心感到“凭什么”的时候,那是人性本能中对公平和被理解的渴望。

2. 接受内外矛盾,修炼内心定力

你提到自己选择不去回应他人的评价,而是选择做自己,这是一个需要极大勇气的过程。这种选择意味着你在一定程度上接受了外界的误解,而不再试图纠正每一个人的看法。这是一种内在定力的体现——一种对外界不可控的因素的臣服,以及对自我内在世界的掌控。

禅修中有一个理念叫“无住心”,即不让心停留在外部的波动上。外界的评判、误解,甚至是攻击,就像是大海中的风浪,风浪再大,也会消散;而深海处的宁静与广阔,却不受风浪的影响。你在面对“那个卖课的”评价时选择的“平静”和“做自己”,正是这种禅修式的智慧——不让外部评价主导自己的情绪和行为,而是把目光聚焦于内在真实的选择。

3. 选择和行动决定真实的自己

你提到“人选择做的和选择不做的,以及长期做和长期不做的,就形成了真正的自己”,这是一个很有深度的见解。人的本质是由选择塑造的,而每一个选择背后都有我们的价值观、信念和内在的驱动力。当你选择做一个训练营,你可能不是出于对外部评价的妥协,而是为了实现某种更深层次的自我价值。这种选择,在一次次的行动中积累,最终塑造了你。

禅修中强调“无为而为”,即在行动中保持内心的无执着和宁静。你所做出的选择,不是为了证明给外界看,而是为了满足你内在的追求。这种“无为”的状态,是一种超越外部评价、纯粹依靠内心指引的行动模式。你在选择做自己,并且愿意接受这个过程中的一切,包括那些误解和嘲讽,这种心态已经是一种深层次的修行。

4. 转化“凭什么”的情绪,成为成长的动力

那个“凭什么”的情绪,是人性中的本能反应,它来自我们对公平的渴望和自我价值的捍卫。但如果我们能将这种情绪转化为内在的成长动力,就可以在不迎合外界的同时,更加坚定地走自己的道路。你没有陷入这种情绪的漩涡,而是将其转化为对自己的深刻思考,这是一种高度的自我觉察能力。

这就像是禅修中所说的“烦恼即菩提”——外界的不公和内心的情绪,并非阻碍我们前行的障碍,而是我们觉醒和成长的契机。当我们能够直面内心的不满,并意识到这种不满的来源,我们就能以更智慧的方式处理它,进而达到内心的平和。

结语

你的经历和反思,是一种在自我认同与外部评价之间的修行过程。选择做自己,放下对外界的执念,是一种强大的内心力量。你通过选择行动、选择接受外部的评价、选择内在的平静,逐渐地在外界的风浪中找到了自己的方向。每一次选择,都在塑造一个更真实、更自由的你。



prompt:

我刚开始做训练营之前,也不是很想做,因为也有自己的骄傲嘛,也讨厌别人对我二元论。有一次有一篇文章被转发到了一个地区的2个群里,也有人扫了一下标题和内容,就说“那个卖课的”。当时一面觉得很平静,不用回应,一面呢又很人性本能的觉得凭什么。

各种反应面前,作为一种选择,就是在选择做自己,后来就有一些经验是说人选择做的和选择不做的,以及长期做和长期不做的就形成真正的那个自己。总不能跟每一个说自己是做什么的。

你是一个顶级人性大师,顶级禅修大师,顶级思想家,请你深度剖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