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的半个朋友
2024-10-23
1919年,年轻的毛泽东在长沙以"二十八画生"的笔名广发英雄帖。
那年他遇见了比自己小六岁的李立三,但两人并未成为知己。
李立三出身清朝秀才之家,家境殷实,有十几间房产收租。
求学时期,他受到同盟会员孙小山的启发,走上革命道路。
他的启蒙老师孙小山,是个比他大九岁的特殊小学生,后来参加秋收起义,在醴陵战役中不幸牺牲。
小学时期的李立三就展现出反抗精神,曾带头组织学生将校长赶走。
这个被赶走的校长后来成了教育局长,李立三毕业后想当老师的愿望也因此落空。
在程潜的资助下,李立三辗转北京,后因交不起学费远赴法国。
到了法国,这个湖南青年没能如愿读书,而是去了钢铁厂当了锅炉工。
在法国钢厂当锅炉工时,他遇到一位法共党员师傅,由此接触共产主义思想。
他每天要流一斗汗的锅炉工经历,造就了他日后大开大合的性格。
他在法国工人运动中表现激进,常喊"推翻、打倒、杀掉"的口号,被称为"李坦克"、"李大虫"。
1922年回国后,他拿着介绍信找到湖南支部书记毛泽东,被派往安源从事工人运动。
他领导的安源大罢工取得全面胜利,创下"未伤一人,未败一事"的佳话。
这次罢工在我党早期工人运动史上的地位,堪比南昌起义在军事斗争史上的分量。
安源大罢工加上后来的五卅运动,奠定了李立三在党内的重要地位。
1927年,他首倡并推动了南昌起义,这原本不在党中央计划之内。
当时中央只是派他去联系张发奎回广东进行二次北伐。
但发现张发奎追随汪精卫后,他果断建议放弃争取,主张武装起义。
起义前,他不理会特派员的犹豫态度,坚定地表示计划已定,无法停止。
六大后,李立三成为党的实际负责人,地位一度超过毛泽东。
当时党内三巨头是向忠发、李立三、周恩来,但向忠发是个花瓶,周恩来在苏联。
1930年,在红军节节胜利、攻下长沙的形势下,他提出了激进的"立三路线"。
他提出"斩首理论",主张集中力量打大城市,认为乡村只是统治阶级的四肢。
他甚至要求苏联放弃五年计划来支援中国革命,还要求蒙古加入中华苏维埃联邦。
这个狂妄的计划激怒了斯大林,导致苏联停止了对中共的经费支持。
李立三被召到莫斯科,还没解释就先在监狱关了两个月。
出狱后,又落入王明的掌控之下,成为重点批判对象。
王明先是写文章支持"立三路线",得知斯大林态度后又立即改写文章批判。
新中国成立后,李立三虽然站在天安门城楼上,但命运仍未平静。
他的苏联籍妻子李莎为他放弃苏联国籍,却因一次普通的喝咖啡被诬告为特务。
1967年,因不堪批斗,这位经历过大起大落的革命元老在北京自尽身亡。
他的一生充满戏剧性:他是毛泽东的下级,也当过毛泽东的上级。
他既是中国工人运动的先驱,安源工人称他为"工人阶级的好儿子"。
他也是激进路线的代表人物,一度妄图指导苏联的革命战略。
他犯过错误,但始终把革命的屁股坐在中国这片土地上。
他的结局是个悲剧,但他对中国革命的贡献不容忽视。
在中国革命的历史长河中,李立三是一个独特而复杂的符号,他的故事至今仍值得后人深思。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