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晚年的孤独
2024-10-24
这是一个鲜为人知的故事,讲述毛泽东晚年一直在思考的一个大问题:建立社会主义国家后,还会不会有阶级斗争。
在他之前,马克思和恩格斯没有亲眼见过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是什么样子。
马克思只能从理论上预测,新社会脱胎于旧社会,必然会保留很多不平等,比如脑力劳动者和体力劳动者之间的差距。
列宁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但他主要忙着对付国外敌人的包围和国内资产阶级的反抗。
临终前,列宁隐约感觉到党内出现了一些问题,但已经来不及深入研究了。
斯大林上台后认定,既然苏联已经把私有制改造成公有制,那国内就不可能再有对立的阶级了。
他把所有社会问题都归咎于外部敌人和特务破坏,动不动就采取严厉镇压手段。
到了赫鲁晓夫时期,他干脆说苏联已经是"全民的国家"了,根本就不承认还存在什么阶级矛盾。
1956年,中国完成了对农业、工业和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毛泽东开始认真研究这个问题。
起初,他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中说,主要矛盾还是来自那些被打倒的地主和资本家。
他把问题分成两类:一类是跟这些旧统治阶级的斗争,另一类是人民内部的矛盾。
那时他已经注意到思想领域会有长期斗争,但还没有意识到这会是个大问题。
经历了大跃进后的困难时期,毛泽东的看法有了很大改变。
他下基层调查时发现,党内已经滋生出官僚主义、命令主义,有些干部开始脱离群众。
更让他担心的是,一些干部形成了特殊阶层,要求各种特权待遇。
于是毛泽东提出了一个新观点:这些官僚已经形成了一个特殊阶级,跟工人农民站在了对立面。
这些人虽然不是工厂和土地的主人,但他们实际控制着这些公有财产。
他们可以利用手中的权力谋私利,实际上变成了新的剥削者。
到了60年代,毛泽东作出一个重大判断:新的资产阶级就在党内,是那些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
很多老同志听了这话都不能接受,他们觉得公有制下怎么可能还产生资产阶级。
但毛泽东认定自己看对了,决心发动文化大革命来解决这个问题。
他知道这样做会遭到很多人反对,但他觉得不这样做问题更大。
这种孤独跟井冈山时期完全不同,那时只是战友们不理解他的打仗方式。
而这一次,他要跟多年的战友分道扬镳,这种孤独让他备感痛心。
文化大革命最终没能解决官僚特权问题,反而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了巨大灾难。
但改革开放后的实践证明,毛泽东对特权阶层的担忧不是没有道理。
现实中确实出现了他所警惕的权力寻租、官商勾结、贪污腐败等问题。
这告诉我们,既要警惕特权阶层做大,又要用法治手段而不是运动方式来解决问题。
直到今天,如何防止特权阶层坐大、如何保持党的先进性,仍然是一个重要课题。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