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尘阁日记

无尘阁日记

40读《实践论》,实践论的1个精髓,读懂了可根除骨子里的懒惰
2024-02-24

开头送君一句话:人要活的自在,要么智者,要么白痴。

早上对老大大大大大大的发了一顿火。

问了无数个为什么?

为什么力所能及的事儿不做?

为什么刷牙洗脸这样的事儿要人一遍遍提醒?

为什么桌子说了无数遍让饭后擦一下不擦?

为什么?

......

他回答:懒。

为什么懒?

想要更好的生活。

什么是更好的生活?

像少爷一样被佣人服侍着对吗?

屁股有人擦对吗?

饭有人喂是吗?

你是残疾人,还是智障儿?

需要人这么服侍着?

为什么要懒?

谁不想舒服?

谁给你舒服?

你们。

我们为什么要给你舒服。

你现在有吃有喝,有玩具,有个把小时游戏时间,还想什么舒服?

想当皇帝吗?

为什么?

为什么要产生这种依赖心理?

为什么?

阁主连问了无数个为什么?

想刺激到他,想警醒到他。

人的惰性真是根深蒂固,难怪那些富家子弟很容易就堕入纨绔子弟行列,难怪富贵难过三代。

人太容易堕落了,而逆流而上求人生之成长是如此之难。

那是逆人性的。

但人的路必须得向上走。

不然孩子未来就是废物一个。

希望这顿火能起些作用。

一个人脑子里如果不装下热爱,不装下正见,没有思想武器,真正笃行起来,那就只能当懒的奴隶。

继续读毛主席。


毛主席:哲学上的“唯理论”和“经验论”都不懂得认识的历史性和辩证性,虽然各有片面的真理(对于唯物的唯理论和经验论而言,非指唯心的唯理论和经验论),但在认识论的全体上则都是错误的。


// 读后感

我们继续探讨毛主席《实践论》里面的概念。

毛主席说的好呀!

哲学

哲学就像是探索世界和人生大问题的一把钥匙。它不像数学或物理学那样研究具体的数字或物质,而是更多地关注一些基本的、根本的问题,比如“我们是谁?”、“世界是如何存在的?”、“什么是正确的行为?”等等。

想象一下,哲学就像是一张大网,它试图捕捉生活中的所有重要问题并寻找答案。这张网由很多不同的线编织而成,这些线代表不同的哲学分支,比如伦理学研究什么是好的、正确的行为;形而上学探讨世界和存在的本质;知识论研究知识是什么,我们怎样才能知道事物;美学探讨美是什么,艺术和美感的本质。

哲学就像是用思考的方式进行的探险,通过提问、分析和讨论,试图理解世界和人类存在的深层意义。它教我们思考思考本身,挑战我们对世界的理解,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自己和周围的世界。简而言之,哲学是对生活、宇宙和一切存在深度思考的学问。

它包含如下分支:

形而上学:研究现实本质和存在的根本问题,探讨事物如何存在及其相互关系。

认识论:探讨知识的本质、来源、范围和获取方式,即我们如何获知真理。

伦理学:研究行为的道德性,包括定义好与坏、对与错的标准。

政治哲学:探讨政府、国家、正义、自由、权利和法律的理想状态。

美学:研究美的本质和艺术价值,以及人们如何感知与评价美。

逻辑学:探讨有效论证的原则,包括正确的思考和推理方法。

心灵哲学:研究心灵和精神的本质,包括意识、感觉、思想和情感。

语言哲学:探讨语言的本质和用途,以及语言与现实和思想的联系。

科学哲学:分析科学的方法、基础假设和结果,探讨科学知识的性质。

宗教哲学:探讨宗教信仰、神的存在和宗教经验的哲学问题。

存在主义:关注个人自由、选择和生存的意义,强调个体经验的重要性。

我们学习毛主席《实践论》就是其中之一-认识论。

所以一个人若是想变得深刻,变成一个智者,必须钻研哲学。

研究哲学是根除思想和行为上懒惰或假勤奋的根本解决之道。

毛主席教导我们,要获取真理,唯有广泛深入全面实践,在实践中积累丰富的全面的感觉材料,通过大脑的改造加工,变成理论,形成系统,从而正确有效的指导现实人生。

哲学这个话题过大,此处不展开,不过这给阁主留下了一个话题,除了已经探索了十三年之多的宗教哲学和刚刚起步的认识论哲学,其他多个分支也有必要以适当的时机切入进去。

因为人要么生来就是智者,要么通过学习和修炼成为智者。

阁主属于后者。

做一个终生学习者,以成为智者作为使命。

唯理论

唯理论是一种哲学思想,主张理性和思维是认识世界和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换句话说,唯理论者相信通过思考和理性分析,人们就能理解世界的本质,而不是仅仅依赖于感官体验或实验观察。

可以把唯理论想象成一种“头脑游戏”。唯理论者认为,只要坐在椅子上,闭上眼睛,就能通过深入思考解决问题和理解宇宙的奥秘。他们相信,理性思维能揭示出超越感官经验的真理和原则。

简单来说,唯理论就是强调理性和逻辑思维在认识世界中的重要性,认为理性是解锁宇宙秘密的关键。

阁主在前面的文章里讲过,世间任何一个事物他都不是孤立的,他必然跟其他各种各样的事物产生着联系。

这种唯理论的思想,阁主认为有两种可能性。

第一种一个从未经历过任何社会实践这样直接经验的人,也不接受前人的间接经验(读书),从妈肚子里钻出来,假设就具有思考能力,在那样的前提下,让他去进行思考和理性分析。

说实在阁主难以想象有这样的人存在。

哪怕是释伽牟尼,据传生下来就可说话,天下地下唯独独尊,他也在成年后四处放学求道,苦修六年,才在菩提树下睹明星而悟道呢!其他人如何能有这样的神迹,出娘胎便具有思维能力?

阁主不信世间有这样的人存在。

所以完全脱离直接经验或者其他人直接经验的间接经验(书本)或口口相传、言传身教而有的唯理论,阁主认为不存在。

那就是第二种,他经过了一定的直接经验(实践)之后,开始做到书斋里,冥思苦想,推论预测,产生的唯理论。这是存在的。但鉴于现实世界的无比复杂性和联系的广泛性,他的大脑如何能穷尽这无穷的可能性而推导出一条真理性的道路来呢?阁主认为那是大海捞针。

这几日阁主看麦家的谍战系统,其中就非常详细而传神的讲诉了一些高超的破译家的故事,哪怕如此,因为是人研制的密码系统,由人来破,也是生而有涯死而有涯的。

alphaGO大败柯洁,看起来下围棋,每一步后面跟着个围棋走法的可能性也是一个天文数字,至少是人脑力不能逮的,给予足够算力,计算机可以,所以alphaGO全胜柯洁,以至于让柯洁在赛后崩溃大哭,一度怀疑AI围棋的出现,围棋这项运动存在还有意义吗?

这依旧表明了他的有限性。

而世间每一件事物却不是如此,它大二无外小而无内,它跟世间一切都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这样的话,要算出它真理性的道路的几率就不是你人脑凭借着书斋里的理性可以应付的了的了。

这便是世间之事如此难以预测之根本原因。

所以你也莫想唯理论能百分百给出确定性的果。

他无能为力。

第三种不去实践,仅靠书本或道听途说、口口相传、祖宗成例,那将更加的离谱,因为书本是死的,它可能受作者的见识所限而存在无数的错漏,它也可能受空间所限而出现水土不服,它还可能受时间所限而失效,况且还有人为的作假,混淆,试图制造混乱和障碍呢。

请问如此状况之下的间接经验,你还能依靠几成?依靠这样的材料做的思考和所谓的理性分析,能有几成胜算?

世间之事纷繁复杂,离开实践是不行的。

经验论

经验论是一种认为知识主要来源于感官经验的哲学思想。换句话说,经验论者相信,我们对世界的了解和我们知道的一切,都是通过我们的眼睛、耳朵、鼻子、舌头和皮肤——也就是我们的感官——来获取的。他们认为,如果我们想要了解周围的世界,最好的方式就是通过观察和实验,而不是仅仅依赖于思考和推理。

想象一下,当你是一个小孩子时,你通过摸火知道火是热的,通过尝试走路学会了如何平衡。这些学习过程都是经验论的例子,因为它们依赖于直接的感官体验。

简单来说,经验论就是认为“看到是相信”,强调实际经历和观察在获取知识中的重要性。

经验论跟思考、推理的区别和联系

经验论获得的经验与思考和推理的结果之间存在着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复杂关系。

区别

来源不同:经验论强调的是通过感官经验直接获得的知识,比如看到的景象、听到的声音或是通过实验得到的结果。而思考和推理则来源于内在的逻辑分析和心智活动,它更多地依赖于对已有信息的整理和分析。

过程不同:经验论获得知识的过程是直接的、感官的,通常是外部世界对我们产生直接影响的结果。相反,思考和推理是一个内部的、抽象的过程,涉及对概念、假设和理论的分析与构建。

确证性质不同:经验获得的知识往往被视为具体和直观的,它提供了对现实的直接感知。而思考和推理得到的知识更加抽象,它们可以是对经验的解释,或是在没有直接经验的情况下对现象的推测。

联系

相互依赖:虽然经验和推理看似不同,但它们在知识获取过程中是相互依赖的。经验提供了思考和推理的基础数据,而思考和推理则能对这些数据进行整理和解释,提出新的理解和假设。

互相补充:验可以引发新的思考和推理,而思考和推理又可以指导我们进行更有效的观察和实验。例如,一个科学理论(思考和推理的结果)可以引导我们进行特定的实验(经验),而实验结果又可以用来验证或修正理论。

共同目标:无论是通过经验获得的直接知识还是通过思考和推理得到的抽象理解,它们的最终目标都是增进我们对世界的理解和认知。通过将经验与推理结合起来,我们可以更全面、更深入地掌握和应用知识。

经验和思考推理在知识获取和认知过程中是紧密相连的,它们通过不断的相互作用和互补,共同促进了我们对世界的理解。

那些只相信经验论的人是弃大脑最大的功用-思考所不用的,相当于放弃大脑的思考能力,纯靠感官所得到的直接认识,这些直接认识在毛主席的理论体系里是片面的,零散的感性材料。对不对呢?也对。

比如企业经理通过要求工人加班来提高生产率,确实能起到一定效果,这是他依靠经验的结果,但这是不是究竟呢?很显然不是的。他铁定会遇到瓶颈的。

遇到瓶颈他就会束手无策,因为经验失效了。

经验论的短处在于它不是全面的,假设一个事情的成功决定于100个因素,通过五官观察并实践成功其中一个因素,能不能有效的驱动这个事情趋向成功呢?可以。不过是有天花板的,是暂时的,一旦那个因素条件完全具备就会失效甚至产生相反作用。

经验论还有个短处,它的有效还决定于决定它的前提条件,如果条件不成立,那经验也就会失效,比如雷雨天气里,将风筝放上天,可以引下闪电来,普通下雨天气呢?自然就不行了。

所以,经验论你还得注意观察条件是否一样,否则就要犯刻舟求剑的机械主义的错误。

经验论的长处在于它是直接经验的,不是间接经验,这是可贵的,有价值的。咱们是倡导经常性的、多维的经验论的。

最关键的是,即便是经验论你在形成这个理论的时候也得观察及思考仔细喽它相关联的外在条件,不然经验就不成其为经验了。

历史性

什么是历史性?

历史性这个概念,其实就像是一部电影里的时间线。它是指一切事物、事件或行为都是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背景下发生的,这些背景对事物的发展和变化有着重要的影响。就好比说,你今天的样子,是由过去的经历、学习和成长塑造的,这就是你个人的历史性。

在更大的范围上,比如一个国家或文化,它们的现状也是由过去的事件、决策和变革累积而成的。这些历史事件不仅塑造了它们的身份,还影响着现在的行为和未来的发展方向。

简单来说,历史性就是告诉我们,无论是人、社会还是文化,我们都是过去的产物,我们的过去为我们的现在和未来打下了基础。这就像是一棵树,它的形态和生长方向,都是由它的种子、土壤和周围环境共同决定的。

什么是认识的历史性?

认识的历史性是一个告诉我们人们的知识和理解方式是如何随时间发展变化的概念。就像我们的衣服和音乐品味会随着时代而变化一样,我们的思维方式、我们认为真实和重要的东西,也会因为我们生活的时代、文化背景以及个人经历而有所不同。

想象一下,几百年前,人们认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科学的发展改变了这种看法。这就是认识的历史性的一个例子:随着人类获取更多信息和经验,我们对世界的理解也在不断进步和变化。

简单来说,认识的历史性就像是我们的思维地图,这张地图会随着我们走过的历史道路和经历的文化风景而更新。它提醒我们,我们的知识和理解都是有其时代背景的,我们看待世界的方式是我们历史经验的反映。

今天的你和昨天的你绝对不一样。

这不是指肉体衰老了一天,而是你今天多经验了一天,你的认识里加入了新的材料,自然会对你的认识产生影响。

要不然人们会说“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呢!

譬如说你昨天不知道佛教里的三世因果的理论,今天你听了,被一个高僧大德给你讲明白了,你突然有醍醐灌顶的感觉,突然感觉原来我的世界观里的一世断灭之外还有分段生死的可能性存在呢!之前的认识开始崩塌,对世界无意义的感受逐渐被,呵,这一世应该好好过,哪怕不为这世,修未来之福,也该好好的活,好好的做人,好好地做事,好好的这一世为人的机会。

认识就变了。能不能彻底变不知道,但以阁主的经验,同样同类型的知识接触多了之后,你的认识一定会变。

这个变的过程就是认识的历史性。

为什么讲人要终身学习?

因为从毕业就停止的话,你的认识的进化是终身学习者的1/100000,那自然人家可以做你导师,也可以骗你,可以坑你,可以割你韭菜,你该,因为你认识的维度比人家低了若干层次。他站到上帝的视角看你,玩你跟猫玩老鼠或蚂蚁一样,对不起,你只有被玩弄的份儿。

所以如果你受骗,请感恩那个骗子,他在提醒你,该学习了,该成长了,该提升和突破你的认知了。

要不然此生你只能处于“人为刀俎你为鱼肉”的境况下。

抱怨?可笑。

愤怒?无能。

是你的问题,莫怪高层阶的人,它是你的贵人,以恶人的面目在警告你、提醒你,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这不是为诈骗犯辩解,而是告诉你,之所以被人带到沟里,因为认识短浅。

祖师大德总是好为金刚语。不怒发冲冠、不张牙舞抓不行呀,你不醒。

正如阁主娃娃,非逼得阁主怒目以张,棍棒齐下不可。

睡着的人,得用非常手段。

辩证性

辩证性是一种看待世界的方式,它强调事物总是在变化中、并且彼此相互影响的。想象一下,辩证性就像是观察一条河流——河流总是在流动的,而且河的这一边会影响到河的那一边。辩证性告诉我们,没有什么东西是孤立存在的,一切都是相互连接和影响的。

使用辩证性的思考方式,我们不会只看事物的一面,比如只看到好的或坏的。相反,我们会尝试看到整体,理解事物是怎样通过相互作用、对立和矛盾来发展变化的。比如,夏天后面跟着的是秋天,白天之后是夜晚。这些都是辩证性的例子,显示了世界是通过对立和变化来前进的。

简单来说,辩证性就是认识到事物总是在变化,总是相互影响的一种思考方法。它鼓励我们看到事物更全面、更动态的一面,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复杂的世界。

以今天早上对孩子动用的狮子吼教育为例。

使用辩证性的观点来看待对孩子使用棍棒和吼叫这种教育方法,我们会同时考虑到它的立即效果和长期影响,以及它在不同情境下的更深层次的含义。

正面方面包括在某些紧急情况下,快速严厉的反应可能立即阻止孩子继续危险或不当的行为,比如为了孩子的安全迅速制止他们跑向马路。这种方法也可能在短期内让孩子清楚地认识到什么是不被允许的行为,对于确立某些基本规则和边界有一定的效果。

然而,反面方面更为复杂且影响深远。长期使用棍棒和吼叫的方式可能会损害亲子之间的信任和情感联系,使孩子感到被爱的人排斥和恐惧。孩子可能通过模仿学习行为,学会用相同的方式来对待他人,比如用暴力和大声吼叫来解决冲突。这种教育方式还可能对孩子的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包括自尊心低下、焦虑和抑郁等问题,同时可能削弱他们解决问题和批判性思考的能力。

从辩证性的角度来看,我们认识到教育孩子的方法既有其历史和文化背景,也反映了父母的教育理念和当时情境的需要。这种方法在某些特定情况下可能带来立即效果,但从长期和整体来看,它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远远超过短期的正面效果。辩证性思考鼓励我们寻找更平衡的方法,比如通过沟通、理解和正面激励来教育孩子,这些方法更有利于培养孩子的自我意识、情感调节能力和社会交往技能。

狮子吼,连续的吼有没有弊病?

有。

阁主是真动气了,对阁主身体不好。

会对孩子造成自卑、恐惧、顺从、不敢逾矩、还有模仿和影响亲子关系等等负面影响。

但阁主从小被吼叫着、棍棒着长大了,是有过比较长时间的自卑、恐惧、顺从、不敢逾矩创新、模仿和亲子关系淡漠的。

那又怎样呢?

当阁主大量的阅读,长时间的禅坐,从这所有的后面看到了其价值和意义所在,于是放下了、解脱了。

曾经的吼叫、棍棒还会困扰阁主吗?

不会了。

吼叫和棍棒还有父亲的早逝成了阁主寻求解脱之道,向内甚深求索的助缘。

祸兮福之所依,福兮祸之所伏。

这世界没有简单的1+1=2。

由此,阁主放下了,该吼就得吼,该棍棒就得棍棒,那是孩子的因缘,也是阁主的因缘。

接受吧!

无它。

辩证法就是如此,万事万物没有绝对的好与坏,既有好也有坏,吼叫、棍棒,主流意见不好,真不好吗?孩子说了100遍要干的事情就是不干,阁主带头干,也不学,你说怎么办?吼,打,质问“为什么”到灵魂深处,在他灵魂里烙下深深的烙印,这就是阁主现在知道的唯一解决之道,阁主没有任何的后悔和抱愧,因为这就是他跟阁主之间的因缘。

学会辩证法,你便可以对自己的所有行为找到合理解释。

放下你一切的心理负担。

为世界的美好义无反顾的、轻装上阵的贡献一切力量。

真真切切的说,这就是学哲学或者禅修的好处,放下,自在,解脱,听从现在当下的意志。

没有纠结。

片面的真理

一个经验主义的人,他是可以掌握片面真理的。

什么是片面的真理呢?

片面的真理就像是看一座大山只从一个角度去观察。虽然你看到的山的那一面是真实存在的,但这并不代表你已经完全了解整座山。片面的真理忽略了事物的其他方面和复杂性,只抓住了一小部分来作为整体的代表。

比如说,如果一个人只在晴天去看那座山,他可能会认为那座山永远都是阳光明媚的。但实际上,山的另一面可能正在下雨,或者在其他时候,整座山都被云雾包围。所以,只有从多个角度观察,我们才能更全面地理解和评价事物。

简单来说,片面的真理就是一个不完整的真相,它可能正确,但并不全面。了解一个问题的多个方面,才能帮助我们获得更深刻、更全面的理解。

人常犯这样的毛病。

俗话讲,女人头发长见识短。

仅仅是女人吗?

鼠目寸光。

管中窥豹。

门缝里看人。

只是说女人吗?

不是。

绝大多数都是女人。

这里没有对女人贬义的意思。

只是讲这个世界,多数的多数都犯着片面真理的毛病。

把自己得到的一点点的微小的、残缺不全的认知当做这件事情的全部。

譬如有人扔给阁主一个视频号的视频,某某做视频号被骗了,搞的妻离子散,家破人亡,损失数百万。

是的,80亿人,这样的事儿绝对的有,绝对的存在,绝对找的到那个人,绝对不是为了拍短视频演的戏。

在这样的前提下,这件事是普遍的真理吗?

80亿人做视频号,80亿人被骗妻离子散,家破人亡,损失惨重吗?

不是的。

这犯的就是片面真理的毛病。

一个人的经历因为“幸存者偏差”变成了普遍现象,多数现象。

他不问前因也不问后果,不问前提条件,也不求证事情真实性,视频号怎么说他就怎么说。

这就叫人云亦云。

这就叫愚夫。

咱们的朋友圈里存在着无数的这样的人。

用自己获取到的一孔之见来作为对这个世界的全部认识。

阁主写到这里,只想劝劝世人,回去看看毛主席吧。老人家给你提供了完整的方法论,让你做一个谣言止于智者”的智者,而非传播谣言的帮凶。

所以别人的意见要不要听?

听。

但作为毛主席所说的感性材料采集进来,去实践验证,对,留下,不对,扔掉。

但在做人上,依旧笑脸对他,老王,感谢你,丁主席,谢谢指正。

这就是做人的外圆内方。

片面真理论者还常常特别自负,觉得“老子天下第一”,“老子说的绝对正确不容反驳”。

这种自大的自负,只有他跌了跤子才会承认或者干脆“文过饰非”撒谎掩盖,这样的事情简直不胜枚举。

唯物和唯心

唯物和唯心是两种不同的哲学思想,它们主要讨论的是世界是由什么构成的,以及思想和物质之间是什么关系。

如果你认为一切都是由物质组成的,像树木、山川、电脑和我们的身体,这就是唯物的观点。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世界的基础,一切现象都可以通过物质的运动和变化来解释。换句话说,唯物主义者相信,即使我们的思想、情感和意识也是大脑物质活动的结果。

现在,想象一下如果你认为世界是由思想或意识构成的。比如,一个椅子的存在不是因为它是一块物质,而是因为我们认为它是一个椅子。这就是唯心的观点。唯心主义认为,意识、思想是最基本的,物质世界是我们意识的反映,或者说,世界的本质在于我们如何感知和理解它。

简单对比就是,唯物主义者看世界,认为一切都是物质的,思想是物质的产物。而唯心主义者看世界,认为一切都是思想或意识的,物质世界依赖于我们的感知。这两种思想试图解释我们是如何存在的,以及我们周围的世界是如何运作的,就像是看世界的两副眼镜,一副让你看到一切都是实实在在的物质,另一副则让你看到一切都是由思想或意识构成的。

很有意思吧?

两个角度来看世界,解释世界,便可以形成两套完全不一样的理论体系,知识体系。

公说公还有理,婆还婆说有理。

纷争不休。

其实都没错。

只不过都是偏于一隅的。

真正的圆融是消弭物质和思想之后的绝对存在,在道家称之为道,在佛家称之为佛,在基督教称之为上帝,伊斯兰教称之为真主,印度教尊称湿婆,就是它,没错,就是就是它。

它无法具象,具象就不是它,它在而不在,不在而在。

凡人无法一窥其妙。

阁主真是遗憾,明明知道它之存在,却无缘可见。

不。

是未求证得其本体。

只有超凡入圣者才见到了。

这便是阁主所向往的。

说回唯物和唯心。

作为共产党员,阁主必须将唯物作为暂时的思维基础。

这也是说的通的。

趋于圣域的人,所经验的“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的“华藏世界”者“真如者“”圣域者“,假名为物质,可不可以呢?当然可以。他就是物质。

那才是本体之物质,脱离思想、意识之后的绝对存在。

咱们以唯物作基,所以不谈唯心。

一个纯粹的唯物论者,必然是会依靠绝对的经验。

所以,经验吧!将五官摄入的一切通过经验转化为确实的毫无怀疑的认知之后,送给神奇的神经元做深度加工,变成理论,综合成系统。

认识论的全体

认识论的全体,简单来说,就像是我们认识世界和知识的整个工具箱。想象一下,如果你要修理一辆自行车,你需要各种工具,比如扳手、螺丝刀和气泵。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我们也有很多"工具",包括我们的感觉(看、听、摸),我们的思考方式(逻辑、推理),还有我们通过经验和学习获得的知识。

认识论的全体关心的是这些"工具"的有效性和可靠性。它问的问题包括:我们怎样知道我们所知道的?我们的感觉和理性告诉我们的信息准确吗?经验和科学实验给我们的知识可靠吗?我们怎样才能确定我们的认知不是错的?

简而言之,认识论的全体就是研究我们如何认识世界、我们用什么方法来获取知识,以及这些方法有多可靠的大集合。它帮助我们理解和评估我们获取和确认知识的所有不同方式。

每一种工具都有它的优势和局限性,而且它们常常需要一起使用来更全面和准确地理解世界。就像修理自行车时需要用到不同的工具一样,认识世界和获取知识也需要用到这些不同的"工具"。

认识世界和知识的整个工具箱包含了我们用来理解世界和获取知识的各种方法和能力。想象一下,你有一个装满了各种工具的箱子,每个工具都有它特定的用途。在我们认识世界的工具箱中,也有很多这样的"工具":

感官感知让我们通过眼睛看见颜色和形状,耳朵听见声音,这些都是我们通过感官直接接触世界的工具,它们帮助我们收集关于周围世界的第一手信息。理性思考是我们用来处理和分析信息的工具,它帮助我们通过逻辑和推理来解决问题,做出判断。记忆就像一个储存盒,让我们保留和回忆过去的经验和知识,这样我们就可以在需要时调用它们。语言是一个沟通工具,让我们能够表达思想、分享知识和学习他人的经验。直觉有时候给予我们一种直接的、非理性的感知或理解,这也是我们认识世界的一种方式。经验通过亲身经历事物,给予我们知识和洞察力,让我们能够从实践中学习。科学方法是一套严格的步骤,包括观察、假设、实验和结论,帮助我们系统地获取和验证知识。

马克思主义、列宁思想、毛泽东思想是什么?

科学方法。

除此之外,我们要认识清楚这个世界,你必须不懒,你必须全力调动你的五官认识世界,采集世界中的感性材料。

你必须把你的脑子转动起来,对采集来的感性材料进行全面加工。

记忆在其中是必不可少的,离开它,如何能理性思考呢?

而这一切的桥梁就是语言,概念、理论、系统的基础就是语言。

当然还有超越语言之外的不可说不可说的-直觉。

要想达到这样的人间清醒,全知全能,但凡偷一点懒可能吗?

世界如此纷繁复杂,哪怕你手头正在做的事情,要想达成所愿都是如此的千头万绪,偷一点懒,就少一点感觉材料,对自己耍一点滑头,成功的因素就缺一个角,如何能心想事成?妄想吧!

去寺院烧香拜佛,在关公面前求财祈子,不如勤快一点,采集更为丰富的感觉材料,找到启开真理的钥匙,通达事物背后的规律和奥义。

自助者,天助也!

懒的本质是什么

懒的本质其实是一种选择,是我们在精力、时间或兴趣上做出的一种决定。

当我们说某人懒时,通常意味着他们选择不去做某件事情,或者不愿意投入努力去完成任务。

但这背后可能有各种原因。

有时候,人们选择休息或不做事,可能是因为他们需要保存精力,或者觉得当前的事情不值得花费那么多精力。

懒也可能是一种优先级的排序方式。

人们可能会选择先做对他们来说更重要或更感兴趣的事情,而暂时忽略其他事情。如果一个人对某件事情不感兴趣,他们可能就不愿意为之付出努力,这种情况下的“懒惰”其实是兴趣缺乏的表现。

有时候,面对压力大或难度高的任务,人们可能会选择逃避,这种逃避行为也可以被看作是一种“懒惰”。

懒的本质并不总是消极的,它可以是对自己精力和兴趣的一种自我管理。理解和接受自己的“懒”,并在必要时找到克服它的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安排生活和工作。

一句话,懒就是因为不通透。

 你选了你不该选的。

或者你选了跟你当前的现实不匹配的。

你的生物机制在帮你做选择。

逃避。

这就是懒的本质。

一时的懒不可怕,可怕的是一辈子如此。

一辈子觉得做这个不值得,做那个不划算。

一辈子将有价值的排序在后,无价值比如刷抖音排序在前。

一辈子找不到感兴趣或对自己重要的事情。

一辈子无法认清自己跟要做的事情之间的差距,盲目进入不可胜任的事情中间。

还是那句话,不通透。

要想不懒,你得认清楚你的真正兴趣和热爱所在,在上文中阁主向西阐释过,《39读《实践论》,10000字深度解读毛主席花14年打下江山的秘诀:可持续的勤奋》。

找到热爱之后,还得搞清楚自己的位阶,不要茫然的跨阶层去挑战,小心脏受不了。

听懂了吗?

阁主知道很多人苦恼这个,调侃自己为“懒癌晚期”,可就是没有靶向药,阁主提供的就是,靶向药,特效药。

收下吧。

不谢。

怎么根除你骨子里的懒

要从根本上摆脱懒惰,关键在于找到真正让自己兴奋和热爱的事物。当你对某件事充满热情时,你自然会有做它的动力,懒惰的感觉就会减少。想象一下,如果你非常喜欢画画,即使需要付出努力和时间,你也会乐在其中,而不是觉得它是一种负担。所以,花时间去探索和发现那些能激发你热情的活动或目标是非常重要的。

一旦找到了自己的热爱,下一步就是把达到目标的过程分成几个小阶段。这样做的好处是,每完成一个小阶段,你就能获得成就感,这会进一步增强你的信心和动力。比如说,如果你的目标是跑完一场马拉松,你可以先从每天跑步开始,逐渐增加距离,每达到一个里程碑,就给自己一些奖励或认可。这种分阶段的方法能帮助你看到自己的进步,减少因目标遥远而感到的挫败感。

通过这样的过程,你不仅能够发现和追求自己的热爱,还能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建立起信心。每一小步的成功都是对自己能力的肯定,长此以往,你会发现自己变得更加自信和有动力,懒惰的习性也就慢慢被根除了。记住,重要的是享受过程,让自己的热爱和每一个小成就推动你前进,逐步克服懒惰,活出更加充实和有意义的生活。

发自灵魂和内心的热爱加循序渐进的建立起信息,你的人生将大为不同。

如果还没找到自己的热爱,参考39读《实践论》,10000字深度解读毛主席花14年打下江山的秘诀:可持续的勤奋》这篇,花点时间跟自己做一次深入的对话吧!

在此基础上,谨记“心急吃不了热豆腐”“慢就是快”。

循着人性来,激发它的快乐因子,让生命的本有能量勃发出来。

如此这般,理想人生不远矣!

懒 vs 勤

懒和勤是我们描述人行为习惯的两个词。想象一下,懒就像是一个人整天躺在沙发上玩手机,不愿意起来做任何事情,哪怕是他们需要做的或对他们有好处的事情。懒的时候,人们通常会找各种理由推迟或避免做事,甚至是他们平时喜欢做的事情。

另一方面,勤就像是一个人一直在忙碌,无论是工作、学习还是做家务,他们总是积极主动,把事情做得井井有条。勤奋的人喜欢保持忙碌,他们会制定计划,然后一步步执行,不喜欢拖延,总是尽力完成手头的任务。

简单来说,懒是一种不愿意付出努力,总想逃避工作或学习的态度。而勤则是一种积极向上,乐于投入时间和精力去完成任务的习惯。勤奋的人通常会因为他们的努力而取得成功和成就,而懒惰的人可能会错过很多机会。就像一句老话说的那样:“勤能补拙”,勤奋可以帮助人们克服困难,实现目标。

处在这样两种状态里的人,请问下谁可以优先抵达终点,谁可以更丰富的享受他这一世的生命呢?

如果你对现状不满,好好读一读阁主振聋发聩、直击肺腑的言论吧。

与其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


// 实践

到了实践的时间

今天解决一个问题,文章标题是否应该追热点,植入热词,或者争议性人物

经过这些日子的实践,以及若干次的思考和整理。

这个问题的答案是,适可而止,自然而然

也就是阁主的目的在于提供价值,不在于很短的时间内靠热点、热词、争议性的人物吸引跟阁主调性不一致的人过来。

如果当前正在写的文章需要,该结合热点、热词、热点人物,毫不客气。

如果调性不符,绝不强蹭。

另外一个观察结论,蹭热点在自媒体IP起号之初和中期会有用,相当于大海里捞针,从公域里拦截并筛选调性一致、有缘的朋友过来,看过文章觉得Ok留下来建立深度连接,而多数打个照面贡献一个阅读此生可能再无缘得见。

在IP已经建立起来,具有了较强的品牌和IP号召力的时候,趁热点不过稍微多一些曝光,但其实真正有价值的还是沉淀的忠实用户,彼时,趁热点的价值就无限趋近于0了。


说到底热点的本质还在于急躁心理意图通过投机取巧的办法出圈爆红名利双收殊不知两面在你准备不足时候一夜爆火的结果恐怕也是昙花一现一个本事超群的自身就是热点哪用得着别人热点活着比如拜登比如特朗普


与君共勉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