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尘阁日记

无尘阁日记

43读《实践论》,毛主席用9340字讲透了好运源于读懂天心
2024-02-27

这些日子,随着阁主将所学的毛主席理论及以前装进阁主大脑里的正见正思维的东西结合起来,用到公众号自媒体IP打造及直播的实践里的时候,奇妙的事情正在发生。

阁主感觉自己逐渐读懂了老天的心。

当然不是整个心。

是窥见了天心的一个微小的面相。

恒河沙之一沙。

这就是所谓的天机吧。

这样就够了。

阁主不贪,只需要窥见实现阁主以下愿望的天心即可。

第一个通过它带来的持续性收益,报恩于曾有恩于阁主的那些人们。

第二个完全的自我价值实现。

第三个启发跟阁主一样从农村从底层来的人们,更好的发现自我,更好的完善自我,更好的提升自我,一样实现他们对生活的美好期待以及自我价值实现,突破见识之牢笼,跃升社会之阶层。

第四个引导社会更加良善、包容、正面积极,按佛家说法,法和无畏布施。愿人间更美好,愿世人得安乐。

阁主是怀着赤诚的心在此处向老天祈祷的。

愿老天给予无上的力量加持。

继续读毛主席。

想到他老人家阁主内心一片潮湿,眼角含氲。

毛主席是在社会变革领域读懂了天心的人。

真正的伟人,伟大的思想家、理论家、哲学家。


毛主席说:理论的东西之是否符合于客观真理性这个问题,在前面说的由感性到理性之认识运动中是没有完全解决的,也不能完全解决的。要完全地解决这个问题,只有把理性的认识再回到社会实践中去,应用理论于实践,看它是否能够达到预想的目的。


// 读后感

毛主席说的好呀!

每一个字都是天机。

毛主席用9340字在以心印心的方式传递人间成事法门。

再论理论

什么是理论?

理论是一套经过系统组织的观点、概念和定义,用来解释和预测现象。简而言之,理论帮助我们理解事物是如何工作的,为什么会这样,以及它们之间存在什么样的关系。理论可以基于观察、实验或逻辑推理建立,旨在提供对世界的深入理解。

理论的形成过程

理论的形成过程开始于观察,当我们注意到周围世界的某些规律或模式时,就会产生好奇心。为了解释这些观察到的现象,我们提出假设,这是对现象之间可能关系的初步猜想。接下来,通过实验或进一步的观察测试这些假设,收集数据和证据。根据收集到的信息,我们分析结果,如果结果支持最初的假设,这些假设就会被进一步加固成理论。

理论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们随着新的发现和技术的进步而发展和修正。如果新的证据与现有理论不符,理论可能需要被调整或完全重新构思。因此,理论的形成是一个不断演化的过程,涉及观察、假设、测试和修正,旨在更准确地描述我们的世界和宇宙如何运作。

理论的真理性

理论的真理性是指理论在多大程度上能准确反映现实世界的规律和原理。一个理论如果能够一再通过实验和观察得到验证,那么我们就认为它具有较高的真理性。然而,重要的是要理解,即使是被广泛接受的理论也不是绝对不变的真理。随着新的证据和技术的出现,理论可能会被修正或者在某些情况下被推翻。

理论的真理性建立在它能够预测未来事件和解释未知现象的能力上。如果一个理论能够在不同的时间和地点,以及在不同的条件下被重复验证,它的真理性就更加牢固。然而,科学是一个不断进步和发展的过程,理论的真理性也在不断地受到挑战和测试。这种不断的探索和验证过程有助于科学知识的累积和完善,推动我们对世界的理解越来越深入。

可以这么断言,要想做成任何一件事情,哪怕是极其简单的,其背后都必然有一套指导它达成预期的理论存在,尽管你日用而不知。

对于复杂事物,那就必然要发掘出一套理论来,用以指导你去拆解那个复杂事物,一步步正确完成,最终达成所愿。

如果你没有这个主动的过程。

一味的依赖运气。

那是缘木求鱼。

是瞎猫撞死耗子。

而这个过程离不开观察、假设、实践、分析、得出结论、继续观察、继续假设、继续实践、继续分析、修正结论,如此反复循环,最终无限还原其真实。

这个过程里,每个步骤都是偷不得懒的。

老天将它的心无差别的毫无保留的敞开在世人的面前,但真的窥得天心、挈入心体的人却是凤毛麟角。

原因就在于世人之心犹如猿猴,上窜下跳,左冲右突,无法止息哪怕一呼吸的工夫。

而要收到天心之以心印心的心之本体,是需要绝对的敞开、放下、无思无虑的。

无论观察还是假设,亦或者实践、分析、得出结论,每一个步骤都包含着若干的面相,无穷的关联因素,稍不留神,心法便擦肩而过。

但凡每一个步骤里,每一个面向里,每一个关联因素里,失去心法之授迹,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为什么《佛遗教经》中讲“制心一处无事不办”呢?

正是这个道理。

所以做事得用心。

用心者,制心一处无事不办。

再论客观真理性

客观真理性指的是某个观点或事实与现实完全一致,不受个人感情或主观判断的影响。简单地说,如果一件事在任何地方、任何时间对所有人都是真实的,那么它就具有客观真理性。这种真理不会因为个人的喜好、信仰或文化背景而改变。比如,地球围绕太阳转动是一个客观真理,不管人们是否相信,它都是不变的事实。

说回老本行,给你提供借鉴和参考。

打造一个自媒体大v的过程中,哪些事情是属于客观真理性的东西,这些客观真理性的东西决定了一个自媒体大v的成功?

在打造一个自媒体大V的过程中,涉及到的客观真理性的东西,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这些方面往往决定了一个自媒体大V是否能够成功:

内容质量的重要性高质量的内容是吸引和保持观众的关键。这包括内容的真实性、有趣性、有用性以及独特性。只有基于真实、有用的信息,才能长期获得观众的信任和支持。

目标受众的理解了解你的目标受众,包括他们的需求、兴趣、行为模式等,是制作受欢迎内容的基础。不同的受众群体对内容的偏好有显著不同,因此,对受众的准确洞察是成功的关键。

平台规则与算法每个社交媒体平台都有自己的内容规则和推荐算法。理解并遵守这些规则,优化内容以适应算法的喜好,是提高内容曝光率和互动率的必要条件。

互动与社区建设与观众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回应评论,参与讨论,以及建立社区感,这些都是增强观众忠诚度和活跃度的有效手段。积极的观众互动被视为内容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

持续性与一致性定期发布内容,保持一致的内容主题和风格,有助于建立品牌识别度。持续性和一致性是建立观众期望和习惯的基础,对长期成功至关重要。

适应变化的能力社交媒体和观众偏好是不断变化的。能够灵活适应市场变化,及时调整内容策略和传播手段,是应对竞争和维持影响力的关键。

数据分析与反馈利用数据分析工具监控内容表现,了解哪些类型的内容最受欢迎,哪些推广策略效果最好,然后据此调整内容和策略。数据分析提供了客观的反馈,帮助自媒体大V更好地理解观众和优化内容。

这些客观真理性的方面构成了自媒体成功的基础,无论是哪个领域的自媒体大V,都需要认识到并在实践中不断优化这些方面,以实现持续的成功和成长。

任何一件事情,达到某一个目标或者成果,其背后都有一套机制在作用或者左右着它。

比如一件事情你必须经过1000步才能完成,中间影响的因素加总起来有10000个。

那这1000个步骤就是必不可少的客观真理性的东西,若是想品尝到胜利之果,就得识别出来这1000个步骤,并逐一的完成之。

同时那10000个因素有的是正面因素,有的是负面因素,你就得识别出它们,促进正面因素而抑制或消除负面因素。

这林林总总的实践过程,是有一套理论在背后指导着的。

若是不清楚背后的这套理论,就只能边走边碰,碰壁了换一条路继续试,无出例外。

世间的事儿就这么磕磕碰碰完成的,运气好的话,尝试很少的几次,路子就通了,运气不好的话,得穷尽所有的不良不利因素和错误的步骤。

其实无所谓运气不运气啊。

它就是一个概率问题,加上每个人已经积累的针对每个因素每条路径已有的正确或错误经验,包括直觉。

所有的这一些在背后悄悄的决定着你品尝胜利果实所需的时间、投入的精力以及实践历程的坎坷或顺利。

你若是明白了这个真相,还想靠偷懒和投机取巧,取得跟其他全力以赴投入的人一样结果吗?

做梦吧!

理论符合客观真理性

理论符合客观真理性的内在逻辑指的是,理论不仅要基于事实和证据,而且必须能够准确地反映现实世界的规律和原理。这种逻辑要求理论不是凭空想象的产物,而是通过观察、实验和分析得出的,能够在不同条件下重复验证,并通过实践检验的知识体系。符合客观真理性的理论具有普遍性和必然性,能够解释过去和现在,预测未来。下面通过三个例子来说明这个问题:

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牛顿通过观察和数学计算提出了万有引力定律,即任何两个物体都会以一种与它们的质量成正比、与距离的平方成反比的力相互吸引。这个定律不仅解释了地球上的苹果为什么会落向地面,也解释了月球为什么会围绕地球运行,甚至可以用来计算行星之间的运动。万有引力定律的提出,是基于大量的观测数据和数学推导,且经过了几个世纪的实践检验,证明了其符合客观真理性。

达尔文的进化论达尔文通过对世界各地生物的观察,提出了物种通过自然选择和适者生存的方式进化的理论。这个理论解释了生物多样性的来源,以及生物特征是如何适应环境而逐渐变化的。进化论通过化石记录、遗传学等多个领域的证据得到支持,成为了生物学中解释生物多样性和物种起源的基石,显示了其深刻的客观真理性。

经济学中的供求定律供求定律说明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商品的价格上升会导致供给增加、需求减少,价格下降会导致供给减少、需求增加。这个定律是通过对市场经济运行机制的观察和分析得出的,可以解释市场价格变动的基本规律。无论是在古代的集市还是现代的电子商务平台,供求定律都得到了验证,展示了其符合客观真理性的内在逻辑。

这三个例子都说明了理论要符合客观真理性,就必须基于事实和证据,能够反映现实世界的规律,且在不同的条件和环境下能被重复验证和实践检验。

比如自媒体领域有一个“内容为王”的理论。

客观规律是读者、观众喜欢的是对他有价值、有用的、能引起他共鸣的内容,这种内容会促使他看完全文、全视频,划线,点赞,反复阅读,收藏,转发,在看,留言,赞赏等等。甚至是专门连接作者,表示感谢和深度交流。

如此,“内容为王”这个理论就是合于客观规律性这个事实的。

很多人高喊“内容为王”。

可你知其然知其所以然了么?

毛主席告诉我们,知其然还得知其所以然,这样定见和正见形成了,就不会让“内容为王”这四个字落于空洞的口号,而是转化为像阁主一样踏踏实实、精耕细作、乐此不彼、兢兢业业的行动。

这很重要。

理论跟知识体系的区别和联系

理论和知识体系是紧密相关但又有所区别的两个概念。简单来说,理论是解释现象背后原理和规律的一组观点或命题,而知识体系是包括理论在内的一整套有组织的知识。

理论的特点:理论通常是基于观察、实验和推理构建的,旨在解释特定现象或一系列现象的根本原因和内在机制。理论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世界是如何运作的,预测未来事件,甚至指导实践和实验。例如,牛顿的运动定律解释了物体运动的基本原理。

知识体系的特点:知识体系则更加广泛,它不仅包含理论,还包括事实、概念、原则、法则和方法等。知识体系将这些元素通过逻辑和系统的方式组织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学习和应用框架。例如,物理学是一个知识体系,它不仅包括牛顿运动定律这样的理论,还包括力学、光学、电磁学等多个分支的知识。

理论与知识体系的联系:理论是知识体系的核心组成部分。理论提供了知识体系中现象解释的基础,是链接不同事实和概念的桥梁。通过理论,我们可以将看似杂乱无章的信息整合成有意义的知识,进而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同时,知识体系的形成和发展也反过来促进理论的深化和完善。随着新的发现和技术的出现,理论可能会被修改或替换,知识体系也相应地发生变化。

理论是知识体系中用于解释事物和现象的基本框架,而知识体系则是包括理论在内的更广泛的知识和信息的集合。二者相互依赖,共同推动科学和知识的进步。

如何构建自己的理论体系?

构建自己的理论体系听起来可能既神秘又复杂,但实际上,它就像是搭建一座桥梁,需要从理解基础知识到不断实践和修正的过程。

确立你的兴趣领域:首先,你需要确定自己想要探索和构建理论体系的领域。这个领域应该是你充满热情、愿意深入研究的。

深入学习现有知识:在你选择的领域内,阅读和学习现有的知识和理论。这包括经典著作、最新研究成果、相关实践案例等。理解这些知识,就像为建造大厦打下坚实的地基。

发现问题和空白点:在学习的过程中,要有批判性思维,思考现有理论的局限性、遗漏的点或者争议之处。这些问题和空白点就是你构建自己理论体系的起点。

形成自己的假设和观点:基于你对现有知识的理解和对问题的思考,形成自己独特的假设和观点。这就像是在地基上开始搭建框架,构思你的理论体系的轮廓。

实践和验证:理论是空中楼阁,如果没有实践验证。你需要找到方法来测试你的假设和观点,可能是通过实验、调查研究或实际应用等方式。这个过程可能需要你不断调整和完善你的理论。

与他人交流和反馈:分享你的理论和观点,与同行或兴趣相投的人进行讨论。他们的反馈和批评可以帮助你看到自己可能忽视的问题,促使你进一步完善理论体系。

不断学习和修正:构建理论体系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持续学习、实践和修正的过程。随着新的知识不断涌现,你的理论体系也需要不断地更新和完善。

构建自己的理论体系是一个长期、动态的过程,需要持续的学习、思考和实践。最重要的是,保持对知识的渴望和对世界的好奇心,这将是你不断前进的动力。

如何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

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想象自己在搭建一座图书馆,其中每本书都代表一个知识点,而不同的书架则代表不同的知识领域。首先,需要确定你感兴趣或需要深入学习的领域,就像是决定图书馆里需要设置哪些书架一样。这些领域可以是你的专业领域、兴趣爱好,或者你想要发展的技能。

接着,开始搜集各个领域的知识资源,包括书籍、文章、视频教程等。这一步就像是给图书馆采购书籍,要挑选高质量的资源。阅读和学习之后,需要对这些知识进行整理和归类,就像是把新买的书放到正确的书架上。你可以使用笔记软件或者学习笔记本来记录重点和心得,帮助整理归纳。

深入学习和实践对于每个知识点都非常重要。不仅要阅读理论,还要通过实践来加深理解,这就像是不仅仅看菜谱,还要亲自下厨做菜。实践可以帮助你更好地掌握知识,并将理论转化为实际技能。

知识是不断更新的,因此定期回顾和更新你的知识体系也非常重要。检查是否有过时的内容需要更新,或者是否有新的知识领域需要加入,就像图书馆定期淘汰旧书、购入新书一样。

最后,通过与人交流和分享你的知识,可以进一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这不仅能增加自己的见识,还能帮助别人学习。构建知识体系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学习、整理、实践和更新的过程,随着时间的积累,你的知识体系会越来越完善,成为你宝贵的财富。

如何构建其自己打造自媒体大IP的知识体系?

一个成功的自媒体IP人应该需要在如下方面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故事、定位、传播、数据分析、内容消费的读者心理、版权保护、平台规则。

由此推荐5部最为经典的自媒体IP打造的经典书籍,供大家参考:

《故事》("Story")- 罗伯特·麦基(Robert McKee),这本书被认为是关于叙事艺术和故事结构的圣经之一,详细介绍了如何构建具有深度、动力和吸引力的故事。它适用于所有形式的叙述,包括电影、小说和营销。

《定位:竞争中胜出的战略》("Positioning: The Battle for Your Mind")- 艾·里斯(Al Ries)和杰克·特劳特(Jack Trout),这本书介绍了定位概念,解释了如何在潜在客户的心中创建一个独特的位置,使你的品牌或产品能够脱颖而出。它对于自媒体创作者来说是品牌建设和定位的重要读物。

《传播的力量》("Made to Stick")- 芯片·希思(Chip Heath)和丹·希思(Dan Heath),这本书探讨了为什么有些想法能够生存并传播,而其他想法则消失。它提供了创造粘性(难以忘记的)信息的六个原则,非常适合想要提高内容传播力的自媒体创作者。

《数据科学的商业洞察力》("Data Science for Business")- 福斯特·普罗沃斯特(Foster Provost)和汤姆·福尔斯(Tom Fawcett),这本书更侧重于数据科学在商业决策中的应用,但它提供了深入理解和分析数据的框架和方法,对于希望通过数据分析来优化内容策略和提高自媒体效果的创作者来说非常有用。

《影响力:心理学的力量》("Influence: The Psychology of Persuasion")- 罗伯特·西奥迪尼(Robert B. Cialdini),它对于理解和应用心理学原理来说非常重要,可以帮助创作者更好地理解和吸引他们的受众。

这些书籍提供了从创作到传播、从理论到实践的全面指导,对于希望深化自媒体IP打造技能的创作者来说,阅读和应用这些书中的策略将极为有益。

阁主计划在未来的一年里围绕以上几个方面进行专题阅读,建立起自己的自媒体大IP打造的完整的知识体系。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持续关注。

感性到理性之认识运动

感性到理性之认识运动,就像是从看到一棵树,到了解整个森林的过程。开始时,我们通过直接的观察和感受,比如看到树的颜色、形状,触摸树皮的质地,这些直接的体验就是感性认识。这时,我们对树的了解是直接的、具体的,就好比拥有了一张树的照片。

但如果想要更深入地理解这棵树,仅仅停留在感性认识是不够的。我们可能会开始探究这棵树的种类,为什么它会在这里生长,它和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以及这种树的生长习性和对环境的影响。这些深入的了解需要通过阅读、学习和思考获得,这就进入了理性认识的范畴。理性认识让我们从一棵树的具体了解扩展到对整个森林的系统理解。

从感性到理性的这个过程,是一个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的深化过程。它让我们的认识从直观的、表面的,转变为深刻的、系统的。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仅是在积累知识,更是在学习如何思考,如何将零散的信息整合成系统的理解。这个过程对于我们理解世界,做出明智决策至关重要,让我们从观察到理解,从知道到明白。

可以用5w2h简单的理解下二者之区别。

5w是what,who,when,where,why,2h是how,how much。

感性认识阁主认为包含有what,who,when,how much和where,而理性认识解决的事why和how的问题。

也就是说感性认识解决知其然的问题,理性认识解知其所以然的问题。

所以,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界限在于,感性认识更多依赖于直接的感官体验,它是具体的、直观的。而理性认识则依赖于思考和逻辑推理,它是抽象的、系统的。

感性认识是你看世界的“眼睛”,直接、即时地感受到事物的存在。

理性认识是你理解世界的“大脑”,通过分析和逻辑推理来深入理解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而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运动实际就是借助大脑的能力分析、联想、归纳、总结、逻辑推理,从而抽象化、系统化的一个过程,实际也是由零零碎碎分散的东西进行集中、串联的过程,当然也是化繁为简的一个过程。

完全解决

毛主席这段话提到的“完全解决”,其实是指要彻底验证我们的理论或认识是否正确,是否符合客观实际,我们需要将这些理论或认识应用到实践中去检验。用一个简单的比喻来说,就像是你有了一张地图(理性认识),认为它可以指引你到达目的地。但是,你是否能真的按照这张地图走到目的地,这张地图上的路线是否真的存在、是否准确,只有当你真的按照地图走一遍(将理论应用于实践),才能验证这张地图的正确性。

换句话说,毛主席强调的是,单纯地从书本上学到的知识(理性认识),或者通过观察和思考得到的理论,都需要通过实际行动来检验它们是否真的有效、是否符合现实世界的运作。这个过程可以看作是一个“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回到实践”的循环过程。只有在这个循环过程中,我们的认识才能不断接近客观真理,我们的理论才能得到真正的验证和完善。

“完全解决”就是通过将理论应用于实践的过程,来验证理论的正确性和实用性,确保我们的认识和理论真正符合客观现实,能够有效地指导实践。这是一个不断试错、学习和修正的过程,通过这个过程,我们的认识能够不断深化和提高。

所在要达到“完全解决”这样一个状态,第一必须有一套基础的正确的理论,第二你必须基于这套理论的指导去亲身的实践,并在所有的实践过程里,细心的观察、体验、提取所从现实世界里收到的反馈,这很重要,第三将第二反复的、细致的、穷尽的实施,第四理性的思考、总结、归纳、逻辑推理,最后得出结论,第五将得到的理论拿到现实里验证。

理性认识回到社会实践

毛主席所说的“理性认识回到社会实践”其实就是指将我们通过思考和分析得到的理论知识,应用到现实生活的实际活动中去,看看这些理论在实际中是否真的有效,是否能够实现我们预想的效果。这个过程可以比作是一次“实验”。

比如说,你在学习烹饪的书籍时,通过阅读和思考,你了解了如何做一道菜的理论方法,这就是理性认识。但是,书本上的理论是否真的能够帮助你做出美味的菜肴,只有当你亲自动手,按照这些理论去实际操作,把食材准备好,按步骤烹饪,最终尝试成品,才能验证这些理论的正确性和实用性。这个将理论应用到烹饪实践中去的过程,就是“理性认识回到社会实践”。

就是把我们的理论和想法拿到现实中去试一试,看看能不能达到我们想要的效果,能不能在现实世界中站得住脚。这个过程不仅可以帮助我们验证理论,还可以在实践中发现新的问题,进而产生新的认识,促使我们的理论和方法不断完善和发展。

还是用上面提到的“内容为王”这个理论或理性认识为例。

是的,很多人讲“内容为王”。

但是你会发现落到实际来使用它,或者拿着这个尺子来衡量其他人的内容的时候,总不是那么尽然对。

这个不尽然对可能是自己脑子的尺度在作祟。

比如看占豪的文章,有的很水,这什么嘛,我也能写出来,为什么还那么多人看,并且叫好呢?这就是好内容的尺度吗?

比如你再看一个不知名的人的一条粗制滥造的内容,因为某种原因,莫名其妙的就很火,就拿一些人讲自己比较惨的经历,被婆婆打,被公公虐,被老公嫌弃,想一死了之,内容里还好多错字白字,但就是很火,很多人看、转发、安慰、理解等等。这怎么就算好内容了呢?

再回头来,自己辛辛苦苦查阅大量资料,做了大量功课,付出了很多的心血,洋洋洒洒数万言,心想着:这该是好内容了吧!结果放出去,波澜不惊,阅读数、观看数连人家零头都不到。

于是就很疑惑,这“内容为王”对吗?

以上既包含了去观察实践也包含了亲自实践,从理性认识回到实践的时候,就会产生类似这样的水土不服或者令人疑惑的现象。

是理性认识错了嘛?还是用理性认识去实践有偏差?

这个理性认识是没错的,无数的前人、大佬用自己的直接经验证明了的。

而实践更没有错,它是直观认识的现象,感性材料,你亲眼所见亲耳所闻。

哪里出错了,“内容为王”你立即的尺度和具体的内涵出错了,或者不准确,咱得再往实践里套的时候根据需要做裁剪做修正。

那“内容为王”的具体内涵是什么呢?

"内容为王"这个概念其实很好理解,就像是说在做任何与信息、媒体、或者是网络相关的事情时,最重要的不是外表花哨、广告满天飞,而是你提供的内容本身。这个内容可以是文章、视频、图片,或者是任何形式的信息。

你去餐馆吃饭,餐馆的装修很豪华,服务员的态度也很好,但如果上来的菜品口味很差,你可能就不会再去第二次了。在这里,菜品的好吃就是“内容”,不管外在的环境多么吸引人,最终决定顾客是否回头的,还是菜品本身的质量。

同样地,在互联网上,无论是网站、社交媒体还是任何平台,吸引人的不是页面多么闪亮,而是你提供的内容是否有价值、是否能够满足用户的需求或兴趣。如果你的内容有趣、有用、能解决问题,那么用户自然会喜欢、会分享、会回来寻找更多。这就是“内容为王”的内涵:在信息海量的今天,优质的内容是吸引和保持用户最重要的因素。

对了,以人为本,不是以创作者或者某些衡量内容好坏的书斋标准为本,如此,“内容为王”的理性认识就得到了修正,用户爱的就是好内容,反之就是垃圾。

达到预想之目的

毛主席提到的“达到预想之目的”这个概念,其实就是指我们在做任何事情之前,通常都会有一个目标或者是期望的结果。这个“预想之目的”就是我们想要达到的那个结果。比如说,你考试前复习,目的就是希望能考个好成绩;你种植一棵树,目的可能是希望它能长大提供阴凉或者结出果实。

在毛主席的语境中,这个概念被用来强调实践的重要性。他的意思是说,我们通过学习、思考得到的理论知识或者想法,需要通过实际行动去检验,看看这些理论和想法在实际操作中是否能够实现我们最初设定的目标。也就是说,我们不仅仅满足于理论上的成功,更要把这些理论应用到实际中去,通过实践的结果来验证它们的正确性和有效性。

“达到预想之目的”就是我们通过努力,实际去做一件事情,最终能够达到我们最开始期待的那个结果。而这个过程中,理论知识和实践的结合是非常重要的。只有真正把理论运用到实践中,看到预期的效果被实现,我们才能说我们的目标达到了,我们的理论和努力是成功的。

就像阁主,做自媒体IP之初就设定了目标,用10年做50个公众号,分布在自己喜欢的所有领域里。

譬如阁主喜欢骑自行车,搞一个骑自行车的号,专门分享所有关于骑自行车的点点滴滴,滴滴点点。

譬如阁主喜欢自驾游,搞一个自驾游的号,专门分享阁主自驾游的所思所想,经历,以及围绕自驾游的必要的专业知识。

譬如阁主喜欢毛主席的著作,就搞一个号甚至是多个号,专门深入阅读毛主席思想,并身体力行,这个无尘阁DU毛选正是基于这样的理念诞生的,也正在沿着这样的理念创作下去。

当然不仅仅是这一个目标咯。

还有譬如写文章是为了倒逼自己每年阅读1000本书,事实上现在很难,今年估计能做到每年阅读100-150本左右,这样也行,读书贵精不贵多,好书就得反复读,往骨子和灵魂里读,读透,读薄,读出它的心法来,那都是字字珍珠,句句黄金,宝贝的不得了。

还有开头的那四个。

还有“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对,中国读书人的传统使命,三不朽,即立德、立功、立言。

这都是预想之目的。

而预想和达到之间,差着无数的实践,听毛主席的,学透它的理论和思想,笃行。


// 实践

又来到了今天的实践部分。

今天的问题是:阁主每天这样辛勤的坚持有意义吗?

阁主今天反过来看这个问题,觉得怎么那么傻

是真的很傻。

但在做事情的过程里,往目标靠近的过程里,“十年寒窗无人问”,是普遍现象,人间真理。

人前显贵,人后受罪,是老百姓们口中朴实的真理

坐冷板凳。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增益其所不能圣人们冷眼观察世界的结论

由此看去在你没有上达天听遁入老天心体之前什么采集感觉材料什么实践什么坚持什么辛勤一如既往不仅如此还得让这个过程变得兴趣盎然妙趣横生

譬如阁主自从提了70问题以来的这几日经历,逐渐如梦初醒这个过程里发现了乐趣的奥秘当然这也读者所赐平台所赐阁主跟你们的共生共长关系正在形成

前面的文章里阁主有提到阁主不再喜欢譬如辛勤譬如坚持这样的字眼儿

因为这两个字眼意味着煎熬意味着枯燥意味着用力意味着紧绷意味着那滋味不怎么好受的

容易让人绷紧弦儿

那不好

放松下来解脱下来自在下来

这个过程小孩子一样轻松有趣乐此不彼不让干还不行饭点了还喊不动

阁主来说是一种思维乐趣一种从里到外自由流淌乐趣一种很多很多陌生人面前显摆乐趣一种玩味文字文字玩味的彼此嬉戏乐趣一种无形中开始的“日日新,苟日新,又日新”的持续发现的乐趣

总是找到真正乐趣

不然辛勤坚持挣扎不休

那是长久不了的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