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年,毛主席问李银桥喜欢父亲还是母亲,毛主席:我也喜欢母亲
2024-11-08
毛泽东出生于1893年,父母为毛顺生和文七妹。这个孩子是他们的第三个儿子,前两个孩子都不幸夭折,因此毛家对他的降生寄予了特别的希望。他的母亲文七妹虽然不识字,但勤劳善良,十里八乡对她评价很高。母亲常常帮助乡邻,这在毛泽东幼年时深深感染了他。
毛泽东的父亲毛顺生性格刚毅,富有进取心,但他不支持妻子的施舍之举。父母在生活理念上虽有所不同,但各自的性格特质都对毛泽东产生了深刻影响。父亲的坚韧果断和母亲的善良温情共同塑造了毛泽东的性格。毛泽东常形容自己的家庭是“严父慈母”。
年轻时的毛顺生家境贫寒,但他通过参军赚取军饷,随后从商才使生活逐渐好转。毛家日子渐有起色,但生活依旧艰难。毛顺生对生活精打细算,并希望毛泽东也参与经营。然而,毛泽东对生意兴趣不大,但仍帮助父亲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有一次,猪价下跌,毛泽东的奶奶因为缺粮准备卖猪。毛顺生付了定金,等猪价回升再让毛泽东去赶猪回来。就在毛泽东上门准备赶猪时,他看到了奶奶的家徒四壁。奶奶因卖猪损失感到无奈,毛泽东深感不忍,决定退了买卖,将定金归还给父亲,让奶奶卖猪以赚更多钱。
毛泽东把定金退还父亲,平静地解释了缘由,父亲勃然大怒,责怪他不懂生意。他反驳道,“都是乡亲,有那么刻薄吗?”父亲气愤地说以后不让他管生意,但这件小事让毛泽东体会到只有改变社会现状,穷苦人才能真正得到公平。
毛泽东少年时期在家乡参加过农活,了解生活不易。1910年,毛泽东第一次走出韶山,去长沙求学。他开始广泛接触书本与社会,在信中常常问候父母。此后他参加了工作,也常寄东西孝敬父母。毛泽东始终心系家人,对母亲尤其关怀。
1919年,母亲生病,毛泽东把她接到长沙治病,尽力照顾,病情一度好转。然而,回到韶山不久母亲便去世,年仅52岁。毛泽东听闻后,从长沙赶回家乡,见了母亲最后一面,悲痛万分。这段经历对他影响深远,母亲的慈爱在他心中埋下了深深的烙印。
父亲在母亲去世后,身体逐渐衰弱。毛泽东再次将父亲接到长沙治病,但不久后,父亲也因急性伤寒去世,终年50岁。当时毛泽东正在外地反对湖南军阀,未能及时赶回奔丧。失去双亲后,毛泽东将思念埋在心底,这份家族之情伴随他一生。
1947年,毛泽东和卫士李银桥聊起父母,问他在家是更喜欢父亲还是母亲,李银桥回答:“喜欢母亲。”毛泽东点点头,说:“我也喜欢母亲。”母亲的善良与无私在他心中始终占据特殊的位置。
1959年,阔别家乡32年的毛泽东重返韶山。第二天,他去看望父母的坟墓,献上松枝,默哀鞠躬。他凝视着墓碑,沉默许久,仿佛在诉说着思念与遗憾。在他心中,父母的去世总有挥之不去的惆怅。
回到旧居,毛泽东看见了父母的卧室和他们的照片,感慨万千。他自言自语道,父母所患的并非不治之症,若是在医疗条件更好的时代,他们可能不会这么早离开。父母的精神和爱是他心底最深的牵挂,伴随他在风雨兼程的道路上前行。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