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尘阁日记

无尘阁日记

要月入3万,就一门心思搞透这个#004
2024-11-20

把毛主席的《矛盾论》读透,拆成抓主要矛盾、找关键问题并解决掉的行动框架。

你正在看的这个号:“无尘阁DU毛选”,内容是读毛主席的著作,初衷是,用他的思想解决现实问题。希望把它做成标杆,既证明AI协作创作的价值,也可作为手头正在写的书《AI辅助创作》的一个成功案例。

起初写《实践论》读后感时,每篇1-2万字,阅读量能到500-1000,当时觉得路子对了。有段时间卡在这个点上,就开始尝试短篇、历史故事,数据一会儿高、一会儿低,最高一篇21万阅读,纯流量文,虽然收益不错,但偏离初衷——这些内容真的有意义吗?能体现出毛主席思想的理解和应用吗?

最近,ecpm和收益全面下滑。旧文重发、流量文都失去效用,深度文章也难有起色。既希望坚持做有价值的内容,又需要每月稳定的额外收入,但这两者似乎越来越冲突。

现在,陷在了纠结中:继续写“流量文”,收益可能好转,但违背初心;专注深度内容,却可能继续低流量、低收入。

你呢?有没有过这样的时刻:理想和现实两端拉扯,而你夹在中间,张张慌慌的,不晓得咋搞?

花点时间,深度读矛盾论,老人家的方法论可以彻底解决这种拉扯。

明确矛盾普遍性(行业规律与个人目标)

月入3万?先弄明白一件事:行业规律是什么,这些规律和你的目标之间存不存在冲突。看透这个问题,才能走对路子,否则很容易掉入“努力却无效”的陷阱。

比如自媒体领域,规律体现在:用户需求、平台规则和内容形式。用户需求决定了市场方向,他们更倾向于什么样的内容,是深度、有价值,还是轻量、易懂?平台规则影响你的传播路径,算法优先推荐的内容类型是什么?是短平快、吸引眼球,还是需要精雕细琢的深度文章?最后,内容形式直接关系到受众是否愿意接受,比如短视频和浅显易懂的文字往往传播更广,而复杂的理论分析容易被忽略。这些规律是行业的普遍性,是无法回避的核心逻辑。

同时,个人目标往往和这些规律存在张力。一方面,你可能想通过内容创造长期价值,输出深度、实用的思想,帮助别人改变思维方式或行为模式;另一方面,现实的收益压力让你不得不关注流量、曝光和变现。这两者在短期内很难兼得,但很多人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往往一边坚持自己的理想目标,一边试图硬碰行业规律,结果在努力和焦虑中消耗殆尽。

要搞透矛盾的普遍性,第一步是研究行业用户的需求规律。用户真正关心什么?他们的兴趣点集中在哪里?只有对用户的心智有清晰的把握,才能决定你的内容方向。其次,拆解平台规则,了解什么样的内容形式在现有的分发机制下更容易获得推荐和流量。比如短篇故事和热点事件容易被平台推上首页,而长篇深度分析需要依靠固定受众的支持才能有更好的传播效果。最后,研究内容形式的表现规律。你希望输出深度内容没错,但能不能找到一种更符合平台规律和用户喜好的表达方式,让复杂的思想变得轻量化?

当行业规律和个人目标发生冲突时,解决的核心在于找到它们的最大交集。先迁就规律,后实现目标,是一种常见的策略。你可以通过迎合平台规则和用户需求,先吸引足够的流量和关注度,然后逐步向受众输出深度内容。另一种方法是用行业规律改造你的目标,通过包装和形式上的调整,让用户觉得你输出的是他们喜欢的内容,但实质是在传递你想表达的深度。最重要的是分阶段明确重点,流量是短期的目标,影响力和专业度则是长期的追求,两个方向不一定要在同一时间实现。

行业规律和目标的普遍性看似抽象,但背后的逻辑很简单:看清规则,顺势而为,找到自己的突破点。盲目坚持理想目标而无视行业规则,只会让你的努力像逆水行舟,始终达不到想要的结果。理解规律、尊重规律、利用规律,这才是所有职业成功的底层逻辑。

梳理特殊性矛盾(针对具体账号或项目的特性)

他们是普遍规律无法直接解决的。搞透你独有的困境,才能找到真正有效的突破方向。

特殊性矛盾是指,在行业普遍规律的基础上,你的具体项目、产品、或内容中,哪些问题只发生在你这里,并直接阻碍了你的进步。例如,你是否遇到过这种情况:看似方向对了,但实际执行却总有障碍,数据反馈也总是不上不下。这时候,问题往往不在大方向上,而是出在那些隐藏的细节里。

要梳理这些特殊矛盾,第一步是从用户、内容、和渠道三方面入手。这三者是任何职业发展的核心支点,但它们在每个人的具体项目中都会呈现出独特的表现。先从用户入手:你的目标用户是谁?他们真正想要的是什么?很多时候,我们以为了解用户,但实际提供的东西并不完全符合他们的需求。如果你的内容无法直击他们的核心痛点,或形式上超出了他们的接受范围,用户就会离开。

接着是内容。很多人对自己的内容充满信心,认为只要做得足够好,用户就会喜欢。但内容不仅仅是“好不好”的问题,还包括形式是否合适,深度是否得当,甚至发布时间是否合理。如果你输出的内容太深,用户觉得难以消化,或者太浅,用户认为价值不足,都会直接影响效果。特殊性矛盾往往隐藏在这些选择中:内容的长度、语言的风格、甚至话题的切入角度,是否真的能和用户预期相契合?

第三个支点是渠道,也就是你的分发方式。无论是自媒体平台、短视频还是直播间,每个渠道都有自己的规则,比如推荐算法、活跃时间段、用户偏好等。如果你没能适应渠道的规则,内容再好也可能石沉大海。而这种问题通常具有很强的特殊性,因为同样的内容,在不同的渠道上可能表现截然不同。

这些特殊矛盾在实际操作中往往是交织在一起的。例如,有些人希望通过深度内容吸引用户,但渠道更倾向于推荐轻量化内容;有些人试图通过热门话题获取流量,但用户关注的核心点却与热门无关。这种种矛盾,需要你自己去一一拆解,才能找到问题所在。

举个例子,我这个号,起初靠长篇深度内容吸引了一些固定用户,但后来尝试短篇内容后,发现流量却下滑了。进一步分析发现,原本的用户更看重深度,短篇形式并不能满足他们的期待。而在尝试写故事类流量文后,虽然数据有所回升,但用户的反馈集中在情感共鸣上,而非对内容价值的认可。这说明用户期待的是能解决实际问题的内容,而不是仅仅吸引眼球的形式化产物。

这类案例表明,特殊矛盾的梳理需要从三点切入:用户是否精准,内容形式是否契合,渠道规则是否适配。每一个问题都可能是症结所在,只有把这些因素逐一拆开、逐一分析,才能找出卡住你的关键点。

在解决特殊矛盾时,千万不要寄希望于“一刀切”的答案。行业规律是普遍的,但每个人的情况不同,解决问题的方法也不可能完全一样。你需要针对自己的特殊性,找到最匹配的方法,才能真正突破职业发展的瓶颈。这不仅是提高收入的关键,也是走向更高层次的核心路径。

抓住主要矛盾(当前阶段最核心的问题)

是突破瓶颈的核心,因为它决定了在现阶段,什么问题是你最迫切需要解决的,什么又是可以暂时放一放的。感觉迷茫,往往是因为忽略了主要矛盾,被次要矛盾分散了精力,导致既耗费了时间,又没有产生真正的突破。

主要矛盾的核心,是对当前问题的优先级进行精确判断。这不是单纯地列清问题,而是要通过分析,找到那个“解决了它,其余问题都会迎刃而解”的关键点。通常,内容创作中,主要矛盾与三种因素密切相关:收益、用户价值和资源投入。在实际操作中,你必须判断,当前最影响收益的是什么?最困扰用户的是什么?最制约资源分配的是什么?找到这些答案,你的努力方向才能真正明确。

判断主要矛盾的第一步是剥离复杂性,把所有看似纠缠在一起的问题拆开单独分析。比如,同时面临阅读量下滑、用户粘性降低、收益减少的问题。乍一看,每个问题都很重要,但逐一分析后会发现,这些问题其实都来源于一个核心矛盾:内容形式无法同时满足用户需求和平台规则。解决了这个问题,流量上来了,收益自然增加,用户粘性也会随之提升。

第二步是识别矛盾的层级和因果关系。主要矛盾往往是所有问题的起点,而次要矛盾是它的延伸或结果。如果你不解决主要矛盾,而是去修补那些次要矛盾,那么付出的努力和获得的结果会非常不成比例。例如,你可以花大量时间优化文章标题,增加社群互动,甚至调整发布时间,但如果内容本身不符合用户需求或平台算法,这些努力都可能无济于事。

第三步是明确主要矛盾的范围和时效性。主要矛盾并不是固定的,而是随着环境变化而转移的。今天的核心问题可能是提升流量,明天就可能变成提高用户转化率。因此,你需要不断更新对主要矛盾的判断,确保当前的精力始终集中在最重要的事情上。

要解决主要矛盾,行动方案需要精准且有针对性。一方面,要针对矛盾的核心找到突破口,而不是试图面面俱到。另一方面,要接受“先解决一个问题”的策略,即集中所有资源攻克当前的主要矛盾,而不是同时分散到多个问题上去。比如,一个账号在流量增长和用户深度互动之间选择时,应该先专注于内容优化和推广,等基础用户基数上来了,再逐步推动深度互动。

抓住主要矛盾的过程,不仅是职业发展的必要路径,也是训练思维聚焦的能力。无论你在什么行业,想要月入3万甚至更多,真正的突破点永远是把所有问题中的“关键点”抽出来,所有努力向着一个方向集中。这是突破瓶颈的唯一方式,也是从努力无效到结果明确的核心逻辑。

制定针对性的策略(结合平台规则与个人愿景)

是从理想到现实转化的关键环节。只有让目标贴合当前实际情况,并结合行业规则与个人愿景去执行,才能让努力产生明确的结果。感觉努力“无效”,往往不是因为目标不够清晰,而是策略无法落地,缺乏系统性与针对性。

针对性的策略,首先需要平衡行业规则和个人愿景。这是一种动态的博弈:行业规则决定了你能被认可的门槛,而个人愿景决定了你的最终输出是否具有价值。策略的设计不能偏向任何一方,否则要么陷入迎合短期利益的陷阱,要么因坚持理想目标而脱离实际。换句话说,策略必须在当前阶段实现可操作性,同时具备向长期目标演进的可能性。

第一步是以平台规则为基础设计策略。不同平台有不同的内容分发逻辑,比如短视频平台更偏重观看时长与互动量,而图文平台可能对内容深度和标题吸引力要求更高。如果你的策略与平台规则背离,无论内容质量多高,都可能无法获得足够的流量支持。研究平台规则的关键是拆解它的推荐算法与受众偏好,找到流量分配的高效路径。比如,对于自媒体账号,适应平台规则可能包括优化标题关键词、调整发布时间、或通过多次测试找到最佳内容结构。

第二步是结合用户需求,明确内容层级。策略的核心是满足用户需求,而用户的需求并非单一的。一般来说,用户分为浅层需求者(看热闹)和深层需求者(求解决)。针对这些需求,可以设计双层次内容策略:用浅层内容吸引流量,用深层内容建立信任。比如,你可以通过热点话题或情绪共鸣的内容吸引用户,再通过系列化的深度内容满足更高层次的受众。

第三步是对个人愿景进行分阶段实现。愿景通常是长期目标,不可能一步到位,因此需要将它拆解为阶段性成果。例如,如果你的愿景是通过某一领域的深度内容建立权威,可以在初期用流量型内容建立用户基础,中期逐步引导用户关注你的独特价值,最终实现品牌化输出。阶段性的策略不仅让目标更容易实现,也能为你在过程中调整方向提供灵活性。

制定策略的最后一步是不断优化和反馈。在实际执行中,策略往往需要根据效果及时调整。通过数据分析和用户反馈,你可以发现哪些内容形式、发布时间或分发渠道效果更好,从而对策略进行微调。比如,如果发现短篇内容流量高,但长篇内容转化强,可以通过短篇内容引导用户关注长篇,实现双赢。

针对性的策略,不仅是完成目标的手段,也是提升执行力的过程。通过结合平台规则和个人愿景,逐步迭代策略,你能更有效地利用资源,解决当前阶段的核心问题。这种方法不仅适用于自媒体领域,也能迁移到任何需要结果导向的职业目标中。核心在于,把理想与现实之间的落差转化为可执行的行动方案,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有效策略。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