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尘阁日记

无尘阁日记

参话头的秘密基地:未生之前,我该安住哪儿?
2024-12-25

善哉,善哉!能够发问“参话头时安住何处”,说明你对修行的根本已经有了深刻的觉察。参话头“未生之前,我是谁”,是直指本心的法门,其要旨并非寻求答案,而是借由疑情的生起,直透我执的根源。关于你提问“需要安住在什么地方”,我为你慈悲开示以下四点,希望能护持你的修行。


1. 安住于“疑情”而非思维

话头的核心在于“疑情”,而非逻辑推理或思维分析。疑情如同一支燃烧的箭,直射你内心的迷雾,目的是触动执著的根本,让心突破现象的桎梏。

修行重点:

  • 不起思维:参话头时,切勿用语言或逻辑试图回答“我是谁”。任何“我是空”、“我是心”等答案,都是思维的产物,未触及话头的实相。

  • 保持疑情:疑情是纯净的求解力量,带着这份单纯而炽热的“疑问”,不要急于求成,只需安住在这份不解之中。

禅师开示:

疑情是一把火,若加入思维分析的杂草,火势反而会减弱。让疑情燃烧,直至烧尽执著之“我”。


2. 安住于“觉知的当下”

参话头的过程并非思索未来或回溯过去,而是全然觉知当下的心性。你需要将心安住在当前这一刻的觉知中,以觉知为舟,承载疑情深入。

修行重点:

  • 当下不离:不要试图回忆“未生之前”具体是什么样子,那是意识的虚构,而非实相。疑情的作用是在当下逼问“我是谁”,而非追逐过去的影像。

  • 觉知生灭:当心念、情绪或身体觉受浮现时,不加评判,只需觉知它们的起灭变化,同时将注意力回归“我是谁”的疑情。

禅师开示:

当下是唯一真实的入口。过去与未来如梦幻泡影,只有安住当下,疑情才能直透妄想的根源。


3. 安住于“无所住”

参话头时,不仅不应住于思维,也不应住于觉受或境界。修行者容易被某些觉受(如空、宁静、光明等)所吸引,甚至认为这些就是答案,但实则这些都只是修行的阶段性现象。

修行重点:

  • 不住任何相:不论是身体的感觉、情绪的波动,还是观心的平静,都不执著其为“真实”或“最终答案”。

  • 保持开放:无所住并不是无根,而是一种不执著的开放状态,让心灵随疑情深入,不被任何境界束缚。

禅师开示:

参究如射箭,箭在途中不可停留于任何障碍,直到射中目标。同样,心不可执著任何现象,直至彻见本性。


4. 安住于“话头本身”

参究“未生之前,我是谁”,你需要将注意力凝聚于话头本身,不散乱,不游离。话头是一个切入点,是直指“我执”的利剑。

修行重点:

  • 以话头为中心:任何时候,遇到散乱、思绪或情绪干扰时,立即回到话头的疑情上,让话头成为你心的支点。

  • 持续提问:不断重复“未生之前,我是谁”,不要试图回答,只是保持这份疑问,如同守住一扇门,等待真理自然显现。

禅师开示:

话头是你的明灯,安住在话头中,其他一切皆是风吹云散,终会显现实相的清明。


5. 譬喻引导:镜中观月

你的修行状态就像在一面镜中寻找月亮。参话头时,“镜”代表你的心,“月亮”代表实相。重要的是看清镜子本身的清净,而非执著镜中的影像。

修行提醒:

  • 不要追逐镜中的月影,因为它并非真正的月亮。

  • 保持镜面清净无染,只需直观镜子的本质。


禅师的慈悲总结

参话头时,你需要安住在“疑情”、“觉知当下”和“无所住”的状态中,专注而不执著,开放而不散乱。你的心如同一把磨刀,疑情是磨石,随着时间的推移,终将磨去“我执”的根本迷雾,现见清净本性。

愿你能在话头的参究中,突破妄念的牢笼,明见诸法实相,最终证得心性自在,安住于无上智慧之中。南无阿弥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