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作自己代言人,却成永续赢家!
2024-12-27
“外其身而身存”是《道德经》第七章中的一句话,这里的“外其身”可以理解为“超越自身”或“把自身放在外面”,而“身存”则意为“自身得以存续和保全”。结合上下文,这句话的意思可以理解为:
圣人能够让自己长久存在,并不是因为追求自己的私利,而是因为他将自己置于外在,不执着于自身的利益和得失,反而达到了自我保全的效果。
具体解读
“外其身”:
这里的“外”并非物理意义上的外在,而是一种态度、一种境界。它指的是圣人将个人的私欲、个人的安危、个人的利益放在次要的位置,甚至超越了对“自身”的执念。
这种态度与道家的“无为而治”思想一致,强调的是顺应自然规律、减少对自身的关注,以更大的格局和视野对待万物。
“而身存”:
正因为圣人“外其身”,他不会因为过度关注自己的利益或安危而陷入矛盾或危险的境地,从而更容易保全自身。
这体现了一种“舍得”的智慧:当你不执着于自己时,反而能够获得更大的安全和长久的存在。
结合上下文
天地之所以长久:道家认为天地能够长久存在,是因为它不为自己而存在。天地无私,涵盖万物,给予万物以滋养,而不求回报,正因如此,天地能长久地运行。
圣人效法天地:圣人以天地为榜样,“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这意味着圣人不以自身利益为优先,而是将自己置于集体、万物的利益之中,这种无私的态度反而使圣人赢得了更高的尊重和更长久的存在。
总结哲学内涵
“外其身而身存”蕴含了道家“无私而有得”的智慧:
超越自我:当人放下对个人利益的执着时,就能够获得更大的自由和生命的长久。
无私无欲:无私并不是完全放弃自我,而是以更高的视角看待个人与整体的关系,在整体中找到自我存在的意义。
成其私:这里的“私”并非狭义的个人私利,而是“生命的圆满”。通过无私地融入天地与万物,圣人反而能够成就自我的长久存在。
从现代视角来看,“外其身而身存”也提醒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不要过度追求个人利益,而是站在更高的角度考虑问题,这样往往能更好地成就自己。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