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尘阁日记

无尘阁日记

梦中的嗔恨与清醒的执著:如何在虚幻中找到内心的清净
2025-01-08

你的梦境和醒来后的感受,正是修行中极为珍贵的学习机会,梦境不过是内心投射的另一种形式,提醒我们去观照自己平日未曾留意的习性和执著。

梦境的启示:情绪是心灵的镜子

在梦中,饭菜被他人触碰,引发了你的恶心、不满和嗔怒。这种情绪非常真实,即使醒来后依然残存。这反映了我们对“自我”和“所有物”的深深执著:饭菜是“我的”,他人触碰了,就侵犯了“我”的领域。

禅修中强调的“观照”不是压抑情绪,而是去看清楚情绪的本质。嗔恨心的生起,是因为我们认为“我”的利益受到了威胁,但请问,这个“我”从何而来?是谁在嗔怒?嗔恨心又会带来什么?

梦中触发的嗔恨,其实是一种习性流转,是你内心深处的“执我”被外境挑动。修行不是不让情绪生起,而是认识到情绪的生起如同镜中月、水中花,虽真实显现,却没有实质。就像梦中的饭菜和汤,虽然看似重要,但醒来后发现,它们并不存在。


面对虚幻:如何不“当真”

你提到“无法做到视其为虚幻”,这是修行路上的普遍难点,因为我们总是被“真实感”所蒙蔽。在梦中,情境让你当真;醒来后,现实让你当真。其实,无论梦境还是现实,都是意识的呈现,它们同样虚幻。

第一步:正念观照

当你发现嗔恨心生起时,不要抗拒,也不要批判自己。只是轻轻地去看:“哦,我的心正在起嗔恨。”这个观察的念头本身,就带来了一种距离感,让你不再完全被情绪淹没。

第二步:内观情绪的本质

嗔恨心如同一团火焰,燃烧的其实是自己。你可以问自己:

  • 嗔恨的感受在哪里?是在心?是在胃?还是全身?

  • 它是如何生起的?又是如何扩散的?

  • 如果我不去推动它,它会自然消失吗?

通过这样的观照,你会发现,情绪的生起如云聚、如风过,没有永恒的本质。

第三步:超越二元对立

你在梦中有两个声音,一个想要发怒,另一个想要控制怒气,不起嗔恨心。这种二元对立其实是内心的另一种拉扯。修行并不是压抑一个声音,而是看到两个声音的根源其实都是执著。让这两个声音都静下来,观照它们的起伏,不去附和任何一方,最终才能回归心的清净。


真实与虚幻:超越“当真”的习惯

你感叹“醒来后,遇到境界不也是一样么?都是如此当真。”这是非常深刻的觉察!无论梦境还是现实,都是意识的投射,只是梦境短暂,醒来即消失,而现实的延续性让我们更容易被它“骗过”。

修行的关键不是要硬性否认现实的“真实感”,而是要训练自己从不同的视角去看待所谓的“真实”:

  • 这件事对我真的如此重要吗?

  • 它会永恒存在吗?

  • 如果我对它不起情绪波动,我的内心会更自在吗?

逐渐地,你会发现,外境再真实,也不过是“当下的一种显现”,它终将如梦幻泡影般消散。重要的是,不要让外境控制你的内心。


慈悲的回归:从梦中学到清净心

修行并不是要彻底消除嗔恨,而是要在嗔恨生起的那一刻学会转化它。你的梦境其实给出了一个契机,让你明白:

  • 外境是考验,不是敌人。

  • 情绪是镜子,不是障碍。

  • 修行是转化,不是压抑。

如果再次面对类似的情境,你可以尝试对那位安检人员生起慈悲心:“他可能并不懂得这种行为让我不舒服,但这也是他的无明。”这样的想法,不是为了勉强自己,而是为了化解嗔恨,让内心更自在。


结语:禅修的最终方向

你的梦提醒了你:一切的“当真”都是执著的投影,无论在梦中还是现实,修行的方向是觉知和转化。每一次外境的挑动,都是一次修行的机会,让我们学会在镜中看见自己,而不是被镜中的影像所控制。

正如禅宗所言:

境缘无好丑,好丑起于心。
若能了达此,何处不安心?

愿你在每一次情绪的起伏中,都能找到回归内心清净的力量。


prompt:

昨天做了个梦,梦见我要过地铁安检,手上带着一盒饭菜,一盒汤,因为怕洒了,就没放到安检机里,给安检人员看,本以为他看一下就过了,结果那个安检人员揭开我盖子,把手指伸到饭里和汤里去趟,一看,心里就犯了恶心和嘀咕,这还咋吃,早知道这样我就从安检机过了,另外还有一个声音在说,我应该直接来一句:算了,我不要了,给你吃。心里既有不满也有怒意。但另外一个声音在说我在修行,不应该升起嗔恨心,应该内观这个嗔恨心。醒来后,这种不满还在。

我就在想,在梦中遇到境界情绪也是那么真实,把它完全当真了,醒过来后,遇到境界不也是一样么?都是如此的当真。就是无法做到视其为虚幻的。

您是一个顶级禅修开悟大师,请帮我慈悲开示。